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修改器怎么用(新游预告 | 9月第一周15款手游开测,龙之谷世界要来了)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修改器怎么用(新游预告 | 9月第一周15款手游开测,龙之谷世界要来了)

2022-12-27 01:01:31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修改器文章列表: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修改器怎么用(新游预告 | 9月第一周15款手游开测,龙之谷世界要来了)

新游预告 | 9月第一周15款手游开测,龙之谷世界要来了

周一红姐的新游预告,准时到达!

喜迎开学季,九月,穿过留在夏季的所有温度。在窗棂上刻画成一朵雾花,留下些许在心底的不舍。让记忆在笔尖流逝。让我们看看本周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手游上线!

《三国志赵云传》

游戏开发商:智铭网络

上线时间:9月6日删档内测

游戏关键词:策略、战棋、卡牌

游戏简介:东汉末年,烽火起于四境,黄巾遍布九州。儒、法、兵、道四大显学努力维持的大汉政权日趋衰败,崩纷离析。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隐江湖之远数百年的墨,名,医,纵横,阴阳等百家传人纷纷现世,要在这大争之世为自家夺取一份气运。

兵家传人赵云和墨家传人夏侯轻衣自幼结识,成年后相约一起闯荡天下,故事以此为起始徐徐铺开,以二人江湖路上所见所闻的悲欢离合为主轴,通过浓墨重彩的剧情和经典烧脑的战棋玩法为玩家呈现出一个百家争运,世态纷乱的炫烂世界。

《长安幻想》

游戏开发商:宝悦信息

上线时间:9月7日删档内测

游戏关键词:策略、回合、角色扮演

游戏简介:《长安幻想》是一款国风妖灵回合制手游,除了继承回合制优秀设计(如深度的战斗策略、较小的能力差距、丰富的灵宠外观及搭配等),我们还集思广益,赋予了更多创新设计,加入了宠物进化、形态变异、专属技能等元素,希望能给喜欢回合制的伙伴们带来别样的新鲜体验!

丰富游戏剧情,将其打造成一个全新的国风妖灵世界,使在座的御灵师们能够收集多样的灵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与结识的小伙伴一起守护盛世长安;

《龙之谷世界》

游戏开发商:宝悦信息

上线时间:9月7日删档内测

游戏关键词:动作、高度自由、角色扮演

游戏简介:《龙之谷世界》是一款3D奇幻动作手游,沿袭了经典的3D无锁定视角,搭配双武器切换操作模式,让玩家在手机上也能感受端游一样的战斗体验和操作手感。同时巢穴副本、龙本等都将再现,快和伙伴回归战斗!

龙之谷IP新作,ARPG奇幻冒险手游《龙之谷世界》。在剧情方面,游戏采用了“时间回溯”的设定,这一次,玩家可跟随贝思柯德逆转结局。

《花落长安》

游戏开发商:折扇工作室

上线时间:9月8日公测

游戏关键词:角色扮演、恋爱、剧情

游戏简介:《花落长安》是一款由折扇工作室研发的古风大女主励志养成手游。本是民间长大,普通少女的你,却误打误撞救活了当朝皇子,被封御史大夫,成为三公之一。

虽然既无权势也无根基,但凭借着智谋和机敏,你摆平了六部、收服了人心,却也因此卷入了波诡云谲的朝堂争斗和迷雾重重的前朝旧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男主和你一起卷入不为人知的阴谋,这是一场在风起云涌的朝堂诡局中,与伙伴一起经历爱恨情仇的冒险,你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龙与世界尽头》

