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纣王刚登基,请叔叔一起吃饭,叔叔看他的筷子,感叹:商朝要亡)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纣王刚登基,请叔叔一起吃饭,叔叔看他的筷子,感叹:商朝要亡)

2023-01-24 22:31:45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文章列表: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纣王刚登基,请叔叔一起吃饭,叔叔看他的筷子,感叹:商朝要亡)

商纣王刚登基,请叔叔一起吃饭,叔叔看他的筷子,感叹:商朝要亡

商朝是较为古老的朝代,作为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很多人对商纣王的印象还停留在《封神榜》里。在传统的史学记载里,纣王是一个沉迷于酒色的暴君,他和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一起,合称为“桀纣”。虽然近代有很多人为纣王“洗白”,但纣王骄奢淫逸的标签是无法抹去的。其实,从纣王刚登基时,他的叔叔箕子便预感到商朝的灭亡。

距今约3000多年前,约公元前1076年,商朝第30位帝王帝乙驾崩。驾崩前,帝乙曾想立自己的长子微子启为太子。但大臣们认为微子启虽然是长子,但生母地位低下,不适合做储君。最终,帝乙立幼子帝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

《史记·殷本纪》记载: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纣王身材魁梧,武力过人,能够徒手杀死猛兽。《史记正义》说纣王能够“倒拽九牛”,可见其力气之大。纣王登基后,认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天下人之上,于是拒绝接受任何人的劝谏,他喜欢大臣们不断地赞美自己。久而久之,逐渐失去自我。

因为他是嫡子出身,和他的庶出哥哥们不同的是,纣王从小便喜欢穿华丽的衣着,喜欢饮美酒,更喜欢女色。但小时候有父亲管束,他还不敢太放肆。

登基后,纣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纣王建立酒池肉林,整日让美人相陪,在其间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谁敢提出反对意见,便立即将他诛杀。

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

用严苛的刑罚来对待自己的百姓,整日只顾寻欢作乐,这样的帝王,焉能不亡国。纣王的叔叔箕子,从一开始便预见了亡国的可能。

原来,纣王刚刚登基时,为了拉拢朝中的老臣,邀请自己的叔叔箕子来宫中一起吃饭。箕子是帝乙的亲弟弟,为人简朴,爱民如子,和微子启、比干二人,合称“殷末三贤”。箕子入宫后,纣王留叔叔一起吃饭。刚坐定,箕子看到让他惊讶的一幕,史载:

纣初立,始为象箸。

原来,纣王刚登基,便开始使用象牙筷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象是非洲的,其实,象在中国自古就有。《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的弟弟之所以叫“象”,是因为他的封地有个地名叫“鼻”。虽然商朝之前就有象,但在古老的国度里,要想征服一头大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从古至今,象牙都是极其珍贵的稀罕物。

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惊恐不已,劝谏纣王不要如此奢靡。但纣王哪里肯接受叔叔的劝勉,于是,这场饭局不欢而散。

事后,箕子感叹曰:

“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意思是:纣王刚登基就暴露了本性,现在使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定不会再用陶瓷的食器,而会改用犀玉做的杯子。用完犀玉杯子,肯定不会吃野菜做的食物,肯定不会穿粗布衣服。等他把天下珍贵之物全部集中到皇宫之中,天下百姓早已无力承受,如此下去,商朝恐怕要灭亡!

接下来,果如箕子所料,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侈,他建造鹿台、穷奢极欲,加紧剥削天下百姓。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他不停地出兵攻打周边的部落和诸侯,比干、商容等忠臣多次劝谏,反而遭到纣王的冷落。等西伯侯姬昌父子举起义旗,天下百姓群起而相迎,牧野之战后,商朝果然灭亡。

《史记》云: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纣王一步步走向奢靡,最终灭国。然而,多年后,纣王的教训,后人并没有完全吸取。秦二世、隋炀帝、元顺帝……许多商纣王仍然存在。真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商朝是怎样灭亡的?商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前言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自此建立。商朝自汤以武建国为始,至武丁时期国力达到巅峰,后在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亡于周朝,是一个历经兴起、强盛、衰败三大转折的朝代。朝代的更迭往往是最引人瞩目的,商作为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它的灭亡对于后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那么商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呢?它的最后一任君主又是谁?

