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血战缅甸修改器(名满天下的黄埔战将,昆仑关击毙日中将,缅甸12天血战救7000英军)

血战缅甸修改器(名满天下的黄埔战将,昆仑关击毙日中将,缅甸12天血战救7000英军)

2023-01-20 11:53:02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血战缅甸修改器文章列表:

血战缅甸修改器(名满天下的黄埔战将,昆仑关击毙日中将,缅甸12天血战救7000英军)

名满天下的黄埔战将,昆仑关击毙日中将,缅甸12天血战救7000英军

在十四年的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和日军顽强的作战,每个人都有一个心声就是赶走日本鬼子。不过因老蒋的私心,在抗日前期却将枪口对准自己人,并派出了不少将帅"围剿"红军。但并非每个国军都会成为蒋军的工具,戴安澜就指出唯有国共合作,才能战胜日军,而他本人也因在战场上英勇搏斗,赢得了同盟国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我党人士的敬佩,在解放后他就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凤和村,因家庭比较贫寒,并不能很好的读书,但他还是将家里的书籍拿出来翻读,父亲见他如此用功,咬牙将他送到了私塾中学习。十四岁时他就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私塾,从而赚钱养家,在十九岁时他将积攒的积蓄拿出来,去往公学高中学习,在这里他对军事和历史颇有兴趣,为投身到报国中奋不顾身。1924年他走上了军营中,因作战上十分的勇猛,获得了长官的认可,将他送到黄埔军校内学习。

毕业后他就来到了战场上,以北伐军的身份四处征战,因战功很多被提拔为团长。在长城会战打响后,他立马参与了长城古北口作战中,因表现出色获得了勋章。在1938年3月,他作为旅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在这里他采用计谋拿下了朱庄,并点燃大火攻下陶墩,在郭里集更是血战到底,为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拿到了勋章一枚。

当然在5月份的中艾山会战中,他更是死守阵地,面对日军的激烈打斗顽强反抗到底,化解了日寇对我军阵地的强烈攻势,四天四夜丝毫不退让,而因战功卓越,被提拔为89军副师长。在1938年8月,他率军参加了武汉会战,凭着出色的表现再次获得了记大功一次的荣誉。在1939年1月被提拔为师长,后又调到王牌军5军200师担任师长。

11月他派兵参加了昆仑关战役,这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而敌军就是有着钢军称号的第5师团12旅团,在日俄战场中大放异彩,其旅团长为中村正雄。面对敌人的精锐装备和火力,戴安澜丝毫不畏惧,他亲自指挥士兵展开了主攻战术,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之下,奔向日寇的堡垒,将铁丝网等防御设备拆除,让日寇得以被重创。

在一个多月内,200师在他的指挥下,歼灭了敌军几百人,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还摧毁了敌人四门炮弹和两辆坦克,其上百杆枪支也遭到了缴获。当然戴安澜也受到了重伤,战后他获得了国共联合颁发的勋章,并有了标准青年将领的称呼。

在1941年12月,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役,之后就接连将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方全部拿下,一时间日陆军可谓威风凛凛无人可挡,美菲联军数万人被俘虏击毙,英军十多万人毫无抵抗之力就投降,但这同样的也让我国的国际救援线受阻。1942年戴安澜接到了出兵缅甸支援作战的消息兴奋不已,号召全师将领积极参加。

200师是第一个抵达缅甸战场的远征军,3月7日抵达同古地区,到达后戴安澜就询问同盟军鬼子的情况,但没想到对方一问三不知,戴安澜只能自行排出侦查士兵前去,并拟定了作战细则。3月18日,侦察兵在打死日寇三十多人的情况下,将日军的机密文件缴获,从上面可知,日军55师团朝着同古赶来,当时的同盟军远在千里之外,根本就无法支援。

戴安澜知道此战不易,他写了一封绝笔信交给了妻子。3月19日,55师团派出力赶来,其兵力多达200师的四倍,他们在火炮以及飞机的攻势下,和远征军发起了作战,戴安澜指挥士兵多次对战日寇,让敌人寸步难行。3月22日,日军再次200师部进攻,双方的损伤都比较大。28日,日本骑兵偷袭了200师的指挥所,戴安澜亲自和日军射击,此战十分的激烈,598团和599团立刻赶来支援,在一夜之间才打退了敌军。

29日英军自行撤离战场,我军的侧翼被暴露,日军进而对200师的后方进行包抄,杜聿明知道后下令撤离,3月30日戴安澜带着200师成功撤离现场,全程没一个伤兵。而在此战中日军五千人被击毙,十二天的作战中我军也损伤两千人,但也救出了七千英缅军。

1942年5月16日在小平山指挥作战时肺部中弹,因没有药物治疗5月26日壮烈殉国年仅三十八岁,让国人为此敬佩,获得了美国的荣誉勋章,国共两党纷纷为他题词写诗留念。

参考文献:《戴安澜将军》

中国人的勤奋刻苦,是从哪一年开始登上泰国历史的?

文| 谢鋆 (布周十面派)

一万年太久,从古至今,我们只争朝夕。

举世闻名,最近三十年,中国人给其他国家人民的印象是什么?

文化差异下,尽管他们眼中总是能轻易挑出那些他们难以理解的“毛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勤奋,绝对是我们优点招牌的关键词。

北上广,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满街满楼的岗位,无不充斥着刻苦忙碌的身影——白领上班族搭配便衣创业者牵着地下交通拥挤传输,快递员、上门服务,制服统一,扫码收货,无缝网络地毯式覆盖。生产流水线、工厂车间,热火朝天式地“血战到底”......

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几乎每块地都印着华人足迹,也几乎每块地都有属于我们华人华裔的一片天。临近的暹罗,更无需多言。

前辈们走过的路,那段如金子闪耀般的珍贵品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值得我们回望深思:

“中国人的勤奋刻苦,是从哪一年开始登上泰国历史的?”