游戏开发商:巨人网络

上线时间:9月9日删档内测

游戏关键词:角色扮演、冒险、放置

游戏简介:少主,准备好降临了吗?在游戏里,你将扮演这世界上最后一条龙,与一直贴身照顾你的女主伊斯,一同揭开族人消失的秘密。

这一路上,你将面临其他势力的威胁与挑战。在旅途中,你会结识到形形色色热心的伙伴们,一起生活,一起冒险。这个过程中,你也将逐渐意识到龙族血脉中暗含的特殊能力。

《兔兔音乐会》

游戏开发商:山奈游戏

上线时间:9月10日上线试玩

游戏关键词:放置、模拟经营、温馨治愈

游戏简介:《兔兔音乐会》是一款治愈的放置养成模拟经营游戏。在森林的一处,解锁各式乐器,吸引可爱的兔子来演凑,给兔子添置休闲设施,帮助兔子种出更多的花,还能给兔兔装扮和布置房间,不要忘了给兔兔们种菜哦~

在花海里来一场音乐会,与兔相遇,有花相伴,还有什么是不能被治愈的呢?

除了以上公测游戏之外,《幻塔》将于9月8日更新:2.2版本「镜花月影」上线、限定拟态【安娜贝拉】登场、镜都新区域全面解锁,具体更新时间待定。

更多好游推荐,尽在红手指游戏。感谢大家的阅读!

愿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九月好运,请签收!

最后附上本周新游公测表(该图转载自游戏茶馆):

用游戏聊聊三国:赵云到底强不强?历史上真有貂蝉这个人吗?

《全面战争:三国》就要发售了,这款游戏在漫长的宣传期当中,曾不定期的发布一些角色的“定妆照”,展示游戏人设的同时也不断地为游戏刷一刷存在感。其中,当名为“孙仁”的女性角色宣传图放出时,许多人开始疑惑“为什么孙尚香要叫孙仁?”,这时就有一大堆人开始科普“孙尚香只是京剧里给起的名字,历史上就叫孙仁”,紧接着这一群人又被更专业的人科普“孙夫人叫孙仁也实属误会,历史上孙夫人的名字已经不可考了”。这一系列讨论不禁让人啼笑皆非:三国文化的各种作品交织,简直让人分不清了。

《全面战争:三国》的孙仁宣传图片

三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段,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从小说到影视再到“第九艺术”的游戏当然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国志》《真·三国无双》《吞食天地》等,那么,关于三国题材游戏,有哪些值得聊一聊的点呢?我们就先从即将发售的《全面战争:三国》说起。

三国时期的间谍与情报系统

《全面战争:三国》在宣传时,突出的一个特色卖点就是间谍系统,玩家可以通过间谍获取情报、策反武将、配合攻城甚至帮助劝降,还可以培养出双料间谍。

有网友就问了:谍报听着是抗日和统一战争时期的术语啊,三国那会儿有间谍吗?

其实,不难想象的是,只要有竞争,就有情报战,《孙子兵法》中就有专门的用间篇,而苏秦张仪一类的纵横家游走在列国之间打动各路诸侯时,除了出众的口才,对情报的掌握和利用也是门重要的艺术。别说战争了,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情报战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开黑的时候,及时反馈类似于“中路对面打野露头了啊,往下路去了,下路注意一下”或者“B小道对面交了2闪1火,看到3个人,A点可以过来一个”这样的情报也对游戏非常重要。

而在三国时期,专门的情报人员和情报机构也是存在的,而更精彩的则是各路谋士的情报流动,比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张松献图”一段,在历史上,张松则是一开始就看好刘备,早就伙同法正商量着如何把益州作为二人加入刘备集团的投名状,从张松这流出了大量的益州情报,《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这个时候,在一定时间内,张松起到的就完全是一个间谍的作用,直到他被亲哥哥张肃告发,这又是典型的间谍败露。当然,还有著名的“蒋干盗书”,那就更精彩也更富有戏剧性了。可见在三国时期,情报工作也是可以影响到战局的。

蒋干盗书画像

当然,在中国古代,比起对敌战争中间谍性质的情报机构,更常见也更典型的则是对内监察性质的情报机构,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东西厂和锦衣卫。

三国时期,类似的机构是曹魏和孙吴设立的校事,这些人行走在市井与庙堂,刺探官员和民众的情报,向君主反映,《中国通史》的作者吕思勉先生就将这些人归于特务的阵营中了。

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

说到三国时期的武将,那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聊个三五小时起步,其中有个“一吕二赵三典韦”的顺口溜流传甚广,虽然这种武力排名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但赵云的名气可是毋庸置疑。

