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中国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与资源)

中国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与资源)

2023-02-11 04:38:25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中国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文章列表:

中国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与资源)

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与资源

中国疆域广阔,气候复杂多样,资源丰富多饶,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在中国普遍种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中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中国中国普遍高温。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 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中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 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中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 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中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中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中国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资源

· 植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中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海洋资源

中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共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6500多个岛屿,管辖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0.00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海陆面积比值为0.31: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108位。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共有海洋生物20278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海洋动物鱼类有2500余种,包括头足类84种,对虾类90种,蟹类685种,渔场70余个。可入药的海洋生物700种。

截止2011年在中国海域共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海上油气田38个,获得石油储量约9亿吨,天然气储量2500多亿立方米。海滨砂矿13种,累计探明储量15.27亿吨。中国沿岸潮汐能可开发资源,约为2179.3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624.36亿千瓦时;温差能总装机容量13.28亿万千瓦;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6285.22万千瓦;潮流能1394.85万千瓦;盐差能1.25亿千瓦。

中国海盐产量约占世界海盐产量的30%,居世界首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在太平洋国际海底成功地圈定了 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矿区。

因为诸多的人为和自然的因素,中国海洋环境日趋恶化,海洋灾害与日俱增。每年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量高达87亿吨。沿岸地区还发生了大面积赤潮,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每年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风暴潮、海浪、赤潮、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较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

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杭州西湖美景、无锡太湖风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人文旅游景观

1.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有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安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郑州)、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的故宫和皇家陵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南京明孝陵、中山陵,苏州的园林建筑,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举世闻名。

2. 革命纪念地:著名革命纪念地有延安、遵义、井冈山等。

3. 民族风情和地方风俗: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4. 中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业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中国菜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区域地理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中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 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0%,人口约占中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中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中国的25%,人口约占中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中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中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5%,人口不足中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喜欢小编的关注一下哈~如果图文之中发现了错误,欢迎评论或者私信哦~

地理答啦: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春夏秋冬四季是怎样轮回的?

对于这个问题,专注于地理知识和旅行资讯的地理答啦简要回答一下。

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传,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轮回。我国白天的时候,美国是黑夜,那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不同的时区。地球共分为24个时区,平均15°一个时区。而我国和美国处在不同的时区,所以,我国白天的时候,美国是黑夜,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的交替。我国夏天的时候,美国也是夏天;我国冬天的时候,美国也是冬天,这个方面,我国和美国其实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因为我国和美国都处于北半球。和我国气候相反的一般是南半球的国家,比如阿根廷。

而四季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有夹角。因此,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是相反的。

但同在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四季相同。一般每年六,七,八三个月为北极最暖的时候,可能温度也就是零下几度甚至零上几度。每年十二月,次年一月,二月为北极最冷的时候,温度零下几十度。

而南极和北极因为地处高纬度,缺少阳光直射,所以一年到头都是冬天,其实不能完全说起没有四季的变化,只能说四季的变化并不明显罢了,因为,别管夏季和冬季,反正都是冷,只不过冷的程度不一样罢了。但会有极昼和极夜的变化。

以上!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秋高气爽话丰收

2020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六

节气释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之日全球大部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后,阳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同时,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我国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物候特点

我国古人将秋分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打雷现象比较少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秋分时节降水量也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水蒸发快,所以河湖中的水量减少,以致一些沼泽及水洼处干涸起来。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

气候农事

秋分以后,随着太阳位置南移,夜长昼短,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减少,影响我国的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下降较快。暴雨、大雨出现的机会很小,但降水日数却减少得不明显,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因为秋雨往往是冷空气活动的结果,所以随着一股股冷空气的入侵,气温会越来越低。

此时正是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时节,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认真做好低温阴雨防御工作。

民俗文化

送秋牛、粘雀子嘴、放风筝、吃秋菜、喝秋汤、秋祭月……秋分之日习俗多多。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今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另外,秋季风变多,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理知识:春夏秋冬以哪天为界,划分方式你知道哪几个?

大家好,我是墨城老师,现在正值春天,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聊聊四季,说起四季大家都知道,无非就是春夏秋冬嘛,但是你知道划分四季的方法有哪几种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熟知的季节。

一、我国传统划分法

我国对季节有自己的传统划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方法。可能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彰显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那其中也蕴藏了季节的划分。

我国传统的季节划分方式就是以“四立”为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其实就是开始的意思,标志着季节的开始。

二、天文划分法

天文划分方法可能了解得不多,我们做题的时候遇到的也不多,这里仅作为了解。天文划分的方式是以“二分二至”为节点的。二分二至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因为从天文现象看,认为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长短,以及太阳高度的变化为节点的,所以采用“二分二至”的划分方式。

三、气候统计学上的划分

这里我以北半球为例作为讲解。气候统计上的划分是以月份为区分的,也许是为了方便统计,把一年12个月平均分为了4份,每个季节3个月,那就是以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虽然有的年份2月份感觉很暖和了,但是在气候统计上依然是冬季,这只是一种划分方式而已。

我们在答有关季节的题时,用的是气候学上的划分方式,在描述季节要加上是哪半球的季节,例如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还需提醒的是,无论南北半球的季节都是按春夏秋冬来排序的。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我国古代的农历划分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今天就到这里了,关注墨城老师,每天5分钟,跟我一起学地理。

中国的黄土、黑土、红土、白土都在哪?

在中国的五行文化当中,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不同的方位与寓意,“土”更是以其重要的地位,位居五行方位的正当中。其实在中国,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的黑土、黄土、红土、白土都在哪里。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北部

黑土的腐殖质含量极高,而其黑色正来源于腐殖质的颜色。黑土的形成条件是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上层滞水。

因此,黑土大部分形成在四季分明且温差较大的温带地区,有黑土的地方都有湿地和沼泽分布,并在冬季形成季节性冻土

目前世界有三大黑土区,一块红化的黑土区。黑土区均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纬45度线周围,有俄罗斯西南部乌克兰大平原、美国中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东北松辽流域、三江平原,这些区域正位于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红化的黑土区位于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虽然是南半球,但同样是温带地区。

中国的黑土资源主要存在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在我离开东北之前,我曾经一度以为中国的耕地都是黑色土壤,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总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没见过黑土的人无法想象它的肥沃与黑黝黝的颜色。

东北地区曾经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枯枝落叶进入沼泽形成肥沃的有机质,后来沼泽中的水被排干,就露出了肥沃的黑土,用老年间东北老人的说法,这土地肥的冒油,一铁锹下去松软透气,插一根筷子都能发芽。

这些黑土厚度平均可达30——60厘米,最厚的可达100——130厘米。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目前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黄土——主要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黄土经过风力搬运沉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又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搬运,加之黄土本身的特性(疏松、直立性好等),形成千姿百态的黄土地貌。

世界著名黄土地貌分布在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俄罗斯以及伊朗、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中国境内的黄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

最集中的是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部分,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为世所罕见。

红土——广泛分布于华东、西南地区

红土地属于酸性土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长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世界红壤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地区。非洲土壤以红壤为最多占29%。

中国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华东(浙江南部、福建)、华南(广西、湖南)、西南(云南、贵州)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由于自身成分原因,红土的粘性极强。

由于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中国最红的土地,当属云南东川的红土地,而且目前仍然在继续的变红过程当中。

白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省份

白土指的就是盐碱地,盐碱地的形成是因为某些地区的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较多,当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蒸发后,使得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越积越多,就形成了大片的盐碱地,视觉上呈现白色。

中国盐渍土广泛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紫色土——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紫色土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之称可能与肥沃的紫色土也有关系。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