商汤灭夏

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桀在位期间,重用奸佞,打压贤良,致使民不聊生,人间哀鸿遍野,夏桀王朝摇摇欲坠,大厦将倾。由于桀的残暴统治,所属诸侯国渐渐脱离夏朝掌控。商国在这种情况下顺势崛起,汤继位商候以后,面对夏朝的日渐衰败,灭夏取而代之的心思逐渐强烈。

1、迁都以备

商族最先兴起于黄河下游的商丘,因此商丘一直作为商族的都城,在汤继位以后,积极谋求灭夏大计,为了创造灭夏条件,汤将都城由商丘迁到毫城,在毫城筹备钱粮、秣兵历马,积蓄力量。

2、拓土强国

夏桀的统治虽然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但还是有不少追随者的。商国的邻国葛国就是夏桀王朝的追随者之一。由于两国相邻,商国的所有行动都在葛国的注视之下,商国若想偷偷准备灭夏的力量,葛国就是一大绊脚石,因此商汤迁城后第一件事就是灭掉葛国。灭葛之后,商汤继续攻灭夏朝其它追随者,不断地灭掉顾、韦、昆吾等国,不断削弱夏朝军事力量。同时在不断的征伐过程中,商军的实力得到大大增强,商汤的威望越来越高。

▲夏、商两国疆域

3、灭夏建商

商汤对内任用伊尹、仲虺等贤臣,对外征伐夏朝属国,与反对夏朝的诸侯国建立盟约。终于在公元前1666年,商汤见时机成熟,便在景毫举行誓师大会,商汤列举夏桀的种种罪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双方交战之时正值雷电天气,商军士兵不惧雷电,愈战愈勇,最终大破夏军。夏军战败,桀被流放,自此夏朝结束,商朝开始。商朝的势力范围远远地超过了夏朝,整个黄河中下游都纳入了商朝的版图。由于夏朝残酷的统治下民生凋敝,汤建商朝后首件事就是恢复民生,他下令实行缩减征收、鼓励生产、抚恤百姓等系列举措,使得社会逐渐稳定。

▲商朝前期疆域图

武丁中兴

商朝在建立以后,局势一直处于动荡,经常因为争夺王位发生战争,都城也不断搬迁,而且黄河下游经常发生水灾,因此选定一个好的都城是非常要紧的事。商朝的第十九位国君盘庚继位,面对天灾人祸,盘庚有心改变这种局面,他选定殷这个土地肥沃的城池作为都城,在此实行仁政,安抚民心,使社会终于稳定下来。迁都殷城可以说是商朝的转折点,自此奠定了后期武丁盛世的基础,为整个商朝的强大提供了契机。

1、盘庚迁殷

盘庚继位之初是一个刚刚经历“九世之乱”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力不断衰退,再加上黄河水灾,天灾人祸之下的商朝已经岌岌可危。盘庚继位后誓要改变乱局,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因此改变应当从都城开始。盘庚选定殷地为迁都之所,但盘庚继位之前,商朝已经迁都五次,仍无固定之所,因而百姓怨声载道,官员也不愿再次动迁。盘庚将迁殷的优势告诉官员和百姓,最后挫败反对势力,成功迁都。自此,商朝又称“殷商”。迁都之后,盘庚实行仁政,恢复生产力,缓和各族矛盾,整个局面逐渐稳定。

▲盘庚画像

2、武丁盛世

自盘庚迁殷后商朝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可是好景不长,盘庚死后,小辛、小乙两朝统治无方,商朝再次走向衰弱。在小乙之后,是盘庚的侄子武丁继位,面对衰弱的国家,武丁决心富民强国。他任用贤能,以甘盘为师、任傅说为相,开创了“天下咸欢,商道复兴”的繁荣局面;他赏赐功臣,于国家有功之人尽皆封赏,有征伐之功者可赐予封地,对于臣服的诸侯国赋予征伐的权力;他开疆拓土,在位期间向北部、东部、南部、西部进行四面出击,降服了周边国家,夺取大量疆土。在对外征伐、对内大治的举措下,商朝国力达到鼎盛。

▲盘庚迁殷后疆域图

3、黄金时代

武丁在位的59年里,对内实现了民众安居乐业,对外实现了开疆拓土,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丁之后便是祖庚、祖甲两朝,两朝共四十余年,国力持续增强。并且两朝时期对外作战次数大大减少,几乎无大战,一派和平盛世的景象。武丁、祖庚、祖甲三朝统治将近百年,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商朝的巅峰,可以称作是商朝的黄金时代,同时,这也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大盛世时代,其意义极其深远。祖甲之后距离商朝灭亡约有130余年,直到灭亡商朝的国力虽然无法和武庚时期相比,但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由此可见,武庚盛世为整个商朝带来的影响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因此武丁被后世尊称为“高宗”,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高宗”尊号的君主。

▲武丁画像

末代暴君

商朝自祖甲后历时六朝传至帝辛,这也就是后世有名的“商纣王”。他是商朝最后一任君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继位时的商朝已经趋于没落,然纣王继位后仍不顾国力,大兴土木,征战连连,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还重用奸佞,残害忠良,研究出多种残忍的处罚方式,导致诸侯的反叛,为亡国埋下了隐患。