事实上,赵云不仅名气大,人气也是居高不下,不仅在民间传说中如此,在游戏中亦然。在《任天堂明星大乱斗》参展角色的请愿名单中,虽然制作人樱井政博明言,参展角色只能是游戏原创角色,不能是游戏改编其他领域的人物,但仍有两个来自其他领域的人物,一个是来自《龙珠》的卡卡罗特(原为漫画人物),另一个就是来自《真·三国无双》的赵云(原为历史人物)。

再来看光荣游戏《真·三国无双》历代作品OP的发展轨迹,三代之前,OP中戏份最多姿势也最帅气的都是周瑜,而从四代起,赵云突然开始在OP中疯狂耍帅,从此成了绝对的“C位”。

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对赵云的描写都是一个英武大汉的形象,而不是现在这样的英俊小哥。《三国志·赵云传·云别传》就描写赵云“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演义》则写赵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凌凌。”虽然说听起来也挺帅气的吧,但那是施瓦辛格那种铁血硬汉的帅气,和现在人们心中这种英气勃发、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形象却是相去甚远。而游戏中常见的赵云造型,从最近要发售的《全面战争:三国》到经典的光荣系赵云,再到国内的《傲世三国》《三国杀》等作品,甚至是手游《王者荣耀》中的英雄,显然都更接近于后者。

《真·三国无双》中的大帅逼赵云

说到游戏中赵云形象的逐渐固化,就不得不提到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初代的《三国志》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做的非常细致,参考了很多中国的文艺作品和史料,而游戏本身也是策略游戏中的一大经典,这就导致该系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中,第五代的《三国志V》赶上了中日关系的蜜月期,我们熟悉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在日本的NHK电视台热映,影响了大量的日本人民,《三国志》游戏也找到了参考对象,《三国志V》的人物形象直接参考了该剧中的形象,尤其是曹操、关羽等人物,简直就是鲍国安和陆树铭老师的像素化版。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剧中的赵云端的是一个秀色可餐的小鲜肉,这也就更加坚定了光荣对赵云白面小生形象的坚持,《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中的赵云都是颜值爆表又数据均衡的超级偶像。

“貂蝉彩蛋”是怎么回事?

或许喜欢三国游戏的朋友多多少少都听过一个“貂蝉彩蛋”的说法,却又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所有三国题材的游戏中,只要有女性角色登场,貂蝉绝对是第一首选择。作为一名虚构角色,她的存在感能够超过二乔、黄月英、孙夫人、曹节、蔡文姬等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性人物,除了本身位列“四大美女”的光环以外,恐怕和这个“貂蝉彩蛋”是分不开的。

那么“貂蝉彩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91年发售的《三国志Ⅱ》比起前作《三国志》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突破,不仅多了许多好玩的系统(其实三国游戏第一次出现“间谍系统”还真就是这个游戏),还有一个特别“羞羞的”彩蛋:如果你在游戏中达到一定的条件,就能解锁一张貂蝉的半裸图片。

玩家对当年的彩蛋念念不忘,不断改进出新的版本

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貂蝉这个人呢?

很遗憾,没有任何靠谱的史料是指向这位“貂蝉”的,可以考据的内容除了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一些戏剧和民间传说。当然啦,没有其人,原型还是可以考据一下的,关于貂蝉的原型,普遍认为有两种可能,分别对应《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貂蝉出现的两个场合。

貂蝉的出现,一是在王允的授意下运用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二是关羽流落到曹操手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于,要将貂蝉赏赐给他,被关羽拒绝了,甚至还演绎出了“关羽月下斩貂蝉”的故事。于是,相对来看,历史上就有两个人物可能是貂蝉的原型了,一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吕布曾调戏董卓的侍妾,被董卓发现,用手戟去丢吕布,这个侍妾到底是什么人,叫小红还是小花,就无从得知了,史书上再无提及,后来被演绎成了王允干女儿授意使离间计的故事;二是吕布被曹操破城之前,关羽曾向曹操求娶秦宜禄之妻,曹操原本答应了,但是后来一看这女的长得真是好看的一批,就占为己有了,所以这位秦夫人可能也是貂蝉的一个原型。

