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喋血双雄小游戏(喋血双雄:我是警察,你是杀手,我们却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喋血双雄小游戏(喋血双雄:我是警察,你是杀手,我们却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2023-02-02 06:17:45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喋血双雄小游戏文章列表:

喋血双雄小游戏(喋血双雄:我是警察,你是杀手,我们却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喋血双雄:我是警察,你是杀手,我们却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一个是维护正义,除暴安良的警察。一个是杀人无形,隐姓埋名的杀手。

他们本是死对头,可是有一天他们却走到了一起,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

小庄,是个杀手,冷酷却有温度的杀手。他双手虽然沾满了鲜血,可是他杀的都是该杀的人。他不是个杀人不眨眼,穷凶极恶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信仰。

他不杀人的时候,总喜欢到教堂去,对着圣母像发呆。好像在这庄严肃穆的教堂,看着洁白的蜡烛和飞舞的白鸽,听着祷告声,他的内心才会得到短暂的平静,他的人才会得到短暂的放松。

其实他早已厌倦了当杀手的生活,杀人者人亦杀之,这是一条不归路,他很清楚也很明白。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要金盆洗手,谈何容易。

直到他遇到一个叫珍妮的歌女,他终于下定决心,干完最后一票退出。那次,他刺杀一个黑社会头目,在无意间用枪火灼伤了珍妮的双眼。他很愧疚,良心不安之下,他决定做最后一次,用换来的钱替珍妮治眼。

他本以为可以很快拿到钱,退出江湖。但背后的买主,却在他做完后,想要他的命。他虽侥幸逃脱,但却没有拿到应得的钱。好兄弟四哥,更是为买主所逼迫,出卖了他。这一切都让他很绝望,但他没有怪兄弟,反而放了四哥一条生路。

四哥羞愧之下,冒着生命危险,帮他拿到了应得的钱,已经奄奄一息。不甘心的汪海,带着大批人马赶到,双方火并,最后小庄死在枪击之下。

与其并肩作战的李鹰,看到小庄惨死,冒着被革职问罪的风险,义无反顾的开枪杀了已经投降的汪海,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兄弟之歌。

小庄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能结识李鹰这样一个知己,虽死无憾。李鹰是个警察,他在奉命追查小庄的过程中,跟小庄有几番火并。在火并中,他发现小庄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而是有着人性温暖和良知的。

小庄可以为了一个不相干的舞女的眼睛,而煞费苦心。可以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小女孩的性命,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样一个杀手,实在是很难得。这让李鹰很欣赏小庄这个人,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三十多岁,眼角有些皱纹,有男子气概,他跟一般的职业杀手不同,他头脑冷静,非常机智。他的眼睛很有神,很有同情心,很有感情。”在让画像师绘小庄的头像时,李鹰曾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小庄。不是英雄相惜,不是感同身受,李鹰说不来这样精准的话。

在珍妮家,双雄相遇,拔枪对视时,他们都没有立刻动手。与其说是顾及珍妮,不如说是彼此的英雄相惜让他们都不忍向对方开枪。他们就像两个失散很久的好哥们,在珍妮面前,演绎了一出有趣又让人泪目的英雄相惜的大戏。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警察和杀手,他们是毛头和小宝,两个快乐的好朋友。

“你一点也不像个杀手。”“你也不像个警察。”“我承诺的事却做不到,我相信正义,却没有人相信我。”“好人通常被人误解。”两个人坦诚相待,互吐无奈,像落寞的英雄般,感慨着这个越来越看不懂的世界。

他们都太念旧了,也太落伍了,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合适他们了。什么义气,什么正义,什么规矩,都敌不过尔虞我诈,都不如金钱利益。一个不合时宜的警察,一个跟不上时代的杀手,他们却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盘点柳云龙九部谍战剧,部部经典,遗憾最后一部还无法看到!

提前柳云龙,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位出演谍战剧成名而被大家称为“谍战教父”的演员在多部剧中奉献了经典的演出,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柳云龙出演的九部谍战剧。

1.《暗算》(2005)

《暗算》是柳云龙执导的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的谍战电视剧,由柳云龙、陈数、王宝强、高明等人领衔主演。

该剧分为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一批特殊情报工作人员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柳云龙在该剧原本担任主演及监制,但后来又亲自负责筹备工作,而且他与导演两人对剧本的理解大相径庭,因此自己亲自上阵,《暗算》成了柳云龙的导演处女作。剧组辗转四川、上海、浙江和西北地区,3部戏共用了三拨演员。柳云龙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改编剧本时,柳云龙首先就认为王宝强和阿炳的角色非常相符,为了演好这个瞎子,柳云龙让王宝强到盲校去体验了三个月的生活。王宝强也很用心,为了突出听觉异于常人,”阿炳”还要会动耳朵。于是王宝强苦练了一个月,两只耳朵都能动。

这是一部被称为“柳生风格”的经典谍战剧,也是柳云龙的经典作品之一。该剧独特的悬疑剧讲述方式是以往不曾有过,而该剧是柳云龙积累多年的实力一次爆发的结果,是柳云龙集大成之作。一度被誉为谍战剧的“鼻祖”。而且剧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更是深入人心,演技也是相当到位,几乎无可挑剔。

2.《功勋》(2006)

《功勋》是一部由天意影视有限公司发行的电视剧,由成浩执导,徐广顺编剧,柳云龙、李小冉等主演。该剧是一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的间谍战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导演成浩和主演柳云龙因为剧本发生过"艺术争论"。剧中柳云龙一人分饰两角并具有三个身份---日本间谍高桥浩以及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共产党特工廖飞。《功勋》启用了多位俄罗斯人民演员(相当于中国的一级演员),日方高级将领板垣邀请了日本著名演员波多江青出演,全剧动用俄罗斯群众演员更是多达3000多人次。《功勋》请来《碟中谍》特技制作班底、执导过《喋血双雄》、《警察故事3》等片的香港著名特技导演罗礼贤挂帅。全剧开场演绎的苏军追杀日本间谍高桥浩父子的雪地枪战是剧组冒着黑龙江林海零下30度的严寒拍摄了12天才完成的。

《功勋》尽全力做到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选择哈尔滨拍摄,就是因为哈尔滨号称是"东方莫斯科",有着浓郁的远东风情;服装也是专门从日本买来图书和资料,完全按照历史记载加工制作的"二战"时期的苏军和日军的军服和便服。为了还原当时的战争场面,在查阅大量历史材料和进行中俄两地的实地考察后,剧组搭建了"东林炮台"和号称亚洲第一的"丸一巨炮",真实还原当时东北地区的东林要塞,仅"丸一巨炮"一个场景就花费30万元。而间谍活动中所使用的微型相机、发报机和专用刀具等等都是真实器具。

熟络的战争火力表述、战况分析本身就让二战迷们大呼畅快。这部剧中的两个相同面貌的谍报人员如何在彼此的队伍里隐身又深入,特别是身处最具挑战性的谍报队伍,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亮点。比之《暗算》里的安在天,《功勋》里的柳云龙更富于变化。他一人分饰两角;剧中不仅有自己与自己较劲的对手戏,廖飞还以高桥浩的身份打入日军内部,除了要在险恶的环境里与敌人周旋,在情感上还要在卓越和高桥浩青梅竹马的恋人、板垣的女儿之间挣扎,表演上难度不小。李小冉虽然第一次演间谍,但表现非常好,绝对能让观众有新鲜感。

3.《血色迷雾》(2008)

《血色迷雾》是由柳云龙执导、林和平编剧,柳云龙、王丽坤、吴冕等主演的历史悬疑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大家庭中,围绕一份藏宝图而引起的一系列离奇事件。“自导自演”已成为柳云龙的品牌形象。在横店片场的柳云龙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一方面要把戏导得有声有色,一方面还要把戏演得丝丝入扣,同时照顾到周海媚、史可、吴冕、王丽坤等每个演员的档期、抢进度,分分钟保持清醒,不让一丝遗憾从监视器中溜过。40℃桑拿天的横店片场,镜头前的柳云龙皮靴、皮夹克还要表现出睿智、冷静,监视器前的柳云龙脚踩冰块,一遍又一遍地苛求镜头效果。

故事发生的脉络涉及到日本、军阀、湖匪等立体历史背景,故事的立意更是深邃,不但宏扬了以文康为代表的国人的拳拳爱国心,更客观审视了国人固有的特性——如麻将馆里的桌桌麻将,四人为一组,亦敌亦友、相生相克。与《暗算》的反特题材不同,《血色迷雾》走的是悬疑剧的路线,追寻藏宝地图一直是全剧的核心内容,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重重迷雾。

4.《断刺》(2011)

《断刺》是由赵浚凯执导,柳云龙、童蕾、谷智鑫、何政军、徐正运等主演的谍战剧。

该剧讲述李赫男是潜伏在军统内的共产党,跟唐栋是对手,唐栋要刺杀李赫男要保护的人,他们展开了智与谋的较量。柳云龙在《断刺》中造型讲究,供挑选的戏服多达几十套。而曾当过导演的柳云龙为了拍摄出自己最帅镜头,还经常亲自“指挥”灯光和镜头效果,自信满满的他每次不带妆“纯素颜”出镜。郭昊伦在剧中饰演一位造型百变的地下党,为了证明自己的乔装技能,他在现场演绎起了“易容术”,在墨镜、假胡子、药膏等道具的协助下迅速变身,并且给主持人李响“算上一挂”。

