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八门神器231破解版(苏联成立后至二战结束前的苏联海军驱逐舰)

八门神器231破解版(苏联成立后至二战结束前的苏联海军驱逐舰)

2023-02-10 13:00:51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八门神器231破解版文章列表:

八门神器231破解版(苏联成立后至二战结束前的苏联海军驱逐舰)

苏联成立后至二战结束前的苏联海军驱逐舰

革命时期的内战和抵抗外国武装干涉之后,苏联海军从沙俄继承的舰队一片破败。他们尽力修复了一批舰只恢复服役,甚至包括日俄战争前的老式驱逐舰。直到1928年,他们才有余力开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新式驱逐舰。

诺维克级,该级是沙俄海军最优秀的驱逐舰。诺维克级各型只有一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外的军事行动中战沉,但在其后的内战中损失惨重。内战结束后苏联海军尚有11艘诺维克级,在1923年至1928年间又陆续建成六艘。这些舰艇经过升级后在二战时期仍执行一线任务。

列宁格勒级。第1型驱逐领舰,这是苏联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种正规军舰,参考了法国大型驱逐舰的概念。当时强大、快速的驱逐领舰概念一度流行,被看作海军的名片。该级舰最大排水量2500吨左右,装备130毫米火炮和533毫米鱼雷,航速在40节以上,全面超越舰队中最好的诺维克级。该级采用的三轴推进方式在驱逐舰中也比较少见。

然而苏联人高估了自己的设计和建造能力,列宁格勒级工期非常缓慢,列宁格勒号从1930年开工到1938年才最终调试完毕。该级舰的结构脆弱,适航性也不佳,速度超过18节时前主炮即因炮管进水无法发射,四至五级海况时逆浪行驶火炮甲板防浪装置即失去效果。另一项重要缺陷是防空火力非常薄弱,这一点将在卫国战争中付出很大代价。

第1型驱逐领舰共建造三艘,列宁格勒号、哈尔科夫号和莫斯科号。后两艘舰均在卫国战争中战沉,其中1943年哈尔科夫号的损失直接导致斯大林下达了大中型舰艇未经其许可不得出战的命令。

明斯克级,38型驱逐领舰,针对第1型驱逐领舰缺陷进行改进的型号。除排水量和最高航速略低外,该级舰与列宁格勒级在布局和外观上都无甚差别,因此一些资料也直接将其归为列宁格勒级第二批次。

38型驱逐领舰共建造三艘,其中明斯克号在战争初期战沉,旋即被打捞修理后继续使用;第比利斯号在太平洋舰队无所事事;巴库号在北方舰队担任护航任务,表现较为活跃,1944年该舰改装了10门37毫米自动炮,成为列宁格勒级六舰中防空火力最强的一艘。

塔什干级,20И型驱逐领舰。列宁格勒级建造中的各种问题使苏联政府意识到经过内战动荡后舰船设计能力已衰退,因此30年代中期与意大利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塔什干级驱逐领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2800吨,满载排水量在4200吨左右,十三万轴马力,航速43节,航程5000海里,可以说是相当优秀。

除在意大利里窝那建造的塔什干号外,苏联原拟在国内建造三艘同级舰,但后因标准差异、图纸处理难度以及两国关系恶化而取消。塔什干号以无武装状态完工后返回苏联加装武器,到德军入侵时仍在进行武器的最终改装工作。塔什干号庞大快速,拥有与苏联舰船传统风格迥异的流线型半封闭上层建筑,该舰长期保留出厂时的淡蓝色保护漆,很快被沿岸居民称为蓝色巡洋舰。

塔什干号除了在二号烟囱周围的薄弱平台上集中布置高射火力为人诟病外没有大的缺陷,事实上对于其巨大排水量来说完全可以搭载更多装备,三艘后续舰计划至少增加一个主炮塔。该舰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愤怒级,第7型驱逐舰。该级舰是1933年——1938年造舰计划的一部分,拟建造一型高速强力驱逐舰替代诺维克级,与此前建造的第1型驱逐领舰一起构成舰队核心。根据1932年的实地考察,苏联人选择意大利西北风级驱逐舰作为原型,意大利安萨瓦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质上是在意大利驱逐舰船体设计上加装了苏联武器。该级舰仍是对设计能力过于自信的产物,重心偏高,抗浪性差,航程不足,高速时振动严重甚至有使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舰内狭窄,生活条件糟糕,定员231人时只有包括吊床在内的161个铺位。另一个属于苏联海军驱逐舰的痼疾就是防空火力严重不足,在战争初期德军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这些驱逐舰损失惨重。

愤怒级共建造28艘,在苏德战争中战沉10艘。战后苏联人将太平洋舰队的四艘愤怒级高价出售给中国海军,这四艘舰也被称为鞍山级或自豪级。

前哨级,7У型驱逐舰。愤怒级的一个特点是锅炉与涡轮机采用集中式线性布局,因此可以把烟道整合成一个外观优雅流畅的大型烟囱。然而西班牙内战时期的战例表明,这种布局有一发命中弹摧毁全部锅炉或轮机造成全舰失去动力的危险。因为见诸新闻报道,此事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关注,7型的布局被认为是故意破坏,一批项目负责人因此被捕。不但在建的7型必须修改,已下水的14艘也必须返工。后来经过斡旋,只有18艘舰改为7У标准,还有6艘在船台上拆毁。

在改进型的7У上采用了交错式布局,即锅炉—涡轮机—锅炉—涡轮机的布置法,因此前哨级与愤怒级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增加了一个烟囱。前哨级的改进总体来说得不偿失,首先改进机组布置必须切掉几乎完成的上部建筑和舰体,弥耗资财。而改为交错式布局后航程进一步降低,增加的烟囱也使防空火力布置更为局促。实际上交错式布局更适用于大型军舰,对于尺寸较小防护薄弱的驱逐舰来说,水雷、250千克炸弹和150毫米以上的炮弹都能摧毁两个以上的相邻分舱,鱼雷更能把驱逐舰一劈两半,此时交错式布局并无明显优势。实战中也发生了采用交错式布局的意大利航海家级驱逐舰被一发120毫米炮弹打瘫的实例。