1767年之前,最早一批中国人:来泰国躲雨的“代购”.......

对于泰国人民而言,他们认为最早有史可查的第一王国是“素可泰”,即存在于公历1238年—1438年。

只是,在那之前,中国人早就来了......还“兵分两路”....

早期中赴泰第一分队:汉使

从中国汉代开始,中泰就开始建立传统商贸关系了。据《汉书·地理志》的详细记载,当时的外交汉使的出行线路就已经抵达当前泰国南部区域,即从雷州半岛为起点开始远行,沿着印支半岛岸边向西,途经克拉克地峡,再到位于印度东南的“黄支国”,再经过“卢没国”、“谌离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汉使只是起到开辟线路的作用,但不长期留泰,加上吃着“公家饭”,更别谈什么移民打拼定居生活了。

而当时航海行业兴起,汉代社会开始重视“异国资源互补贸易”,商人们开始外出寻找特色货源回国转卖。(PS.他们应该是最早的一批海外代购了吧)

在前往印度的航海线路中,勤劳的“代购们”从广东沿着马来半岛抵达印度需要11个月,而途中第一常经之地就是“暹罗湾”。

早期中赴泰第二分队:躲雨商人....

虽然从上述分析无法直接得出中国人在暹罗生活的有力证明,但考察中国到东南亚的航海记录不难发现——“蛮夷贾船 , 转送至之”,商贾海航来往已经形成,而且还有了之后的“商贾如遇风暴而留居其地 , 亦不能定为必无之事也”。

就这样,最早赴泰的中国人里,除了汉使外,还有那些乘船来泰的生意人,遇上了暴风雨等天气,无法返回,就选择在泰暂居,甚至长居后建立关系。

此外,在隋唐往后,中国与外邦的外交往来开始全面扩大,原因有二:航海造船技术一直都在提升,第二,宋代指南针出现了,中国的商业航船开始兵分八路,如烟花般绽放,“炸”得南洋区域遍地开花......

期间,配合“躲雨代购”们发展起来的当地关系网络,中泰贸易开始扩张。

所以综上所述,在十三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 ( 1238 - 1438) 建立之前 , 中国商人早已定居在暹罗湾沿岸的市场和港口了。

第二批抵泰中国人:素可泰王朝请来的中国顶级艺术家!

泰国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1238年—1438年)诞生了,中国记载对应的史书也开始称其为“暹国”。素可泰王国(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名称寓意为“幸福快乐的开端”。

是的,当时的暹罗人民非常快乐,因为他们刚把隔壁“高棉人”胖揍了一顿,不用理会他们的压迫管辖,建立了自己的新王国。

上图所示,Kingdom of Sukhothai就是素可泰王国,楼下靠着和平共处的华富里王国,头顶着帕夭、兰纳王国....签下不相互侵犯友好条约,之后到了现代,这些同期成立的小王国全成为了泰国城府。

素可泰在版图中横跨南北,连接缅甸、老挝等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

接下来,素可泰首任国王室利膺陀罗铁(ศรีอินทราทิตย์)打了胜仗,脱离高棉之后,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独立文化。

他首先派人跑到了锡兰(斯里兰卡),《大唐西域记》里将其称为“僧伽罗”——“美好神圣土地”,这里紧跟印度佛法分支,成为最早的佛国,也是宗教艺术文化最集中的发源地,所以素可泰王首先向斯里兰卡借鉴文化发展经验,这导致日后的暹罗乃至当下,也成为了佛国。

第二方面,素可泰第一国王室利膺陀罗铁开始引导暹罗人民扩张,而民众灌溉引流技术欠缺,那就延河发展——昭拍耶河为根基(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这当中遇上了不少问题,因为之前素可泰人民其实就是高棉人,暴力专治之下没人敢轻易发明创造,艺术工匠人才很是缺乏,不少泰国绘画、雕刻、建筑都难以完成。

那段时期,素可泰举国上下陷入了沉思,有了模仿斯里兰卡(锡兰)的好趋势,可是没那建造实力的艺术大家,这怎么能成呢?

于是,当时的护国大将班德(坤波孟派系,英语:Pha Mueang)跟素可泰王说:“远方的大国(对应南宋末,元初)工匠技艺精湛,何不引流人才?”

至此,来自素可泰的使节开始广泛吸引中国工艺人才,从之后的素可泰二世班孟,再到第三王兰甘杏大帝,都纷纷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拉玛甘亨大帝( Rama Khamheng ) 曾于1294年和1300年两次到大都朝见中国皇帝。第二次访问中国时 , 曾把一批中国瓷匠带回素可泰 , 即是日后著名的宋加洛瓷的始祖。这些瓷匠就是有记载的第一批定居于泰国的华人。

中国当时的关键词:南宋末年,元兵南下

这一时期,中国人前往泰国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打死不愿向元朝势力投降的人。

这些中国人抵抗蒙古元兵的后果无疑会遭来杀身之祸,或者大规模追杀逮捕,而中国至泰国(暹罗湾)的航线当时最为畅通可靠,距离也近,因此此类人打算逃亡泰国。

另一方面,部分中国人其实并不知道要逃向何处,而元兵南下,他们无意间跑到了安南、占城(古越南),而这些宋人在元兵第二次围剿的时候就有人冲到了暹罗。

这就有了之后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诸文武臣流难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

第二,受聘于暹罗的中国工匠,顺理成章

在当时发展形势之下,不愿做亡国奴的宋人有一部分人技艺在身,大多为陶瓷及金属锻造老手,他们打算在暹罗闯出自己的成绩,同时栖身安家。

因此,这边素可泰王求贤若渴,另一边宋人等待避难逃亡,养家糊口,中国人大批抵泰发展,在那时,就成了浪潮。

素可泰时期抵达的中国人有什么待遇呢?

