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豪猪和什么是近亲(西貒与豪猪这样难缠的猎物都能拿下,这种动物却惨遭60岁大爷猎杀)

豪猪和什么是近亲(西貒与豪猪这样难缠的猎物都能拿下,这种动物却惨遭60岁大爷猎杀)

2023-02-16 01:54:06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豪猪和什么是近亲文章列表:

豪猪和什么是近亲(西貒与豪猪这样难缠的猎物都能拿下,这种动物却惨遭60岁大爷猎杀)

西貒与豪猪这样难缠的猎物都能拿下,这种动物却惨遭60岁大爷猎杀

很多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其实都少不了人类的影子。尽管如今人类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在利益的面前,再完善的法律也挡不住人类的贪婪。比如亚洲的老虎,欧洲的猞猁,非洲的犀牛,澳洲的袋狮,它们即将消亡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与人类有关。

据福克斯新闻台报道,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60岁大爷非法猎杀了一只美洲金猫。而就在今年年初,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名30多岁男子慢跑时,活活掐死攻击他的一只美洲金猫。此外,28岁的美国女子在科罗拉多州猎杀了一只美洲金猫。更可怕的是,加拿大一位节目主持人射杀一头美洲金猫后,还在网上贴出抱着血淋淋尸首的照片……

01和狮子的亲缘关系并不紧密,却偏偏叫美洲狮

美洲金猫的中文学名叫美洲狮,其实,它和狮子的亲缘关系并不紧密,美洲金猫(美洲狮)和狮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狮子,仅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就算攀起亲戚,除了都属于猫科动物,美洲金猫(美洲狮)和狮子的亲缘关系一点也不紧密。

如此看来,再顶着狮名似乎不大合适,一些动物爱好者结合美洲狮的模样和生活在亚洲的金猫差不多,给美洲狮取了一个美洲金猫的中文名字。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美洲金猫这个名字容易引起误导。美洲金猫不是狮子,但同样也不是金猫。研究表明,亚洲金猫和婆罗洲金猫、云猫聚为一支,美洲金猫和细腰猫、猎豹聚为一支,两者没有直接亲缘关系。

历史上,人们对美洲金猫一直怀有深深的恐惧与敬畏,送给它“山狮”、“红虎”、“银狮”、“紫豹”,甚至“印第安魔鬼”、“猫王”等数不清的别名。

其实,美洲金猫是猫亚科美洲金猫属里面的唯一物种,近亲是南美的一种小型野猫——细腰猫,跟非洲猎豹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仔细看看美洲金猫,你是不是觉得它一脸“猫”相呢?

02圆圆的脑袋非常大,无比锋利的爪子,能够牢牢抓住猎物

美洲金猫的体毛较短,成年之后就没有斑纹了,外表呈现出纯色状,耳后有黑色的斑纹,尾巴末端有一束黑色的丛毛,腹部呈现白色。根据亚种的不同,美洲金猫整体的色调可分为棕灰色、银灰色。

作为猫亚科中体型最大的动物,美洲金猫外形瘦小,线条纤细。体长最多可达275厘米(包括尾巴),成年雄性体重50-100千克,雌性在25-65千克之间。雌雄间的体型差距很大,成年雌性的大小仅有雄性一半左右。

美洲金猫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圆圆的脑袋非常大。耳朵直立,具有和豹亚科动物一样发达的犬齿和裂齿,咬合力也差不了多少,这一点上还能称得上“美洲狮”的美誉。

它们还进化出了无比锋利的爪子,前肢较大,末端有5个可自由伸缩的锋利爪子,后肢较细一点,末端有4个爪子,。这样的构造,使得美洲金猫在捕猎时,能够用强劲有力的前爪牢牢抓住猎物。

03只要是美洲金猫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拿不下的

美洲金猫对环境适应性很强,不管是丛林、悬崖峡谷,还是半沙漠地带,都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即便是岩石峭壁,也能够如履平地。

美洲金猫敏捷灵巧,能跑出60千米/小时的速度,如果和狮子赛跑,会将狮子远远地甩在身后。它还擅长跳跃,凭借一双大长后腿,轻轻一跃就能达7-9米远,跨越10多米宽的山涧不在话下。

由于美洲金猫能爬树,更是伏击好手,所以它的狩猎能力很强,美洲金猫从来不依靠群体的力量,它们都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依靠自己迅捷的速度和过人的伏击技巧搞定猎物。只要是它们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拿不下来的。

美洲金猫捕猎的时候,通常采取伏击的方式,它常利用树木和岩石作为隐蔽,等待猎物靠近,悄悄地跃上猎物背部,用粗壮的爪子抓住猎物,依靠强大的咬合力,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猎物窒息死亡后才肯松开。