以往谍战剧设置层层迷雾不同,《断刺》在前半段故事里就亮明了所有人的身份,如此设置,玩的就是心跳。不仅如此,该剧对于心理战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李赫男对于事件全局的分析,寻求破解唐栋圈套的方法,并且暗中保护可能暴露的战友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5.《告密者》(2011)

《告密者》是中国国际总公司出品的反特悬疑剧,由刘进执导,柳云龙、张嘉译领衔主演。

该剧取材于赵宝瑞小说《龙飞三下江南》,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反特故事,公安干警"龙飞"为找出出卖党内重要头目的"告密者",肃清隐藏在暗处的特务分子,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调查。剧中有些情节很像恐怖片,比如有煮人骨头的戏,拍摄现场用两个大锅煮骨头,不过是动物的骨头,但是味道很难闻。孟广美称演完杀人的戏之后晚上会做噩梦。二度合作的柳云龙和张嘉译在拍摄时竭尽全力,就连拍摄间隙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疏忽,全部利用起来对台词排戏,也带动了其他主演和工作人员。

该剧扑朔迷离的剧情、诡异阴森的氛围使得该剧一开播就受到欢迎。由于涉及大量的悬疑情节,诡异的气氛和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剧颇有些恐怖惊悚片风格。作为一部谍战悬疑剧,该剧将“悬疑”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大量逻辑严密的推理情节和严谨的科学知识,使得整部剧诡异又不失真实,紧张又意味深长。故事层层推进,疑点接连出现。尤其柳云龙扮演的龙飞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步进展都会抛出一个疑点,疑点之后的推理揭秘异常缜密,将剧情发展连接得丝丝入扣。两位主角的斗争过程更像玩一场杀人游戏,如何隐藏自己、诬陷别人、找到真相,每一次斗智斗勇都惊险而刺激。

6.《传奇之王》(2011)

《传奇之王》由新经典娱乐传媒、乐视网、北京东方联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电视剧,该剧由柳云龙执导,柳云龙、王雅捷主演。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初的上海,由柳云龙扮演的海员林天龙从幸福的水手,到监狱的囚徒最后涅磐重生,报仇雪恨的故事。在剧中扮演柳云龙的情侣的王雅捷,拍摄期间因为天气突变,加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患上了严重的感冒,但是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王雅捷抱病坚持拍摄,每天坚守在片场长达16个小时。拍摄鹦鹉的这场戏的第一天,导演认为先把人的戏都拍好,再回过头拍鹦鹉会更好。但是鹦鹉因为在片场等了一天,困了。所以第二天特意先拍鹦鹉的戏份。王雅捷拍摄海边戏时,天气比较冷,而且在海边奔跑的时候,岩石很多,她眼睛还得一直看着海,做出渴望状,所以比较难,然后就多次晕倒。

《传奇之王》题材的新颖与商业价值毋庸质疑,该剧涉猎传奇、复仇、藏宝多个领域,这个传奇世界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国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段,时空不太远也不太近,面对的受众群是老中青少四代人,不管剧中有多少悬疑的成分,真实、中国化是首当其冲的创作依据。枪战报仇的题材观众并不陌生,《传奇之王》更多的是灵魂的探索和心理矛盾的冲突,点睛的视听冲击必不可少,甚至可以去渲染“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那样的惊心动魄,但重点仍然是人物的心理过程,像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又无法抗拒,这让这部作品拥有了无比的力量。

7.《铁血壮士》(2012)

《铁血壮士》是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由王晓明执导,柳云龙、沈傲君、刘名洋等主演的抗战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日军将孤军奋战的国民党军队猛虎团困于英租界废弃军营,妄图通过胁迫其投降来摧毁中国人的抗日信心,但猛虎团在团长谢云汉的领导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彻底粉碎了日军阴谋,带着三吨黄金胜利"越狱"的传奇故事。

电视剧《铁血壮士》,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又很好的突出了抗日的主题。战争场面宏大壮观,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在"万民吐槽抗日剧"的风潮里,《铁血壮士》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正剧。没有"裸女抗日"、"手撕敌军"等雷人桥段,也没有飞机头、透视装、哈雷摩托等不合时宜的造型以及狗血的男女恋情。《铁血壮士》主要的卖点是柳云龙,却偏偏是一部群像戏;柳云龙的角色虽然是"无死角的完美英雄",但颇多不符合逻辑之处,反而使其他角色更为出色。

8.《风筝》(2013)

《风筝》是柳云龙执导的谍战剧,由柳云龙、罗海琼、李小冉等主演 。

该剧以潜伏于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风筝”的人生与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员坚守信仰的故事。《风筝》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活跃在故事中的大小人物超过百个。由于拍摄过程历经天气寒冷,由岁末到春天一连奋战几个月,但包括演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仍然坚持在外景奋战。孙斌在拍摄剧中一场独闯地雷阵的情节时,为保证镜头效果,拒绝替身,亲自上阵,一个人奔跑于几十个炸点之间。从1946年的重庆到1979年的北京,超级特工"风筝"历经时代风雨,始终念念不忘寻找国民党高级特工"影子"的任务。柳云龙表示,郑耀先的命运起伏跌宕是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5年的剧本创作,208天的拍摄周期,长达8个月的后期制作,无数次的修改、打磨与推敲,最终打造出了这部"命运型"谍战剧。

《风筝》的故事不仅涉及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明暗斗争,还展现了国民党内部军统、中统之间血腥的你争我夺,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活跃在故事中的大小人物超过百个,矛盾形势之复杂难料、人物情感之极致纠结,在同类型剧集中十分少见。《风筝》主打强情节路线,设置了极高密度的剧情冲突与悬念。为了增加该剧的可看性,《风筝》采用了极快的叙事节奏,全程不拖沓,所有故事的起承转合可谓一气呵成。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剧情设置中,还加入了许多出人意料的反转剧情,这让整部剧的悬念接二连三,环环相扣。

9.《胜算》(2015)

《胜算》是由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四川电视台联合出品的谍战剧,由殷飞执导,柳云龙、韩彩英、梁冠华、李立群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从苏联回国的中共地下党员唐飞,打入日本人所占领的东北某地警察局、保安旅,利用一切机会,制造敌人内部矛盾,在自己暴露时,借敌人之手铲除了日军头目。《胜算》全程使用4K高清摄影机拍摄。该剧后期制作则由参与魔幻剧《西游》(张纪中版本)造型与三维建模的好莱坞团队操刀完成。《胜算》剧组跨越江苏、浙江、辽宁南北3省近2000公里取景。该剧拍摄时,演员顶着30度的高温天气,穿着早已被汗水浸湿的厚重呢子大衣和警服在拍冬戏。剧中,柳云龙饰演一个说话结巴的特工,他坦言,最初,剧本中的这个角色并没有结巴的特征,但他觉得差了点东西。直到有天,他试着让这个角色有了一点"缺陷",才觉得"感觉对了"。该剧拍摄时,韩彩英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绪,把和她对戏的所有演员的台词都背下来了。

​和当下很多轻型谍战剧比,《胜算》以格局大、卡士大、投资大被称为"三大"谍战剧。《胜算》立足国际化视角,剧中伪满保密局和宪兵队、俄国安全局、韩国反日义士、中共地下党--四方同场角逐,展现出中、俄、韩三国特工的迥异风采。

由于恰逢限韩令,本片也因女主角韩彩英而未能与观众见面,期待下来可以欣赏到这部谍战巨制。

无间道之后,这四部戏可以媲美

编者按:

前不久,虹膜组织了一次纪念《无间道》公映二十周年的深入讨论,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我们接续上次的话题,邀请了三位资深影评人乔奕思、甘琳、Landy,来继续讨论后《无间道》时代的香港警匪片。围绕《窃听风云》《寒战》《扫毒》《拆弹专家》四个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涉及内容主要有:

1.邱礼涛的变化:从《伊波拉病毒》到《拆弹专家》

2.这四套警匪电影与过往香港警匪片相比有何本质区别?

3.这四套电影是如何塑造警察形象的?

4.《窃听风云》的场面调度有何别出心裁之处?

5.解析《窃听风云》所触及的特殊题材。

6.制片人在这四套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7.解析麦兆辉、庄文强的剧本创作。

8.四套电影中演员和角色的互动关系。

9.为何近年针对本土市场的港产警匪片严重缺失?

