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魔力学堂新手卡(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魔力学堂新手卡(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2023-02-22 00:29:52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魔力学堂新手卡文章列表:

魔力学堂新手卡(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中元节又到了,虽然每个月都有十五满月夜,但中元节的月夜,却多少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受。尽管随着文明祭扫的推广,清冷的月光下,大都市的水泥马路上纸钱的灰堆越来越少,十字路口也再难看到纸人纸马和成套的纸房屋、纸家具被一把火点燃。古老的风俗正在现代文明的进击下偃旗息鼓,但传承已久的故事传说,却可以披上现代的外衣,继续在都市的水泥丛林中游荡。一个不留意,它就有可能钻进你的耳朵里,就像从地下伸出的冷冰冰的手,悄无声息地摸上来,拨弄拨弄你颤动的小心脏。

都市传说,这是个听起来既陌生又时髦的名词,是个民俗学的概念。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民间故事的分支亚种,只是这些民间故事的背景并不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是发生在当下,发生在现代都市中,讲述和传播它们的,也并非炉火旁的老爷爷老太婆,而是当代社会中见多识广的都市人。这些故事有些荒诞不经,但大多数听起来似乎有鼻子有眼,它们不仅听起来信源可靠,甚至新闻媒体都会加入到传播和求证行列之中。下水道里的变种金鱼、老鼠肉做的羊肉串、长着猫脸的老太太,便宜得离奇的外卖,等等,这些都市传说毫无疑问都带有鲜明的都市印记,因此,它们也被都市人一本正经地口耳相传。

纵使它们听起来如此贴近现代人的都市生活,但当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时,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出现的都市传说,包含的母题却颇为古老,与古人心心相通。分明是老套的故事乔装改扮,披上一层现代都市的外套,竟能吸引一众现代都市青年心甘情愿口耳相传,乐此不疲。更有趣的是,随着都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同一母题的都市传说也流传于世界各地,并且在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熏陶改造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的都市传说。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话题,也是一个适合在暑热夜晚给人消烦解闷的谈资。当然,传说就是传说,哪怕它再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哪怕它再信誓旦旦,消息可靠,哪怕它是七大姑八大姨五服之外的哥哥嫂子告诉你的“绝对是真的”的故事,也请谨记,除了亘古相通的好奇心之外,它绝对不是“真的”!

它只是个都市传说。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20日专题《都市传说》。

「主题」B01 | 都市传说

「主题」B02-03 | 这绝对是“真的”!何谓都市传说?

「主题」B04丨猫猫有话说:都市传说的常客

「主题」B05丨没看够?书籍、电影中的都市传说

「主题」B06-07丨在现代思想的接力中

「访谈」B08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我……我也来讲一个”。

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身边是一群半生不熟的面孔,各自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唯有自己像个稻草人一样枯坐在桌边,坐立不安。眼看着主人和宾朋有说有笑、渐入佳境,自己却像是恰好位于屋子里的盲点,无人闻问,只能看着周围人的嘴唇不停活动,舌头上下翻腾,自己的喉咙却空空荡荡,挤不出只言片语插进对方热烈的谈话中。

眼看社恐女神与尴尬仙子正穿过熙攘的人群连臂而至,双双冲自己抛来冷冰冰的媚眼。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肾脏终于猛然想起了自己此刻应尽的责任不是向膀胱输送液体,而是向大脑发送激素。欢快的暖流直捣颅腔,强行解锁了脑回沟里那只沉睡许久的宝箱,但见眼睛里小星星一闪,灵感的火花瞬间化作飞溅的唾沫喷走了近在咫尺的社恐与尴尬。那句著名的开场白终于脱口而出:

“这是从我朋友那儿听来的事儿,绝对是真的!”

跟在“绝对是真的”后面的故事,可以有成百上千种,就像绝大多数聚会上的话题和段子一样,没人会真的拷问真假。但纵使如此,不妨暂且先来听其中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你很可能听过,就算与你熟悉的那个版本细节有所出入,也是八九不离十。

都市夜传说,公交车去无踪

这个传说实在经典,大部分读者应该知道它的一个甚至几个版本,所以没有必要赘述其中的细节,只要撮其大概就足以引起颅腔内的回响。那是在一个深夜,接近零点,某辆末班车从公交总站驶出。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有些讲述者还会特意加上具体的时间或是公交车的车次。在开始的几个站点,上来了四名乘客,包括一对夫妇,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版本中,这个老人可以是个老太太,也可以是个老头,总而言之,这对年龄上成反比的一老一少将在这个传说中充当主要角色。

下面的地点很重要:一个偏僻的公交站。善于讲故事的人会特别提示这个公交站即使在白天上车的人也很少。而在这个晚上,在这个公交站上来了三名不速之客。不同的版本中,这三名乘客的衣着各异,但一致的特征是身穿古装,并且面色低沉,上车后便坐到最后一排,沉默不语。

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部分:那个老人自从三名乘客上车后,就满脸犹疑地不住回头张望。突然之间,他脸色大变,硬找理由跟年轻人大声争吵,并要求司机停车。在将年轻人拉下车后,老人才告诉这个仍然不知就里、满面怒容的年轻人,他刚刚救了他一命,因为他发现后来刚上车的那三个乘客没有脚。直到此时,年轻人才陡然转怒为惊,后怕地望着那辆公交车滑进岑寂的黑夜中,从此消失无踪。

末班公交车上疲惫的乘客。都市生活中的疏离与陌生感是都市传说诞生的心理原因之一。

这个故事就是流行最广的都市传说之一“消失的公交车”。在这个梗概基础上诞生的版本有无数个,不同的版本甚至还添油加醋,加上更荒诞离奇的结尾,从而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不可信。每个听众都知道,这种来路不明的故事当不了真,但它确实可以让自己的心脏感受一下微颤后的小小刺激。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足以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它并非望空虚构,而是有其原型。它可以追溯到东晋文士干宝撰写的志异小说《搜神记》中糜竺路遇美艳妇人请求搭车同乘。在这个最早的版本中,搭乘妇人乃是上天差遣火烧糜家的使者,因为糜竺德行高尚,因此决定减轻灾祸。

与异类同车而行,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母题之一。东晋时代的民间传说,直到一千六百年后仍然出现了新的版本流传于世,只不过古人乘坐的牛车,成了现代人乘坐的公交车。除此之外,主要元素只是略加改动,增加了富有生活经验的老年人与懵然无知的年轻人以加强戏剧冲突。但万变不离其宗。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是一群会讲故事的动物。早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这些毛比同类少不少的灵长类物种就聚集在篝火旁分享一个接一个故事,其中有些流传至今,经过历代传颂、记录、改写,成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而我们作为这些会讲故事的少毛灵长类的后代,在聆听先辈传下的故事传说的同时,也创造和讲述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传说。与先辈身处的乡野村落相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市成为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枢轴,形形色色的人汇聚于此,生活于此,故事传说也在这里流传碰撞。所谓“都市传说”,也就顺理成章地于焉诞生。

都市中闲聊胡侃是都市传说形成和传播的主要方式。

都市传说听起来像是个新鲜的词语,因为传说总是跟乡野农村联系得更加紧密。坐在村口闲聊神侃的老头老太太们几乎每个人肚子里都装满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在专业学者眼中,这些乡野村夫可谓民间传说的宝库。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的第一代民俗学家们,便兴致勃勃地发起了到民间去的运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向村夫乡妪打听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农民们有一点余闲,譬如乘凉,就有人讲故事”。他们深信那些清新质朴的传说就刻在乡民的脑子里,因为他们天真善良,勤劳忠厚,不像城市中人,在所谓都市文明的熏染下变得精明狡诈。

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执着地存在于民俗学者的脑海中。不妨看一看自1984年发起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纂工程,这一浩大工程直到如今尚未整理完毕。随便翻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任何一页,查看故事的采录地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来自乡村,只有像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搜集的民间传说,采录地点才更多位于城市之中,但其中不少也几乎能看出是乡村民间传说的异文翻版,它们往往都刻意带着古朴的印记。

然而都市传说,却一定是发生在当下都市中的故事。就像消失的公交车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传说。它的发生地点,是都市中的交通工具公交车;故事的人物,是都市中生活的男女乘客,发生的时间是都市的夜生活。它们在都市人群中传播扩散,被或是调侃,或是一本正经地口耳相传,也惟有都市生活中人会对此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因为都市传说中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身处偌大的城市里,蜗居在某个城乡接合部的高层出租屋中,通勤乘坐公共交通的时间几乎占据了都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加班到深夜,为了省下几个出租车钱,只能去追赶深夜中驶来的末班车。疲劳的上班族孤独地面对着车窗外深夜孤寂的城市,每天上下班的熟悉路线在此刻也变得分外陌生,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安,犹如都市夜晚灯光与暮色的交迭,悄然潜入心灵,于是脑海中陡然浮现出在聚会或是午休闲谈时听来的这个消失公交车的都市传说。纵使到站车门开启的那一瞬间,多少会让人陡然寒毛倒竖。但这种代入感,多少能让人感到至少在这一刻,在这个听来的都市传说中,自己是这个都市的主角。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作者:[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译者:李扬、张建军,版本:魔宙出版|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2月