04最喜欢的食物是鹿,像豪猪、西貒这样难缠的猎物,也有办法搞定

美洲金猫从不挑食,它的食性很广,几乎会吃到任何它所能够捕获到的食物。地上跑的许多啮齿类动物,树上栖息的鸟类,水里游这些,如郊狼、松鼠、兔子、火鸡,水獭、豪猪、小羊驼时常出现在它的嘴巴里。

甚至像豪猪、西貒这样难缠的对手,尽管要费一些时间,但是,美洲金猫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捕猎技巧——锁喉可以搞定,有人开玩笑说,它们对美洲金猫来说,就是打开的“肉罐头”。

不过美洲金猫最喜欢的食物还是鹿,白尾鹿、黑尾鹿、马鹿等等,都是美洲金猫的盘中餐。

只有实在找不到猎物,美洲金猫也会潜伏到牧场周围,偷猎家禽家畜来打牙祭。当然,如果美洲金猫捕捉的猎物比较多,它们还会把剩余的食物藏在树上,等以后回来再吃。

结语

如今美洲金猫种群数量全球不足5万,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人们用枪、毒药、陷阱以及各种现代手段捕猎它。尽管每年美洲金猫伤人事件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猛兽也值得人们保护,因为从生态角度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保护了美洲金猫,就是保护了物种多样性。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北京科普之窗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广州长隆:鼠类家族贺新年 快乐鼠不尽

文/金羊网记者 丁玲

图/金羊网记者 邓勃

鼠年快到了,要拥有“鼠”不尽的快乐,游客可到动物园看看可爱鼠类。不过要问起动物界有些什么鼠品种,或许真会考到许多人。1月17日,记者在广州长隆飞鸟乐园精灵长廊找到了部分答案。这里汇聚了鼠类的大家族,包括海狸鼠、豪猪、魔王松鼠、土拨鼠、豚鼠、竹鼠等6种鼠类。

其中海狸鼠天生呆萌、头大鼻小、以素食为主、生活在水陆两栖环境、能在水中关闭鼻子和耳朵。

豪猪属于啮齿目动物、是松鼠、老鼠等鼠类的近亲、在遇上危险时会用竖起尖刺的身体撞击敌人并发出特别的叫声、十分霸气。

魔王松鼠聪明好动爱干净、拥有蓬松的大尾巴和冬天才会长黑毛的耳朵、叫声随心情变化、不同叫声代表不同心情。

土拨鼠整个家族生活在由各种室间组成的洞穴、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睦共处。

豚鼠天生机警爱群居、家族由1-2只雄鼠处于统治、通过一雄多雌的形式维持种群稳定。

竹鼠因吃竹而得名、通过从竹子或其他食物中获取充足水分、不需要另外喝水。

据悉,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游玩体验,该园区将在鼠年推出多种鼠类展示,祝愿游客们新春佳节快乐“鼠”不尽。

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

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

哺乳动物

土豚,仅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体长1-1.5米,栖息于草原和林地,以蚂蚁等昆虫为食。

霍加狓(huò jiā pī),又称作欧卡皮鹿,只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和北部的密集的热带雨林中。是一种直到1901年才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过去曾经有人以为霍加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它与斑马不是近亲。它与长颈鹿有亲缘关系,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生物学家相信长颈鹿的祖先在脖子变长之前其模样跟霍加狓相差不远。

刚果热带雨林中的当地人始终知道霍加狓的存在,他们使用陷阱猎取霍加狓。古埃及人也知道霍加狓的存在。直到1900年伦敦动物学学会才获得了一些当地人猎取的皮毛。当时动物学家们给这个未知的物种取名为Equus johnstoni,也就是说将它归入马属。但是1901年6月一具几乎完整的皮毛和两具颅骨到达欧洲后,动物学家们认识到将它们分为马属是错误的,并很快就察觉这些动物与欧洲冰川期的短颈长颈鹿的化石的相似之处。

普氏野马,又称作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原产于蒙古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

普氏野马是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当时中国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发现,1881年,这种野马也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于此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再没有野马存在,此发现曾轰动一时,但大规模的捕猎也紧随而来。

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以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蒙古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

小熊猫,是一种小型的树栖哺乳动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的西南地区,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为濒危物种。尽管小熊猫受到其范围内国家的法律保护,但是面临栖息地消亡、繁殖断裂、非法狩猎以及近交衰退的种种威胁,其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小熊猫的系统分类在其一开始发现时就存在争议,在不同的时期,它被归类为浣熊科、熊科,或与大熊猫同在在熊猫亚科。最新的分子学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支持将小熊猫归为独立的小熊猫科。它并非是一种熊,也并不和大熊猫有着那么亲密的关系,也不是浣熊,也非一个不确定其亲密性的血统,相反,它是一个具有悠长历史、独立于其近亲属科(臭鼬、浣熊、水獭、鼬、獾),的一个基础血统。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石记录它过去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主要成员。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限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