18艘前哨级在二战中战沉9艘,比例比愤怒级还高。

熟练级(遵循指文的译名,我个人觉得可能译成试验级更贴切一些),45型驱逐舰。针对7型驱逐舰缺陷提出的先进技术试验舰,于1935年开工并于当年下水,此级仅此一艘。

熟练级希望在7型驱逐舰大小相似的舰体上安装交错布局的高压锅炉使得航速超过43节,航程增加20%。通过大量使用焊接增加结构强度,火力强化为三座双联130毫米封闭式炮塔。但直到德国入侵时,该舰还只对动力系统进行了初步试验。因为战况紧急,给该舰安装了三门愤怒级的单装主炮,作为保卫列宁格勒的浮动炮台使用。战争后期对该舰的航海设备进行了完善,但已不再继续试验任务,战争结束后不久即退役拆解。

虽然该舰本身的经历并不出彩,但其动力系统成为战后数代苏联驱逐舰动力系统的原型。

炽热级,英国人提供的美国老式驱逐舰。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苏联有权分得一部分意大利海军舰只。协议规定这些舰艇必须以完好可用状态交付,苏联人又急需舰艇用于北极圈护航,于是英国人拿了九艘城级驱逐舰暂时充数,苏联海军重新命名后即称为炽热级。而所谓城级,就是英国人用基地换驱逐舰得到的美制平甲板型,提供给苏联的九艘船包括七艘维克斯级和两艘克莱门森级。

平甲板型本身是一战技术水平的老舰,并不比苏联人的诺维克级出色,因此九艘炽热级除战沉的一艘外,其余均于1946年归还英国。但这些船上的声纳、对空火控、反潜刺猬弹之类现代化升级装备还是对苏联海军的装备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辅级,48型驱逐领舰。48型的需求最早在1936年提出,建造一型现代化驱逐领舰与30型驱逐舰配合作战。48型驱逐领舰的设计在38型明斯克级的基础上进行,风格和技术特征受塔什干级影响很大。该级舰将比列宁格勒级排水量增加约20%,速度降至37.5节,涡轮机与30型驱逐舰统一。武器为三座双联130毫米炮塔、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安装对空自动火控系统的中口径高射炮。

48型拟建造10艘,1939年陆续开工。然而1940年时受35型大型驱逐舰项目的冲击,只保留了完成程度最高的基辅号和埃利温号,其余舰只都被取消和拆毁。德军入侵后,已下水的两个船体被拖曳着辗转向后方转移,建造工作停止。为挽救这个项目,1944年提出了48К型方案,强化防空火力。但1945年后40型驱逐舰项目彻底结束了其完工可能。48型被降格为驱逐舰,后来作为导弹武器试验靶舰被击沉,她们从未完工过。

火力级,30型驱逐舰。1937年提出的项目,是愤怒级和前哨级的进一步发展。武器包括两座双联130毫米炮塔以及强化过的防空武器。为提高适航性加高了船首干舷,安装了改进的涡轮机,发电机数量也增加了。

1939年该级舰开始建造,预定建造30艘。苏德战争开始后,已下水的火力号和二号舰顽皮号被牵引向后方转移,有四个未完工船体被德军俘获并拆毁,其他建造中的舰只也停工封存。火力号于1945年3月完工交付部队,其建造过程非常艰难,如因泊地没有干船坞,螺旋桨和舵是由潜水员安装的;两个主炮塔来自此前沉没的塔什干号驱逐领舰。

火力号是唯一一艘二战中完工的新型驱逐舰,也是该级中唯一一艘按30型原标准完工的舰艇,其他舰只都在建造中改为30К型标准并迟至1947年后陆续完工。可以说火力号在二战刚结束时就是独苗一根,所以狭义上的火力级也就是指火力号这一艘。

除了这些确有其物的型号外,在钢铁同志对大舰队脱离实际的渴望下,还出现了一些纸面项目,也简单介绍一下:

24型装甲驱逐领舰。这是和主流发展路线并行的另一条线,大致于1935年提出。24型驱逐领舰排水量大约在3350吨至3500吨,配备45毫米舷侧装甲和25毫米甲板装甲,航速高达47节,航程还要达到6000海里。

24型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老实说以现实的技术水平恐怕毫无实现可能),但在其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了47型装甲驱逐领舰。

47型装甲驱逐领舰。1939年左右提出的项目,除了24型的设想外又加入了国外轻巡洋舰发展的最新动向。设想47型应带领35型驱逐舰舰队行动,压制敌方轻巡洋舰并击败敌方驱逐舰以掩护35型进入鱼雷攻击射程,这是常规驱逐领舰无法完成的任务,必须是装甲驱逐领舰。因此要求该级舰配备50毫米舷侧装甲和25毫米甲板装甲,火力为8至10门130毫米炮和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速度不低于40节,航程8000海里,标准排水量不超过4500吨,满载排水量约为5300吨。

堆砌纸面数据和严肃的设计完全是两码事,这在当时根本是无法完成的船,好在德军入侵及时打断了进程,项目被封存。然而战后47型再度复活,这次设计师想出可以直接用装甲钢制作船体和甲板,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解决一直无解的排水量问题。虽然海军对此非常认可,但造船工业部门始终视其为不现实的项目,更主要的是时过境迁,钢铁同志对老项目失去了兴趣。然而47型还是没有彻底死亡,她的一个双炮塔方案版本成为了后来41型设计的基础。

35型驱逐舰。1939年设计的大型驱逐舰,用来取代已落后的7型、7У型和30型。35型将和47型装甲驱逐领舰配合使用,其动力系统和47型保持一致。此前苏联曾向美国派出代表团考察和订购美制驱逐舰,并最终购回了部分美制部件,因此35型的设计综合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设计的优点,但受塔什干级的影响尤其大。