因此,不得不说,民俗学家终于将目光瞄上都市传说这个领域可谓明智之举。在关注了多年乡野传说之后,自己居住的大都市反而长期处于“灯下黑”的地位,确实很说不过去。研究越是深入其中,就越会发现个中乐趣所在。美国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即是将都市传说推入民俗学堂奥最重要的学者。1981年,他的第一部都市传说的专著《消失的搭车客》出版,成功地使“都市传说”成为家喻户晓的时髦名词。许多在社交圈里胡聊闲谈的都市人在读了这本畅销学术书后,才意识到自己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原来竟成了民俗学开拓的新领域。

虽然遗憾的是,“消失的北京330路公交车”这个中国版的都市传说在他撰写此书时尚未成形,而在他于2012年增订编纂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中,也未收录这则传说。但如果他能知晓远隔重洋的异域大陆,竟也流传着这样一则与他的成名作《消失的搭车客》关系如此紧密的都市传说异文版本,一定会倍感兴趣。而他在《都市传说百科全书》收录的数以千计的都市传说,也已经有不少在中国脍炙人口。相声演员郭德纲,以他的老搭档于谦家里事儿创作的相声段子里,处处可见都市传说的影子:于谦喝尿的段子,即《都市百科全书》编号U18“科罗娜啤酒中的尿”的异文,把鸭肉当羊肉串烤的段子,可以说是F5“快餐”中的类型,于老爷子“老有所为”出门劫财劫色的段子,则是出自D32“迷奸”和G2“迷晕遭抢”这两条的改造版本。尽管可以肯定郭德纲和于谦绝对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些段子确实可以证明都市传说渗透能力之强,而这两位相声演员也不自觉地通过他的相声,成了都市传说传播扩散的载体。当你晚上难以入眠,打开手机某站的小程序,打算听段相声放松心情时,你也在不自觉中,成了都市传说的受体之一。

都市传说正是这样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来奔走,通过聚会上的社交谈论,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从餐厅聚会,到企业工间,再到大学宿舍,不断繁殖、复制和变异,透过各式各样的载体,不知不觉之间潜入都市人的心灵,你周遭日常生活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成为都市传说的对象。

甚至是你身上穿的这件旧衣服。

这件旧衣服是哪来的?

每个人的衣柜里都会有不少旧衣服,我们大都对它们的来源知根知底,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被我们自己穿旧的。太熟悉的东西很少能诞生出传说——传说往往正是横跨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灰色地带的产物。陌生是因为对它不了解从而产生好奇心,而熟悉则是能够被自己接受。但如果有一件你不清楚来源的旧衣服到了你的手里。捧着它时,你的心中自然会生出某种好奇,甚至是疑虑:它原先被谁穿着过?原先的主人穿着它曾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它为何会离开它的旧主人之手到了我这里?

这些疑问像乱线团一样纠结在心里,找不到头绪,也找不出来源。这团乱糟糟熟悉又陌生的思绪,就有可能成为都市传说诞生的沃壤,当然,孵化出的传说,或许并不那么讨喜。

流传在大西洋两岸的“毒衣”就是这样一则都市传说,收录在《都市传说百科全书》编号P29。布鲁范德提供了一个基于1945年搜集出版的故事版本。在这个故事中,女孩穿着一件新的长裙礼服参加舞会,但在晚上,她有好几次感到头晕,尽管她被人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但最后还是在卫生间里倒地而死。事后调查发现,造成她猝死的原因,正是她穿着的这条裙子。因为这条裙子曾经用作年轻姑娘的丧服,在下葬前被脱了下来,然后被送进了商店里。衣服上吸收的用来防腐甲醛渗进了女孩的毛孔,从而导致她中毒而死。

这则都市传说虽然听起来有鼻子有眼,许多版本还提供了女孩买衣服的那家商店的名字,说不准是不是暗中使绊的竞争对手故意造作的谣言给对方抹黑。当然,就像绝大多数都市传说一样,追查始作俑者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美国的民俗学家们注意到这则“毒衣”的都市传说有个古老的原型,来自于古希腊家喻户晓的神话“涅索斯的衬衣”。涅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曾命他背着自己妻子德伊阿尼拉渡河,不料涅索斯贪爱人妻美好,竟生歹心,想将德伊阿尼拉劫走。盛怒之下的赫拉克勒斯向他射出了一支毒箭。中箭垂危的涅索斯为了复仇,诓骗德伊阿尼拉说沾有自己血的衬衣拥有神奇魔力,可以令变心之人回心转意,重燃爱火。不知是计的德伊阿尼拉信以为真。

不久之后,赫拉克勒斯俘获了一位美貌女奴,对她心生爱意。德伊阿尼拉眼见丈夫移情别人,于是想起涅索斯的衬衣,就满心期望地将它送给赫拉克勒斯。不想赫拉克勒斯一穿上这件衬衣,衬衣上沾染了毒箭剧毒的血液就渗进了他的毛孔。赫拉克勒斯就这样中了自己射出的毒箭之毒,痛苦难忍,跳进火堆被活活烧死。

涅索斯的衬衣神话传说是后世艺术家喜欢表现的主题,这幅画表现涅索斯被赫拉克勒斯射中的那一瞬间。

从带毒衬衣的角度来看,古希腊的“涅索斯衬衣”传说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美流行的“毒衣”都市传说确实有相同的元素。但都市传说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是满天撒网,四处取材。这则“毒衣”都市传说很可能还有一个传说的原型,就是“亡者衣物”。关于“亡者衣物”传说,最著名的传说,便是日本自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著名怪谈《振袖和服》。这则传说因为收入20世纪初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的经典名著《怪谈》中而广为人知。江户时代,一位富商的女儿在礼佛烧香途中,对一位俊秀的青年武士一见钟情。尽管她的心上人隐没人群之中,杳然不见踪影,但他身着的亮丽服饰,却成了少女相思的寄托。于是,她决定制作一件与心上人质地、颜色、纹路一模一样的振袖和服,满心期盼穿着这件衣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迅速吸引到武士的注意。

但她穿着这件和服,日思夜想,那位心上人却再未寻见。情思之苦灼烧着她的身体,她很快便缠绵病榻,香消玉殒。她寄托了缠绵爱恋的那件和服,则被布施给寺院拍卖,作为追渡亡魂的功德。但谁曾想,先后有四位少女买下了这件振袖和服,但一穿上这件和服,便无缘无故地生起怪病,时而哭闹,时而痴呆,口中喃喃自语要去寻那俊秀的郎君,不久就撒手人寰。最终,寺院住持决定将这件害死了四名少女的振袖和服烧毁,但火刚一点起,这件和服便像燃放的烟花一般,将火星带到四面八方,最终引起了1657年的那场几乎烧遍整座江户城的大火,江户人也将此称为“振袖火事”。

《怪谈》,作者:[日]小泉八云 译者:郭睿 王如胭 孟令堃,版本:捧读文化 | 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年4月

逝者曾穿过的衣物,被出售给少女,穿上后患上怪病终至死亡。1945年在美国搜集的“毒衣”都市传说,与三百年前日本流传的“振袖和服”怪谈,在主要元素上几乎完全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江户时代“振袖和服”的怪谈传说,更适合作为1945年欧美“毒衣”都市传说的原型。

但是,且慢,日本与美国两个传说虽然相似度如此之大,但两者之间却有着一个重要差别,那便是衣服受害者的死因。美国“毒衣”版的死因尽管荒诞,但听起来更“科学”,是甲醛渗入毛孔导致的中毒;而日本“振袖和服”怪谈却充满了超自然的灵异色彩,导致四名少女死亡的原因,是原主人痛苦爱恋的疯狂执念附在了和服上,导致每一位穿上这件和服的少女,都被亡魂的执念所纠缠,因而身死。两种不同的死因,正代表了欧美与日本在文化传统上的深刻差别,而这也使得两个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毒衣”都市传说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更新式的防腐液会取代早期版本中的甲醛——它总是沿着貌似“科学”的轨迹,向着可信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这则传说在传播过程中,却始终沿着超自然的轨迹亦步亦趋,不稍逾矩。