后无间道时代港产警匪片的特殊性

Landy:我想先讲一下《拆弹专家》。

《拆弹专家》

两部《拆弹专家》虽然都是邱礼涛出品,但是他其实在对香港前途命运的思考上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例如第一部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最后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牺牲自己保护生命,而是处理「剪红线还是黄线」的政治难题:若剪红线,只有死路一条;红黄线一起剪,则还可以保留红隧(制度)的「基础架构」,在邱礼涛看来这比无主状态引发的歇斯底里更显荒谬。

到了第二部,他则更多是在对1996年的《伊波拉病毒》作出回应。亦即他试图把97回归前那种无政府、非理性状态带到2019年、20年的香港,带入拍摄、特效技术大幅发展的陆港合拍片里。

《拆弹专家2》

相较于极尽嘲讽之能的第一部,《拆弹2》在全方位升级的爆破枪战等大制作戏码之外,还流露出邱礼涛对大势不可逆转的一丝无奈和痛楚,同样由刘德华饰演的惨遭警队抛弃的潘乘风对倪妮说的「我不是疯,是痛!」便把这种无政府、非理性状态背后的深层绝望一并带出。

如果说《拆弹1》有可能是邱对当时香港前两年社会境况的不满,那么《拆弹2》就是透过对《伊波拉病毒》中阿鸡精神的招魂和附身,以一场毁天灭地的恐怖袭击为即将到来、不可逆转的「美丽新香港」揭幕,所以潘乘风要炸毁回归前建成的青马大桥。但是我们都知道潘乘风不可能成为阿鸡,阿鸡已经回不来了。

《伊波拉病毒》

邱礼涛在这二十几年来,心态其实是在慢慢变化的,主要是因应整个社会气候以及创作环境的改变,虽然可以看出他极力想将《伊波拉病毒》里面的那种歇斯底里无政府狂怒透过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去重现,但是今时今日其内核应该是会有一个改变,而且只会是越来越弱的趋势。

乔奕思:我想从《寒战》开始讨论。《寒战》系列,以及今天我们会谈到的另外三个系列,在香港电影警匪类型的谱系中,可以说是后《无间道》电影。对人物关系的刻画,角色的设计的层次,以及对身份撕裂感的表述,都丰富了很多。

《寒战》

有两点可以提一提:第一,四个系列中的三个,都是由固定班底来完成的,尤其是编剧这一块。《窃听风云》系列是麦兆辉、庄文强。《寒战》系列是梁乐民和陆剑青。《拆弹专家》系列是邱礼涛与长期合作的李敏操刀,然后第二部的剧本阶段有李升加入。《扫毒》系列稍有不同,陈木胜执导第一部,背后是包括导演在内的五人编剧团队,然后第二部转为邱礼涛导演。

其实第二部《扫毒2:天地对决》,基本上用了《拆弹专家2》的编导班底。《无间道》之后,警匪类型对剧本的打磨更为突出。对于「中间人」的设计展现出更突出的变化轨迹,往往承担主要的戏剧冲突。

《扫毒2:天地对决》

第二点观察,是《无间道》之后,从编剧角度来说,对困境的设计多了更多层次,文戏平分武戏在这一类型中的重要性。

以《寒战》系列为例,第一部结尾刘杰辉(郭富城饰)和李文彬(梁家辉饰),两个角色在香港的政府总部「门常开」前互相敬礼,回归主旋律,强调在警察的保卫之下,香港依然是非常安全的城市,香港的法治不允许任何势力来扰乱。

《寒战》

然而,回归主旋律之前,戏肉的铺展,却是非常《无间道》式的,展现了警匪冲突的不同层次:第一部中,自己人打自己人,警察变成了匪徒,第二部, 97前的警察对峙现在的警察。97前的警务处处长蔡元祺(张国柱饰)想确立对香港警队,乃至特首人选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除了警察对警察之外,《寒战》系列还着墨在新一代与过去一代的冲突上,以香港回归为时间分界点来布线,写警务处处长之争的演变。过去一代的掌权者,觉得还可以在这里玩弄权术,新一代就告诉他:这里由不得你话事。当然新旧一代的冲突,也体现在李文彬与李家俊(彭于晏饰)的父子关系上,贯穿两部《寒战》。李文彬是那个处在政治、权力与家庭冲突中心,矛盾戏份相对吃重的角色。

《寒战》

《寒战》对于冲突切入点的选择与《窃听风云》形成不同的向度。《窃听风云》里的三个警察,都是负责执行的中层警察,还属于警队当中的小人物,不算是权力持有者。人物刻画的走线是把主要角色往草根的方向拉,落点在螳臂当车的悲壮。

然而《寒战》的起点本就很高,一上来就是两位警务处副处长,处长与特首都不在港,手中是最高权力,而且冲突的展现是愈发往高处走,从第一部的要争夺警务处处长之职,涉及廉政公署、保安局局长等各方力量拉扯,到第二部让外在势力、复杂的本地政坛势力浮出水面,把冲突从执法延伸到行政、司法。

《寒战》

胜利是必然的句号,失败是过程中所掀起的狂风巨浪,想不到一辆冲锋车掀起了针对整个香港政制的大风暴。一场失败的胜利,即是如此。

如今再回顾当年的合拍片,会发现不单是文戏,武戏也升级了。以前香港警匪片的制作不容易找到这么大的投资去拍如此多精彩的动作场面。可《窃听风云》《扫毒》《寒战》《拆弹专家》等系列,都有可以数得出来的精彩动作场面,而且结合了香港这个城市的特点,武戏文戏是有呼应的。

《窃听风云》第一部以撞车戏贯穿,《寒战》中的枪战以及地铁炸弹场面很有看点。《拆弹专家》系列先炸红隧,然后炸青马大桥。《扫毒》有陈木胜招牌式的枪战和爆破,以泰国枪战的场面最为火爆,几近小型战争的格局。这几部合拍片打开了警匪类型动作戏和文戏设计上的很多新尝试、新规模。

《拆弹专家》

甘琳:西方电影里面有侦探片、黑帮片、犯罪片,但其实没有香港式的警匪片,所以「警」和「匪」角色被放在同一个面向去刻画的类型叙事,是香港电影的重要财富。而警匪片里「卧底精神」的深挖,是行将失去,还是顺利过渡,或是被迫幻灭,则是97之后的身份讨论趋势。

个人觉得《寒战》是最震撼的。从《无间道》再到《寒战》,之前的警匪片大多是二元黑白对立,而这两部对警队内部生存状态公开化的表现,是比较大的类型创新。

《寒战》

在此之前对警察内部环境氛围有着力刻画的电影,是1996年赵崇基的《三个受伤的警察》。故事把所有情节都集中在香港回归前的一天之内,老(郑则仕)、中(王敏德)、青(林晓峰)三代警察,都因为开错枪接受到了警队内部的纪律审查、行动部署、口供盘问等压力,再加上三个男人家庭状态的描述,故事的矛盾完全就不需要借用港产片常见的具体外敌来牵引了。

乔奕思所说的文戏和武戏的升级我也补充下。武戏方面,以前警匪片很少会进地铁去做大场面动作设计,这四套警匪片都不约而同盯上了地铁这个公共空间,《扫毒2》是汽车开在地铁扶梯上,《拆弹专家2》《寒战2》是要炸地铁。

《拆弹专家2》

文戏方面,《寒战》因为是不同以往政治惊悚片格局,所以在一些看似过场的文戏设计上也很用心,制片人江志强当初找了很好的航拍团队去拍摄香港的建筑性地标,包括第一部结尾刘杰辉(郭富城饰)和李文彬(梁家辉饰)在香港的政府总部「门常开」前互相敬礼的场景,旁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也是出现在画面内的。

Landy:关于拍摄方面我觉得另外两位影评人都讲得很好。我觉得《寒战》开创了香港电影里警察高层内部权力斗争的先河;《窃听风云》摆脱了过去港式警匪片相当依赖枪战爆破场面的局限性,有一种沉稳忧郁的黑色电影气质,或者说倾向于「心智游戏 黑色电影」的组合。《窃听风云》《扫毒》《拆弹专家》《寒战》这四套作品其实都反映了2010年后的港产警匪片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扫毒》

除了是往「抓内鬼」方向变化,还在于警察/警队同时作为焦虑的产生者与承受者。《窃听风云》里的三兄弟,他们作为警察的时候,其实都是被自己的身份所束缚,然后他们总是纠缠于捉拿罪犯、奉公守法与一己私欲、家庭问题之间,不断用谎言掩盖谎言,因此人物们不会有一天安稳日子过,到最后唯以死亡方可解决。

《扫毒》看起来像是陈木胜对港产片黄金时代的情怀寄托。但实际上如果把前一个小时抽出来看的话,它实际上是讲述警察/警队如何鲁莽、独裁和懦弱,而这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成龙为代表的香港警匪动作片完全不一样。

与此同时,《扫毒》似乎又有别于《无间道》系列「我想做个好人」的身份迷思,它其实更像是一种,警察在高强度办案节奏下(伸张正义是否就代表可以逾越职权?),与那决不允许犯错、强调纪律和服从的身份属性产生激烈冲突,因而变得迷失,甚至摧毁个体。

《扫毒》

若从这个层面看,后一个小时三兄弟选择放下他们的警察身份,以「犯人」身份对抗穷凶极恶的大毒枭。虽然我们看起来是觉得他们在开玩笑,但是对于三人来说,身份的舍弃换来的是彼此坦诚相对,及兄弟情义的归位,可以说是某程度上的重生。

因此2010年以后的港产警匪片,其实更多是纠结在「警察/警队」这个身份或精神象征上面,而不再是像《无间道》里我想做个好人,或者说是要做兵还是做贼的简单二分上面。警察制度既是香港集体性焦虑的产生和承受的鲜明体现,又是2010年后香港导演拍摄警匪片采取的一个主要方向。