游戏中的三国文化受着文艺、影视作品和民间传说影响,又在成熟后反过来影响文艺、影视作品和人们心中的三国印象,在各类亚文化中也可谓是独树一帜,类似的话题其实还有很多,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

作者/玩加电竞-是朕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何谓辞,何谓赋,中国古典文学文体、作法详释

文笔

①古代用以泛指文章、文辞。《北史·刘璠传》:“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后用以指文章的笔法,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为“文笔”。如:文笔犀利。②六朝人区分文体为文、笔。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有韵的作品称为文(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则泛指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叙述一类文章为笔。后人论文也有区分文和笔的,如清代阮元主张有韵偶者为文,无韵散行为笔。

韵文

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散文

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以“赋”名篇的为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辞赋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而叫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他虽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但较多运用散文的手法,与“辞”已有不同。

律赋

赋的一种形式,为唐宋科举考试所采用。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有严格规定。有的于题目之外,另出数字(通常为八字)为韵脚,如唐颜真卿《象魏赋》,即以“象悬国章道崇政理”为韵。

骚体

亦称“楚辞体”。属“辞赋”一类。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形式。西汉枚乘著文,设吴客说七事以启发楚太子,题作《七发》。后人效仿其体,以作讽劝之文。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昭明文选》列"七"为一门。《隋书·经籍志》曾录有《七林》十卷,似为专收"七体"的文集。

连珠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是“借物陈义以通讽谕之词”,大多骈偶而有韵。起于汉代。晋傅玄谓其“辞丽而言约”,“历历如贯珠”,故名。今所见以汉扬雄《连珠》为最早。继作者有演连珠、拟连珠、畅连珠、广连珠等称。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世称四六文,即骈文中的一体。

四六文

骈文的一体。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此体形成与南朝,盛行于唐宋。如唐李商隐所作四六文,即称为《四六甲乙集》。但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典故,影响内容,故好的作品不多。

乐府

①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②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文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乐府

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诗

①古体诗的简称。②后人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如《古诗十九首》。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古风

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已遭”。中有不少名篇。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新体诗

形成于南朝齐永明时。《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种诗体,讲究声律和对偶,是过渡到唐代近体诗的一种诗体。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排律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绝诗

即“绝句”。

截句

即“绝句”。

四言诗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五古

五言古体诗的简称。

五律

五言律诗的简称。

五绝

五言绝句的简称。

六言诗

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

七古

七言古体诗的简称。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绝

七言绝句的简称。

杂言诗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

杂体诗

诗体中的一类。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

离合诗

杂体诗名,有数种。普通的一种是在诗句内拆开字形,取其一半,再和另一字的一半拼成它字,先离后合。实际是文字游戏,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名姓字诗》、南朝谢惠连有《离合诗二首》等。例如谢诗第一首:“‘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放去方为文,啸去肃为口,文、口合为“各”字。尚有其他变格,大都无甚意义。

回文诗

亦作“迴文诗”。杂体诗名。通常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有的可以反复回旋,得诗更多。多属于文字游戏。相传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不传。今所见有苏蕙《璇玑图》诗等。

璇玑图

杂体诗名,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作。《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迴文旋图诗》以赠。唐武则天《玄机图序》,说它“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有人又为之寻绎,得诗更多。

盘中诗

杂体诗名,题苏伯玉妻作。作品时代未详,一说汉代,一说《玉台新咏》列此诗于晋傅玄诗后,未署名,当亦傅玄作。诗中叙述伯玉使蜀,久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主要为三字句,亦有部分七字句。旧说写于盘中,故称“盘中诗”。其读法由末句提示的“当从中央周四角”推测,盘为方盘,诗在盘中当如螺旋式的回旋,由中央及于四角。