直到时间进入21世纪,它演变成当代的都市传说,仍然保持着自己怪谈的灵异本色。日本作家小野不由美在她编写的当代都市传说集《奇谈百景》收录了一则题为《军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军事宅”,喜欢收藏与军事相关的物品。在他的收藏中有一件他认为“了不得的东西”,那是一套军装,“胸口到腹部有吓人的污渍,还有好几处弹孔”。这名军事宅洋洋得意地告诉他的朋友:“据说这套军装属于一个含恨而死的士兵,是从他的尸体上扒下来的。”说着,便将那件军装挂在了纸门前。

那天深夜,在军事宅家留宿的朋友突然醒来,瞥见昏暗的房间里有个人影站在纸门前,那人影低着头,面对着纸门,只在军装下露出一小块侧脸,“那是个男人,正咬牙切齿地瞪着远处的某一点”。毫无疑问,这是士兵怨恨的执念附在了这件军装上。

《奇谈百景》,作者:[日]小野不由美 译者:曹逸冰,读客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

“亡者衣物”的传说当然不止这两个主要版本。它还有第三个版本,来自18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士纪昀的私人志怪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的前辈戈东长的父亲曾经在市场买了一件惨绿色的袍子。一天,他锁门离家,回来的路上发现找不到钥匙,担心落在床上,于是回家隔着窗户窥看,竟然看到这件袍子“挺然如人立”,听到人声呼叫才落下。戈老爷子本来打算烧了这件衣服,但与他住在一块的一位朋友刘啸谷却劝他说:“此必亡人衣,魂附之耳。鬼为阴气,见阳光则散。”听了这话,戈老爷子便把这件死人身上的衣服拿到烈日下反复曝晒了好几天,之后再放在屋里,隔窗窥看,这件袍子就不再趁人不在立起来作祟了。

纪昀记录的这则异事,来源、地点、人物一应俱全,发生地北京,正是18世纪世界最大的都市。从结构上可以称得上是18世纪中国的都市传说。从故事母题和元素的角度分析,似乎和日本17世纪的“振袖和服”传说差不多,都是亡者的灵魂或是执念附在了衣服上,只不过中国版的故事中,没记述穿上这件衣服的后果,并且及时驱散了衣服上附着的鬼魂罢了。但这则故事值得思考之处在于,既然已经知道它是死人身上的衣服,又出现了如此可怖的超自然现象,为何不干脆烧掉或是遗弃,却非要用阳光曝晒处理,最后还把它留下来了呢?

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买到亡者衣物的事,在当时的中国很常见。就在纪昀记下这则故事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一起惊动乾隆皇帝的刨坟剥尸案件。根据《驳案新编》记载,1771年10月31日,两个乞丐王学孔和敖子明在路上看见一家富户出殡,陪葬丰厚,于是在当天晚上,“携带锨镢,齐抵坟所,将坟刨开,撬起棺盖,剥取尸衣,携至敖子明家,当钱花用”。同样刨坟剥取死尸衣服的案件,这两人连续做过两次,直到三年后,才被抓获归案。刑部官员本意想从重判处这两名刨坟惯犯斩立决。但奏报乾隆皇帝时,却被下旨改判绞监候。皇帝在谕旨中说道这两人虽为刨坟重犯,“然皆贫民,无奈为此,有司民之责者,当引以为愧”——让老百姓穷到被逼无奈去刨坟扒衣,这是官员治民无能,才应该惭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知市面上有多少旧衣服是这些被逼无奈铤而走险的老百姓从亡者身上扒下来的。这也是纪昀前辈的父亲戈老爷子为何明知这件衣服是亡者衣物,还晒晒继续用的原因。

清末《点石斋画报》中的插图,描绘一个盗墓贼正在剥取亡者衣物,被抓了个正着

直到20世纪,鲁迅在小说《白光》里,还以一种淡然的口气写道:“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当人们穷到一件旧衣服可以不问出处,只求裹身暖体的时候,是没有心思为这件旧衣服再编出些值得散布流传的故事传说的,纵使像纪昀笔下的奇闻异事,尽管它具备成为都市传说的诸种要素,也仅止于墨下纸端而已。都市传说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富余的社会环境,有足够多的人有富余时间在社交场所里胡侃闲谈,交换自己所知的传说故事,并且愿意发动自己的脑细胞,帮助这些传说故事与时俱进,变得脍炙人口。而这些条件,在“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的时代,是无法达成的——直到来路不明的旧衣服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再在旧衣服上做文章,似乎也令人兴趣寡淡,因此也没有人愿意把它发掘出来,编造成一个值得众口相传的都市传说。

不过,也请不必担心,即使没有这个都市传说,还有其他的都市传说排队等着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嘿!我腰子哪儿去了?

每个都市传说都有属于本地的版本。故事原型犹如四处游走任意排卵的蠕虫,这些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也会孵化成不同的样子。下面这个都市传说,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流行。其中一个流传最广泛的版本,相信你或许已经听过一个属于本地的“真实”故事了,为了代入感强一些,不妨直接用第二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

你终于清醒过来,视网膜花了好一阵子才勉强适应了眼前的一切。大脑就像被洗劫打砸过一番,头疼欲裂,只有些零星碎片在断断续续地闪现:酒吧、新认识的陌生女郎、酒杯碰撞、旋转的天花板和东倒西歪的地板,还有几个幽灵般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白大褂,还有这个看起来像卫生间的陌生房间……就在这堆杂乱的思绪艰难地想要拼凑在一起时,一阵刺痛从后庭偏上方传来,带着下半身的阵阵寒气顺着脊柱直冲后脑。直到此时,你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躺在浴缸的一堆冰块里,胸前还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给自己叫个救护车,你的肾没了。”

“盗肾传说”(《都市传说百科全书》编号K3)可以说是全球流传最广的都市传说之一。自1991年这个故事在欧洲出现后,迅速传播到各个国家。最初的故事版本是一名到第三世界旅行的游客,在酒吧里被一位妙龄女郎引诱迷醉,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血迹斑斑的床上,那个女郎已经消失无踪,身后却多了一个被缝合的伤口。医生经过检查告知他自己的一个肾脏已经被摘除,很可能已经被卖到器官黑市上了。躺在一浴缸冰块里的版本出现较晚,除了冰块可以镇痛这个点让这个传说更具有“科学性”外,还更多了一层低成本电影的戏剧性镜头感。然而,就像布鲁范德所指出的那样,很少有人质疑为何随便一个陌生人的肾脏恰好就能和需要肾脏移植的人相匹配。当然,“怎么可能有人在旅馆里弄到足够多的冰块来填满浴缸而不被注意到呢?”这一点也从未被解释过。

不过,这个传说倒是有几分真实性依据,那就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着非法器官交易和移植的地下黑市,规模庞大,而支撑这一器官交易地下黑市的主体,就是肾脏交易。根据世卫组织在2013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96个组织成员国共进行了大约10.7万例器官移植手术,却只能满足全球所需的十分之一,估计至少有一成来自非法器官买卖。每年全球黑市的器官买卖至少有一万起,几乎相当于每小时就卖出一个器官,而其中近75%为肾脏。在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南亚地区,卖肾甚至被一些贫穷的年轻人视为获得大笔收入的便捷选项之一。肾脏地下交易黑市甚至也将魔爪伸向中国。2014年9月12日,一位90后年轻人来到南京白鹭洲派出所报警,他告诉民警自己和朋友一时冲动,在几天前曾通过QQ群联系地下卖肾组织,险些为了购买新上市的iPhone6而卖掉自己的一个肾。这则新闻也让iPhone6获得了“肾6”这一谑称。《新京报》记者曾经探访过一个位于河北邢台新河县的地下肾脏交易非法窝点,这一窝点从2018年8月至11月29日被公安机关端掉为止,在新河县境内进行非法肾脏移植手术多达九次。每名受体的买肾费用从50万元至60万元不等,但出卖肾脏的供体只能得到4.5万元左右。

韩国电影《中国城》中的一幕,这部电影中盘踞在首尔中国城的韩国黑帮组织,从事地下器官交易活动。演员朴宝剑饰演的善良少年锡贤,最终成为了地下器官黑市的受害者。

盗肾传说很可能正是依托于这一真实存在的地下肾脏交易黑市而在全球传播蔓延。中国自然也产生了中国式的版本。民俗学家施爱东搜集整理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流行的17则盗肾谣言,其中只有2012年的一则应聘大学生被迷晕割肾,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浴缸里的谣言,与流传于欧美的盗肾传说版本结构一致,其他16则盗肾谣言,无一例外都是被割肾人遭到拐卖被割取肾脏。其中13则被拐卖者都是中小学生或是年龄更小的儿童。这与欧美版本的主人公是被引诱迷晕的成年人迥然不同。而且在欧美版本的盗肾传说中,没有人因肾脏被盗而死,就算两个肾脏都被盗走,对方还是会“体贴”地安排一个装满冰块的浴缸和一张让他醒来后赶紧报警自救的纸条。而在施爱东收集的17则盗肾谣言中,竟有10则是盗肾者失踪或惨遭杀害。