根据DNA,目前大熊猫通常被归类为熊科或熊猫科。由于大熊猫和小熊猫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与这两个科的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它的科学分类一直有争议,有人提议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现代的基因测试技术,对不同的蛋白或核酸进行比对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现存生物中,与大熊猫最接近的生物,是位于南美洲的眼镜熊。

近百余年来,生物学家对于这个物种的正确分类一直争论不休,最后经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汇集的资料证实,大熊猫自成一属,既不属于浣熊科,也不属于熊属。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种有袋类动物,全世界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

树袋熊不是熊,也不是鼠类动物。它属于双门齿目下面的有袋类动物。

“考拉”是中文音译,意思是“不喝水”,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

老挝岩鼠,又称谜岩鼠,是硅藻鼠科下现存的唯一物种,分布于老挝甘蒙省西北部的热带喀斯特地形区域。平均身长约40厘米,其中尾长约占1/3,体重约300-400克。属夜行性,以植物为食物,偶尔也会吃,昆虫。

最初,将老挝岩鼠归入豪猪下目,认为岩鼠是一个新的科。但2006年, 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玛丽·R·道森、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的洛朗·马里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等人在《科学》上联合发文指出,通过比对化石,可以判定,老挝岩鼠实际上属于曾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的硅藻鼠科。

在此之前,学者普遍认为,硅藻鼠科动物生活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晚期,分布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中国、日本等地,如今已经全部灭绝。然而,在“灭绝”1100万年后,活生生的岩鼠属动物却被重新发现,因此十分令人震惊。

火山兔,又名墨西哥兔,是生活在墨西哥山区一种细小的兔。火山兔的衰落是因失去栖息地及猎杀所致。它们的栖息地受到山火、过度放牧、城市及农业发展及伐林等破坏。故此,已有计划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以保护它们。另外,在一些动物园亦已有培育的计划。

琉球兔,又名奄美短耳兔,是一种只分布奄美大岛及德之岛的原始兔。它们是亚洲大陆古代兔的遗族,故被称为活化石。

琉球兔因猎杀死而濒危,日本遂于1921年立法保护它们。不过它们仍受到伐林、被狗及猫等杀死、并人类干扰等威胁。岛上居民用来杀死毒蛇的獴科也大量杀死琉球兔。伐林对它们有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它们是日间睡觉的,很多时会连同伐林一同被杀死。

南猊(nán ní),是微兽目微兽科下的一种动物,这个目下的大部分物种都已经灭绝,只剩下南猊。微兽目最初被认为是属于负鼠目,但是解剖学及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们是自成一目的,且与澳洲的有袋类接近。

在南美洲、南极洲及澳洲还是连结在冈瓦那大陆的时期,南猊的祖先相信是原本就留在南美洲的,或是跟随其他动物群从澳洲进入南美洲的。

山河狸,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地的啮齿类动物,山河狸科中现存唯一的一种,可能是最原始的一种啮齿动物。喜欢凉爽潮湿的环境,善于挖掘地道。植食性。大多在夜间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

鸭嘴兽,是单孔目鸭嘴兽科动物,此科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分布于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当其的标本被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使得当时欧洲的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捉弄人的物种。

水豚,它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原产于南美洲智利以外的稀树草原和丛林中。水豚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水生植物、树皮和果实为食。

针鼹(yǎn)科,与鸭嘴兽同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针鼹是哺乳动物,全身表面都由毛发及刺所遮盖。它们有着细长的口鼻部,没有牙齿。澳洲针鼹多以蚂蚁及白蚁为食粮,而原针鼹属则吃蚯蚓或昆虫。针鼹与鸭嘴兽同样是卵生的哺乳动物

图为:北美负鼠

负鼠目,是生活在美洲的有袋动物,现今共有67个物种,分布几乎遍及南美洲各地,其中有一种即北美负鼠进入了北美洲,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布亦极其广泛。

鸟类

麝雉(shè zhì),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奥利诺科河三角洲的沼泽、森林及红树林。它们是草食性的,主要吃叶子及果实,消化系统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们有强烈的气味,可能是因食叶所致。

阔嘴霸鹟(wēng),分布于厄瓜多尔、巴拿马和哥伦比亚。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和河流、溪流。