陈木胜在遗作《怒火》里,反派谢霆锋在叛变前的身份也是警察,但他觉得警队辜负了他,他才决心脱离香港警察,选择做恐怖分子搞破坏,《拆弹专家2》亦然,这些都说明了「警队」承载了正反派,成为了好与坏的结合体,跟以往警匪片的兵贼构成是很不一样的。

《拆弹专家2》

甘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警匪片焦点不再放在警察个体上,而是作为对一个群体的心理状况描述而出现。以此说明,警察也是人,也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生活,只是他们多了常人不容易了解的压力。虽然普通人生活中同样也有压力,但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的压力异于寻常。我觉得这是2000年以来香港警匪片的最大特色之一。

跳出这四套影片,杜琪峯的《三人行》(2015年)曾让悍匪说过,警员不会指证同袍过失(blue curtain),也即是官方总有不可告人的事情,这是一种不属于冠冕堂皇的官方表现。

《三人行》

Landy:我还想补充一点,2010年之后的香港警匪片的转变,个人感觉是从最初的焦虑逐渐转向愤怒,意味着不光是局限在警察这个精神象征里面的困兽焦虑,而是转向一种亟需宣泄的愤怒情绪。韦家辉新作《神探大战》展现的就是这么一种风貌。片中警察总是因破不了案而焦头烂额,而随着焦虑的不断累积加重,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逐渐转化为子弹横飞、生灵涂炭,整座城市毁于一旦的愤怒。

甘琳:我觉得他们这种焦虑对人的这种负面或者什么样的这种焦虑愤怒之后,后面延伸到《寒战》里面,咱们已经把对这种人的一些感觉延伸到制度上。

他们不停在强调普通法,就是刘德华那个角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直说香港是有普通法实践的一套法制社会。他们其实是把对人的一个无奈上升到了一个对法治的深刻讨论。对体制的弊端的一个讨论,然后他们法律到底能不能够代表正义,能不能够覆盖正义?撕裂感在警察这是最明显的体现。

《寒战》

这种负面的人的焦虑,在《寒战》系列里也延伸成了一种群体对文化和制度的讨论。刘德华饰演的保安局局长陆明华曾说:「香港是一个实践普通法的城市,在编制上,廉政公署在行动之前是不需要向我汇报的。我明白,现在新闻已经进步到什么都可以问,可是问之前,你们能不能先了解一下香港的法制和法治精神?因为这是我们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安全城市的一个核心价值。」

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旧的地缘政治格局的激烈博弈过程中,法律是充分代表正义,还是覆盖正义,纯正的港式警匪片反而是比文艺片更适合去回应这种现实。

从家庭到「丁权」

乔奕思:在这些警匪片系列中,家庭往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过去与现在冲突的牺牲品、爆发点,也是情感的软肋。合拍片一方面要主旋律,确认现在走的这一套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则将恩怨的根埋藏在「过去」,现在各种问题的爆发,原来都是要解决过去的仇恨,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即便是最不像警匪片的《窃听风云3》,所处理的丁权与地产巨头,也是香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窃听风云3》

此次我们讨论的这四个系列,其实一直在讨论到底香港社会存在哪一些影响到了普通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窃听风云》(2009年)是此次讨论中年份最早的一部,窃听元素的运用只是一个gimmick,真正的推动故事发展的,实际上是三个警察各自的困境,且小人物的困境背后都与小家庭有关。

《窃听风云》不像《无间道》那样比较抽离普通人的生活,同样玩警和匪身份问题,《窃》把人物放到了大家与小家的道德对立上。比如说杨真(古天乐饰)那个角色,他要赚钱,是为了给儿子续命,走上绝路没得选。

《窃听风云》

《窃》的三个主要角色都处于一种很撕裂的状态:希望维系小家的幸福而不得,眼睁睁看着金融大鳄如何道貌岸然,操弄一切,窃听就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的钥匙,真相是有毒的。经过非常惨烈的结局、惨痛的代价,才换来一时的平衡。此种撕裂到了《拆弹专家2》(2020年)表现得最为明显,炸断青马大桥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因为最后没有办法,两头必须选一头。

兼顾小家、小人物的叙事,是这几个系列最保留人情味的地方,也是香港电影类型的人性基因。正与邪之间夹着的是普通人。香港警匪类型在黑与白之间,早就升级到了黑白虽然对立,但中间的灰色地带才是其戏剧所着力书写的地方,也透着宿命论的意味。在今天提到的很多部电影当中都有很多动人的小小笔触。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窃听风云2》里的司马祥(胡枫饰),那个角色出场的时间非常短。他为地主会顶罪前,跟罗敏生(刘青云饰)在大排档打边炉时说了一句话,这笔账到了要了结的时候。其实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句意思是一样的,正与邪,愤怒,暴力,贪婪所有的抱负以及没被满足的欲望,最后一定是要取得一个平衡,问题在于付出代价的是谁?

《窃听风云2》

Landy:邱礼涛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位经常拍 B级片的导演,如《人肉叉烧包》(1993)和《伊波拉病毒》,但到现在我们仍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带有个人特色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塑造。

《伊波拉病毒》看起来似乎毫无巧思,有的只是血肉横飞、令人恶心的暴力色情场景。但是邱礼涛将一股肆无忌惮的黑色幽默,与焦虑不安、人心惶惶的社会情绪互相冲击,让原本烂俗透顶的剧本迸发出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伊波拉病毒》

而且该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挺有意思,例如黄秋生饰演的男主角阿鸡,我觉得是香港电影里绝无仅有的,完全没办法去解释他的行为和逻辑的变态杀人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流行拍很多香港奇案片,其中的人物设计都存在一个固定公式,就是凶手多少是因为出生在一个得不到关爱、经常受虐待的家庭,导致他的思想从小就被扭曲,长大后作奸犯科。

但是黄秋生饰演的阿鸡不一样,邱礼涛在拍的时候并没有交代阿鸡的前史,所以实际上我们从影片里是无法获取任何能够准确解释人物行为或动机的信息。亦即是说,肤浅的精神分析对阿鸡无效,邱礼涛设计的是一个完全忠于自我、忠于原始欲望的野兽形象。

另外邱礼涛在拍完《伊波拉病毒》后接受访谈时说,他其实当时是没想那么多,就是把自己的愤怒,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完全注入到阿鸡身上,怀着向全社会报复的心态塑造出这么一个反社会反人类的恶魔,也就是说阿鸡与《的士判官》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两者都包含了邱礼涛一以贯之的社会性批判,但是比起相对理性、有原因的后者,前者明显更受一种无因的反政府、非理性情绪所驱动,亦因如此,阿鸡才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释放出香港电影里少见的,以疯狂无序作基底,激情洋溢的生命能量。

到了《拆弹专家2》,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邱礼涛是想将回归前阿鸡的精神特质复制到刘德华饰演的前警察上面,刘德华在警队受到了不公对待,他的愤怒在某几个场景里有着不错的表现,例如他跟刘青云在咖啡厅对话一幕,确实与黄秋生当年凶狠变态的模样有几分重合。

《拆弹专家2》

但是像我之前说的,阿鸡不可能在新世代得到原样复制,所以邱礼涛为了让人物变得丰满,加进了一些具体的原因细节,例如刘德华是因公受伤才被警队放弃了,又例如他在多次忍耐、抗议不果后,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

其实邱礼涛更擅长刻画受冲动、欲望或愤怒等情绪驱动的人物,纯粹靠一种情绪,靠一种愤怒,或靠一种暴力驱使这个人物去前进,而有意去模糊或忽略某些前因后果。

但在《拆弹专家2》里,一方面,邱礼涛要凸显潘乘风怒火难抑的反社会人格,另一方面又要为他的愤怒、炸毁机场的疯狂计划编造的前因,造成的后果便是潘乘风发动恐怖袭击的理由完全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是单纯因为被警队投闲置散,不少人肯定会问,至于如此吗?

《拆弹专家2》

当然,我乐见邱礼涛在人物刻画上选择更为进取的道路,所以在《拆弹专家2》里,刘德华反叛的动机是有的,相较于邱的一些老作品也是更加合理的。只不过在人物气质和强度上明显弱了不少。这是我对对邱礼涛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粗浅看法。

甘琳:从制作层面对这四套的评价,个人看下来对过去警匪片最有致敬意味的,是陈木胜的《扫毒1》。它是四套里剧本最弱的,但风格上又最香港黄金时代英雄片的打法。 剧本设计上的新旧格局感很撕裂。

《扫毒》

新的方面,它会像乔奕思说的注重家庭生活的刻画,但刻画得又很敷衍。古天乐还没从警察学堂毕业就被吸收为卧底,当了毒贩后还有时间娶妻生女,有面朝大海的房子,太太似乎还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甚至还需要去修补自己的婚姻关系,这比吴彦祖(《门徒》)和梁朝伟(《无间道》)的卧底生活是悠闲很多。

旧的方面,故事很传统的把核心情感放在了兄弟情谊的忠诚与背叛上。更重要的是,导演一定要设计子弹横飞的大戏,在直升机上用格林转管枪扫射,明明三个警察都是执法者,到了最后却变成一心要行私刑,明明两个高级警员犯事变成逃犯,却没有人追捕或跟踪。反正最后种种逻辑问题都不是问题,重要的就是酷,一首贯穿全片的老歌《决战前夕》更是渲染了怀旧情怀。