为何盗肾传说在中国会发生这样的变异?从某种程度上说,盗肾传说的欧美版本更多充满了某种道德训诫的意味,被盗肾的成年人不是粗心大意,就是花花公子,所以才会被美色所惑,乖乖喝下迷魂汤药。而中国版本则多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恐怖意味,更像是大人在吓唬小孩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以免被拐走。它的功用一如中国古代的“呼名怖儿”习俗,也就是大人故意呼喊某个令人生畏的名字好让小孩乖乖听话。这一习俗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魏书》记载北魏大将杨大眼统兵勇猛,“南贼所遣督将,皆怀畏惧,时传言淮、泗、荆、沔之间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再如南朝大将恒康,为人暴虐,“所经村邑,恣行暴害”,因此“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当然,在中国儿童心中长久留下阴影的,当属“麻胡”这个名字。唐人笔记《朝野佥载》记载麻胡是后赵石勒手下将帅,本名叫麻秋,因为是胡人,所以被称为“麻胡”,其人暴虐好杀,因此有儿啼哭,母亲就会吓唬他说“麻胡来”。随着时间的演变,麻胡也从一个残暴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妖鬼,《会稽录》记载“会稽有鬼号‘麻胡’,好食小儿脑,遂以恐小儿。”食小儿脑与盗肾,都是对人体器官的可怖攫取。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版盗肾传说的故事原型之一,正是这位由暴虐将军演变成食小儿脑妖鬼的“麻胡”传说。

但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都市传说犹如海绵,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各种元素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盗肾这个元素,也与一个已经消失多年的古老名词联系在一起:“采生折割”。

采生折割,虽然今天看起来语义不明,但对中国古人来说,却是个一见心惊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取生人耳目肺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采生折割源于宋代湖广一带的杀人祭鬼习俗,所谓“巴峡之俗,杀人为牺牲以祀鬼,以钱募人求之,谓之采生”。《宋会要辑稿》中曾记载了一宗发生在峡州长杨县的杀人祭鬼案件,990年9月18日,两名县民向阼与其兄收取富人十贯钱,“谋杀县民李祈女,割截耳鼻,断支节,以与富人”。采生折割的案件中,最令人震怖的,当属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的“中书鬼案”。在这宗发生在1342年的案件中,一名叫王万里的术士,先后将三名童男童女,用“活割鼻、口唇、舌尖、耳朵、眼睛,咒取活气,剖腹,掏割心肝各小块”的方式杀害,用法术禁锢他们的灵魂,作为自己役使的鬼奴。

事实上,这种残杀儿童割取器官用作祭祀的个案,并非中国独有。在欧洲,罗马帝国时期,就有杀害儿童盗取器官制作催情春药的记载。基督教刚刚兴起时,罗马的多神教徒也曾编造出基督徒在仪式上会将婴孩钉上十字架,割肉放血祭神的谣言。而讽刺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又将杀婴祭神的无端罪名加到了犹太人的头上。1144年复活节前夜,英国诺维奇一名叫威廉的小男孩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人们因此指控居住在当地的犹太人艾莱亚萨为了逾越节的祭祀而杀害了这名小男孩,在他的犹太同伙的帮助下,艾莱亚萨捅了小威廉许多刀,以便收集他的血祭神。1470年,莱茵兰恩丁根镇,三名犹太人被控在逾越节残忍杀害了一名小男孩进行祭祀,在酷刑之下,这三名犹太人被迫承认罪名,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被活活烧死。1475年,特伦特也发生了同样针对犹太人杀婴的指控,市政当局指控当地犹太人杀害了一位名叫西门的小男孩,在酷刑之下,六名犹太人被迫承认自己残忍杀害小西门,将其剖心、阉割、沥血祭神的无端罪状,只求一死。

但这些指控犹太人杀婴祭神的集体狂热行为,到17世纪末几乎就销声匿迹。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涤荡了这一旨在迫害犹太人而罗织的荒诞谣言,除了在纳粹反犹主义盛行时代一度死灰复燃,再无人会相信这种荒诞行为的真实性。尽管犹太杀婴传说直到今天,仍然是欧洲许多地方的历史记忆,但这种记忆更多是对这场狂热迫害行为的反思,很少由此形成新的都市传说。

而在中国,直到19世纪末,采生折割的恐惧仍然流传在中国人的信中,随着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之威进入中国,中西方冲突中,采生折割话语再度甚嚣尘上,并且成为晚清盛行一时的公共话语。1883年,两名西方人打算在闽西龙岩州租赁民房建造医院时,当地便出现了揭帖,将西方人妖魔化为“猴形番兽二只”,而他们开设医院的目的,也并非“医士救世”,而是“实欲盗我人体之宝,诈称医生,实欲刺人心肝,盗人脑髓,取人眼目,破人膳子”。所谓“膳子”就是男性外肾。1899年,福建建宁,因为有妇女在七星桥附近西方人开设的医馆看病不治身亡,同时又发生了一起割草儿童在荒野被杀的案件,因此城内便四处谣传“洋人有挖人眼睛,镂人心肝”。在奉天多年的英国人司督阁,因为行医济世在民众中口碑极好,但同样也遭遇过类似的流言中伤。1884年夏天,一名法国神甫来他的医院拜访,因为他身穿黑色长袍,当地人很快喧传他的黑袍下夹带着一个小孩,进入诊所后,在一间黑屋子里将这个小孩称了重量,挖出心眼,商定价钱。而他离开时乘坐的马车里,就放着被害小孩的眼睛和心脏。

种种谣言的集大成者,当属一名叫周汉的文人编写刻印的《谨遵圣谕辟邪全图》,图文并茂地描绘了各种洋人剖腹刳胎、剜眼割肾之类的谣言。其中仅《鬼教该死》在湖南便印了80万册,利用善堂作为发行机构,遍及全国,成功地系统性地煽动民众对西方势力的恐惧和仇恨。其中一幅便是《小儿失肾图》,画面中,一个婴孩被全家人抱着,他的下体血迹淋漓,已经被洋人盗走了外肾。而这幅画可以说是中国版盗肾传说最形象的来源。而萦绕着《小儿失肾图》而形成的一种集体心态,则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塑造了中国版盗肾传说的特质。

《小儿失肾图》

然而,无论是犹太杀婴的案件,还是晚清采生折割的谣言,虽然与流传于当下的盗肾都市传说,都有着迷拐小孩和盗取器官的共同元素。听起来似乎今天的都市传说,不过是这些古代原型故事添加了现代元素的翻版,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发生在今天的割肾传说,尽管流传再广,但它很少引发公众的集体狂热,媒体或是官方权威部门会围绕这一热点给出一个理性的答案。明确无误地告知公众这只是个传言,而非事实,会尽可能地用理性方式平息公众的疑虑和恐慌。而人们也几乎没有因此去刻意找寻某个特殊群体作为替罪羔羊来发泄内心的恐慌和疑虑。当事件本身被证明是传言,情绪也会随之平息。但古代的犹太杀婴与采生折割的传言,造成的后果却截然不同,犹太杀婴传言甚嚣尘上的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与采生折割谣言广为流布的19世纪末的中国,正分别处在瘟疫盛行、天灾频繁、社会动荡之时。面对危机,犹太人或是外国人会被当成罪魁祸首成为民众恐慌不安情绪的发泄对象,而官方也会有意顺应甚至煽动民众将其当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将民众与官方的矛盾转移到某个社会边缘或是外来群体上。它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畜无害的传说,而成为了一种通过传言支配民众情绪和注意力的政治手段。

尽管一个世纪前的荒诞谣传,成为了今天都市传说的故事原型,但都市传说之所以是都市传说,正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的都市之中,它的传播者并非古代无知的乡民,而是接受了科学与理性洗礼的都市人,现代大都市本身就是科学文明的成果。面对那些介于或有或无之间、真假难辨的都市传说,纵使听起来再可信,也会保持着一份潜意识里的质疑,不会轻易将其当成真人真事。更不会像数百年前的人们那样,轻易地在荒诞谣言的煽动下,任凭情绪肆意发泄,去做出种种后果不堪设想的狂热行为。

毕竟,都市文明的特质之一,就是不断提醒生活在其中的人要时刻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头脑,去应对这座水泥丛林中会发生的种种最现实不过的事务。无论是乘坐地铁公交上下班,在公司里完成额定的工作任务的小职员,抑或是整天趴在电脑前编写代码搞得发落知多少的IT男,抑或是在大学宿舍里通宵准备考试和毕业论文的大学生,都市挤压着幻想的空间,碾压着发泄情绪的机会,不断地用繁忙的工作与劳碌的生活驱赶着都市人面对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因此,都市传说存在的意义,或许正是为这个过于现实的都市生活,增添那么一撮不那么现实的幻想佐料。尽管它常常显得奇特诡异、真假难辨,而且查无实据,全是道听途说之辞。但我们并不会去像处理学业或是工作那样去认真求证,而宁愿去姑妄言之姑妄信之。把它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调剂品。