文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一般生活于在水边杨、柳树的枝叶间和芦苇的顶端。

鹊鹅,是一种群居鸟类,经常千百成群,巢筑于芦苇茎部,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

新西兰鹩(liáo)科,又称刺鹩科,现仅存2属2种,为新西兰特有种,体型较小,腿和喙较长,生活在山区。

图为:蓝枕鼠鸟

鼠鸟目,这个目的鸟形态像啮齿类,被笼统地称为鼠鸟,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

鼠鸟目的鸟类曾在广阔的范围分布,在英格兰始新世的地层中就发现过化石。现在它们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而与其他大陆的鸟亲缘甚远。它们是小型的鸟类,大小似雀,体色以灰、褐为主,羽毛的质感很像鼠的皮毛,还有一条长尾巴。

爬行动物

猪鼻龟,是唯一完全水栖的淡水龟类,由陆生动物退化为水生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数量本来就比较稀少。近几年来,这种龟以其独特的长相成为宠物市场的新宠,也因此招致人们疯狂的捕捞,使野生数量极速减少。猪鼻龟可以生长到壳长大约70厘米,重量超过20公斤。

喙(huì)头蜥,是楔齿蜥属动物的通称,因牙齿构造也称为楔齿蜥。其他名称也有鳄蜥或新西兰鳄蜥,亦可称为刺背鳄蜥,仅分布于新西兰科克海峡中的数个小岛上,是喙头目仅存的成员,只有1科1属2种。额头有松果眼(又译作“顶眼”,俗称“第三只眼”)的痕迹,是非常原始的蜥蜴,被认为是活化石。

鳄目,通称为鳄,分布于热带到亚热带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鳄是一种曾经和恐龙同时存在的动物,超强的适应力使它存活至今。

两栖动物

图为:西高止山鼻蛙

塞舌蛙科,分布于塞舌尔群岛与印度。该科没有化石记录。它们的祖先自大约1亿年塞舌尔群岛从印度分离后开始分化。新近发现的西高止山鼻蛙原先被列为一个单型科(紫蛙科),现在则被列在塞舌蛙科之下。

图为:斑点钝口螈

钝口螈科,是多种分布于北美的蝾螈。体型中等。有明显的肋骨间沟。尾部侧向压缩。头部宽大、眼小。不好动。通常栖息于地底。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多个物种均为濒危物种。

图为:日本大鲵

山椒鱼,是隐鳃鲵亚目动物的总称,虽名鱼,并非鱼类。因身上有山椒的味道而得其名。曾与恐龙并存,较恐龙早1亿年出现,在地球存活了3亿年,是现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

该亚目包括大鲵和小鲵,除了美洲大鲵一种以外,其余所有的都分布于亚洲。

鱼类

皱鳃鲨,为一种原始的鲨鱼,是软骨鱼纲六鳃鲨目皱鳃鲨科的皱鳃鲨属下的唯一种鲨鱼。因其腮间隔延长且有褶皱互相覆盖,而得名。皱鳃鲨现存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东部,日本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国加州到智利的东太平洋地区。

图为:西印度洋矛尾鱼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生生的西印度洋矛尾鱼(L. chalumnae),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西印度洋腔棘鱼分布在南非及东非海域;而印尼腔棘鱼则分布在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

骨舌鱼科,是一种下颌具须,体侧扁,腹部有棱突的古老淡水鱼种群,属于骨舌鱼目,广泛分布在南美洲,澳洲以及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为其体形长而有须,酷似中国神话中的龙,故俗称龙鱼。龙鱼性格凶猛,以小鱼、青蛙、昆虫为食,生性好跃。

图为:斑点雀鳝

雀鳝目,只有雀鳝科一科2属7种,都生活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的淡水中,是一种古老的鱼种,化石可以追溯到二叠纪时代。

弓鳍鱼与雀鳝目的亲缘关系较近,也是一种活化石。从侏罗纪的化石中就有弓鳍鱼存在,目前只生存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北美洲东部的河流、湖泊中。

昆士兰肺鱼,只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所以叫昆士兰肺鱼或澳洲肺鱼,最大可达1.5米。比非洲肺鱼更原始,不能长期忍耐干旱。

鲟科,是鲟形目下的一个科,其下有4属、27种鱼类,其中4种可能已经灭绝。鲟鱼生活在海洋和大的河流、湖泊中,体长最大的超过9米。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2.45至2.08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匙吻鲟和白鲟虽然与鲟科鱼类很像,但实际属于不同的科。