1941年时已准备开工两艘35型,但此进程被战争打断。1942年后,苏联人认识到该设计已不符合战争需要,项目被装备高平两用主炮的40型替代,就此终止。

其实35型就是WOW中的苏系九级驱逐舰无畏,但游戏的外形和参数不能完全当真。

37型驱逐舰。这是一种战时急造驱逐舰方案,1941年12月由第17中央设计局提出。该级舰是新服役的29型巡逻舰的缩小版本,主要武器是三门100毫米炮和一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该局提出了五个排水量在750吨至900吨之间的方案,可以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船厂内建造,然后通过内河前往北方和波罗的海舰队,完全不会影响到现有各型驱逐舰的建造。1942年7月方案被海军总司令部否决,理由是排水量太大(上报的正式版本排水量超过1000吨)。1943年4月设计局又向总参谋部单独提出了改进设计,主炮改为130毫米炮,鱼雷口径降为450毫米,同样分为排水量不同的几个版本,但仍未被采纳。这个设计持续到1945年后,最终发展为一型巡逻舰。37型驱逐舰的失败主因还是简化型小船不合“喜大慕强”的苏联政府和海军的胃口。

40型驱逐舰,1942年推出的替代35型的大型驱逐舰。该级舰是充分考虑战争需求和国外舰艇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军舰,标准排水量超过3000吨,安装45毫米自动高射炮和与雷达交联的火控系统。该级舰最大的革新之处是安装了封闭式的双联130毫米高平两用炮塔,极大强化了防空火力。与当时安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的美国驱逐舰相比,苏联驱逐舰极度依赖近程防空火力,在空袭中非常脆弱。在水面战中,苏舰的130毫米炮射程更长,美舰主炮倍径小,射程短但射速更高。由于海浪和舰艇机动的影响,驱逐舰一般不会在最大射程上进行炮战,因此这个优势也仅仅是纸面上的。40型驱逐舰推出后终结了驱逐领舰在苏联海军中的分类,因为普通驱逐舰无论是吨位上还是能力上都已达到驱逐领舰的标准,该类型即失去存在必要。

40型的设计始终受到高层重视,在战争中不断完善,战后库兹涅佐夫将其列入新的十年造舰计划,但被钢铁同志亲自否决。当时钢铁同志已经意识到要快速建立一支一定规模的远洋舰队必须考虑国家技术储备和财力的现实条件,他最终选择继续完成战前已动工的30К型,后者技术虽然过时,但建造难度低也便宜得多。

其实WOW中的苏系十级驱逐舰雷暴就是1944年初提出的40型子方案40Н,但游戏的外形和参数不能完全当真。

36型驱逐舰。虽然30型驱逐舰并未建成参战,但根据战争实践其设计的种种不足已充分暴露出来。1944年第17中央设计局提出30型的改进方案36型。这个方案被海军拒绝,理由是排水量过大而武器几乎没有变化。实质上可能是海军方面不想再拆除已开工的30型船体搞重复建设,而早前的35型初期方案已配备六至八门美制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单一功能对海主炮的方案已无法引起海军的兴趣。

好了,就这么多。二战结束后苏联还得到过一批轴心国驱逐舰作为战利品,但这些舰只在苏联海军中不受重视也不作为主战装备使用,混完服役期拆解了事,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中国武术知多少?

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汉族)为基础的、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

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锻炼身体或自卫御敌的一种方法。其中有的已列入竞技运动项目。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兵器的搏击技术,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把中国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演化而来的体育运动,而传统武术则是由古代战争和街头打架所发展出来的徒手和器械格斗术。其内容有踢﹑打﹑绊﹑拿,柔术等等“传统的中国武术又称之为国术,其本质是一种格斗,它与普通的体育运动不同,体育运动是一种健身游戏,而格斗却是一种生存游戏”按照武术大师郑雨东的观念,传统武术不能算作一种体育运动。当然,目前流行的竞技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因为国标武术是竞技和表演性质的,本质上接近于体育。传统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竞技武术则划分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术的擂台形式,套路则为武术的表演形式。目前,武术的概念表述为;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内涵:武,止戈;术,方法。冷兵器时代保卫和平,阻止战争的方法。中华武术,大仁大义为先,武德为上。

主要特点: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 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 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 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 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使百看不厌。就单个动作而言,讲究的上、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钱翔浅底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运动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5类;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 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如今,中国武术可以分两大类:传统和长拳。长拳是指国家认证的一种搏击技术。而传统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各个门派民间功夫,如今大多传统武术已失传,但还剩下3类:少林、武当、峨眉。

武术的源流: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武术的沿革: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初天罡拳开始流行。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这时的回族武术开始快速发展。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清代人对回族的认识显得更深入了一层,有了一句乾隆众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的评价。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实用价值 :武术自古以来,是在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当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在现代文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是一种防身的措施。它以顽强的抵抗和出击力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特点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

健体修心性:武术始终让个体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当中,并适当加以外在的压力进行艰苦的训练,达到与常人不一般的体质特征。如有力,强健,有毅力等。练习武术的核心就是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讲武德。

治安防身性:武术在各种非常时期,对自保和他保有着很强的威力。通过智慧和力量的组合,可以完成特殊的除暴安良的防身任务。不仅可以有效治服坏人坏事的发生发展,还可以保全自己不受侵害。

娱乐审美性: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法制社会的健全,靠武力解决问题或者显示能耐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日渐增强。武术由于非常协调的系统动作,敏捷的反应,舒展的架式等诸多审美要素,越来越多的人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搬上舞台,向广大观众展示人体所特有的动作韵律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要的增强,武术作为休闲娱乐节目会更加深入地走进消费圈中,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这可能是武术先祖所没有想到,也不能理解的。但不管什么样,作为中华国宝的武术,通过发挥自身的魅力,会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国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

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以见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之一斑。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鹤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咤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大罗汉拳、金刚拳、金刚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砂掌、棉花肚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精武门拳、甲午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吴氏开门八极(吴氏开门八极拳)、霍氏八极拳、霍氏迷踪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苏氏醉拳、万氏蛇拳、王氏格斗术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踪拳、迷踪艺)、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鹤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也叫谭腿)、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华山拳、鹤阳拳、永春拳(也叫咏春拳、永春白鹤拳)、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昆仑山拳、关东拳、关西拳、东乡拳、龙王庙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飞龙)、鸡拳、鸭拳、龙形拳(金龙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双龙戏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也叫咏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王八拳、大龟拳、龟鳖拳、甲鱼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天蚕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梅花桩拳、木人桩拳、木人鹤桩拳、七星桩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长手、金刚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北派通背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极五行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降龙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连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半步拳、半步崩拳、五步拳、八步拳、练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就地十八滚)、九龙十八滚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三晃膀大洪拳、小洪拳、洪门拳、红拳、威羲拳、老树拳、泰山拳(廖家拳)、泳汇拳、木兰拳、太和拳、华拳、长拳、南极拳、北极拳、无极拳、八盘拳、阴阳八盘拳、十二路谭腿(十二路潭腿)、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洪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迷踪艺)、缅拳、缠丝拳、磋跤拳、大字门、小字门、单弓门、向门、蹉跤门、王氏格斗术、本能格斗术、铁甲格斗、散拳道、鹤拳道、截拳道、中国式摔跤、跤拳、中国式相扑、中国式忍术、南无拳、掼跤、摔跤、跤术(蒙古族摔跤和蒙古摔跤都叫跤术)、白打、曦阳掌、劈挂掌、散打、赫文拳、崩拳、朝阳拳等。