无论是言之凿凿的伪科学,还是虚无缥缈的鬼神论,现实才是最终的胜出者,一切都要经过它的终极考验,才能登台亮相。都市传说的活力,正来自于它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它越是贴近现实生活,越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尽管它很可能有着古老的原型,但若是不能在现实的洗涤下脚踏实地,脱胎换骨,它就无法存活于世。就像那辆消失的末班公交车,必须把握好时间下车,让双脚踩在坚实的现实地面上。

不然,它就会随着那辆公交消失在暗夜的深处。这样,就再也没有人能讲述这个都市传说了。

撰文|李夏恩

编辑|肖舒妍 李阳

校对|付春愔 赵琳

郭沫若:潜心积累 绽放风华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

作者:廖久明(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

202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回望他的学术生涯,郭沫若留下了大量成果:38卷《郭沫若全集》包括文学编20卷、史学编8卷、考古编10卷。1926年3月南下广州后,郭沫若的兴趣不再是文学创作,但为何仍然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考察一下他的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其中主要原因是他善于积累情感、生活和知识。

郭沫若(1892~1978年)资料图片

深切地表达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祖先却是因为赤贫而从福建汀州移居到四川的。父亲做生意时,“奔走于铜、雅、府三河之间……恒以褡裢负金于左肩,日辄行百数十里,虽风雨寒暑无间”。母亲是一个“零落了的官家的女儿”,刚嫁到郭家时,所过的生活基本和女工一样,洗衣、浆裳、扫地、煮饭全由妯娌三人轮流担任。正因为如此,郭沫若从小就对劳动人民怀有好感:“农夫耕耘时常唱秧歌,我觉得好听。撑船的人和拉纤的人发出欸乃的声音,我佩服他们有力气,冬天不怕冷。牧牛童子横骑在水牛背上吹芦笛,我觉得他们好玩而水牛可怕。”

郭沫若作品中,很自然地出现了歌颂、同情劳动人民的内容。《香午》描写了“一架粪车儿,松树林中过。女在后面送,爷在前面拖”的情景,郭沫若在诗中甚至将“粪香”“汗血香”“老者脚上金泥香”“女郎面上玫瑰香”相提并论。在《金钱的魔力》中,郭沫若诅咒了“金钱的魔力”对一个母亲的折磨:“她从前是极肥壮的一个身体,到现在只弄得个皮骨相连。”郭沫若1944年5月1日在《序·不朽的人民》中正式提出“人民本位”的文学观,先后写作了十多篇文章呼吁为人民创作。

法文版话剧剧本《棠棣之花》外文出版社1982年版资料图片

郭沫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成都读中学时便参与了保路运动。留学日本第二年,日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在发出最后通牒的5月7日那天,郭沫若和几位同学回到上海参加抗议活动,并写下“男儿投笔寻常事,归做沙场一片泥”的诗句。在郭沫若心目中,“五四”以后的中国“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女神》中收录的几篇重要作品便是他这种情绪的表达:“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在郭沫若其他体裁形式的作品中,同样融入了他的爱国感情。

热切地感受生活、拥抱生活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1卷至14卷收录郭沫若的自传,占整个文学编的五分之一,共计110余万字。可以说郭沫若是中国现代作家中自传写得最多的作家。这些自传包括郭沫若童年到1946年在南京的情况,内容非常丰富,是我们了解郭沫若及那个时代的重要史料。郭沫若在写作自己的第一部自传时就在《前言》中写道:“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因此,尽管写的是自传,却具有时代意义。对此,毛泽东1944年11月21日在致郭沫若信中有这样的评价:“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

英文版诗集《女神》外文出版社1978年版资料图片

郭沫若1919年至1926年间创作了近30篇中短篇小说。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中把这些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寄托古人或异域的事情来发抒自己的情感的,可称寄托小说;一类是自己身边的随笔式的小说,就是身边小说。”在这两类小说中,以身边小说居多。郭沫若说,他在写作《漂流三部曲》时“尽性地把以往披在身上的矜持的甲胄通统剥脱了”。

《女神》是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收录的诗歌有将近一半是他生活的记录,包括《笔立山头展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的诱惑》等诗歌。《诗刊》1958年6月号发表了郭沫若的《遍地皆诗写不赢》,内收35首诗,是郭沫若1958年5月24日至6月7日访问张家口期间所作。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不少诗作记录的是他到全国各地巡游、出国访问的经历和感受。

看看《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6卷至8卷收录的“戏剧”可以知道,不少剧本后面有附录,其中一些文章介绍了写作《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武则天》等剧本的情况,它们实际上也是郭沫若生活的记录:如果没有创作这些剧本,郭沫若便写不出这样的文章。通常被当作文艺理论文章的《我的作诗的经过》《序我的诗》《凫进文艺的新潮》《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等同样是郭沫若创作生活的记录。

就是在强调“创造”的“五四”时期,郭沫若也并不否认“感官的材料”的重要性:“我对于艺术上的见解,终觉不当是反射的(Reflective),应当是创造的(Creative)。前者是纯由感官的接受,经脑神经的作用,反射地直接表现出来,就譬如照相的一样。后者是由无数的感官的材料,储积在脑中,更经过一道滤过作用,酝酿作用,综合地表现出来。就譬如蜜蜂采取无数的花汁酿成蜂蜜的一样。我以为真正的艺术,应得是属于后的一种。”1924年春夏在日本翻译完成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形成了一个转换时期”后,他在给成仿吾的信中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咒文,是革命预期的欢喜。”由此可见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恳切地汲取广博的知识

郭沫若的童年生活是幸运的,不但衣食无忧,并且父母、兄长都很重视教育。在郭沫若发蒙前,母亲便教过他不少唐宋人的绝句。重视教育的父亲在家里办了一个家塾,请了很有名望的先生,郭沫若跟着学习古文。郭沫若大哥郭开文在成都东文学堂读书时,将《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书报“源源不绝地寄来,这是我们课外的书籍。……除开这些书报之外,还有各种上海出版的蒙学教科书……差不多现在中学堂所有的科目都有。我们家塾里便用这些来做课本”。很明显,扎实而丰富的童年教育让郭沫若终身受益无穷。

郭沫若(右一)与傅抱石(左一)等在中国文联1963年迎春联欢会上。资料图片

郭沫若曾将自己“五四”前后创作的诗歌分为泰戈尔式、惠特曼式、歌德式三个阶段,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当时的诗歌创作主要受这三位诗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明显是学习的结果。郭沫若对这些诗人作品的学习不只是阅读,而且是亲自翻译了《泰戈尔诗选》《海涅诗选》《浮士德》(前两部诗选因找不到出版社而未出版,最终没有保存下来)。今年将出版的《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多达17卷,其中不少就是文学译著,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曾受到这些译著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需要面对枯燥的医学知识和术语,这样的学习仍然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正面影响。郭沫若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医学术语便是最为直接的证明。郭沫若作品有一个特点,即喜欢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如:“他(王独清)喝了酒还有一种脾气,便是喝到将醉时要伤心地哭。……那是因为脑里的制止中枢先受了麻醉,那些感情的冲动失掉统摄,于是便胡闹起来了。”假设郭沫若没有学医,不太可能进行这样的分析。

后来,郭沫若打算转学主攻文科,遭到了成仿吾的反对:“仿吾认为,研究文学没有进文科的必要,我们也在谈文学,但我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在有科学上的基础知识。他这些话把我想转学的心事克服了。”应该说,成仿吾的看法有道理。

学界普遍认为,就对郭沫若的研究而言,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文学、史学、考古,就其本身成就而言,由大到小的顺序却为考古、史学、文学,由此可知郭沫若学术成就之大。考察一下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的学术研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这典型地体现在郭沫若的历史题材小说《豕蹄》和历史剧的创作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郭沫若不太可能写出这些作品。郭沫若写道:“创作之前必须有研究,史剧家对于所处理的题材范围内,必须是研究的权威。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时代的风俗、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务求其无瑕可击。”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屈原》尽管只写了10天,却在1920年创作了《湘累》,1935年出版了学术著作《屈原》;《孔雀胆》甚至只写了五六天,写作前却进行了大量调查,写满了一个抄本,超过《孔雀胆》本身字数的5倍。

1948年8月5日,郭沫若在《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中写道:“本来我的生活相当复杂,我有时是干文艺,有时是搞研究,有时也在过问政治。有些生活好像是分裂的,但也有它们的关联,它们事实上是一个有机体的各种官能。”这实际上较好地总结了他的创作与生活、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

复杂的生活、深入的研究,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旦进入创作就常常文思泉涌。有如他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创作诗集《恢复》一样:“诗的感兴,倒连续地涌出了。不,不是涌出,而象从外边侵袭来的那样。”有如他在抗战时期创作历史剧《屈原》一样:“数日来头脑特别清明,亦无别种意外之障碍。提笔写去,即不觉妙思泉涌,奔赴笔下。”郭沫若曾用“诗=(直觉 情调 想象) (适当的文字)”来定义诗,认为真诗、好诗的标准是“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所以他的诗歌常常是在感情充沛时创作的,有如他创作《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一样。

郭沫若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多培养自己的感情、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实自己的知识。一般而言,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宽度和厚度:宽度主要涉及内容的丰富程度,厚度主要指艺术水准的高低和思想水准的深浅。一部具有宽度没有厚度的作品至少还有史料价值、知识价值等,而一部既没有宽度也没有厚度的作品则一无是处。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他白手起家公司做到50亿被踢出局,如今全国几亿人用他的产品!