匙吻鲟科的鱼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属两种,即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和生活在长江的白鲟。匙吻鲟的吻是桨状的,白鲟的吻平直如剑,因此也被称为“象鼻鲟”。由于过度捕捞,白鲟物种已处濒危,虽然1983年中国政府已将白鲟列为保护物种并禁止对其捕捞,但由于新建的水坝将不同水域的白鲟种群隔离,由此其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目前,白鲟已经很少见到,因此被怀疑已经灭绝。

多鳍鱼目,目前仅存一科,二属。又称恐龙鱼,是比较古老的辐鳍鱼类,全身有类似骨板的硬鳞,它们的下颌结构比起真骨附类的鱼 ,更相似于四足类的结构。 多鳍鱼有一定原始特征。这些的特征是有的肉质基叶的胸鳍,这和腔棘鱼相似,而它们也有呼吸孔的。此鱼在幼鱼期会像两栖类的有外鳃。

无脊椎动物

螳䗛(xiū)目,肉食性昆虫,目前分布于南非西部及纳米比亚,但从始新世的化石纪录可见,它们原有更广的分布。它们的外观像螳螂及竹节虫的混合体。

鹦鹉螺,海洋软体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

鹦鹉螺外形色彩绚丽,体型华美,观赏性极强。它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舌形贝属,早在奥陶纪早期,舌形贝属动物就已存在。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舌形贝属生物是一种活化石,因为这一个物种从远古一直生存到现在。跟其他腕足类一样,舌形贝属动物也是滤食生物。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

古生代石炭纪时,海百合数量极庞大,品种繁多,后因“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90%的海洋物种灭绝,海百合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现生种的海百合纲(现今发现的海百合大约有六百多种)被重新发现时,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们以为它们只能在深海生存。后来发现,原来不论浅海或深海、热带珊瑚礁或高纬度海域,都能发现其踪迹。

鲎(hòu)科,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进化或者灭绝,而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虫科,自三叠纪以来在外形上都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均被视为活化石。鲎虫有着宽阔、平坦的背甲,甲下埋藏着鲎虫的头部,头上有一对复眼。鲎虫的腹部很长,呈节状,生有多对扁平足。现在已知的大约15种鲎虫都是淡水鲎虫,栖息在湖泊、池塘中,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微信公众号:iltawcom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贵州考古工作者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学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全国知名史前考古专家裴文中、李炎贤、张森水、文本亨、许春华、高星、赵凌霞、关莹和贵州知名史前考古专家曹泽田、蔡回阳、王新金等的辛勤劳动和不断探索,毕节以其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成为全国古人类起源和发展探索、研究的重要实物来源基地。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中西部,是我国自然地理上地势高度第二阶梯的南端,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岩溶发育,洞穴众多,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优良环境。

在更新世期间,古人类活动频繁,尤其是更新世末的旧石器时代,广泛分布的石灰岩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居住场所,遗留下了众多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毕节市博物馆内的模仿远古场景 罗大富摄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表明,毕节境内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七十余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25处,在全省、全国居于前列。这些遗存东起黔西,北到金沙,西至威宁,南达织金,分布广泛,保存记录着古人类在毕节生存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扩散及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文物考古工作者正在整理采集到的部分动物化石及石器标本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从已知的2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只有7处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通过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就达60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近1万件。这些遗址涵盖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人类40万年~50万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这在全国十分罕见。

现场采集到的石器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以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四五十万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史前考古先驱裴文中、张森水、李炎贤、文本亨等专家亲自主持了三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土具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特点的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石制品上千件,古脊椎动物嵌齿象、东方剑齿象、贵州剑齿象、犀牛等哺乳动物化石23属种数十件。

毕节市博物馆内收藏的化石 罗大富摄

因观音洞人创造的石器文化有别于欧洲和我国华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被确立为中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的典型代表,它对了解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各地区旧石器文化相互关系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继承性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对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关系,以及南方旧石器文化的来龙去脉、技术源流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毕节市博物馆内模仿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罗大富摄

以七星关区团结麻窝口洞遗址、海子街扁扁洞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距今20万年~5万年左右,这一时期的遗址,是现代人类——智人起源的关键时期。团结麻窝口洞遗址:2008年至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专家赵凌霞,先后主持科考队对麻窝口洞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

201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七星关区团结乡某洞穴遗址进行科考工作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采集、发掘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5个种类,包括猩猩、长臂猿、猴类、剑齿象、苏门羚、鹿、麂子、猪、牛、中国犀、巨貘、黑熊、鬣狗、豪猪、竹鼠等,是一个耀眼的灵长类化石宝库。

最为珍贵的是发掘出土了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牙化石年代为10万年至20万年,为中更新世晚期,属于早期智人阶段。