当时的素可泰“中央朝廷”结构过于粗放,没有细分职能安插各地,所有事务,王及官员统一处理。

素可泰王国刚稳定时,民众把一世开国大王叫作“大父”,而把大王身边的官员叫做“小父”,寓意开国功业之伟大,举国上下“父子”如一家,民众开始有私人财产,开始有了私人房屋,全地一片安居乐业,暂无地方恶势力。

新抵达的中国技师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分昼夜,开始产出一件件精美艺术作品,据记载,瓷器成品最快完成时要比之前暹罗人的原计划足足早了2年。之后获得丰厚的酬劳——房屋、田地、农业用品、粮食补给等。

而且,曾被高棉帝国压迫的素可泰人当然亲身体会过盛气凌人的可憎可恶,也同样珍惜安定友好的来之不易。他们面对逃亡的中国宋人,并没有划清界限地分类管制,相反,素可泰人把远道而来的中国技师当成了“一家人”,让他们享有同等待遇,一起建设新国家。

想必,这就是“中泰一家亲”最早的融合见证吧。

好景不长,1365年至1378年,素可泰受大城军队牵制,成为藩属国,在末代皇帝昙摩罗阇四世(泰语:ธรรมราชาที่ ๔,生年不详-1438年)去世后,素可泰成为了大城府的一省区。

争权夺利之下,期间中国群体未受影响。

第三批赴泰中国人:大城时期,在泰中国人称霸码头!

大成王朝,或阿瑜陀耶王国 ( 1350- 1767, 又称大城王朝 ) 吞并素可泰 , 建立了一个地跨湄南河中下游地区的强盛统一的国家。

延续前一王朝素可泰的外交策略,大城王朝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密切往来。中国当时对应明朝,大城王朝积极朝贡,给予贸易优惠特权。

这时的大城府被称为“东方商埠”,同时也吸引着日本、印度及阿拉伯、英法等扩张贸易势力,但相比中国群体,他们起步实在太晚了——大城统治下的码头,多半是华人主力军。

同时,大城中国群体已经发展出华人社区了。据 《海语》 记载 , 首都大城 “有奶街 , 为华人流寓者之居”。

华人们住在“奶街”,这个地名纯属河流名字音译,没有“奶”,但算得上“街”。华人们住在高脚屋,结构特殊,纯属华人自行设计建造,根据当地泰人取长补短,临海建房,靠岸居住。

这类“高脚屋”,既是居住地,也是仓库,更是店面,华人直接靠它做生意。例如海产、饰品、工艺品、器皿、农业工具、中医、戏班子、绘画艺术等。

该区域中,延续兰甘杏大帝的“技术移民”还在继续,不少技师和工匠还会因此而来。

“高脚屋”社区算得上是最早的“唐人街”了,被后期大城王朝史学记载——“繁华拥挤”,除了“奶街”,大城共有5大社区完全居住华人,此规模同时也吸引着远在中国的居民计划南下谋生,或寻找亲戚。

据泰方估计,17世纪后半叶的暹罗 , 至少有华侨一万人。而在大城王朝北大年区域,中国人人数甚至比本地暹罗人还要多上几倍。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满人南下,一部分闽粤难民逃往东南亚,跑到大城王国。这时的中国人主要有两个集团:其一是逃到暹罗东南部而集中在吞武里区域的潮州人,另一部分则是逃到暹罗南部而集中在宋卡或北大年的闽南人。

据《海语》描述:“国无姓氏。 华人流寓者始从本姓 , 一再传亦亡矣。”

这时候的中国人由于年岁更替,记录模糊,几代泰国华裔传着传着就忘记自己姓甚名谁了,也不知道自己从中国哪里而来,渐渐的,开始称自己就是泰国人,祖籍某朝某地。

此现象说明,大城府华人群体达到了顶峰,华裔也不断繁衍多宗多脉,遍布各地。

中国团体在大城王朝的第二次扩张:华人天下!竞争对手1年内全遭踏平!

主张与先进国家开展贸易的大城三世王那莱,与1688年7月11日,病逝。

同一年,公历1688年 ,泰国“光荣革命” 的爆发。

革命的主张是切断法国代表对国王集团的干预,尤其在贸易及经济主导性发面,就这样,亲王团体带着诸位大臣,率领大城精装白象战队将法国驻泰军队杀得片甲不留,还处死了法国代表团首领康士坦丁· 华尔康,期间不断抵制法国,要求其全部撤出大城王国。

大城国王此项举动,标志着泰国王朝在史上运营独立,提升“至高无上”形象,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干预,强化统治地位。

然而,大城王朝此举切断了法国、荷兰、葡萄牙、日本等集团驻泰利益,导致贸易增长大幅降低,所有西方外商办事处遭遇封杀,就连大城王朝内的多处“日本人村”也开始变成遗迹。

“光荣革命”对于当时在泰中国群体而言,有利无害——

第一,勤奋刻苦的中国商业团体已经掌握中泰贸易航线及航海线路,熟悉各类海上天气威胁,而大城王朝面临西方贸易下滑,只能依靠大力发展中泰贸易。最重要的是,中国口岸的进出口在当时,只有中国人自己能打通。

第二,大城王朝高层依赖中国团体后,开始在政策上大力偏袒,在一年间帮助在泰中国商业团体踏平一切竞争对手,同时在航海技术及贸易上机遇大力支持,将码头地盘分给中国商人管理。

带着先天的努力及后方的“天时地利人和”,在泰华人商贸地位称霸天下,无他国能及,此举更是拉近了中泰外交关系。

清朝大米短缺:在泰中国人成为运送主力!