科技资讯一手掌握,关注阿逗黑科技,了解最新黑科技

其实说起互联网的大佬们,现在满屏幕说的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人,网络上早已经被他们刷屏刷遍了。今天阿逗想来和大家说说另外的人,一个把公司估值做到50亿,然后合并后被踢出局的创始人,故事主人公叫陈伟星,快的打滴的创始人,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印象。

陈伟星毕业于浙江大学,快的打车创始人,他有很多的头衔荣誉。比如福布斯榜单的入围;开发《魔力学堂》网友,20多个国家争相出口,同时他的《梦幻之城》网游,月入千万。当然,这些阿逗其实都没有玩过。他最有名的其实就是快的打车,上线半年内日订单数破10万单,2015年,宣布和滴滴打车合并。

2008年,陈伟星的泛城科技推出来一款叫做《魔力学堂》的大型网游,据业内估计这款网游给他赚了2-3个亿。曾经还引起了史玉柱,周鸿祎的兴趣,但是游戏行业来的块2,去得也快,这款游戏并没有维持太久。他备受互联网人士的质疑,觉得他已经不行了。也就是在2012年,陈伟星在一片质疑声中,推出来快的打车APP。

说真的快递打车当时很火,2013年就拿到了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的投资,有马爸爸的帮助,快的迅速崛起。而陈伟星由于备受质疑,放弃了自己操盘手的身份,将股份分给了自己的合伙人。他还去美国游说吕传伟来担任快的的CEO,那会儿补贴大战真的很猛烈,滴滴和快的处于火拼阶段,双方砸钱占领市场。根据数据显示快的占据市场的52占有率,估值一度达到50亿。

据说快的和滴滴的烧钱大战最终一共烧掉了20个亿,当然这是互联网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消费者也能够获得福利。后来的结局大家应该都清楚,两家公司扛不住了,宣布合并。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加入了滴滴,滴滴公司的程维和 快的公司的吕传伟担任联合CEO。然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吕传伟推出滴滴,合并后的滴滴已然成为了一家独角兽。然后开始进攻uber,这一场风云大战到了尾声。

故事的结尾就是快的创始人退出,资本的力量占据了前面,想让谁上就让谁上,不管如何,快的打车已经成为历史,留下的是现在滴滴的独角兽。当然,也剩下我们这些苦不堪言的用户。听说现在美团打车已经开始再来搅局了,高德地图昨天也推出了公益事业高德打车,不收取服务费。看到三国争霸再次打响,阿逗真的好开心啊

关注阿逗黑科技,给你们带来科技最新鲜的吐槽

她帮2000个中国家庭整理物品,非常不赞同断舍离

今年4月出版的新书《极简主义改变了我》里
有这样一组数据:
在世界上最富裕的35个国家,
每人每天消费的物品达到100公斤。
因为物品杂乱,在翻寻物品上,
我们一生平均花费3680小时,即153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整理行业在2016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60亿美元。
在中国,随着日本"断舍离"概念的传入,
整理行业也在2015年井喷,
优秀的整理师,年薪能到30~100万。

35岁的舒安,便是在2015年入场的,
她的学员里,95%是女性。
她说:“没有人会突然想到要整理,
整理物品,即整理生活。”有一个姑娘因工作能力太差,被所有人瞧不起,
她只能靠买东西发泄,卧室和生活一样乱;
有一个女儿因为不敢面对母亲遗物,
而无法继续正常生活;
有一个172斤的产妇,
因为长期呆在混乱的房间里,彻底抑郁了……
她们都把整理看作,拯救生活的救命稻草。

我们还采访到了国内最早的整理师卞栎淳,
10年时间,她走进了2000个客户的家里,
看到了中国家庭整理上的通病,
关于收纳,我们都有哪些误解和误区?
断舍离适合所有人吗?
什么样的收纳空间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编辑 倪楚娇

卞栎淳我是卞栎淳,今年39岁,做整理师有10年时间了。
我原先是一个舞蹈老师,后来转行做服装搭配师,一直想把美带进学员们的生活,但我发现她们的美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跳舞时,她们是美的。穿上我搭配的衣服时,她们是美的。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就又打回原形了。我思考了很久,意识到源头可能是:她们的衣橱、日常生活的环境是杂乱的。所以我开始做衣橱的整理,再慢慢就变成做全屋的整理了。我的野心是要改变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整理,与整理无关

我们的上门服务分为两种。一种是我教你,你自己动手。另一种是我为你整理,随后深度交接,告诉你什么东西该放什么地方。在走进2000多个客户的家里后,我发现一个整理订单的背后,都藏着很多其他的需求。一对老来得子的夫妻,给孩子买了很多很多的玩具,超出了现有的收纳空间,也失去了对孩子该有的管教……一个特别喜欢抓娃娃的20岁女孩,不舍得丢掉任何一只娃娃,她喜欢被围绕着的安稳感,她找我们给每一个娃娃安一个家。有一个常年被丈夫家暴,但一直忍气吞声的年轻妈妈,在我们这里学完整理课程后,回家和丈夫离婚了。整理让她知道,家里的每一块区域都有边界,人也一样。她学会说不,学会了拥有自己的生活。

有一个90后的生活博主,只要压力大或者工作累了,就去疯狂购物,现在拥有鞋子2000双,包包500只。因为环球旅游就是她的工作,客厅里堆满了出差用的行李箱,不愿意去收拾。为了有更多空间供她买买买,她每个月都找我们一次。有一对夫妻,为了给孩子上学,从原来180平的房子搬到了80平的学区房里。因为不想凑合过日子,几乎带上了原来所有的家当。丈夫爱摄影,妻子爱弹钢琴和古筝,结果再美好的东西一旦堆起来,就成了杂物,毫无生活情趣可言……整理不仅是对整洁、有序的需求,还是对自我欲望的梳理,更藏着对爱、安全感和自尊的渴望。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我从客户家翻出18床被子

我有一个客户是个女企业家,农村出生,当年家里非常穷。兄弟姐妹特别多,她又是大姐,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都是给弟弟妹妹盖的,她没有被子盖。所以她拿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床被子。 后来她只要看到床上用品就走不动路,四件套、枕头、被子几套几套地买。她心里有个执念,好像这些东西能给她提供安全感一样。20多年前买的第1床被子,至今还放在家里。

前后对比图

所以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发现她女儿的衣帽间里堆满了被子,地上有,橱里也有。我们从来不提倡先扔后理,人心是会变的,你现在扔了,未来会后悔的。 所以我们把她的被子按照购买的年份来排列,冬天的,夏天的,常用的,不常用的,全部都叠好放在收纳箱里,并且贴好标签,放在衣帽间的同一个地方。整理出来以后,她其实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一共有18床被子,40套四件套。因为之前被子是储藏在家里的不同角落,所以她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过了半年以后,再去她们家去回访的时候,发现被子少了。她说她没扔,而是把多的被子给了家里的保姆和农村的亲戚,都送出去了。“我现在知道拥有的数量了,也就不再买了。”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他们当着我的面,把离婚协议给撕了

有一个40多岁的女客户找到我们,委托做一个整理收纳。房子挺大的,但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一进门就看到有20只鞋子随机摆放着,配对都费劲的那种。但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挺常见的。 大概花了5天时间把整个家收拾完,期间都只有她一个人在家。

整理后

最后一天她丈夫回来了,一进门就说:“哇老婆,今天家里怎么这么干净。”我就看到女主人愣住了,她就说:“老公,你已经很久没叫我老婆了。”那男的也明显一愣。我们在旁边就挺尴尬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后来坐下来聊才知道,其实男的这次过来是来签离婚协议的,他已经搬出去住了。女主人找我们呢,就是想给过去的生活一个了断的。他们就从家里变干净了开始聊,聊了很久,很多话也就说开了,最后发现其实他们最核心的矛盾就是家里太乱了,没人收拾。太太呢觉得自己又要做饭又要照顾孩子,就不太有精力再来收拾家里,老公也不会收拾。经常一个东西找不到,就开始吵架,闹小情绪,越吵越大。久而久之就觉得生活没有情趣,没有共同语言,话都说不到一块去了。男的也回家越来越晚,后来索性就住公司,这才要闹离婚了。 结果他们当着我的面,就把离婚协议给撕掉了。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往豪宅里捡破烂的婆婆