建除体

杂体诗名。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列有“建除体”,其体二十四句,从第一句起,每隔句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即自寅(夏历正月为建寅)、卯以至子、丑的十二辰的代号。今传作品,较早者有鲍照之作。

八音歌

杂体诗名,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其式类似建除体。因“金、石”等为中国古代乐器的八类,统称“八音”,此诗体即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之,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神智体

杂体诗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苏轼曾作《晚眺》诗云:“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他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苏轼持以难北朝使者,使者自以为很懂得诗,但看图后不知所云,极为惶愧,声言“自后不复言诗矣”。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旧时以为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辘轳体

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宝塔诗

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后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每句或每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藏头诗

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说:①谓作诗律于末联方点明题意。《冰川诗式》:“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意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②“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③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游仙诗

诗题名。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梁萧统《文选》列为诗的一类,选录晋何劭《游仙诗》一首及郭璞所作七首。后世也颇有以此为题的作品。

田园诗

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篇曾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

无题诗

诗人作诗别有寄托,不愿标明事题,故意用“无题”名篇,遂有“无题诗”的一格。或以诗的起首二字名篇,篇名不能概况全诗内容者,也属“无题”一类。唐李商隐集中《无题》诗较多。

宮词

诗题名。以帝王宫中日常琐事为题材,或写宫女的抑郁愁怨,一般为七言绝句,唐代诗歌中常见此类作品。如王建有《宮词》百首。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或祷祝之词。

青词

亦称“绿章”。道教徒在斋醮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俪体。因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故名。唐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宋人文集中亦常有之。明时道教盛行,词臣争以青词邀宠。

序跋

序亦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代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谓列于书后者为“跋”,亦称“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合称序跋文。有如今日图书中的前言、后记。

书后

是对所读作品进行评价,或记述读后感想的文章,也可对其中论点提出补充、批评或反驳的意见。一般用散文叙写。

题词

一作“题辞”。一般题在作品的前面。主要用来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叙述读后感想。其性质与“序跋”相似,但大都用韵文体裁。用散文者篇幅亦较短。又泛指留作纪念的题写文字。

赠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帙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已和序的原意不尽相同。

箴铭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是兼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文心雕龙·铭箴》说,二者“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因其作品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之。

座右铭

铭的一种。写后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警。《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小品

随笔、杂感等短小文章的通称,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其名始见于公元四世纪时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他将较详的译本(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译本(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笔记

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其题材亦很广泛。有的著作可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但亦可专门记叙、论述某一个方面。其体裁虽产生较早,而正式以《笔记》作为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笔记的异名,有随笔、笔谈、杂识、剳记等。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札记

亦作“剳记”。把读书的心得、体会或闻见所及随时记录下来、累积成篇之称。如清卢文弨有《龙城札记》、《中山札记》,又赵翼有《廿二史剳记》等。

杂俎

与杂录、随笔相似。唐段成式所作笔记,命名为《西阳杂俎》。后世编纂书刊文集,常将无类可归之文,标目曰杂俎。

语录

记录传教、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不重文字修饰,故名。起始用于禅宗佛教记录禅师的言谈。后来理学家门人也用来记录其师论学之语。如宋时程颢、程颐门人把二程有关哲学、政治等言谈编为“语录”,又有朱熹辑成《二程遗书》。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宋倪思即有《重阳节馆伴语录》一卷。

记叙文

或作“叙记文”,是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也可以包括日记、谱表一类的文字。如姚鼐《古文辞类篹》内“杂记类”一门所收记述楼台亭阁、祠庙寺观、官署学校、山水风土以及琐事轶闻等的作品,皆属于记叙文。

论说文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我国很早就有以“论”名篇的文章。梁萧统《文选》,专列“论”为一门,所收作品,始于西汉贾谊《过秦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其后以“说”名篇的也日益增多,著名者如唐代柳宗元《天说》、韩愈《师说》等。说与论无大异,故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应用文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应用的简易通俗文字,包括书信、公文、契约、单据等。