18世纪初 ,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 , 为了缓和粮食紧张局面 , 清政府开始鼓励从泰国进口大米。

从雍正初年到乾隆二十三年 ( 1758年 ) , 是中泰大米贸易的繁盛时期。泰国当时的国王抓住朝贡时机,决定以最快速度开展大规模中泰大米贸易。

期间,在泰中国航海贸易家得到重用,带领船只向清朝运送大米。同时,大米贸易刺激中国港口兴起,例如樟林古港,经济势头下,大批中国南方人士移民泰国。

据记载,1821年前后 , 华人在泰国建造的帆船已达136艘 , 其中有82艘是从事中泰之间的贸易 , 另外 54艘是到东南亚其他地方贸易 , 所有船只的吨位共计 39000多吨 , 船上配备的人员几乎全是华人 , 估计有八九千人之多。

第四批赴泰中国人:吞武里王朝大移民

吞武里王朝(公历1767-1782),君主:达信王!(或郑信)

在郑信统治后最先访问暹罗的欧洲人之一的克罗福(Crwafurd)氏则写道:“达信(郑信)的同乡们是在他大力鼓励下才这么大批地被吸引到暹罗来定居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在这时候移民泰国?凡事,总有内外因果双面性——

一方面,泰国需要劳动力。

刚刚血战缅甸建立的吞武里王朝,泰民众部分分流缅甸区域,加上战后重创,建国人手不足,劳动力极度缺乏,贸易因战闭关,一切都等待重振旗鼓,从头发展。而郑信王也多次往返中泰洽谈贸易条件,希望能尽快恢复国内经济。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希望“走出去”。

中国华南地区在当时出现人口过度增长,物资十分短缺,加上自然灾害冲击,中国人民开始有了移民趋势。

从达信王统治时期开始 ,华人入境趋势不断上升 ,并持续到19世纪。据统计 , 从1820年到 1850年的三十年间 , 中国沿海地区每年约有 15000多居民乘船进入泰国。”到 19世纪中叶 , 泰国中国人人口已达到30万人 , 占泰国总人口的 5. 8%。

期间不少外媒表示,这个时期的中国侨民,是享受最好福利及商业特权的一批。

赴泰中国人按到达时间顺序——

福建——广东——潮州(人数最多)——海南——中国其他地区

第五批赴泰中国人:拉玛五世王口中的“中国人根本不是外国人!”

泰国曼谷王朝前三世君王都支持对外商业贸易改善国家经济的理论,同时当时华人经营下的码头贸易也在平稳发展。

1868—1910 年是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拉玛五世所实行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商品关系的发展,亟需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因此也在广招华人到泰。这一时期到泰国的中国人,从每年一万多人增至六万多人。仅1900—1906 年,乘红头船到泰国的潮州人就达24万人之多。

朱拉隆功王在20世纪初所发表的一个关于华人的公告 , 反映了当时泰国高层对华人政策的核心:

“我的政策一向是使在暹罗的华侨和我自己的国民享有相同的劳动和获利机会。 我不把他们(中国人)当成外国人 , 而把他们看作这个王国的组成部分之一 , 分享它的繁荣和进步。”

第六批赴泰中国人:1949—1970,史上人数最少阶段

该阶段不再过多展开,一是泰国边检安全等级提升,而国内正处改革高峰期浪潮,能够以合法正式身份赴泰人数并不多;二是移民格局分化,“侨”的定义更为明确,“返乡寻亲”路线开启,且移民泰国趋势逐渐降温。

第七批赴泰中国人:2000-2019各行各业

当前中泰外交友好关系下,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赴泰打拼——

当中有当置业卖房子的,终日活动在中泰房地产行业的,盼望国人买套房拿提成的;

有担任试管婴儿翻译的,就等着在朋友圈发一句:恭喜×女士夫妇种崽成功;

还有活跃在寺庙的,微信个新签名为:佛牌刺符法事古曼童阴牌超度算命......

也有刚到泰国留学,进入街边小学兼职教中文的(300泰铢一节课一小时);

当然有泰旅业加班加点订车订舱订酒店订门票的中国旅游OP;

最后,还有进入泰华媒体界,现在正给你们写这篇文章的我。

布周十面派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怎样,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他们的拼都能赢得尊重。

华人华裔经精英们,除了达信大帝,人们熟知的泰国前总理他信、阿披实、英拉等政界领袖,以及以泰国大型商业体系正大集团、尚泰董事长为首的前几大富豪等等都是华裔,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足以牵动整个泰国社会,让世界瞩目。

很多外国知识分子都不解中国人的勤奋,认为这是无时无刻抢占先机的“打鸡血”,每分每秒狡诈地“捞偏门”,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劳累激励自己的病态生活方式。

他们觉得,生活就该享受,就该活得清闲滋润,打拼的艰辛来自于所处世界的不公,要扭转社会让自己不再活得这般辛勤而狼狈——甚至,在他们看来,那些疯狂激励自己埋头苦干、积累财富、改变命运的励志神话都是看似令人羡慕而可怜的“谣言”,根本不及他们西方国度的“自由主宰”。

但!在本编布周看来,那些外国人士满口“仁义道德”的“休闲享乐”其实就是自废武功,自毁前程的慵懒借口。

中国人的勤奋刻苦,就是为了赢得世界的钦佩与尊重,中国当前的成就,都来自先辈们一血一汗奋斗!躺着就能赢的童话,我们学不会,也不会学。因为懒散无法和勤奋竞争,懈怠无法和高效竞争。追求更上进的生活权利,这根本是无须多言的道理。

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勤奋,绝对是我们优点招牌的关键词。

回到文中内容,中国华人华裔为何能在各国竞争的泰国码头中披荆斩棘,占据主导——除了政策环境的支持,中华民族日益辛劳的努力也与之密不可分。

或许,华人们从不会等待机会,只会一直寻找机会。

国内打拼,海外奋斗,

所有中国人的勤奋刻苦品质,都在汇聚祖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

最后,祝愿中泰友谊长存,两国拼搏合作精神常在。

郑庭笈被活捉,通过广播劝妻子别去台湾,此后全家命运如何?