201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毕节某地野外科考调查时发现了侏罗纪蜥脚类恐龙足迹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海子街扁扁洞遗址:1985年,由贵州省史前考古专家蔡回阳、王新金,中科院古脊椎所专家许春华共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经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出土化石铀系法年龄为距今13万年~17万年,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早期。

图片来源:花都视界

两个遗址的出土物年代均处在古人类消亡和今人类起源的重要过渡时期,是研究古人类和现代人起源、生存和演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万年至8000年前,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晚期智人阶段。通过长期的生息繁衍,这一时期的毕节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面积覆盖全市。主要以七星关老鸦洞、海子街大洞、朱昌牛鼻子洞、小坝吴家大洞、何官屯大岩洞,大方羊场镇穿洞、响水岩脚洞,黔西凤凰穿洞、包包上洞、白龙洞、谷里观音洞、穿洞、乌落洞、雨朵岩封口大洞、老君洞、定新营洞、新仁广福洞、绿化风水山岩洞、锦岗沙地白岩洞、绿化龙骨洞、沙井大岩洞、尖坡洞,织金大岩洞、三塘圆口洞、茶店猫猫洞,纳雍龙场大房张口洞,威宁草海吴家大院等遗址为代表。

201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七星关区朱昌镇某洞穴遗址进行考古调查科研工作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七星关区老鸦洞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贵州省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所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石制品石锤、双台面石核、石片、单直刃刮削器、石锥、砸击石核等;动物化石灵长目的猕猴、金丝猴,啮齿目的竹鼠、豪猪,食肉目黑熊、大熊猫、灵猫、猪獾、奇蹄目貘、犀,偶蹄目麝、麂、水鹿、鬣羚、牛亚科等;骨制品骨锥4件;古人类牙齿化石两颗(一颗上颌第二乳臼齿和一颗左下第三臼齿),以及植物果核、炭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并发掘发现了大小不一的火塘遗迹,遗迹中遍布红烧土和碳屑,其间夹杂着各类石制品及动物碎骨。

图片来源:花都视界

经碳十四测年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万年~2万年,以及距今1.4万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

大方响水岩脚洞遗址:因当地人曾长期在洞内取土熬硝而深挖堆积物,导致现存洞内原生堆积物及文化层完全被破坏。2016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节工作站”进行调查试掘。

201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金海湖新区响水乡某洞穴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清理地表遗物,试掘面积6平方米,采集清理石制品近三千件,动物碎骨与烧骨以重量计数约数十斤,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片数十片,含粗砂、细砂等夹砂陶,纹饰有绳纹、印方格纹等。岩脚洞遗址由于近石靠山,视野开阔,人类在遗址内生活时间较长,约2万年至20世纪70年代。

七星关海子街大洞遗址: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出土石制品约八百件。有石核、石片、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刮器、修背石刀、雕刻器、石箭镞等,用火遗迹有碳屑、烧石、烧骨等,动物化石十余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毕节市博物馆内收藏的石器 罗大富摄

七星关大岩洞遗址:1983年发现,次年复查、试掘。文化层以灰褐色和红黄色为主,厚约一米,出土石核、石片、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及用火遗迹灰烬、炭屑、烧石,动物化石仅见碎骨,时代为旧石时代晚期。

吴家大洞遗址:1983年发现,洞内残存的文化堆积厚约二米,呈灰褐色。采集到石核、石片、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刮器等石制品及用火遗迹有炭屑、烧骨;动物化石有竹鼠、鹿、牛及碎骨。时代初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现场采集到的“骨针”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大方羊场穿洞遗址:1986年发现,洞内堆积物呈灰色和灰黄色,出露厚度约1米。采集石制品4件,有石片和刮削器,夹砂陶片9片,褐色为主,并有灰色,火候较高,多饰方格纹,动物化石有蜗牛和哺乳类碎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陶片则可能处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晚,为人类长期使用洞穴遗址。

201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黔西县某洞穴遗址进行科考工作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黔西凤凰穿洞遗址:1988年发现并试掘,原堆积厚约3米,现存文化堆积分为6层,含两个灰烬层,出土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和雕刻器等石制品一千多件,还出土了骨器、陶片和用火痕迹。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黔西包包上遗址:1988年发现,采集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等石制品六十余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黔西岩封口大洞遗址:1988年发现,洞内堆积为灰黄色角砾砂质土。采集到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等石制品二十余件;出土剑齿象、鹿牙和碎骨等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毕节市博物馆内收藏的羚羊牙齿化石 罗大富摄