1、平定夷方

帝辛继位后的商朝,由于国势日衰,出现夷方大规模的侵略现象,帝辛为了巩固统治,先后数次征讨夷方,最终将夷方平定,并获得了大量的俘虏。在征讨过程中,还伴随着游猎,因此这场平定夷方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帝辛画像

2、荒淫暴戾

帝辛本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极具聪明智慧,又勇力过人,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若倾心治国,必有一番作为。可帝辛却沉迷酒色,宠爱妃嫔妲己,对其言听计从。因其嗜好饮酒,竟命人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这就是著名的“酒池肉林”;因为喜好淫乐,竟命男女不穿衣物,赤身追逐相互嬉戏;帝辛在此环境下,乐此不疲,通宵达旦。

▲宠妃妲己画像

除了沉迷酒色,他针对反对的人研究了一项处罚方法:命人强制抱着烧红的铜柱,活活烙死,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炮烙之刑”,也被人称为取悦妲己的一种方式。除了处罚以外,帝辛还将反对他的九候剁成肉酱,鄂候被制成肉干。而作为帝辛的叔父,商朝的贤臣比干也难逃帝辛的魔爪,帝辛以“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为由,将比干的心挖了出来。在如此残酷手段之下,君臣离心离德,百姓怨声载道,亡国之兆已愈加明显。

▲比干画像

3、武王伐纣

姬昌是帝辛手下的诸侯,被封为西伯,因见九候、鄂候被处罚而叹息,后被帝辛囚禁,幸得属下以金银美女贡献帝辛而被获得释放。后姬昌向帝辛谏言废弃炮烙之刑,并以自己的土地作为交换,获得了帝辛的应允,并赐给姬昌征伐他国的权力,自此姬昌成为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在治理周国期间,勤政爱民,任用贤能,使得周国国力日渐强盛,为讨伐商纣奠定了基础。

▲西伯侯姬昌图像

姬昌死后其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此时的帝辛日渐残暴,武王认为兴周灭纣的时机到了。于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在孟津与众诸侯进行会师,前来会师的诸侯竟有八百路之多。武王在大会上列举纣王的罪责,使得军心大振。商周两军决战于牧野,商军虽多,然军心涣散,军士又多奴隶,因此无法抵挡勇猛的周军,商军大败,纣王见此局面,最后登上鹿台自尽而死,自此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局势图

总结

商朝亡于末代君主的残酷统治,根本原因在于纣王的统治不得人心,最终导致诸侯和百姓将其推翻。在商朝五百余年的历史当中,衰弱是占据大多数时间的,真正繁荣的时间也不过一百多年。在纣王继位之时,距离武丁盛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继任君主大多享受着盛世留下的福音,因此大多无所作为,也就造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到了纣王这一时期,并没有意识到国势日衰,对内没有体恤民生,没有任用贤臣;对外继续征伐消耗国力。纣王对臣子的残害和荒淫无度更是让人民感到绝望。而此时的周朝实施仁政,任用贤能,爱民如子,深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周得民心而商失民心,这就导致了最后的灭亡。因此,民心才是国之根基,实施仁政以民为本方能安稳。倒行逆施必将灭亡,商朝的灭亡为后世敲醒了警钟。

参考文献:

《史记·殷本纪》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中国战典》

《史记·周本纪》

《列女传》

商朝第十三任王——商中宗祖乙

祖乙,生卒年不详,商第十二任‬王‬河亶甲之‬子,又称且乙,姓子名滕(一作胜),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商朝‬大多数‬记录都在‬甲骨文‬,也就是‬野生动物‬骨头‬或者珍贵的‬奇珍异‬石头上,并且‬有‬很多‬王‬,生卒‬年份‬不详‬,还有‬只言片语‬,对于‬考古‬学者研究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冰山一角‬,中国商朝第十四任国王,河亶甲病死后继位,他‬在位19年,病死,葬于狄泉。

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省温县东),再有就是‬商朝‬也是‬中国历史‬之‬最,最多‬迁都‬的‬商‬王朝‬不下‬十几次‬,还有就是‬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也是‬历史‬之最‬,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虽然很想彻底‬平定边疆‬问题‬,但是‬民心‬归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接受的,并且‬几次‬出兵‬都是‬以‬胜利‬而告终‬,‬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

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他为河亶甲之子,河亶甲弥留之际令他即位,他在位时商朝再度兴盛。这也是‬商朝‬的时候第一位‬太上‬王‬在世‬时候,把‬王位‬顺利‬继承‬传承‬给‬祖‬乙‬商‬中‬宗‬下去的‬,也是‬商朝‬五百年‬历史‬中很少‬罕见‬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名垂青史的名人,背后毫无例外的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母亲

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巨人,他们或者创造历史,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询他们成功的足迹,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成功的背后毫无例外的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母亲。