相比之下,《寒战》系列是两个新人导演,文戏设计非常多,而且猜谜式的剪辑设计比较碎,但政治惊悚片层层揭露的隐喻,比打打杀杀的爽感更容易让人后背冒冷汗。

《寒战》

《窃听风云》系列是四套里唯一拍了三部曲的,最终部的警匪气反而削弱了很多,围绕「丁权」进行的窃听行动完全平民化,不再有警方/军人的参与,完全是个人行为,最多的是得到电讯公司的帮忙,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境况。其集中展现的是政商纠葛、城乡矛盾的社会话题,特别是黄磊饰演的大陆女婿曾说过的台词:「我以为来了香港可以做好人……」。

《窃听风云3》

简单介绍下「丁屋」及「丁权」问题。丁屋源于港英殖民地时代,政府发展新界地区,征用新界原居民土地,收地问题经常引起官民冲突。政府为了平息民怨,订立了丁屋条例,每名新界原居民的男丁可获政府另外拨地兴建一幢三层高的房屋(俗称丁屋),作为补偿,丁权不能转售图利。

随着社会发展,建屋土地供不应求,地产商遂向新界乡绅动之以利,合作发展新界土地,更出现了非法囤积丁权及变卖,换取大面积的建屋土地,当中还涉及官员收受利益的嫌疑。

插个关于香港地房产的题外话,《寒战》系列的导演陆剑青在2017年在香港按公屋住户资助政策申报信息时,因隐瞒个人真实收入而被房屋署提告。

与《扫毒1》相呼应的,《窃听风云3》也有男儿金曲合唱环节,电影选了七十年代香港电视剧集《风云》的主题曲。

场面调度、制作模式、麦庄剧本

乔奕思:关于场面调度,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窃听风云》(2009年),镜头语言特别讲究。

开场到了接近七分钟时,才有来自后方警队的第一句对白:上面出了事,上去增援。主要人物开口说话已经是接近八分钟时,而且从字面上看无关痛痒的,杨真(古天乐饰)对着电梯说:陈生,这么夜先收工啊,拜拜。

麦庄处理这个开场,让主要人物出场,三人性格各有不同,且交代窃听的巧妙、复杂与紧张,不靠一句对白全盘道出个中奥妙,全靠镜头语言,行云流水,而且与「窃听」这题紧紧的扣起来了。

《窃听风云》

对人物什么时候开口说话,具体时间点的考虑,在《窃听风云2》也是很有心思的。《窃听风云》第一部大概在剧本第一幕就要完结的位置,写三位主角窃听任务之外的个人生活,给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蒙太奇序列,以三个人窃听任务早晚班交接后到后巷煲烟,串联起三个人各自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

我同意刚才大家提到《拆弹专家》与《扫毒》系列的章法相对没那么工整。《拆弹专家1》靠的是拆弹任务本身所牵动的生与死的悬念,人物情感的推动力没那么突出。多少分钟要有一场爆炸戏,多少分钟要有枪战,这些都有时间点上的设计。

《拆弹专家》

最后再补充一点,刚才大家提到一些大场面,比如说撞地铁,得益于合拍片不单有资金上大投入,可以搭这样的景出来,在香港的实际拍摄上也有很多制作上的升级。

很多戏可能看起来简单,一个过场而已,比如说《寒战2》开头的葬礼,但实景拍,执行起来就需要制作团队与各个政府部门协调,要封路来拍。制片彭立威在《香港制片——港式电影制作回忆录》中对拍这一场的难度有很仔细的说明。

《寒战2》

《扫毒2》大家津津乐道的撞地铁那场戏,是在九巴厂里面搭的景,一般常用的室内摄影棚没有如此大的空间去施展,毕竟不可能在真的地铁站里面去拍撞地铁戏。在制作上,香港的制作团队也在想方设法去挑战,去发掘香港电影没有出现在这种警匪系列当中的地点和场景,是打开了一些新的空间和记忆点的。

《扫毒2天地对决》

港产片以前也有拍过地铁场景,当然那个时候的地铁主要不是枪战戏。比如最明显的是1984年张曼玉、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爱情片《缘分》,是第一部在港铁车厢、站外取景的香港电影,适逢八十年代初荃湾线通车,所以在里面能看到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中环站、彩虹站。

Landy:讲到地铁的话,香港喜剧片《富贵逼人》(1987)里面其实也有一场地铁戏,好像是董彪和沈殿霞在列车车厢里人挤人的经典场面,反映了当时香港地铁繁忙时分人满为患的情况。

甘琳:地铁更多是爱情片,印象里面比较深刻的讲地铁的还有杨朝伟和杨千嬅的《地下铁》。它是2003年的电影。在爱情片里,地铁更多是都市男女在陌生公共空间里的缘分。

强调一下,《寒战2》是香港电影第一次在地铁实拍枪战戏。彭于晏和郭富城的枪战爆破戏,是香港地铁第一次被租用做电影拍摄,这是制片人江志强亲自去和有关部门商谈的结果。

《寒战2》

导演陆剑青表示,得从3个月前开始申请,为了实现去往柴湾方向的列车驶来的场景,这场戏拍了10天,每次只能拍两个多小时。凌晨1点半下地铁拍,凌晨4点钟全部得走。

Landy:我觉得这也反映了一个潮流,就是2010年后的港式警匪片开始钟情于「破坏」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和基础设施。如《拆弹专家2》开头香港国际机场发生爆炸,虽然是特效也很震撼。

乔奕思:我想从制片人的视角再补充一些讨论。首先是找景。香港这边电影行业的制片跟内地语境中常说的制片人不一样。香港制片所对应的英文名称是「Production Manager」,内地称为「制片主任」,可以说是电影制作的项目经理,负责拍摄前、中、后期大大小小的事宜。在林明杰和我合编、香港三联出版的《香港制片——港式电影制作回忆录》中有更具体的展开。在此我只简单举例好了。

香港制片其中一项职责是找景。我觉得这些系列电影在执行上,比如说在找景上,都有一些亮点。例如,《窃听风云3》中用到的围村祠堂景,我们看到可能觉得接近村屋一样的地方,但要用到围村祠堂的实景去拍,所要涉及的问题可以很复杂。

《窃听风云3》

《香港制片》一书中所采访的年轻一代的制片戴栢豪,参与《窃听风云3》的制作,他就说到当时已经谈好了租用费,钱也付了,合约也签了,结果跟对方接洽的代表把钱私吞了,潜逃了,导致有村民以为电影拍摄团队没有给钱偷偷潜入祠堂拍摄,所以锁了祠堂并且报警。

幕后制作对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参与《无间道》系列,并于2006年与麦兆辉、庄文强成立百姓电影有限公司的监制黄斌,在书中就提到,从《无间道》到《窃听风云》系列,他们想创作的故事都是市场上未出现过的题材。就是一定要有独特性,一定不是单纯以大堆头的成本来作为噱头,要找到故事独特的切入点,而且把故事做好,重视剧本。

《寒战》这个系列我感觉也是一样,可以看到很多从未来在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景,比如2011年才启用的政府总部。

《寒战2》里有一个古宅,就是周润发那个资深大律师的角色所居住的地方,制片彭立威找的是实景,山顶一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宅,要联络到地主,然后经过施南生女士出面才借到来拍。这些景别都有独特的质感,不容易找,也不容易借,也是以前的电影当中没有出现过的景致。

《寒战2》

所以我觉得制作这个层面挖掘了香港城市景观中一些独有的电影场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香港的不同面相,比如说围村,山顶的英式大宅,延伸影响到人物穿着打扮的特点、生活状态等。这些制作上的心思,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也是对在地文化的一种影像上的封存。

Landy:我想再说下剧本创作的问题。个人感觉麦庄的剧本在格局上比较有困兽斗的感觉,无论是在《无间道》或在《窃听风云》都比较明显。简单举一个例子,在《窃听风云》里有一个镜头是从外面的高空去拍摄屋里面负责窃听的警察,而每个成员都各怀鬼胎,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麦庄在窃听三部曲就是围绕人物们内心的欲念和秘密,以及为之反覆承受的煎熬和挣扎,透过彼此之间不断的怀疑、欺骗、陷害,逐步推进叙事,引出藏于背后的更大阴谋,并且最终以大范围的死亡落下帷幕。

《窃听风云》里的斗争既存在于心理斗智层面,也体现在一系列精确的行动上面。然而总体来说,有别于以前港产警匪片那种大开大合的剧作模式,「麦庄模式」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延展,更像是一种内在情绪的缓慢积累,然后在适当时机迎来爆发。麦庄对剧本的构思,对人物要说的台词、性格和行为塑造要内敛沉稳优雅不少,着重在人物纠结于善恶道德的内心矛盾。

《窃听风云3》

还有一个点是双雄模式。双雄片在香港电影早有传统,在《无间道》之前的话有吴宇森、林岭东,再到后来的杜琪峯和银河映像都擅长拍摄双雄片,而麦庄在承继的同时,亦在剧本结构和人物描写上进行了细化,如以往强调快意恩仇的剧情模板被扬弃,透过出其不意的叙事诡计带出更为隐晦、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

麦庄在《窃听风云》里面设置三兄弟,这我觉得其实正好是互相抗衡且互为补充的联系,就好像三角形一样,只要有一或两个人做错了事情,所产生的那种连带效应就会立刻连累到其他人。