著名功法:竹叶手(钢砂掌)、铁砂掌、观音掌、摧棉功、阳光手、龙爪手、天罡龙爪手、龙爪功、拔山功、虎爪功、鹰爪功、朱砂掌、铁头功、铁臂功、排打功、童子功、铁布衫、二指禅、硬气功、金钟罩、铁桥手、铁肚功、一指禅、阳光手、刚柔法、鞭劲功、仙人掌、蜈蚣跳、抱树功、鞭劲法、八大金刚护体功、金钟罩、摩插功、点穴功、沙包功、拈花功、拔钉功、合盘掌、推山掌等。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春秋大刀、破风刀、中国唐刀、中国武士刀、苗刀、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日月乾坤剑、乾坤圈、乾坤刀、乾坤剑、金刚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玄天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九宫八卦阵、杨家枪法、乾坤扇、梅花桩、七星桩、木人桩、木人鹤桩等。从这些武林门派、拳种、套路中,对照侠文化的武功追求,有两个意义,一是从中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源头;二是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中的想象成分及其与现实的差距。了解这些,相信对于侠文化武功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将是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武术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武术十禁: 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偷窃;六禁违戒;七禁狂斗;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禁酒淫。

主要兵器

刀:武术短器械,现代刀为钢制,由刀身、护手盘、刀柄、刀首等构成;刀身由刀面、刀刃、刀尖和刀背组成。手握的部位称"刀柄"。刀柄与刀身之间的圆盘称"护手盘",亦称"刀盘"。刀柄尾端称"刀首",顶端设一小环,用于博系刀彩。刀重(包括刀彩):成年男子,不轻于0.7kg;成年女子,不轻于0.6kg;儿童、少年不受限制。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且不许带有任何附加物品。刀尖触地、刀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刀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大刀:亦称“春秋大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盘、刀柄、尾尖等构成。刀身比单刀短,刀柄比单刀长。古时大刀十斤以上,轻重不等,现代演练用大刀为4kg左右。

朴刀:亦称“双子带”、“太平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形似单刀,刀身比单刀长.刀柄比大刀短。全长约1.3m,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盘等。刀柄分为前、中、后三段,柄尾有铁环,称"响环"。

双刀:武术双器械之一。属古代双兵器的一种。护手盘呈半圆形,两刀合拢插入鞘内,合拼成圆、其余结构同单刀。

剑: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等;剑柄包括格、柄身、剑首等。剑首系短穗,用于短穗剑术;剑首系长德,用于长穗剑术。剑重(包括剑穗):成年男子不轻于0.6kg;成年女子不轻于0.5kg;儿童、少年的剑重不受限制。剑尖触地、剑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剑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双剑: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护手格有一边与创身平齐。其余部位与单剑相同。

匕首:亦称"短剑"。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护手、柄、尾环等构成。长26一33crn。尾环处常系彩绸,一般用于双匕首演练。

峨嵋刺: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长约33cm,中间粗,两头扁细且尖,呈菱形。一小圆环与刺身中部活动相连。练习时中指穿过圆环。用拇指个断拨动使其旋转、主要运动方法有刺、挑、穿、拨等。

棍: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用白腊杆制成。大棍长约264cm。齐眉棍长度与练习者眉平齐。分为前段、中段、后段,棍根粗于棍梢。棍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2.15cm;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儿童不受限制。棍中点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1.80cm;成年女子1.60cm;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1.40cm;儿童不受限制。

梢子棍: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组成。分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长棍相当于练习者的身高,短棍长50cm左右.用铁环相连。手梢子棍较短小。

三节棍: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三节长短相等木质坚硬的棍组成。用铁环相连。每节棍长约50cm,全长约等于练习者的身高。

拐:武术器械之一。长柄拐属“长器械”;短柄拐属"短器械"。长拐亦称"单拐".长约133cm。短拐多用于双器械练习,亦称"双拐",长约70cm。在长木棍的1/3处装一垂直短木构成单拐演练方法有劈、砸、滚、蹦、支、扑、拍、拿、勾、挂、截等;双拐演练方法有搂、盖、转、击等。除套路单练外,还可对练。

锏:武术器械之一。锏端无尖,锏柄呈圆柱体,锏身呈四棱状,锏体无节。长约65一80cm。锏体四面呈凹状,称"凹面锏"。多用于双器械练习。运动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扫、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

枪: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矛演变而成。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等、大枪和花枪均只一个枪头,双头枪的枪杆两端各一个枪头。由枪头、枪缨、枪杆组成。枪杆多用白腊杆制成。枪杆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儿童不受限制。枪樱的长度不得短于200mm。

大枪: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枪头、枪缨、枪身组成,分为枪尖、枪座、库口、枪缨、枪身、底端六个部位。枪头呈三菱形,长约39.6cm,重750-1000g。枪缨长16一33cm。枪身长约3.5m。枪杆较粗,手握枪杆时,拇指尖与食指尖相距三指宽。枪杆一般用白猎杆或金属制成。

双头枪:亦称"两头蛇"。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在枪杆两端各装一枪头和枪缨。全长约等于本人身高、多用于双头双枪(双器械)练习。

鞭:武术器械之一。分软鞭和硬鞭两类。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用圆环连结构成,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通常作"九节鞭".使用时可长可短。运动方法有轮法、扫法、挂法、缠法、抛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单鞭或双鞭演练、硬鞭分"竹节钢鞭"和十三节"水磨钢鞭"。鞭身上有十余个方形或圆形疙瘩,鞭长约100cm,鞭头稍细且尖,亦作握柄。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