还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也很深刻,女主人联系到我的时候,已经有些崩溃了,话没说几句,就在微信里连续给我发了有10张照片。我一看还蛮惊讶的,一个很好的房子里竟然塞着这么多破烂。原来是她的婆婆一直持续往家里捡破烂,一开始还好,现在半年过去了,整个家里已经堆满了。说不听、劝不住,严重扰乱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夫妻在北京已经是属于事业有成的那种,也请了保姆,半年前把婆婆接来同住,让老人家享享清福。婆婆之前一直住在农村,虽然儿子会给她贴补很多家用,但她就是喜欢捡空瓶子去卖。接到北京来以后,这个习惯依然改不掉。

前后对比图

我就化身成女主人的闺蜜上门了,就和婆婆聊天。她就说在这里谁也不认识,大家都在忙,家里干活有保姆,自己却闲着,捡点东西还能卖钱,贴补家用,也不想让儿子太辛苦了。我就问她为什么收集了这么多却不卖呢?她也很委屈,她就不知道上哪里去找收废品的。她儿子儿媳整天在忙,也没帮她找。 我就赶紧帮她联系了一个,所有的废品一共卖了300块钱,她特别满意,觉得可以买好多菜了。我就和她说,不是不让她继续捡了,但是考虑到孙子的健康,捡来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放着。她一听就觉得有道理,什么都大不过孙子。我就在房子最深处的一个生活阳台给她买了一个葡萄酒架,一个坑可以塞一个瓶子,我就跟她说,每次塞满了就打这个电话卖掉。后来等我回访的时候,就发现她已经不再捡瓶子了。一个是每次塞满以后只能卖10块钱,她觉得也没啥意思。而且她拿着脏瓶子要走过干净的客厅、餐厅、卧室,才能到这个阳台,久而久之她就觉得瓶子脏了,也就不再捡了。最关键的是,她现在和保姆有分工了,她负责去买菜也烧几顿饭,儿子也不再要求她“享清福”了,她就觉得自己有价值、没闲着了。她其实就是想给家里做点贡献。

舒安

我是整理师舒安,今年36岁,从事整理行业4年了。很多人会觉得整理收纳是一件费时费力、每天重复的、没有意义的家务,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很多学员会说:“为什么有些人学了整理以后,人就开始变瘦了?”整理真的有这样一种魔力,把杂乱的家整理干净,人的自信心其实会增加,自尊水平也会提高,还能增强他的自律性,久而久之变化就开始了。生活其实是一个整体。从整理物品入手,到重新夺回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她用近乎疯狂的购物,
获取微量短暂的成就感

我有一个客人一脚踏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个女孩从2018年开始就沉迷于微信打折群,群里会发各种平台的优惠券,然后直播有抽奖,她天天就浸泡在这些群里。她的化妆品已经堆满一整个房间,她还在找理由买东西,比如上次买的是精油,这次买的是精华,是不一样的东西。

她不仅家里乱,生活也是乱的。她的父母、先生、同事,她身边所有人都在批评她。她工作效率很低,办公桌上堆的文件,基本上是处理不完的量,经常影响同事的进度。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人,这严重影响到她了的自尊水平。她就想通过购物、贪小便宜获得一些成就感,自我麻痹,逃离现实。我尝试着帮她建立一点逻辑和框架,先做成一些小事,然后增加自信,再做大的改变。相比在工作上完成一个项目,整理真是门槛最低的一件事了。我一步步教她,比如把护肤品全部摆在一起,然后数一下一共有多少。结果她说不行,她做不到。她经常越理越乱。比如说她把卧室的东西搬到客厅去收拾,再搬回卧室,然后客厅就会乱成一团。她先生也不会帮她,反而是在旁边骂她无能。很遗憾,我现在还没有真正帮助到她。我感觉,一来需要她痛下决心,二来也非常需要家人、身边人的帮助,在她尝试作出改变的时候,家人应该给予帮助和鼓励。

“绝望主妇”前后对比图

172斤绝望主妇的蜕变

我有一个学员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她来自广西南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男孩今年4岁,二宝两岁半。自从生了孩子,就没有再去上班了。 2015年,她刚坐完月子的时候,她身高158cm,体重却有172斤。她生了二胎以后,很担心自己照顾不过来,就请自己的姑姑来帮忙,结果照顾孩子的理念就很不一样,家里整天鸡飞狗跳。家里有2个孩子,3个大人,堆着的东西太多了,多到阳光都照不进来。长期住在很乱的环境里,她的大儿子变得易怒,经常抓狂。她自己也觉得特别压抑,真实地喘不上气。

前后对比图

2015年正是断舍离特别火的时候,她就看到了一篇关于整理的文章。那天大半夜,她就像疯了一样开始整理,半夜就拿那个袋子,收了好几袋的垃圾。第二天一早,她叫来自己的弟弟和老公,帮她搬东西。接下来的2个月里,她报了我的学习班,开始对家里进行系统的整理,还把原本堆杂物的阳台改造成了种花的阳台。

前后对比图

她这个案例和第一个案例最大的不同是,她的家人都是非常支持她的。她本来都有些产后抑郁,后来都好了。2个月的时间,家里面氛围、气场就都对了。她跟她先生结婚有7年了,她老公第一次主动铺床就是那时候。最让我震惊的是她的整个人的外貌跟体重的变化,从原来的172斤,到现在的130斤,剪了短发,画起淡妆,整个人的气质都变好了。她以前觉得没有信心带好两个宝宝,到后面就有自信了,也让姑姑回家去了。现在她成了一个职业的整理师。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母亲的遗物

我觉得最难整理的,要属过世者的物品了。我刚开始去她家的时候,并不知道和遗物有关。他们家有一个储藏室,东西堆得有人高,基本上很难走动了。当时在整理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蟑螂和虫子的排泄物。当我把一层层堆着的杂物都清理掉以后,我发现有一块质感还蛮好的布遮着一块地方。把这块布掀开以后,里面是叠得很整齐的一个个纸箱子。这时候她才告诉我,找我来其实主要是理这些东西的,里面全是她父母留下来的遗物。她每次想要收拾,都不敢。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看这些遗物,她妈妈应该是一个比较时尚优雅的老人家。她妈妈还为她留下了从小到大的学生手册、老师的评语、奖状、数学笔记、语文笔记、英语笔记,包括小时候的一些照片,整理得非常好。她爸爸留下了很多文件,有些文件上甚至写着"机密文件",她不敢草率地扔掉,也不愿睹物思人,就需要一个人帮她分门别类地规整一下。在日本,有一种整理叫老年整理。当你六七十岁时,提前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收好,做一份指南,指导你的亲人如何处理这些东西。在国内,这个还不普及。我觉得她可能想要整理这块地方有好几年了,只是需要一个人帮她做决定。所以我后来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她都很痛快地答应了。比如把沙发处理掉,定制一个置物架,增加墙面的储物空间,她都同意了。当我们帮她把所有的物品都集中,做好筛选,装入收纳箱,放到高处后,她好像也是松了一口气。

关于整理,普通人有怎样的误区?断舍离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我们采访了有10年整理经验的卞栎淳。
Q:一条
A:卞栎淳

Q:在走进2000多户中国人的家后,你发现我们有什么样的通病?

A:通病就是,大家从来都不曾系统性地,一次性盘点家里的物件。大家通常只会局部整理,今天先理厨房,下周理主卧,心情好了再理次卧。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效的,比如说大衣,可能它既在主卧,又在次卧某个收纳箱里。分开整理的话,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

Q:关于收纳整理,我们存在哪些误区?应该如何?

A:首先,当东西放不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买的太多了,要扔掉些。但其实是因为你的收纳空间不合理。极简不等于极少,只要你能hold住你拥有的物件,那就是极简生活。大家的整理都是从扔东西开始的,这不对。一来你舍不得,二来事后你一定会后悔的。你会进入一个循环:开始整理、丢东西、收拾干净、感到缺失、买买买、凌乱、开始整理…… 你应该将物品全部陈列出来,同类型的东西都放一起,你才知道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比如当你把所有的白衬衫都放在一起后,你会立刻知道哪件衣服发黄了,哪些衣服是差不多的。你就自然会扔,而且下次买的时候能避免重复了。另外,一说到整理,很多人会想到那种把衣服叠得非常好的收纳技巧。但我认为这个非常不实用。首先你还是看不清这件衣服是哪件。其次收纳的成本太高了,特别容易复乱。最后你会发现,你叠得还没有老公孩子破坏得快。我们的主张是,衣服能挂就不要叠。洗完衣服,挂起来晾干,直接拿下来挂进衣橱,多么简单啊。越简单,越轻松,就越不会复乱。

Q:所以收纳,要从格局改造开始?什么样的格局是合理的呢?