黔西营洞遗址:2003年发现,采集到石制品14件,陶片17块,动物遗骸6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和砺石等。陶片均为加粗砂陶,多数火候较高,有褐、灰、黑色,饰有绳纹、蓝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等;动物遗骸为石化差异的哺乳类足骨和碎骨。采于黄色胶结中的石制品集化石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采于灰色集扰乱层的砺石、陶片及动物遗骸暂归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黔西广福洞遗址:1988年发现,含文化遗物的堆积物多呈灰黄和灰褐色。采集到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制品六十余件,含蓝纹、方格纹夹砂陶片,烧骨和碎骨8块,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透过毕节古人类四十多万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遗存遗物,让我们感知着先人们的艰辛历史和聪明才智。作为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鼻祖”,黔西观音洞人为我们创造了远古的辉煌。

毕节市博物馆内模仿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罗大富摄

我国著名史前考古专家裴文中教授说:“我国现在正面临着旧石器考古学上研究的新课题,很可能在中国南部的洞穴中,以贵州的观音洞为例,我们将遇到的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

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据,证实了他的观点。古人类学著名学者张森水、李炎贤、文本亨、曹泽田、蔡回阳、王新金等都相继发表文章,肯定了观音洞文化的地位,认定:(观音洞文化)对我国原始社会文化的系统产生,旧石器时代文化体系、传统、继承关系,以及南方旧石器文化的来龙去脉、技术源流的系统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作人员在室内研究文物考古工作

图片来源:毕节市文物局

张森水先生认为:“观音洞文化与中国猿人(北京周口店)文化同少异多,故此称其为别具一格的文化,由于两者都存在着大量的小工具,所以,反映在我国境内可能存在着特殊的文化传统,而观音洞文化和中国猿人文化又分别代表这个特殊的、以小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文化传统的我国南北方的主枝,它们对其后的文化传统发生着很大影响。观音洞旧石器文化,以其小石器、第二步加工方法和石器组合、种类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点,这种制造技术伴随着毕节古人类前进的步伐,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

随着科学考古发掘的不断开展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毕节以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现代人类遗迹遗物等实物材料为支撑,展现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毕节市博物馆内模仿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罗大富摄

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恐龙“足迹”、200万年前与人类同期生存的人类近亲“巨猿”化石,填补了贵州高原的空白,黔西观音洞遗址高举着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因”大旗,现代人类起源的“鼻祖”在麻窝口洞、扁扁洞得以留存,毕节古人类不断壮大、扩张、发展的轨迹在毕节得以呈现,为“人类起源多地区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作者简介

郑远文,1962年生于赫章县,1979年毕节一中高中毕业,198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89322部队服兵役,1982年退伍安置到原毕节地区川剧团工作。1985年5月至2006年3月,在毕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期间,先后毕业于贵州省委党校在职文秘大专、法律本科专业,任毕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职务。2006年4月任毕节市文物局副局长,2010年3月任毕节市文物局局长至今。

从事文物工作以来,通过不断学习进步,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文物建筑维修、文物鉴定、文物展陈、非遗传承推广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先后编制完成文物维修设计方案4个,编写陈列展览大纲4个,主持编辑《毕节地区文物名胜志》、《毕节地区文物志》(第三集)、参与考古发掘工作10余次(处),撰写相关文章30余篇。曾两次荣获国家文物局先进个人表彰。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节工作站(毕节市文物局)、罗大富翻拍、花都视界

编 辑:冷丽娟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全球十大史前巨兽

我们都知道恐龙的个头很大,但不一定知道公牛一般大的老鼠、比人还高的海洋蝎子、皮球一样大的巨型蛙、小个子成人一般大的企鹅、酷似地懒一般的有袋动物和15米多长且比现代大白鲨还要重30多倍的鲨鱼。这些巨型动物都曾存在过,只是出现的时期和地方不同。

以下是历来10种最大的动物:

1、史前巨蟒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根据哥伦比亚北部出土的蛇类骨架化石推测,5500万年前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巨蛇可能是研究者已知蛇类中最长的物种。研究人员将这条巨蛇命名为Titanoboa cerrejonensis。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巴拿马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推测,这种远古巨蛇身至少长13米,体重能达到1.135吨。目前,绿水蚺(Green anaconda)是世界上最重的蛇类,但体重也不过250公斤。该巨蛇化石出土的地点还挖掘出了巨龟和远古鳄鱼的骨骼化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这种巨蛇的猎物。研究人员指出,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其体形大小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上述远古巨蛇体形如此之大说明,南美洲赤道地区在5500万年前可能比现在更热。研究人员推测,6000万年前,南美洲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达到约32.8摄氏度。