1948年10月28日清晨,国民党第49军军长郑庭笈,在辽沈战役中被活捉。这一年,他43岁。

晚年,郑庭笈曾撰文回忆他这一天的心情,他称:

此时,我完全陷于绝望的阴雨凄风里。打败仗是军人的耻辱,而这一耻辱的最大内涵是:我半生的戎马生涯以失败告终了!将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是的,这位曾经无限风光的国军中将此时是绝望的。

以至当我军干部一片好心地让他换下单薄的国军军服,穿上暖和的棉大衣时,郑庭笈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只待一死,冷又何妨!”

在当时的郑庭笈看来: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就穿着国军军服吧,也算是为他们那所谓的“党国”尽忠到底了!

十几天后,郑庭笈跟其他战俘一起,被送到了哈尔滨,进入了东北解放军官团。这里,关押着很多早前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

与郑庭笈早前想象得不太一样,这里不像监狱,虽有围墙但院子里空地很大。他走进大门时,看见战俘们有的在院子里散步,有的在闲聊。

见到昔日的同仁,郑庭笈不知道该说什么。也就只有到这时,这些当年曾为了在老蒋面前邀功而互相算计的将领们,才不会一见面就吵。就这样,心情复杂的郑庭笈开始了他的战俘生涯。

对待这些国军军官们,我军的政策很明确:希望他们能通过写信及对外广播等方式,劝前线的国民党投诚,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他们如果愿意配合,我军欢迎;他们若是不愿意,我军也绝对不逼迫。

郑庭笈进去的第3天,团里的何政委就找他谈话了,问他:你是否愿意给你那位在94军当军长的族兄郑挺锋写封信,劝他别再抵抗?

郑庭笈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马上拒绝,他陷入了挣扎和犹豫中。

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和郑挺锋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如今自己已成了战俘。郑庭笈知道:就算自己不劝郑挺锋投降,他也离战败也不远了。毕竟,解放军有多厉害,他自己已经见识到了。

思考了许久后,郑庭笈还是决定动笔写信。

可能有朋友读到这儿会觉得很奇怪,这郑庭笈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吗?刚被抓时,他不是连国军军服都不肯脱吗?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发生在一代名将郑庭笈身上的这些事:他为何会突然有所转变,不但劝兄弟别抵抗,还通过广播告诉妻子“别去台湾”?妻子是否听了他的话?此后,他们全家的命运如何?

一:他为何会转变?

如果说郑庭笈的转变是因为胆小,显然是说不通的。

毕竟,郑庭笈在抗日战场上有多不怕死,日本人清楚,他的老上级戴安澜将军也清楚得很。而这,也是他被俘虏后,我军会处处善待他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只需要用3件战事来说明:

第一战,1937年10月,忻口喋血之战。

当时,郑庭笈还只是个少校营长,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人,他一步不退,最后身中数弹,命悬一线。捡回一条命后,郑庭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重生。这一年,他32岁。

第二战,1939年,血战昆仑关。

当时,日本人出动了所谓的“钢”军,郑庭笈带伤不下一线,率部击毙日军名将中村正雄,震惊日本朝野,郑庭笈一战扬名。这一年,他34岁。

第三战,1942年远征缅甸。

当时,戴安澜曾在沙场上立下遗言: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5月中旬,戴安澜身受重伤。副师长郑庭笈一面率部突围,一面照顾戴安澜。戴安澜临终前,把郑庭笈叫到身边,要求他:一定要把兄弟们带回国。此后,临危受命的郑庭笈终于在血战数日后,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带着戴安澜的棺椁回国。这一年,郑庭笈37岁。

就凭这3战,谁能说郑庭笈是贪生怕死之辈?

事实上,真正让郑庭笈发生转变的,无非两个原因:

其一,解放军以绝对的诚意,来对待这些抗过日的国军战俘。

刚被俘时,郑庭笈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毕竟当初他们“围剿”我军将士时的政策是: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

但郑庭笈被俘后,不管是吃的、住的,我军都从不亏待他。对比之下,郑庭笈当然明白两军的区别在哪。

其二,被俘后的郑庭笈想清楚了一件事:为什么明明兵力和武器都占优的国军,会输得这么惨?

到了解放区后,郑庭笈眼见着老百姓是如何热情对待解放军的,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蒋介石号称有800万兵力根本没用,共产党麾下是亿万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仗怎么可能会赢?郑庭笈是黄埔军校5期的高材生,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明白。

搞清楚了这一点,郑庭笈彻底服气了。20多年戎马,他恨自己现在才看清这一点。于是,在给兄长的劝降信里,他这样写道:

弟现在确已大彻大悟,吾哥勿谓弟自丧立场,替共产党说话。实则这些话,过去不是我不想说,不敢说,而是我不懂得说,现在我懂了,因此 也就敢想和敢说了……

信写完后,郑庭笈坦然了。11月16日,我军工作人员带着郑庭笈前往哈尔滨的广播站,念出了全文。

第二天,这件事就上了《东北日报》的头版。虽然最后其兄郑挺锋并没听他的,但这件事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极大地瓦解了敌军军心。

二:告诉妻儿“别去台湾”

就在郑庭笈的广播引起全国关注时,在距离哈尔滨近4000公里外的海口,有一位名叫冯莉娟的妇人也在欣喜不已。

她,是郑庭笈的妻子。

10月份,郑庭笈在东北被俘后,机智的冯莉娟便带着5个孩子和年迈的婆婆,在海口低调地生活下来。此后,她一直在打听丈夫到底是生是死。

听到丈夫的广播时,冯莉娟已经拿到了前往中国台湾的船票。这些船票都是她托亲朋好友好不容易弄来的,对当时的国军亲属来说非常“宝贵”。

正当冯莉娟犹豫不决时,她又听到了郑庭笈在哈尔滨向全国发出的第二次广播。原来,郑庭笈在发表完第一次广播后,我军领导特意批准他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和家人取得联系。