《窃听风云》

例如戏里有一场戏是讲三个人买股票,一开始只有古天乐和吴彦祖去买,作为大哥的刘青云是去劝他们回警局自首的,但是随着股票一直暴涨,就连一向从容镇静的刘青云也不由自主地堕入了利欲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麦庄给这三个人的设定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个人出事,另外两个人都免不了遭殃,并不会出现「割席」保平安的情况。麦庄在对《窃听风云》的人物关系设计上面,着重体现了三兄弟紧密相连、患难与共的宿命意味,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甘琳:麦庄的双雄设定下,女性作为点缀可以很出彩(《无间道》里的心理医生陈慧琳),正儿八经作为主角出现反而处理不好。以麦庄编剧的《伤城》为例,剧本在悬疑和推理的密度编排上并不比《无间道》低。

但案件里的「奇情奇案」的氛围感,即梁朝伟和金城武因为情人/爱人而彻底转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设定,表面上看起来是把女性推举到了很高的角度,实际上女性就是「奇案奇情」的卖点,是两个男主角自身困局的外在摆设元素。

《伤城》

以前在警匪片里一笔带过却很有小品意味的爱情细节,在这里变成了很刻意的关于人性伦常的概念堆砌和写意表达,比如梁朝伟对妻子的一句话:「互相不信任,这个家便完了。我自小没有家,我不想失去这个家。」你说这不是爱情也不对,但更像是悬疑推理剧本里的关键线索台词。

乔奕思:我对于庄文强的剧本写作没有系统研究过,所以不敢乱说。顺着双雄或铁三角这样一个故事架构来说的话,龙刚导演《英雄本色》(1967年,谢贤、王伟、石坚联合主演)以及《窗》(1968年,谢贤、萧芳芳、龙刚主演)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吴宇森后来的《英雄本色》(1987年,狄龙、周润发主演)、《喋血双雄》(1989年,周润发、李修贤、叶倩文主演)。

不过在双雄、铁三角这种故事当中,有一些基因是没有变的。若用性别观点来笼统地说,都比较厌女。很难不留意到,包括今天我们谈到的这些系列电影,女性往往比较工具和花瓶,而且男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过生与死,正邪难分的世界里,还有兄弟惺惺相惜。女性往往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除了最后一部《拆弹专家》,可能倪妮饰演的女警官戏份有更强的能动性,其他几部电影中谁来演女配角都差不太多。

《拆弹专家2》

故事里的男性世界则普遍复合化很多,双雄演化到三种立场,然后每一个核心的人物核心的阵营之后都还必然会有辅助者的角色。《寒战》中的三方、乃至五方的阵营派系就各有戏骨来支撑。《无间道》最好看的地方也就在于第一层主角出来了,可是主角背后还有逐层逐层的次要人物,所以就是一个立体式人物设计。

演员发挥

Landy:我觉得张家辉在《扫毒》里的表演是相当不错的,他在电影前后心路历程的变化会比较突出一点。他在前一个小时其实是属于那种跟在大哥后面走的小跟班,他属于三兄弟里面的和事佬,性情温和。之后刘青云被迫做出抉择,张家辉死里逃生,5年后的他已完全换了另外一副模样,变得看起来心机很重,丝毫不像前一个小时所看到的那么和蔼温柔。

《扫毒》

三人在停车场对质的那一场戏,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需要表现得这么浮夸吗,但实际上张家辉在这场戏做了很多夸张表面的动作,实际却是在极力掩饰心底对重遇朋友既喜悦又纠结的心情,张家辉透过微妙的眼神和表情向我们传递了这点。

另一方面,陈木胜导演在剧情设计上也需要这样的戏剧冲突来刻画这么一个看似因同伴背叛而性情大变,但是初心依旧的人物。

相比之下,《拆弹专家2》里刘德华的演技反而是很一般的,本来我觉得前警察跟《扫毒2》里的富豪从性格上来说,两个角色其实是挺相似的,都是那种看起来好像很和善,但会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心狠手辣,内外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

《拆弹专家2》

在《拆弹2》里刘德华的角色前后性格转变过于突兀,并不像《扫毒2》那样,富豪因为唯一的儿子吸毒过量而死,于是与全港毒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本来刘德华的演技就不怎么样,即使演悲情戏也有种时刻都在装酷的感觉,既不够细腻,又不够癫狂,再加上《拆弹2》人物设计有缺陷,刘德华在戏中的表演便显得「两头唔到岸」,很尴尬。

《扫毒2天地对决》

甘琳:我还是想讲下女演员方面,观感上,2010年代以前的警匪片里,太多格格不入的大陆女演员与整个电影故事背景都不太搭,合拍片的语境下,香港电影有了必须要言说清楚的社会身份和经济任务,大陆女演员就像一个工具人、吉祥物。

反而是近年来的合拍片不再那么讲究「香港男主角 大陆女主角」的搭配,大陆女演员的出现也比较符合故事设定,我记得《寒战2》的主要角色里没有大陆女演员,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咏珊饰演的以身殉职的大律师。

《寒战2》

乔奕思:《寒战2》有周笔畅吧。

《寒战2》

甘琳:那这就可以解释《寒战2》开头刘杰辉的太太被绑架后,他为什么那么不惜占用公共资源以权谋私营救太太,这些特定处境特事特办的行为动机,有一些过度解读的影迷认为,因为他的太太有大陆背景,老丈人是北京的。

再有,如果要说这四套电影哪位演员发挥发挥?简单来说好像没有。这些演员对港片观众来说,是一种「观赏怪圈」,我会因为他的出演而去看这部片,但我已经不期待他有什么突破。

以古天乐为例,他没有一定要演好人的包袱,但你现在看着他皮笑肉不笑的僵化的脸,不管是演正派还是反派角色,状态都很紧绷,观众其实都很难搞清楚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已经没有杜琪峯当年调教下来的松弛感。

《扫毒》

这不是夸他可塑性强,也不是夸他的表演很符合香港电影「暗度陈仓」「虚实交错」的传统,而是他非常自觉地把观众对自己的诠释和批评隔绝开来,不再拍摄喜剧、爱情、剧情等多元类型后,他用警匪合拍片这一种单一的「防护网」把自己困起来了。

乔奕思:谈到演员,刚才说的双雄模式,要求男演员的表演能撑得起整个故事。这几个系列的电影除了刚才我们说的整个制作班底的这种团结,此外还要看到演员他们如何去选对自己的角色。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去突破自己的表演模式。有的演员在故事中扮演的是立足点,比如《寒战》中的郭富城,就需要有梁家辉来支撑起变化幅度极大的李文彬一角。

《寒战2》

我们今天讨论这几个系列的电影,展现了对于香港电影工业的挑战,如果说要尝试去模仿好莱坞的怎么制作的话,香港的工业从幕前到幕后,从内容到执行,有的是以导演为中心,有的是以监制为中心,都形成了一些自己固定的班底。

而且一直都在电影银幕上输出非常厉害的坏人角色,更进一步,坏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一种看不到尽头的权力中心。警匪片好看的东西也就在坏的这一面,就是在邪恶这一方。

香港电影在塑造坏人角色这一块一直都很有水平,因为他的坏人可以涵盖各种不同的身份。如果我们用这层坏人的滤镜去看所有的这些电影的话,你会发现只有真正的坏人才能够衬托出好人道德抉择的困难之处。或者说一个人同时就有正邪两面,他要在这个当中有取舍。我觉得这些演员里面能够把握住这些正邪两面且能够以内心戏引领情节悬念的,那就是很好的演员,梁家辉,刘青云等等,都不用我来说了。

在这些电影中,女演员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印象深刻的,往往要捧个男朋友或丈夫的遗像出现,去扮演那个哭泣妇人的角色,在男人的叙事空间中没有充分发挥演技的空间。

Landy:最后我想讲一个小问题,最近一两年针对本土市场的港产片有复兴的态势,但是很少有警匪片。这是什么原因?