九节鞭: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几节长9一13cm的细圆金属棒连接构成。每节之间用数个小铁环连接。各节中间粗两头钢,第一节为鞭头,末节为鞭把。鞭彩不超过20cm×15cm,且无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锤:亦称"飞锤"、"走线锤"。武术软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于远古,由绳索与弧形小锤通过几个小铁环相连构成,重约1kg。锤头与绳交接处缚有彩绸。分单流星与双流星两种。单流星绳索长约4.95m,双流星绳索长约1.65m。主要演练方法有缩、抛、抡等。练时巧妙地将绳索缠绕在练习者颈、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脚踝或腰上,抖身放锤,审击如飞,快如流星,软中见硬,因而得名。

钩:武术短器械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包括钩端、钩尖、钩口、钩脊、钩自身刃、钩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钩寸(横梗)、钩柄、钩钻、钻尖等13个部位。其演练方法有钩、楼、带、压、挑、刺、舞花等.即可单练,亦可对练。

叉: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叉头只有两股锋.形似牛角,称"二股叉"。双头有三股锋,形似"山"字.称"三股叉",或"三头叉"、"三角叉"、"钢叉"、"马叉"。三股叉头的中锋比两边锋高10一13cm。柄长231一264cm,尾端是瓜锤形。全重2.5kg。另有在叉头和叉尾装有铁片.相击发声.柄稍短,称"飞叉"或"响叉"。练习方法主要有拦、横、扦挑、崩、滚、搬、捣、搓、掏、贯、拍等。

戟: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戟头由月牙刃、矛头和横寸组成。横寸长约6.6cm,用于连接月牙和矛头。矛头略高于月牙刃。截杆由杆身和尾尖组成、戟全长约264cm。若在矛头两侧装以同样大小的月牙刃和横寸,称"双面戟",方天画戟的戟头长约52cm,柄长约190cm,全长约244cm。又分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古代多为青铜制作,后为铁制。

斧:亦称"戚"。武术器械之一。短柄斧属短器械.长柄斧属长器械。刃宽阔并呈弧形者为"钺"。短柄斧多用于双器械练习。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凤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头长约26cm,刃宽约13cm。短柄斧柄长约82cm,长柄斧柄长过人,约264cm。招法有劈、刺、搂、抹、云、片等。

钯:武术长器械之一。把头有铁制或木身铁齿两种,形似"梳"。齿数5、7、9不等。每隔6cm一齿,齿长约16cm。柄长约165cm,与钯头垂直相交。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可单练亦可对练。

锤:古称"椎"。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分长柄锤和短柄锤。锤形有圆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轻者5kg,重者数十斤。短柄长约50cm。练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抓:亦称"挝"。武术器械之一。由抓头和抓杆组成属长器械,若抓头和绳连结属软器械。抓头形状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挠,木杆长200cm,抓头套接于木杆上。软器械爪头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节,能屈伸,爪背有环,用约650cm长的绳系于爪环。暗器中称"飞抓"。

戈:武术器械之一。始见于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内戈。除作兵器外,还用于礼仪、祭典。作兵器时.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绳,固定在木柄上。依长度分长、中、短三种。长戈约314cm;中戈约139cm;短戈约91cm、主要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铲:武术器械之一。最早见于石器时代。石铲呈长方形或梯形,两面磨光呈扁平状铲刃。商代后出现青铜铲.战国时出现铁铲,呈凸弧形,多用于作战。明代的铲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长300cm,杆尾有锋。主要演练方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可单练和对练。

三国演义中的天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地方都讲述着一段历史。

天水关

天水关位于今天水市西南六十公里的天水镇之北铁堂峡出口处。铁堂峡今称毛牛峡,其峡岩崖壁立,色黑似铁,空谷一线,是当年上邽通往祁山的孔道。传有躲箭石、姜维堡、点灯台以及当时姜维镇守天水关隘时居住过的铁堂庄。天水关因为诸葛亮智收姜维而名传天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之策,一举攻占祁山,曹魏朝野震惊,曹睿急调兵马进陇上抵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军民叛魏应亮,天水太守马遵拒不出战,诸葛亮调遣各路兵马合围天水关诈城,被当时马遵属下参军、中郎将姜维识破。诸葛亮遂采用离间计陷姜维于绝境,秘密遣兵攻破冀城,抢出姜母及妻室促姜维归服,姜维败走上邽又遭马遵拒绝,从此弃魏投蜀,追随诸葛亮,并在诸葛亮身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军事统帅。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杜甫发秦州入同谷,有《铁堂峡》诗。

 曹操堡

曹将堡民间俗称曹操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西南十公里的华双公路西北侧赤峪河西岸,今人转称皂郊堡,山势高峻,易守难攻。西南经店镇、平南可进铁堂峡;东北沿赤峪河谷可直入秦州城,为战略要地。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镇守上邽(今秦州),自己则会同雍州刺史郭淮增援祁山前线。当时费曜、戴陵以曹将堡天险作为屏障、扼守上邽城的南大门,然而祁山之战郭淮败绩,司马仓皇后撤,费戴二将也未能阻止蜀军而致使诸葛亮直接推进到上邽以东,从而形成两军对垒的格局。