1. 孟母

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2. 徐母

徐庶是三国颖州(今河南许昌)人,字元直。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兵不过千,城仅新野一座,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人。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大展才华,在数月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振,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曹操的谋士程昱对曹操说:徐庶的才能比他程昱要高出10倍。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徐庶越战越勇时,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在三国初期这谋臣智士纵横俾阖的较量场上,就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军事家,失去了许多可令后人学习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兴的是,在徐庶辞别刘备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三顾茅庐”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华的时候,为什么要突然离开刘备?都是因为曹操的谋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当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时,就想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徐母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徐庶临别刘备时,二人洒泪相别,徐庶指心对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玄德哭着说:“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徐庶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3. 岳母

 岳飞自从枪挑了小梁王,大闹比武场之后,和牛皋、王贵、汤怀、张显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乡河南汤阴,闲居起来。

这时候,北方金国兴起,四太子金兀术率领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败无能,无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开封),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掳到北国。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加上河南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岳飞和母亲、妻子在家苦守清贫,甚是凄凉。王贵、汤怀、牛皋几个人的父母相继过世,几个人耐不住饥寒,未免去做些不洁之事。岳飞几次劝他们休取不义之财,他们也不肯听,最后竟一齐去山中落草了。岳飞见这般光景,心中悲伤不已。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进去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这时,宋康王在金陵继位,为高宗。朝廷传下圣旨,聘召岳飞进京受职,率兵讨贼,图复中兴,报仇雪恨。岳飞接了圣旨,即刻收拾停当。岳母叮咛孩儿,勿忘“尽忠报国”。岳飞拜别母亲,又嘱咐了妻子,这才上马进京去了。这以后,岳飞领兵几次大败金兵,力图恢复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桧一伙,私通金国,陷害忠良。他们把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中,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赫然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但邪恶猖獗一时,岳飞终被害死于风波亭。可是,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的美名却千古流传。

4. 孔母

历史上关于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鲜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

据说孔子的父亲当年娶母亲的时候年纪已经是六十多岁,而颜氏女则不满二十岁。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孔子约三岁时,孔母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孔母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5. 欧母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6. 陶母

陶侃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

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母亲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7. 佘太君

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曰不食而亡。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纣王究竟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竟遗臭万年

公元前1075年,帝乙逝世,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登基。在位期间,经略东南,征讨东夷,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但这场长久的战争导致国内空虚。

后来,周武王联合西方诸国一起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军溃败,帝辛在鹿台自焚而亡。史称纣王、商纣王。

那么帝辛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竟然被获如此恶谥。

在位政策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商代史》亦认为帝辛进行了完善制度的尝试,包括:

变更用人制度,重用“小臣”集团,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见于史籍的有飞廉、恶来、费仲、左疆等;

加强对外服的控制,具体包括将西伯昌等三人任命为三公、羁縻于朝廷,以及举行军事演习等举措;

推行法律改革,通过法律惩罚的方式使内、外服各族人口脱离族组织而纳入自己的直接掌控之中,从而扩大自己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削弱贵族势力,同时以严刑峻法镇压贵族反抗;

严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缩小致祭神灵的范围,以此疏远旧贵族,等等。

有学者对帝辛的种种政策作了新的解读,认为这是政治变革之举。例如,将“不敬神”解读为他“反对神权”、“改革旧俗”,将其“任用罪人”、不重用贵族,理解为“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以“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但是,在知识被贵族垄断的时代,帝辛提拔的人员对商王朝典章不熟,加之出身较低,缺乏政治经验,唯帝辛马首是瞻,破坏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而排挤世官大族的做法也导致商王朝内部离心离德。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对于商王朝的灭亡起了加速作用。

三大罪命

不用贵戚,重用奴隶。帝辛从底层提拔人才,一改当时的唯贵族适用的作风,提拔非贵族的人做官,触犯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再加上常年征战与贵族阶级有了较多的矛盾。

不敬鬼神,不重祭祀。三代之时,多以活祭,帝辛号召减少活祭,受人非议,引发众怒。除此之外,帝辛对于巫术占卜也很是抗拒,在很多时候,都违背占卜结果去做事,这一行为直接得罪了当时手握大权的祭祀,让帝辛背了个罪名。

听信妇言,牝鸡司晨。妇女在商朝时期,地位极高,而在帝辛这一时期,更是到达巅峰,不仅能参与朝纲,还活跃在各个领域。这一点往往被后世所诟病,所以周朝认为帝辛让妇女掌握如此之大的权利,是昏君才有的行为。因此苏妲己成为了商灭亡的原因之一。

伟人评价

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超越时代半步是天才,超越时代一步便是疯子。帝辛在奴隶制社会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抵制活祭、重用妇女。也难怪会被当时的贵族阶级所推翻。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