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近几年香港观众对警队的认可度直线下降,以往警匪片里正义感爆棚的英勇警察形象已经很难再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再者是拍摄资金问题,导致本土年轻导演渐渐转而制作其他中小成本类型片,如爱情片、轻喜剧等。

另一方面,2010年后的港产警匪片虽然设置了正反派角色,但是编导选择将情感的落脚点放在有难言之隐的反派,或者是不那么道德、有污点的警察上面,刻画他们在时移世易下的天人交战,如《寒战》李文斌、《拆弹2》潘乘风,还有《怒火》里谢霆锋饰演的悍匪,而不是一根筋走到底、性格缺乏起伏变化的「伟光正」警察。

《怒火·重案》

(完)

吴宇森新片川流官宣惊艳:时隔12年为何执意重拍赤壁

川流海报

《川流》高信息量预告片释出

近日,由华语电影殿堂级导演吴宇森监制、新锐导演张大鹏执导的影片《川流》启动官宣,发布了定档海报和预告片。作为风靡国内外的战争策略手游《三国志·战略版》的年度品牌片,该片以游戏中的3500万战略家为原型进行拍摄,聚焦冷兵器战争时期的巅峰战役——赤壁之战,将于1月29日全网上映。值得一提的是,曾执导电影《赤壁》并开创华语战争电影新纪元的吴导,此次古稀之年重任监制,不禁引发广泛期待。

短短三十秒的预告片节奏紧凑、悬念迭起:开篇时声嘶力竭的“有埋伏”是何人所说?高曙光扮演的曹操说谁是奸贼?说给何人所听?这些都暗合“另有隐情”。不仅如此,片中的船舱之战虽只有惊鸿一瞥,却是刀刀到肉、血火交织。精细扎实的打斗、令人牙酸齿冷的收音、紧凑的剪辑,都是影片实力的强效佐证。

《赤壁》原班人马十二年后首次集结

《川流》由《赤壁》电影原班人马打造。除了此次担任监制的吴宇森,制片人鲁岩、武术指导桑林,也都是十几年前上下两部《赤壁》的全程参与者。该团队在对赤壁之战的还原上造诣颇深,《赤壁》中恢弘场面和精细扎实的服化道设计至今为人称道。

作为华语电影史上无法绕过的重量级导演,吴宇森早年作品《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在华语影史上有无法撼动的地位,其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暴力美学之父”。新千年之后,上下两部《赤壁》因其对历史人物的解构性解读而独具先锋气质,开创华语电影新时代中战争美学的先河。

影片《川流》同样具有鲜明的“吴氏气质”。这种气质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单单是叙事与情怀,更是服化道全方位的逼真和尊重历史。如前文所言,影片中的战船耗资巨大,所使用的是一比一全真的模型,而剧中人物的衣着道具更是用细节丰富的粗粝感展现历史真实,塑造大战在即的压迫感,以此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这一点上,吴氏气质与三战游戏的理念不谋而合。与此同时,本片的武术指导桑林是业内著名的武术指导,其指导的《绣春刀》系列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风格为业内所称赞,也为《川流》这一冷兵器战争题材影片提供有力的技术加持。

主海报概念元素内涵丰富渲染气氛

从这张细节丰富的概念海报可以看出,《川流》并非使用明星元素堆砌宣推素材,而是更注重故事性的渲染与传达:“川流”本是片中主角的名字,亦点明此次以赤壁为背景的电影主角并非周瑜、诸葛亮等耳熟能详的大英雄,而是寂寂无名的小人物;中上部“川流”二字笔势强硬,有刀凿之意,为本片的硬汉特色定调;画面正中一个酒坛燃烧,火元素使用隐喻局势焦灼,酒坛口映出艨艟战船的远影。

最引人猜测的是整张海报中心的人物阴影:此人束发的方式粗糙简单,显然是战争之中一个普通的士兵,虽不见神态,却极富压迫感和宿命感。

海报文字明确写道:赤壁大火,另有隐情。八个字为后续的正片埋下伏笔:难道引发赤壁之火的正是海报中留下剪影的人物?

新锐导演张大鹏全新解读“赤壁之火”

执导《川流》的新锐导演张大鹏此前一直因为《啥是佩奇》而为人所熟知。这部影片以其超低的成本、行云流水的镜头语言和强劲跳脱的叙事节奏为业内人士认可,并因为其强烈的生活感和代入感为普通观众称道。

面对挑战,张大鹏专注而且真诚。接受采访时张大鹏表示,没有人希望有战争,所以其实没人那么想做英雄。但是战争来了,总得有人去做英雄。三国这个题材已经有很多人演绎,自己的创作绝对谈不上颠覆,只是要把三国志里已经有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这部片子从题材内容到拍摄手法都并不是他所熟悉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完全在舒适区之外,是以他只能做好充分地准备,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应对。

此次,擅长人物塑造的吴宇森和擅长让观众有生活代入感的张大鹏必然能够营造出一个代入感更强的故事。可以想见:这是一次新老导演的智慧碰撞,也是吴氏暴力美学的最新演绎和升华。

《川流》虽然是《三国志·战略版》所推出的一部品牌片,但在其推出之初,其预告片的阵容与质感就足以惊艳众人。《赤壁》原班人马的保驾护航,吴宇森和张大鹏的新老导演合作,都是影片品质保证。这是三战对玩家的一次用心回馈,是品牌片的标杆,更是大环境之下电影形式的一次全新探索。各大官方账号自1月15日正式开启。用户可以提前通过微博和抖音关注电影官方账号@川流,或在B站关注《三国志·战略版》官方账号,在1月29日看到上线影片,大家不妨期待一下!

来源: 北青网

三天破两亿!等了16年,吴彦祖再演悍匪票房又爆

大银幕上,警匪片实在久违了。2020年唯一警匪片,炸了!

有多炸,先看票房:首日5479,两日1.35亿,三天,票房破两亿,气势如虹。

再看口碑,猫眼淘票票,评分双双8.8,够硬。

看观众评语,收获最多的评价是:敢!燃!痛快!大快人心!以及都提到了——一条神奇的打架也不会掉的浴巾?问得连导演都出来回应了?

敢,首先敢在题材。一拍,就是“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

有大规模的警匪枪战,甚至还有枪毙犯人的镜头,这个电影,真的太敢了!

燃,首先燃在类型。经典港产警匪片的魂魄,内地90年代的故事,生猛粗砺的质感,快节奏的枪战动作戏,录像厅年代那股经典港片凌厉的生猛之气扑面而来,90多分钟,一句话,就是干!

最痛快的,必须是打戏,更准确地说,一场浴室打戏。

现在社交网络火起来的一个梗——为了见证王千源继暴揍刘德华郭富城之后的暴揍吴彦祖实录,我也得去看看。网民评语:“浴池一战,荷尔蒙炸裂!”

打到最后,最后的结局,大快人心,等待暴徒的只有一种命运。

至于观众那个共同的疑惑是:就想问王千源和吴彦祖的毛巾是焊死在腰上了吗!一直对打都没掉!吴彦祖说:有人让我出裹浴巾教学。

这么难得的警匪片,这场“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这条神奇的浴巾,不好好盘盘,那哪行?

“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够真

必须说,开篇第一场抢劫戏,已经震住了我。

直入主题,没废话,马上就是一场观感和剧情上的刺激,节奏感之强,是让人肾上腺素狂飙的程度。

场面调度,让人想起《蝙蝠侠:黑暗骑士》——掐表闯入金店,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行动都在安排之中。

令人想起“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张君,每一次作案前,都会进行长时间精密踩点。作案地点周围的地形地貌、人流车流,巡逻警察多久换一次班,最近派出所在哪,出警多长时间能赶到,他会掌握得一清二楚。

这次唯一的意外,是遇上了落单的王千源饰演的警察,正想报警,却被抢匪劫持,在车上被五花大绑。

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头子“老鹰”明知道绑的是警察还挑衅,“讲个笑话吧,好笑的话,留你一条命。”

笑话没讲,人先推下车。

这么火爆的开场,不仅带观众一分钟入戏,更令人背脊发凉,一个开场,将悍匪匪首骨子中的自负、狂暴展露无遗。同时也把一场90年代的暴力犯罪现场丢到观众眼前。

这算开宗明义:《除暴》,敢拍“大尺度”。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90~1994年区间,影片的片尾有字幕注释,“在1990年代的前几年内地累计发生过一万多起持械暴力案件。而今天的中国,经过警方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影片中,透过虚构的老鹰帮展现了国产警匪片中少见的连环抢劫重案和悍匪:友谊商店抢劫案、武江市运钞车抢劫案、普城银行中山南路杀人抢劫案、庆州矿工工资失窃案、常普广场黄金柜台抢劫案。

案件桩桩升级,情节触目惊心。

换言之,导演是以一警一匪的对决,拍出90年代背景下一整出人民警察与悍匪的较量。

片中所涉的情节,在90年代真实案件中都能找到影子。吴彦祖饰演的悍匪 “老鹰”,就被认为和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张君十分相近。

张君在8年间,横跨湘、鄂、渝等数省,犯下案件十余起,杀伤近50人,人命在他眼中,如同草芥。

而这位暴徒的最终结局,则是在2001年伏法,为他罪恶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而影片中吴彦祖饰演的“老鹰”被执行枪决的场景,既破尺度,更暗示了所有穷凶极恶悍匪的结局:这是一场必败的顽抗。

整部电影,就是一场“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看我刑侦人员如何咬死不放,完成除暴使命。

港式警匪类型 90年代内地除暴故事,够硬

大尺度,好故事。怎么拍,才真的够意思?

不得不说,曾师从尔东升、陈木胜等港片导演的刘浩良,就像用影片完成了一场对港片黄金时代,形意兼具的借形还魂。

警匪对决,喋血双雄,节奏感十足的配乐,快刀斩乱麻的枪战,流畅自然的镜头组接,红红火火的爆破场面.......