在广播里,郑庭笈让妻子一定要保重,并告诉她:不要去台湾。同时,我军领导还叮嘱他向妻子承诺:他将来一定能再与家人团聚。

听到这则广播,冯莉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去中国台湾的想法,带着孩子们留在大陆,等待团聚的一天。

在没有见到丈夫的情况下,冯莉娟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是令人钦佩的。事实上,冯莉娟在国军将领的太太们里,一直是很有勇气及胆识的一位。

1941年,刚满17岁的冯莉娟在老家,遇到了时任营长的郑庭笈。当时郑庭笈已经36岁了,他喜欢她的大气,而她则喜欢他的勇猛善战,两人很快便在一起了。

婚后,两人一向相敬如宾,十分恩爱。1942年,郑庭笈远征缅甸,冯莉娟在老家苦苦等待。4月份,她收到了一份政府发来的“阵亡通知书”。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郑庭笈死在了异国他乡,只有冯莉娟不信。她对旁人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日找不到他的遗骸,我坚决不去领抚恤金。

为了找到丈夫,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从南京出发,一路辗转,千里寻夫。等她都快到边境线时,才见到丈夫的部队。她冲到指挥车前问警卫:“郑庭笈在哪儿?”警卫惊讶得很,赶紧告诉她:在师部。

当一向不苟言笑的郑庭笈,在师部看见风尘仆仆的妻子时,久未展颜的他露出了笑容。听妻子诉说一路的艰辛,郑庭笈感慨万千。

得妻如此,是郑庭笈之幸。经此事后,郑庭笈对妻子更加疼爱。到他被俘时,夫妻俩共育有3女2子。

三:等待中的酸甜苦辣

等待是一件煎熬的事。

从1948年被俘,到1959年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获得自由,郑庭笈经历了11年的改造岁月,冯莉娟和孩子们也苦苦等了11年。

在这11年里,郑庭笈自认过得很有意义。平时,他积极参加劳动。有空时,他便跟老战友说说以前做过的错事。因为表现良好,1953年夏天,工作人员还特意允许冯莉娟带着孩子来看他。

冯莉娟高兴极了,带着儿子又是坐轮船、又是坐火车,从海口赶到北京,只为见丈夫一面。

那天,在会客厅里,郑庭笈看着眼睛红红的妻子,心疼不已。他知道妻子肯定是哭过了,便赶紧安慰:“你受苦了!”几乎是同一时间,冯莉娟也说出了同样的话:“你受苦了”!

一句话,把两人都说哭了。站在一旁的儿子很懂事,叫了声“爸爸!”郑庭笈赶紧抱起孩子,亲了又亲。冯莉娟见了,破涕为笑地对丈夫说:也不刮刮胡子!看把孩子扎的。

这次见面后,夫妻俩对未来都更有信心了。冯莉娟索性把家搬到了北京,投靠了在北京当工程师的孩子他叔一家。

一开始,冯莉娟还以为在北京的生活会过得很艰难,没想到却遇到了两位丈夫的老友。一位名叫黄翔,另一位是郑洞国,这二位都是投诚了的国军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受到了重用。

有了他们二位的照顾,郑家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住处,孩子们都在北京上了学。郑庭笈原以为,只要再等几年一家就能团聚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妻子却在1958年提出了离婚。

至于离婚的原因,郑庭笈很清楚:老百姓对反动派恨之入骨,冯莉娟出去找工作,人家听说她是战俘的妻子都不愿意用她。

在这种情况下,冯莉娟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出此下策。毕竟还有好几个孩子需要养活,年迈的婆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她总不能事事都靠别人照顾,她得自己谋生。

郑庭笈本就心生内疚,二话不说便同意了离婚。

1959年12月,郑庭笈终于迎来了特赦。晚年的他,仍对特赦大会那天的情形历历在目:

他和其他战犯们一起,坐在台下等待着最终的人员名单。由于太紧张,郑庭笈一开始还没注意到长女郑心楠那天也来了,就站在礼堂的另一侧。郑心楠是接到通知,作为特赦人员家属代表前来的。

法官开始念名字了,第一个念的是杜聿明,接着是王耀武,郑庭笈听得很清楚:一共有10个人,里面有自己的名字。

此后,郑庭笈便只顾着抹眼泪了。等到女儿上台说话时,他才恍过神来,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四:周总理助他一家团圆

被特赦后,郑庭笈和儿女们,以及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一家都见了面,生活也安顿了下来。

一天,一位工作人员很神秘地通知他:明天有首长接见,请不要出去,到时有车来接。

对方没说要见什么人,也没说去哪里,当天晚上郑庭笈一晚上都没睡踏实。第二天下午,果然来了一辆黑色轿车到家里来接他。车子缓缓开进西花厅,郑庭笈才知道是周总理要见他们这些第一批被特赦的人员。

作为黄埔第5批学员,郑庭笈当然知道周总理,只是一直没机会和他近距离接触。后来在功德林,他又没少听黄埔一期的杜聿明等人说起周总理,更是心生敬佩。

当日,周总理和大家一一握手,并亲切交谈。走到郑庭笈身边时,总理问他家里人是否一切都安好。郑庭笈没想到总理会问这个,他回答:已经离婚了。

谁知,总理继续追问离婚原因,郑庭笈如实相告。总理一下子就明白,这对夫妻其实仍有情,便转身对大伙儿说:“你们要动员他们复婚呐!”一句话,说得郑庭笈感动不已。

总理发了话,大家自然都乐于当他们夫妻俩的“红娘”。

冯莉娟和郑庭笈离婚,本就是无奈之举。在旁人看来,既然现在丈夫已经出来了,总理还特意安排他进了文史馆工作,她现在应该早日回到丈夫身边。但冯莉娟却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她觉得自己当时提出离婚,是很对不起丈夫的。