A:是的。我一直说,整理是一种伪需求,如果你的空间是合理的,根本不需要整理。比如市面上很多衣橱会设置:叠放区、多宝格、裤架、很多抽屉,这都是不太提倡的格局。抽屉和叠放区是最容易乱的。 其实越简单越好,分为三层,最顶部可以收纳被褥,下面两层都为挂衣区,只要是半身衣物都挂起来,无论是短裤还是上衣,选用薄且结实的衣架,把衣服按照颜色、种类来挂起来。按照经验,50cm宽的区域,夏天的衣服可以挂40件。如果你有很多连衣裙、连体裤,那可以设置少量长衣区。

Q:上文提到了一些故事,他们因为整理,人生都改变了。为什么作用这么大?

A:我以前听过一个说法,那些犯重罪的人,家里往往是很乱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下,我们很难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干净。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提倡说,把整理收纳列为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教程当中去,我们也在为此而努力。 经常就有客户给我打来电话:"你这么一收拾,客厅就空了不少,我是不是应该买一块地毯?有了地毯,是不是该有一幅画呢?"很简单的道理,厨房干净了,你就愿意做饭。卧室舒服了,你就想是不是能点个香薰蜡烛。在杂乱无章的环境里,花瓶只能是又一个垃圾,但收拾完,桌上的花瓶就会让你思考,是不是该买束花,改变就是这样开始的。

Q:整理行业目前在中国处于什么阶段?

A:我们现在全国大概有300个城市,都可以落地去服务。一些四五线的小城市,十八线城市也发展得非常好。从2010年开始,前三四年基本上都是高端用户,这几年不一样了,普通的家庭都可以消费,还有大学生找我们来整理宿舍的。90%是女性,然后剩下10%的男性以企业家居多,或者是达人、网红。大多男士还是买来送老婆的。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还是觉得,收纳整理是女性的工作。我觉得真正整理元年的到来,还得在未来3~5年以后。但整理收纳,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在未来,当全国的全屋定制公司、设计师,都能设计出合理的柜子了,那就只需要一个产品说明书,都不需要整理收纳的事了,但还是任重道远吧。

部分图片来源:
书《收纳,给你变个大房子》

小说:她一朝穿越成村姑,为啥人家穿越都是穿成公主皇后?

次日一早,苏嫦曦照常早起上山采药,也把这当成了晨练了,喝了冷热参半加少许盐的阴阳水,排毒刮油。

也不吃东西,对着四周的空气四面各吸了一口,一下子就觉得饱了,这边的空气很好,慢慢地放松呼吸,觉得整个身体都舒畅了很多。

吞完空气,一道声音在她的身后响起:“嫦曦妹妹,你在干什么?”

苏嫦曦闻声回过头,看到正好奇看着她的刘玥恬,笑了笑:“吃美食。”

“美食?”刘玥恬睁大眼睛,一脸懵懵的神色,“这里有吃的东西吗?”

“开玩笑的,这是我的习惯而已。倒是姐姐,你这么早起来做什么?”现在大概是早上四点钟左右,天也是才刚刚亮。

听到苏嫦曦问题,刘玥恬也不想刚刚苏嫦曦在做什么了,她笑了笑:“我打算早点儿起来,天也亮了,上山头上采些野菜回来做菜馅儿的饺子吃,我娘这两天有些口淡,但是肉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就算是哥哥猎了兔子,娘也会舍不得吃,让哥哥拿去卖掉,哥哥十九了,要攒媳妇儿钱的,我们家穷,不然寻常人家,这个年纪的男子,早就该成亲了。”

看着刘玥恬叹气的模样,苏嫦曦笑了笑:“结婚这种事情急不来。”

“结婚?”刘玥恬疑惑的看着她,不是很懂这个词的意思。

苏嫦曦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话,笑了笑道:“是成婚,这种事情急不来的。而且这个年纪并不大,我觉得不管男子还是女子,现在的结婚年纪都太早了些,还是要二十五六之后比较合适,那时候才是大人。”她说着自己的想法,就这她还是顾着这里是古代故意给说小了呢,要是真照她的想法来,她是想三十岁之后玩够了再结婚的。

刘玥恬听着苏嫦曦的话,一脸惊诧的看着她,她完全没有想到苏嫦曦这个平日沉默寡言极为自闭的女孩子居然会有这样疯狂的念头,这女孩子超过十八可就是老姑娘了,都没人喜欢娶了,可是她竟然觉得这个年纪还小,居然还想二十五六。

“怎么了玥姐姐?”苏嫦曦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好像是吓到了她。不过细想也对,古代人多少都是有些封建的,不是那种王公贵族,寻常人家的女子哪里会有这种特立独行的想法,就算是自己想,家里也不会允许的,都会找着媒婆说媒,嫁人。

“嫦曦妹妹你刚刚这话说与我听也就算了,到了别人面前可千万不要说这种话,这不止会被人笑话,还会被说闲话的,到时候出门都会被人戳脊梁骨。”刘玥恬提醒道。

苏嫦曦笑着点点头,她不会说了。

“好,我知道了。玥姐姐,我正要上山去采药,你去采野菜,我们正好一道,一起吧?”苏嫦曦提议道。

刘玥恬欣然应下,刚刚那个话题也就算是翻页了。

“妹妹你认得药材吗?”刘玥恬吃惊的看着苏嫦曦,这个妹妹她想得似乎有些不一样。

“认得一些,皮毛而已。”苏嫦曦笑了笑。

她对于草药的了解其实并不是很多,有些兴趣,但是懂的只有皮毛。

她前世无聊的时候会看一些医书,还有本草纲目,因为记忆力还不错的原因,所以依稀记得这些是药材,少部分的也记得功效,但是也仅仅是这样了,真正的用上给人治病,她就怂了。

“妹妹可真厉害,看来我先前对妹妹的误解很大。”

“姐姐之前对我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苏嫦曦好奇的问道。

“胆小懦弱,品行不好。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对你一点儿了解都没有,接触的也少。昨天才真的了解了你一些,才知道你都经历了什么。现在也算是认识了一些妹妹了,觉得妹妹很有趣。”刘玥恬笑着说道。

苏嫦曦突然问道:“姐姐会读书认字吗?”

刘玥恬一愣,摇头道:“不会……我到哪里去学呢……”她说着,眼睛里透着对于学习的渴望。

片刻后,她笑了笑,问道:“嫦曦妹妹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姐姐身上透着一股子温和的书卷气,相处起来很舒服。”苏嫦曦说着自己对于刘玥恬的感受。

刘玥恬听到她的话之后反而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受到赵老先生熏陶的原因吧,我经常会去赵老夫子的学堂旁偷听课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很多词汇,就连娘亲有时候都会说,我说话听起来文绉绉的。”

她说完又诧异的看了苏嫦曦一眼:“其实,我在跟妹妹其实之后,听到妹妹说话,也会有那种感觉,妹妹说话就像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一样。”

苏嫦曦听到她的话笑了笑。

刘玥恬看着她突然这样笑有些惊讶,不是很明白她在笑什么。

苏嫦曦怕她吓到,才停止了笑容。

读书?她当然读过书,她可是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啊,她读书的时间,可是比刘玥恬的年龄还要大出一些。

不过,现在她是李家村的苏嫦曦,肯定是不能说自己读过书了,她摇摇头道:“我哪里读过书,只是偶尔也会去赵老先生那里偷听一下。”

“是吗?我也经常去,就没有看到过妹妹……”刘玥恬疑惑的说道。

苏嫦曦笑了笑,一点儿也不在意:“大概是我们的时间错开了吧,我也不是天天去的。”

“是这样啊……”刘玥恬点点头,也不再追问。

苏嫦曦想了想,“玥姐姐,我有个事情,不知道你想不想一起做。”

“什么?”刘玥恬看着她那一脸的笑意好奇的问道。

“采药赚钱,我教你一起识别草药,你每日和我一起采药赚钱,这样能够给家中减下不少的负担,我们也能够攒钱去读书,不过我这次要采很多草药的,到时候一次性的拿到镇上去卖,应该能一次性拿下不少钱的。”苏嫦曦说道。

苏嫦曦的话听起来很令刘玥恬心动,但是这话也很不靠谱,但是让刘玥恬自己都觉得很神奇,苏嫦曦说话就好像有魔力一样,她下意识的就想要相信,相信苏嫦曦。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