处处都是九十年代经典港产警匪片内味儿,随着港片日渐式微,曾经火爆的警匪片越来越少,我们已经很少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双方激烈火拼的场面了。

但故事,又是货真价实的内地除暴故事。

怎么结合?港片 “劲爽酷燃”的观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提供给人们的极致视听体验。

《除暴》将这种港片基调一以贯之。不仅还原了那动作连场、没有废戏的美学传统。更将港片中畅快淋漓的剧情模式全面调用:节奏快且紧凑,叙事沉稳,主线明晰且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和悬念接连出现。

但剧本又结合了90年代原型人物和事件的蓝本创作,因此本土化做得很好,接地气又流畅,这一点相当难得。

所谓港片,就是要爽得停不下来——侦察与反侦察的拉锯战、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该炫的,是本分。

但经典港产动作片,动作不仅仅为了调动观众的荷尔蒙,同时也在塑造人物,完成叙事。

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把抢匪的招式路数,拍得一丝不苟。

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外号是“老鹰”,电影里有不少高空俯瞰的镜头。

因为他每次作案前都会寻找周围最高的建筑物,就像鹰捕食猎物一样反复巡视,观察警察的布防,规划抢劫和逃跑的路线。

所以当他抢劫友谊商店金饰柜台,整个过程不能超过7分钟。全程掐表倒计时,被同伙问到,四个保险柜怎么开?老鹰说,给我一根绳子就够了。

没用到炸药,而是借助绳扣力学原理,打开了四个保险箱。

哪怕被围堵,他们也敢在光天化日下跟警察街头枪战。影片有一段是劫匪为了“不留活口”和警察正面火拼,劫匪们开车撞向护栏、持枪无差别扫射,残忍至极。

任凭亡命之徒胡来?那是不可能的!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警察们一面猛烈回击、英勇救人,一面从守变攻。

在抢匪逃跑过程中,警方精准计算,枪法准确,一枪命中,借从天而降的广告牌将抢匪的车砸烂,那一刻,影厅内的厉害声不绝于耳。

容我说一句:实在是太太太帅了。

枪击、爆破、飞车、格斗、救人——悍匪们白天在闹市区持枪和警方对决,还不够。

导演变着花样来拍打戏,大招之后还藏着更大的招,观众完全不用担心视觉疲劳。

这个大招,就是影片中段有一场宾馆围捕老鹰帮的长镜头,上一次华语警匪片这么精彩的长镜头还是杜琪峰导演的《大事件》。这一次,警匪双方从宾馆二楼搏斗跳到大街上,每一步都是生死较量, 每一个场景的氛围都营造的真实、生动。

动作场面只有燃吗?

能让我们看到动作背后肌理的,是镜头的细微。

这些场景背后,是港片黄金时代锻造的黄金阵容:摄影师是跟林超贤和陈木胜的,动作指导是跟钱嘉乐的。要做到这些,还不难,但还有更难的。

影片监制韩三平对导演说了句,“这件事难的就是怎么样让观众能相信”。

什么意思,最怕的是,一夸张,就拍成了港产警匪片。怎么让港式警匪片黄金时代,在90年代的内地现实环境中落地?这才难。

对于时代氛围的营造,主创没有用一首传统的流行歌曲,而是通过场景、道具等环境的营造让观众有代入感。令人震撼的,是一点一滴质感的营造。

大到城市景观,小到穿衣打扮,录像厅、BP机、吉祥物盼盼等等,这些极富年代感的元素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吴彦祖买枪械的地方,还要用“买挂历”来打掩护,还想要点“欧美刺激的”,绝对会让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观众会心一笑。

同理,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90年代初期警察办案的粗粝感甚至简陋感非常明显。

真正经典的港产警匪片,有勇,更要有谋。

虽然是一部“从头打到尾”的电影,但在动作戏的间隙中,影片也穿插进一个完整的类型化故事,聚焦了一场警匪之间的拉锯与博弈。

不仅如此,影片中每一场对抗的强度与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从开场抢劫戏,到闹市抓捕,再到最终决战,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冷场和尿点。

而这个由易到难、越发危险的任务历程,也暗含着角色关系的转变以及角色性格的弧光。

而影片最核心的两个角色,当然就是一警,王千源,一匪,吴彦祖。

这场浴巾咬死不掉的打戏,够看

影片中有一幕,迷影味十足,王千源和吴彦祖的角色进了录像厅,一看银幕上放着《喋血双雄》,都忍不住坐下来看。

但,一个是看警察如何抓贼,一个是看贼如何逃脱。

两个时空,一个场景,却嗅到了剑拔弩张、火花四溅的气息。

一部港片经典《喋血双雄》,也折射出这场 “猫鼠游戏”背后,刘浩良精心设计的双雄对决。

经典港产警匪片,绝非只是“全程打打打”的爆米花爽片,极致的动作戏之外,必然拥有动人的情感内核与灵魂人物。

《除暴》里的钟诚和张隼,一个是“最懂罪犯的警察”,一个是“最懂警察的罪犯”。

导演说,写完剧本我给游乃海看,他第一反应就是匪徒要很帅,“我想我认识的最帅的人就是吴彦祖了(笑)”。然后他就找了两个既能演警察又能演贼的演员。

王千源和吴彦祖,全都符合。

这里必须夸一夸两位男主。

时隔16年再演悍匪的吴彦祖,剃眉、蓄须,顶着鲻鱼头,完全不计形象,年华易逝,曾经富二代“小坏蛋”,

已被岁月雕琢成了眼神更添城府与狠戾、杀人如麻的“悍匪”。别人打劫为钱,而张隼如鹰捕猎一般,更享受犯罪本身的乐趣。

光天化日之下从商场抢到银行,还不算什么。还敢掐着表拎着赃款回来吃面,算准警察会排查案发地周围的面店,还留下钱说要请警察吃面。

最残忍的一幕,是刚得知有了孩子的他,将手雷递给街边玩闹的孩子当玩具。

冷血,毫无人性,一脸笑意,令人胆寒。

这个坏蛋,坏到骨子里。

而王千源饰演的警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在那个刑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咬着阿祖不放。

都是警察,但王千源演得与过去不同,注意这句话台词——“他们不是饿了才找吃的,他们是吃了这一顿,就已经想好下一顿了。”

比起《大人物》中的火爆刑警孙大圣,本片的钟诚,更善于冷静分析悍匪,精雕细琢。

这两个人物,注定必有一战。

港片导演拍警匪片,讲究拳拳到肉,影片里的动作场面都是真打实干,硬桥硬马。

果然,影片最大的高潮,当属王千源浴室大战吴彦祖的一幕。

一场澡堂这样湿滑密闭空间里的困兽之斗,镜头将两人放在澡堂池子的两端,两人占画面比例一样,势均力敌。

然后,相互靠近,近身肉搏,这段动作戏的设计完全摒弃了打斗的动作美感,而更加贴近于现实中的真实搏斗,满屏画面上都是他俩结实的肌肉。

为了练出90年代感的身材,王千源和吴彦祖两人每天都在健身房相见,顿顿都吃鸡胸肉,但同时,又不能练得特别壮,因为90年代的人没有那么多健身技巧和营养品,必须练出的,是精壮。

由于浴巾和澡堂的限制,动作设计上既要来真的,又不能使用踢和摔的技巧,王千源和吴彦祖你一拳我一拳地打到脸上、腰上、肚子上,扛起井盖互砸,发出的声音很真实,力道猛得隔着大银幕都觉得疼。

至于大家关注的焦点,导演也解释了,“浴巾真的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容易掉,(拍摄时)他们打起来真的没有掉。”

王千源说得更妙,“现场道具处理得很好”。

处理好了浴巾道具,“来真的”才最有效果,因为“真打,痛也就真实一点。”

而影片的真,也正出自这种拳拳到肉,拍出的雄性荷尔蒙飙升,只有真了,观众才能相信这个故事,这场警与匪的对决,命与命的硬碰。

“咬死不放”除暴安良,它够格

老实港,作为港片死粉,我爱死了影片里那股港片黄金年代的酣畅淋漓。

但我更惊讶的是,港片风骨,竟然真的能完美嫁接于一个90年代除暴故事。这种嫁接,甚至都不仅是骨肉对接,而是灵魂共鸣。

影片中反复出现一句对白——“咬死不放”。

在我看,“咬死不放”,有两层含义。一是王千源咬死不放阿祖。

二是一代又一代人民警察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咬死不放一切罪恶。

影片中有个场景令我真实流泪了:有位警官把捡到的一分钱递给钟诚,还笑着说,一分钱也不让老鹰他们拿走。

影片最后,在老鹰抢劫运钞车时,他不幸被枪击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开了装满钱箱的车尾箱,抢来的钞票漫天飞舞,他用生命兑现誓言,成为全片的高光时刻。

那不是靠极恶衬托出来的光环。

而是我们的人民警察在一次次选择中,淬炼出的决绝。

正如导演刘浩良所说:安全并不是理所当然,是许多人在背后默默努力的。

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当年有那些用生命换生命的英雄。

而导演也借此片完成突破,再次扩充了那个令几代人着迷的港片世界。

在一个老港片迷眼中,港片在技巧上的魅力可以归结出很多元素——突破的类型尝试、场面凌厉爽快、明快节奏叙事、不落俗套的情怀再现......

但归根结底,是港片骨子里那股“豪情”。就说《喋血双雄》,最浪漫的,是每个人尊严的不可逾越。

而这种情怀,被完美地注入影片,那些人民警察,成为英雄前,他们也是普通人。但生死时刻,他们舍身赴死,去捍卫这个美好时代,才是人民警察的豪情盖天。

所以,什么“第一悍匪”,注定都只能嚣张一时,因为,总有人对他们“咬死不放”。

也只有真正去电影院感受,才会对现在的美好生活,再多一些理解。

这个社会一定是邪不压正,因为总有人除暴安良!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