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城东藉河南岸。唐《元和郡县志》上邽条载:“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秦州直隶州新志·山川条》载:诸葛垒,东二里路南……俗谓下募城。其旁有司马懿垒,俗谓上募城。上邽县北八里有姜维垒。现已荡然无存。今天水城东郊罗峪河东岸约一公里的天北公路之南遗存有一座直径八米的土丘,旁原有一座硬山顶砖砌碑亭,嵌“诸葛军垒”石碑一通,群众称为“诸葛点将台”。土丘背负寿山、面临藉水,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正午,四面无影,因此也称无影墩。三国时期蜀魏争战天水,两军在上邽、卤城、祁山之间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诸葛亮为了稳扎稳打,修筑了军事工事,横跨今甘肃礼县、秦州区数道山梁,有十二连环堡城之称,同时魏军也依险筑垒,坚壁对垒,故有两军对垒之说。并传诸葛亮为防蜀中将士不服水土,每人带有蜀中盐土,但当来到天水时发现将士平安,这儿水土特好,便将所带之土堆在一起,就是诸葛军垒。清代秦州州判王际有歌曰:“秦州东郊,称为汉垒。卧龙卜居,工有神理。只立孤尊,山不与侣。羽扇指挥,爰以想旅。枕自鸣钟,米自炊釜。智勇兼之,军士起舞。千百年后,奇香入土。居者行者,咸将吊古。吁嗟兮!先生逝矣垒犹存,当日五花与八门。风雨迷离英气著,荒田常若虎豹蹲。先生逝矣垒不朽,沧桑变易高山走。营丘终古镇秦州,将同日月称老叟。吁嗟兮!我遇此垒何以铭,且奠先生一盅酒。铭之曰:‘摄土不多,忠敬包罗。汉室不祚,武侯将奈何’。”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拨款整修诸葛军垒,雕有诸葛塑像,树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诸葛军垒”石碑,使三国古战场的历史风采得以再现。

 街亭

街亭位于今陇城与张家川县龙山镇之间,地处陇山西麓,九龙山之北,东扼固关,西屏河湟,北走番须、鸡头,南下九龙渡渭,直通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出师表》出兵攻曹魏,后主刘禅诏准。诸葛亮亲率诸军由成都北驻汉中,屯兵于沔阳(今陕西勉县)以北的阳平关、白马山一带。他于南郑(汉中)与从将商议如何攻魏,督汉中镇远将军魏延建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回到:“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没有采纳魏延循秦岭而进袭长安的意见,决定占陇右,越陇山以迂回长安,直趋潼关,进取洛阳。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扬言出斜谷攻眉(今陕西眉县),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先自褒城北上,修斜谷道以为出军态势,声东击西,使得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率军与赵云、邓芝相拒于箕谷,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西出汉中,迅速上陇攻取祁山(甘肃省礼县东),祁山以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归蜀,陇右诸郡甚忧,曹魏朝野震惊。这时候,魏明帝一方面驾幸长安,以鼓舞士气,一方面重新启用司马懿,遣使持节,复司马懿官职,加以平西都督,以拒蜀兵。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冒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眉城。若取城,必兵分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张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旁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而祁山寨中孔明得知司马懿杀了孟达,已同张郃引兵出关,甚为大惊,道:“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而当马谡愿引兵守街亭时,他更是谆谆告诫:“街亭虽小,干系甚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而蜀汉马谡率军先达街亭后不听王平的苦言相劝,致使街亭失,蜀兵败,不得不退回汉中,留下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轶事。

 木门道

木门道地处今天水市西南四十公里的牡丹镇木门村。是街亭、上邽通向祁山的主要通道之一,俗称峡门。东汉时期这里盛产木材,段颖西击羌、氐,在这里用木头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余里的木栅栏,因称木门。东侧有张家坪(原称张坪),西侧有旋帽咀梁。两山夹峙,中间有一条宽约五十米、长约五百米的河谷空地,稠泥河南下泻人西汉水,地形险要,形成天然门道,故称木门古道。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亲率主力再出祁山,用木牛运输粮草,以解决蜀军粮草给养的不足。大兵屯驻祁山、卤城,连连挫败郭淮围剿,粉碎费曜、戴陵的阻击,一举攻占上邽,发兵向东推进。魏军主帅司马企图待蜀兵粮草不济随后掩杀。而蜀军粮草官李严运粮途中遇雨误期,为了逃避责任,假借后主之命,修书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兵退汉中时,以木门古道的天然有利地形,派遣大将军魏延等,带领弓弩手埋伏于木门古道。此时魏军先锋张郃深恐有诈,不主张贸然追击,但主帅司马强令张进击,张郃领军至木门古道中了埋伏。蜀军从两面山上擂木滚石飞泻而下,弓箭齐发,飞矢如雨,张郃即被乱箭射中而毙命。张郃字俊义,河间郑人。早年为袁绍部属,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器重,常以韩信归汉作比喻,其征袁谭,破马超,平张鲁,击孙权,屡建奇功。今木门峡谷中有张郃坪、张郃墓,坪下为当年蜀兵布伏的伏兵湾,峡谷西侧旋帽咀梁下为当年蜀兵屯兵拴马的拴马湾。峪谷之中横卧一块高八米,顶平面二十七平方米的鼓形小石墩,称之为石鼓,相传为当年诸葛擂鼓指挥作战的擂鼓台。近年来,村民为纪念诸葛亮兴建了武侯祠。

铁笼山

铁笼山是岷山支脉武城山的主峰,位于武山县高楼乡。其山峥嵘险峻,远眺如笼而得名。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姜维与魏将陈泰、邓艾交兵于此,因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再次与魏将徐质交战,魏军退入铁笼山,因山上只有一泉,魏兵断水而为姜维所败。延熙十九年姜维在此三战于魏,被魏将邓艾彻底打败。今铁笼山残存水井一口,传为三国古泉;石槽一具,传为当年的喂马槽。另有与三国传闻有关的村名,如马跛里,传是当年姜维坐骑受伤之地;八营坪,传是夏侯霸屯兵扎营之地;泄兵湾,传是姜维诱敌伏击之地;斗底(敌)山,传是姜维攻坚作战之地。

落门聚

落门聚又称落门古聚、落门或洛门,即今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上历史悠久、胜迹远扬的名镇。地处城东三十里的渭河与大南河交汇处的两河冲积扇地带,西倚广吴山,北濒渭河,临河倚山、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又一次出兵祁山,围攻南安郡,在落门、段谷被邓艾击溃。故晋武帝司马炎诏书中有“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修治备守,积谷疆兵……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胜多,摧破疆敌”的记载。落门镇因特殊地理位置,唐代吐蕃占领陇右后,曾设立落门川讨击使,专职镇守落门镇。北宋也曾设立大落门寨,在甘谷县磐安镇设立小落门寨。洛门镇今为陇上的蔬菜基地,市场繁荣,热闹非凡。