2、公牛大的老鼠――最大的老鼠

目前遍布世界的各种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啮齿动物,但它们体重通常不到1公斤。乌拉圭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距今约400万年前,南美地区生活着的一种啮齿动物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防卫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这种巨型啮齿动物学名Josephoartigasia monesi,它与人们熟悉的老鼠完全不同,从进化角度来看可能与豪猪等更为接近。

3、马达加斯加岛发现魔鬼蛙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克劳斯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世界现存最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4、秘鲁发现巨型企鹅化石

大约三千五百万年以前,曾经有身材像人一样高大的企鹅漫步在南美洲的某些地方,即使没有冰雪环境也能够正常生存这一幕不是幻想而是现实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利亚克拉克和她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的化石研究中得到了这一发现。这些化石都是在秘鲁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的。这一研究详细地描述了新发现的两种企鹅化石,其中一枚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巨型企鹅头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头骨化石显www.donglishi.com示的企鹅种类生活在三千六百万年前的现在秘鲁境内地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大企鹅,其站立高度达到了四英尺半(大约一点五米)。有趣的是,它的喙长达一英尺(约合零点三米),相对其身高来说有些不成比例,加上其头骨上网状的纹路和角质的喙鞘,科学家推断它也是靠捕猎鱼类生存的。另一种身材略小的企鹅距今四千两百万年前,身高大约一米,与现存的世界上第二大企鹅---帝企鹅的身材差不多。

5、巨型海洋蝎子比人还大

一支国际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表示,他们在德国已经发现了一种远古海洋蝎子,它们比人还高,足足有2米5,仅爪子就有47厘米长。好在它早在3.9亿年前就已灭绝,不然人类将面临严重威胁。除了体形巨大之外,此海洋蝎子还具有现代蝎子的模样,它们生活在海洋的盐水和湖泊河流的淡水中,时间大约是在4.6亿年-2.55亿年前。此海洋蝎子有盔甲壳和巨大的身子,表明它们曾是动物王国之王,位于食物链的最上层,吃鱼和三叶虫,甚至相互残食。它们一般生活在水里,有时在海底里用6条腿行走,而一对后腿变成了划子,以便游行。它们用硬壳来保护自己,否则它们容易受对手攻击。它们还可能只有等到它们的新壳变硬后才进行交配。

6、巨型鲨鱼有最强大的咬劲

美国16岁男孩潜水时偶然发现的化石是一块史前鲨鱼巨齿鲨(Carcharodon megalodon)的牙齿化石。巨齿鲨的希腊文原意是巨大的牙齿,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巨齿鲨体型巨大,体长可达到16米,而普通的大白鲨也仅仅20英尺长(约6.01米)。科学家认为巨齿鲨的重量可能会达到60吨,它在海洋中捕杀鲸鱼等大型海洋生物,它每天要吃近1.2吨的食物。

7、巨型史前袋鼠被人灭绝

人类的狩猎行为很可能是导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大袋鼠和其它巨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个大袋鼠的头骨遗骸于2000年发掘于塔斯马尼亚岛西北部的浓密雨林中。科学家推测,这只袋鼠生活在4.1万年前,比人类出现在该地区的时间大约晚2000年。伍伦贡大学教授理查德-罗伯茨说(Richard Roberts)说,他们的研究表明很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岛上的巨型动物,包括这头重达120公斤的大袋鼠。罗伯茨说,塔斯马尼亚岛在那段时期的气候一直很稳定,将动物灭绝归咎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是有争议的。

8.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

9.哈斯特巨鹰

700年前生活在新西兰的哈斯特巨鹰(Haast'seagle),比现在的记录保持者——杀人鹰(Harpyeagle)的体型大约大40%。它位居当地的食物链之首。这张图片上展示的场景,是哈斯特巨鹰正在捕杀已经灭绝的新西兰恐鸟。这种巨鹰的体型非常大,已经达到飞行的生理极限。哈斯特巨鹰是第一批新西兰居民——毛利人的洞穴壁画和神话传说的主题。跟其他很多生活在该岛屿上的动物一样,毛利人在人类出现后不久走向灭绝。

10.双门齿兽

双门齿兽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的澳大利亚,体形大如河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最大的有袋类动物。其中丽纹双门齿兽是体型最大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双门齿兽栖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树叶、灌木及草。最大的有河马般大小,约有3米长,肩高2米,幼小或衰老的双门齿兽可能受到袋狼,袋狮,古巨蜥等动物的侵袭,壮年双门齿兽则少有天敌,当然人类可能除外。它现存的近亲是袋熊及树袋熊。

恐龙时代存在的时间超过一亿多年,远超过人类生活在地区上的时间,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了恐龙还有一些其他地球生物在这里生活繁衍,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痕迹。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