看着二人这么别扭,身边人都替他们着急。后来,政协的领导索性把在外当工人的冯莉娟,招到单位当了个打字员。

正好郑庭笈在文史馆工作,平时经常需要送材料去给打字员,这样一来两人便经常有机会见面了。

有一回,郑庭笈去送材料,冯莉娟坐下来赶紧打字。为了找话题,郑庭笈便对她说:“领导说这些材料不急,叫你慢慢打!”冯莉娟听他这样一说,就想不通了,她问:别人的材料都是急着要,怎么你送来的领导都说不急呢?

这话说出口,两人其实都心照不宣了:这是领导们都在撮合他们。于是,郑庭笈赶紧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称:他们都希望咱们重新在一起……

郑庭笈说的“他们”,不止是身边的同事们,还包括他们那几个懂事的孩子们。就这样,1961年春天,郑庭笈和冯莉娟正式复婚了。

办喜事前,夫妻俩没忘记自己的大恩人:周总理。他们特意托人带了封信给周总理,让他放心。当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前来道贺。

郑庭笈一家在烽火岁月里分离,但正如他1948年在广播里告诉妻子的那样:他们一家最终团聚了。

不久,政府给他们家在灯市口分了房子。年过半百的郑庭笈,此后边在文史馆工作,边陪伴着家人。

与此同时,郑家孩子中也不乏人才,比如其长子郑心校就在1988年被任命为北京友谊医院院长。

虽然孩子们曾一度与父亲有隔阂,不太愿意正视他的过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慢慢理解了他。提及父亲的晚年,长子郑心校在2013年当着记者的面说过这样一句话:

那时候,父亲学着用瓷钵子蒸饭,一人一份儿;还会生蜂窝炉子……

而提到母亲,郑心校则说:在我心里,母亲是一位非常坚强和乐观的女性。

郑庭笈将军半生戎马,虽曾走错过路,但抗日有功,最终回到了人民当中。他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明智的选择,劝妻子“别去台湾”;而其贤妻能听丈夫的良言,选择留在祖国大陆。这两个选择,再加上周总理等人的助力,是他们全家能最终团聚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1996年6月9日,郑庭笈在北京病逝,没有留下遗憾。

他是毕业于黄埔一期的抗日名将,晚年却死于警匪枪战,死因成谜

1943年10月,日本侵略军分别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大举向湘西重镇常德进犯。

当时驻常德守军,乃代号“虎贲”的国民党陆军74军57师。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五大王牌师,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十四军(整编后为七十四师,即孟良崮战役中之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英勇善战被称为 “抗日铁军”,而 “抗日铁军”中最著名的师就是“虎贲”师(五十七师)。

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广东人,黄埔一期学生,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1932年又在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

25岁时,余程万就挂少将衔了。在74军,他的资历比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都要老。

余程万

在常德会战前夕,蒋介石电告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驻军须与城共存亡。”随后,蒋介石又下达了“不成功,则成仁” 的训令,再一次命令74军57师死守常德,企图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战略上对日寇造成威胁,以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开辟战场。

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负责保卫常德城的74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在日军6万余人四面包围中,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撑十余日,与敌人浴血巷战,争取了时间,得以使援军合围,日寇不得不窜回长江北岸。

74军57师全师8000人仅有83人生还,常德虽失,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

常德丢失的次日,余程万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又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但常德的一度失守,蒋介石不原谅,他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余程万送交军法处审判 。孙连仲、王耀武出面求情 。余程万被判服刑两年 。刑期未满,王耀武再向军法处说情,将余程万保出 。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虎贲”军牺牲的将士,余程万就派了两位部下来到了“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位于重庆南温泉的简易寓所,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血战常德的感人故事。

张恨水对来访的这两位抗日将士十分敬重,据张恨水第四子张伍回忆:“父亲忽见两位大兵不请自来,自然是愕然的,那年月人们见了兵自然要敬而远之的,更何况我们家从没有这样的客人登门。等到通报姓名之后,知道他们是浴血死守常德的壮士,父亲肃然起敬,打发我到小镇上买包好一点的香烟。我一边“领命”匆匆而去,一边感到奇怪,因为我家那三间破草房,也不时有名人、要人“降尊纡贵”地光临,但是父亲总是很坦然地取出“狗屁”牌香烟自吸和待客,很少让哥哥和我特意到小镇上买烟。这两位客人如何能使父亲这样敬重,是少见的新鲜事。”

张恨水于1945年春季正式动笔写《虎贲万岁》。该小说中从师长到伙夫全是真名实事,时间地点也同战史完全吻合。

小说快要完稿时,余程万非常高兴,特地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谢金,但是张恨水坚辞不收。抗战胜利后,余程万正驻守南京,要请张恨水吃饭,也被谢绝了,但是却接受了他一件礼物:一把从日俘手中缴获的战刀。

1946年,《虎贲万岁》单行本出版,是张恨水唯一的纪实小说。

《虎贲万岁》出版后,57师扬名中国,也大大地提高了余程万的知名度。一位很漂亮的苏州小姐看了书后,决心不顾一切委身于张恨水笔下的“虎贲英雄”。此时抗战已胜利,余程万的军队驻扎在南京。一次他去上海游玩,见到了这位苏州小姐。很快,这位叫吴冰的苏州小姐成了余程万的二太太。