 姜维墓

姜维是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人,著名的军事将领。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原是曹魏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在天水关纳人帐下,归附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加封奉义将军。诸葛亮逝世后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袆共理蜀汉朝政,后升迁为镇西大将军,领梁州刺史,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辅汉36年,继承诸葛遗志,曾九伐中原,终因部将不和,后主昏聩而自刎剑门以身殉汉,时年62岁。姜维故里在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有姜维祠,姜维陵,至今仍有姜氏后裔聚居。相传当年姜维死后暴尸荒野,他的马夫冒着生命危险,捡得他马靴一只向家人报丧,噩耗传来,乡亲们悲声震天,泪洒成河,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在姜家庄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从此这里就叫靴子坪。后人有诗云:“招魂曲,口口传,将军百战终不还,只留靴子坪。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但闻将军马蹄声。”

庞德里

庞德,字令明,三国时南安郡桓道(今武山县)人。起先随马超转战陇上,后北向投奔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大将军关羽攻取襄阳,围攻樊城,曹操调庞德为先锋,于禁为主将前去解围。庞德因骑雪白色的战马,作战勇猛,而被蜀军称为“白马将军”,他抬棺于阵前,与关羽决战,百合以上不分胜负。不料此时汉江暴涨,于禁大军不战自乱,死伤将尽,关羽乘势掩杀,于禁、庞德等均被生擒。后来于禁投降,庞德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而被诛杀。曹操曾叹道:“吾知于禁之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耶!”武山县城东南四门镇自古有庞德故里之称,当地群众修有庞德墓。

历代书画著录书.宋代

历代书画著录书.宋代

【1】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刘道醇,大梁(今属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不详,其活动年代约在宋初。
  此书成于宋初。在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评价鉴识作品的准则,即“六要“与“六长”。书共三卷,分6门: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卉翎毛、鬼神、屋木,各门又各分为神、妙、能三品,记载了宋初至景祐、至和间的画家凡90余人,或单人有小传及评语,或二三人并为一评,表述了分品的原因。书中内容大多是作者耳闻目睹,资料充实可靠,对画院的建制、规模、职务、成员及绘画创作活动等均有记述,同时由于宋初画院画家有不少来自西蜀和南唐,故在记述这些画家时又涉及了西蜀、南唐画院的情况,所以,是研究五代及宋初画院的重要资料。

【2】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
  此书是为补记〈圣朝名画录〉所遗的画家而续作。完成于嘉祐年间。全书共收录画家24人,分为人物、山川、走兽、花竹、屋木、塑作、雕木七门,每门又分神、妙、能三品。全书没有任何作品评述。但卷二、三、四为画家传记,卷五、六则为“故事拾遗”和“近事”,记述了一些重要的有关艺术活动的情况。

【3】黄休复《益州名画记》
  黄休复,原籍安徽,先世迁居上海嘉定,生平事迹未详。
  书完成于景德初年。分上,中、下三卷,记述了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年间,四川地区58位画家的事迹。作品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叙述古雅,详载了不少诗文典故。

【4】米芾《画史》
  收录于《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九十二
  《王氏书画苑》·《画苑》卷十
  《津逮秘书》(汲古阁本)第七集
  《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
  《美术丛书》第二集第九辑

  米芾《书史》
  收录于《说郛》(宛委山堂本)
  《王氏书画苑》·《书苑》
  两书记录了米芾本人收藏的书画及平生所见书画,品评真伪,兼及评价、印章、纸、绢、服饰、裱褙、收藏、考订等,内容详尽,品评尖锐精刻,故“历代赏鉴之家,奉为圭臬”。

【5】米芾《宝章待访录》
  记录了米芾在私人收藏家中所“目睹”的重要作品,又将“的闻”,分类编次。

【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为宋真宗郭皇后的侄孙,曾任备库史等,并曾为贺正旦副使出使辽。
  《图画见闻志》为续《历代名画记》而作。共六卷。第一卷有论述16篇,论及绘画作品及理论,颇为精到透彻,第二卷至第五卷则记述了自唐会昌二年至宋熙宁七年的画家共284人。末一卷阐述画道之正法。

【7】《宣和画谱》
  收录于《津逮秘书》第九集
  《学津讨原》第十一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单行本
  成书于宣和庚子,是赵佶命侍臣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而成,但因采用、参考了多家记述,并由臣下各自撰述,出于多手,故有自相矛盾之处。此书共20卷,分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蔬果10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讲述各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画家,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记录了231位画家的小传及6396件作品,但没有记载赵佶本人及其画院画家的作品,故很可能此书所载的还不是宫内的。

【8】《宣和书谱》
  收录于《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嘉庆庚子杨升庵刊本
  此书为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官方修撰的法书著录书,全书共分二十卷,分为篆隶正行草等门类,每门前均有绪论,后系以书家小传及宋宫廷内府所藏该书家作品目录,计约二百人。

【9】李廌《德隅斋画品》
  李廌,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但富有才华,中年寓居长社(今河南省葛县东)。书中所记计唐画四卷,五代画13卷,宋画五卷,“皆赵德麟令畤襄阳,行橐中所贮者”。此书不对作品作分级品评,而是对作品内容及艺术效果加以述评,行文精妙,描绘具体,有些原本便是画的题跋,故品鉴精到,常切中妙理。

【10】邓椿《画继》
  收录于《王氏书画苑》·《画苑》卷七、卷八
  《津逮秘书》第七集
  《学津讨原》第十一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与《画继补遗》合刊本
  邓椿,四川双流人。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出身显贵,在南、北宋间历官通判等职,富有收藏。
  成书于北宋至南宋初年。所记自北宋熙宁七年至南宋乾道三年,共94年间的有关绘画艺术活动情况。书共10卷,前七卷按画家的身份地位排列,首卷仅为宋徽宗赵佶一人,后面依次为侯王贵戚、轩冕才贤、搢绅布韦、道人衲子、世胄妇女(宦者附),又分别按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八门编次,共录有219名画家传记。第八卷“铭心绝品”一章所录,都经过“千之百、百之十、十之一中之择也”,故少而精,共录有37家200余种作品。此书资料来源除作者耳闻目睹之外,还综合了当时的文人诗集、笔记等各方资料,是一部评品、介绍南、北宋画家、画院的论著,但作者以当时之人记当代之事,故所收录及其持论,宥于时论所限,未免稍宽,且有评论不甚平允之处。