国民党兵败逃往台湾后,余程万没有随残败的蒋家王朝去孤岛台湾,而是把家安置在香港,在香港定居。他做起了米店和杂货店生意,还同人合伙开设了一个当铺。他的元配夫人邝琼华,寓居在香港九龙尖沙咀市区。而二夫人吴冰,则在香港新界屏山乡间办了个农场种菜养鸡。

余程万在内地期间,积累下不少财富,到香港后,加上他善于经营,生意很是红火,其财富引起了盗匪的觊觎。1955年8月27日晚上近12时左右,余程万的屏山寓所遭匪徒入屋行劫,二夫人吴冰和佣人全被捆。

一会儿,从九龙市区回家的余程万也被匪徒所擒。屋里的动静太大,引起邻居的警觉,并悄悄报警。警察来后,与匪徒发生枪战。黑暗中,余程万中枪死亡。警方公布说,3名劫匪中,一人被击毙,两人逃脱,余程万被劫匪打死。

但据其副官说,余程万当时被劫匪当作了盾牌,事后,他看过老长官的遗体,胸腹有一排子弹,相信是冲锋枪或轻机枪所致,而劫匪没有这种装备。余程万究竟被盗匪打死还是被警察打死,无人敢去追究。关于劫匪身份,亦有不同版本:有人认为是台湾特工,因为在香港,余程万在与黄埔老友闲聊论及老蒋时常多怨气;也有人认为是黑社会头目,看中了二太太的美貌。

警方花港币2万元缉凶,最后不了了之。一代抗日名将余程万,竟落得如此之结局!

余程万与二夫人吴冰所生的女儿余华芳,是上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艳星,艺名余莎莉,曾拍过多部由李翰祥导演的电影。1976年,余莎莉与性格男星詹森结婚,不久离异。后来余莎莉在香港成为了一个靠卖假珠宝维持生计的小摊贩,令人感慨。(刘继兴)

杜聿明:蒋介石称他"叛徒",长子因亏欠学费自杀,女婿杨振宁

杜聿明是抗日名将,文武兼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被粟裕认为是最能打仗的国民党将领。

他出生于1904年,年少时受其父亲影响很大,当时是清政府统治末期,国家动荡不安,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怀着一腔热情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前仆后继,其中就有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杜聿明,从小就耳濡目染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加上父亲对他严格管教,使他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1924年,正逢北洋军阀乱战,杜聿明跟着堂兄等同乡报考了黄埔军校,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1、 血战缅甸,扬中国军人之威

现在回想起去年的国庆阅兵仿佛还历历在目,当气宇轩昂的中国军人通过天安门时,那一刻,身为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自豪感,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军队,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军队在欧美国家的印象中是装备不行,战斗力不行,指挥能力也不行,这样的歧视一直到中国远征军的出现才渐渐消除。

从1941年开始,日军席卷东南亚各国,一贯高傲的西方军队被打的节节败退,第二年年初,日军入侵缅甸,到3月份已经占领了当时缅甸的首都仰光,严重威胁到滇缅公路的安危。

当时中国退守西部,东部都已被日本封锁,外国援助的物资只能依靠西部的滇缅公路进入中国,为保护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不被日寇切断,在1941年,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次年3月,已在国内抗日战场上取得昆仑关大捷,立下赫赫战功的杜聿明,奉命率远征军远征缅甸,入缅不久后,同古保卫战打响,远征军在战场上作战勇猛,但同盟的英军却让人大跌眼镜,严重拖了后腿,撤退时7000多人的部队直接被日军困在仁安羌不敢动弹。

在收到英方的求援后,远征军立马展开行动,以少胜多驱逐了日军,解救了被困的英军,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解围战。

两次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在战场英勇无畏的表现,让世界对中国军队的印象焕然一新。

2、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却被蒋介石大骂为"叛徒"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不到一个月,解放军在碾庄歼灭了黄百韬军团,黄百韬也在突围中被流弹击毙。

11月25日,敌援军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宿县,心急如焚的蒋介石不得不派杜聿明前往前线"救火",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时,杜聿明顿时一个头两个大,当时他自己也刚脱离包围,正在往永州方向撤退,哪还有余力去救别人。

思考一番利弊后,杜聿明最终还是服从了军令,由于他的机械化部队在淮北的沼泽遍布的地形并没有很大的机动优势,加上解放军切断了补给,又始终叫不来后援,让杜聿明陷入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圈

眼看杜聿明的部队就要不战自溃,蒋介石突然下令空运来了一批物资,被困的国民党士兵自然是翘首以盼,但谁知这批物资并非想象中的粮食弹药,而是追奖黄百韬兵团的传单和解放军的战犯名单以及大量已经和白纸一样银圆券,这让杜聿明在内的国民党士兵寒了心,招来一片骂声。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

杜聿明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想法选择"英勇就义",在1959年,杜聿明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蒋介石大骂他为叛徒,杜聿明在台湾的一家受到了长期监视。

3、长子自杀,女婿杨振宁

在杜聿明被俘后,他的妻子曹秀清和一家老小在上海无依无靠,5月,在蒋介石许

诺保证他们全家生活费后,搭乘最后一家离沪飞机前往了台湾,可真正到了台湾才发现,别说生活费了,就连房子都没有了,曹秀清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艰难谋生。

1956年,杜聿明长子杜致仁前往哈弗读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向银行借了高额贷款,但就在杜致仁毕业前一年,银行却无端终止了贷款,无奈之下,他的母亲便打算向蒋介石借3000美元的学费,可蒋介石只答应借给1000美元,并且分两年支付,最终也只获得500美元学费,杜致仁一时想不开竟服用安眠药自杀了。

杜致仁在美国读书期间,同在美国的还有他的姐姐杜致礼,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杨振宁与她是夫妻关系,在杜致仁遇到学费困难时也曾向他们求助,当时杨振宁还只是个普通的研究员,收入微薄,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参考文献:

《缅甸战役》

《淮海战役始末》

《辽沈战役概述》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