【11】陈思《书小史》
  陈思,临安(今杭州)人,宋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仿,性嗜古,十分勤奋。
  成书于宋理宗时。共10卷,收录了自古至五代时期的书法家共531人,各附以小传。卷一为“纪”,载历代帝王能书者51人,余九卷依次为后妃(附诸女)、诸王和其他书家480人。

【12】杨玉休《宋中兴馆阁储藏名画记》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五辑
  杨玉休(公元1135年-1200年),字子美,浙江象山人。此书著录了南宋宫廷内府所藏画目,后有作者跋。

【13】佚名《悦生所藏书画别录》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十辑
  此书无作者名。序文称:贾似道所藏古法书名画,其《悦生古迹记》已载者不录,录其称隐者。仅记有目录,记法书四十二卷,名画五十八卷。

【14】佚名《赵兰坡所藏书画目录》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十辑
  此书无作者名。序文称:所记为赵与懃(号兰坡,宋宗室)所藏书画目,记法书一百七十九卷,名画二百一十三卷。后记又称:所记只是手卷,大者不在此数,中多佳品,今散落人间往往皆是。

【8】《宣和书谱》
  收录于《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嘉庆庚子杨升庵刊本
  此书为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官方修撰的法书著录书,全书共分二十卷,分为篆隶正行草等门类,每门前均有绪论,后系以书家小传及宋宫廷内府所藏该书家作品目录,计约二百人。

【9】李廌《德隅斋画品》
  李廌,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但富有才华,中年寓居长社(今河南省葛县东)。书中所记计唐画四卷,五代画13卷,宋画五卷,“皆赵德麟令畤襄阳,行橐中所贮者”。此书不对作品作分级品评,而是对作品内容及艺术效果加以述评,行文精妙,描绘具体,有些原本便是画的题跋,故品鉴精到,常切中妙理。

【10】邓椿《画继》
  收录于《王氏书画苑》·《画苑》卷七、卷八
  《津逮秘书》第七集
  《学津讨原》第十一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与《画继补遗》合刊本
  邓椿,四川双流人。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出身显贵,在南、北宋间历官通判等职,富有收藏。
  成书于北宋至南宋初。所记自北宋熙宁七年至南宋乾道三年,共94年间的有关绘画艺术活动情况。书共10卷,前七卷按画家的身分地位排列,首卷仅为宋徽宗赵佶一人,后面依次为侯王贵戚、轩冕才贤、搢绅布韦、道人衲子、世胄妇女(宦者附),又分别按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八门编次,共录有219名画家传记。第八卷“铭心绝品”一章所录,都经过“千之百、百之十、十之一中之择也”,故少而精,共录有37家200余种作品。此书资料来源除作者耳闻目睹之外,还综合了当时的文人诗集、笔记等各方资料,是一部评品、介绍南、北宋画家、画院的论著,但作者以当时之人记当代之事,故所收录及其持论,宥于时论所限,未免稍宽,且有评论不甚平允之处。

【11】陈思《书小史》
  陈思,临安(今杭州)人,宋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仿,性嗜古,十分勤奋。
  成书于宋理宗时。共10卷,收录了自古至五代时期的书法家共531人,各附以小传。卷一为“纪”,载历代帝王能书者51人,余九卷依次为后妃(附诸女)、诸王和其他书家480人。

【12】杨玉休《宋中兴馆阁储藏名画记》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五辑
  杨玉休(公元1135年-1200年),字子美,浙江象山人。此书著录了南宋宫廷内府所藏画目,后有作者跋。

【13】佚名《悦生所藏书画别录》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十辑
  此书无作者名。序文称:贾似道所藏古法书名画,其《悦生古迹记》已载者不录,录其称隐者。仅记有目录,记法书四十二卷,名画五十八卷。

【14】佚名《赵兰坡所藏书画目录》
  收录于《美术丛书》四集第十辑
  此书无作者名。序文称:所记为赵与懃(号兰坡,宋宗室)所藏书画目,记法书一百七十九卷,名画二百一十三卷。后记又称:所记只是手卷,大者不在此数,中多佳品,今散落人间往往皆是。

三国时期尤为杰出的人,他做的有些事,或许大家都知道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提起三国,大家首先想起的是谁?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吕布?

我们今天所说这位,想必大家都英爱很熟悉了,大家在初中是不是还被他的出师表统治过?三顾茅庐,空城计,大骂马谡等等,可是他有几个东西大家有的熟悉么?那么我们先来短暂了解一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在叔父去世之后,就在此襄阳隆中隐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随后又夺占荆州。于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丞相,主持朝政。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最终积劳成疾,于234年(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四个比较有名的发明:

1、木牛流马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也就是我们说的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别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中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 是一种山路上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车。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网图

2、孔明灯

孔明灯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可是你知道么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放孔明灯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这个节日习俗。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来到了大约清朝道光年间,大陆福建移民也将天灯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据当地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十分地区曾闹过土匪,由於当地处於山区地带,所以村民们自然的都向山中逃躲,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为作为信号,告知在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返家了。恰巧的是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村民便以放天灯来庆祝,且互报平安。也因此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于是,放天灯的特殊民俗便绵延一两百年之久。因为近代传媒报导,使天灯的名声大噪,成为台湾的一种家喻户晓的节庆活动,遂拥有众人皆知的“北天灯”之美名,与“南蜂炮”并称。

现在被寄予美好祝福的孔明灯

3、诸葛连弩

三国时诸葛亮制作的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箭长只有八寸,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这使得一支装备有诸葛弩的部队提供了几倍于普通弓箭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敌军的阵形。同时发出多支弓箭的优势使得命中的机率提高,对操作者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有大量生产后失传。据说野蛮民族在获得了损坏的诸葛弩时,由于不懂得制造原理无法成功修复,只好将他们再次遗弃。

在同一时代,诸葛弩是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远程武器。欧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纪才创造出制作简单、使用时需要花费较多准备时间的弩弓。诸葛连弩是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

网图 诸葛连弩

4、八阵图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玄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更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之称,不过遗憾的是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网图 八阵图

以上就是搜集到的关于诸葛亮的四大发明,欢迎各位补充评论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