说贴

①犹建议书、意见书。贴指简贴。②清代称外交上的照会为说贴。

判牍

判决司法案件等文章,古代多用四六骈文。如唐代张鷟撰有《龙筋凤髓判》。白居易亦有《甲乙判》,编人《白氏长庆集》。

书牍

信函简牍之类的通称。一般应用于私人间的告述。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贴等。牍是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

俳谐文

指隐喻、讥嘲、调谑或噱笑的杂文。“俳”亦作“诽”。《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袁淑《俳谐文》十卷,今存者有《鸡九锡文》、《驴山公九锡文》等五篇。宋叶梦得《避暑录话》:“韩退之作《毛颖传》,此本南朝俳谐文《驴九锡》、《鸡九锡》之类而小变之耳。俳谐文虽出于戏,实以讥切当世封爵之滥。”

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长短句

指韵文中句法长短不齐的作品。一般用为词的别名。词所以采用长短句,是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又须依照曲调的节拍。现传宋人词集中,题名“长短句”的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等。

诗余(馀)

词的别名。宋人已有此称。后人对此作解释颇有分歧。一般认为这是把词作为诗的余(馀)绪。一说,词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称词为“诗余”,只在说明诗歌在形式上的演变。

琴趣

词的别名。词在起初,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人自谓其词协律动听,故有此称。宋黄庭坚(山谷)即自名其词集为《山谷琴趣外篇》。

小令

①词的短小者之称。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分类,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实则并无根据。因已通行,故一般尚沿用之。而词之称“令”者并不都是小令,如“百字令”等。②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元人也叫“叶儿”。普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也有例外。“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③元明人也称民间流行的小曲为小令。

中调

词调体式之一。以其长短适中,故名。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实无根据,如《七娘子》有的五十八字,也有六十字,就难于确定。但因已通行,故一般尚沿用之。

长调

长词之称,词调体式之一。唐宋音乐每以慢曲和急曲对举,系指曲调有缓急不同。长调系从体制上划分,和慢词意义有别。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实无根据。因习用已久,故一般尚沿用之。

慢词

依慢词填写的词。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即有《慢曲子》之名。至柳永为乐工依慢曲大量填词,引起当时注意,词人填制者益多。慢词字句虽亦较多,但与“长调”意义有别。

慢调

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意义与“长调”有别。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而成的,如《西江月慢》、《木兰花慢》等。

大晟词

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并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古调,又增慢、引、近、犯等新的曲调。作者多依其体格填词,世称大晟词。

令、引、近、慢

唐宋杂曲(即词)的四种体制。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拍。“引”和“近”每片六拍,如有需要可增辅拍,辅拍通称为“艳拍”或“花拍”。慢即慢曲,每片八拍,也可用“艳拍”。“引”、“近”、“慢”的拍子,有缓有急;不论节拍缓急,一字一声,不加重叠,字数也无规定。由于拍子多少不同,令词一般短小,引、近接近中调,慢词较长。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音乐的节奏不同。

填词术语。词的分段称为分片。

过片

亦作“过遍”。词第二段的开头。除“单调”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片、四片者。从上一片过到下一片,必须衔接贯穿,不能割断词意。其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句式不同者,一般称为“换头”,或称“过变”。

摘遍

宋人截取大曲中的一遍或若干遍以填词者,称为摘遍,如《泛清波摘遍》。后人也收作词牌名。王国维说:“(大曲)宋人多裁截用之。即其所用者,亦以声与舞为主,而不以词为主,故多有无词者。”所以词调中的“摘遍”,主要是摘取大曲中的音调。

帖子词

一作贴子词。古代臣子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相处宋代每逢八节内宴,命翰林作帖子词,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如欧阳修集中就载有《春帖子词》和《端午帖子词》。

试贴诗

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贴经”、“试贴”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制韵脚。清代“试贴诗”限制尤严。文人平时也有用此体来作诗的,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为皇帝歌功颂德,并须切题。

应制诗

古代臣僚奉皇帝命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有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格律

指创作韵文所依照的格式和韵律,各种韵文都有特定的格律。其中包括声韵、对仗、结构以至字数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因其格律严整,故亦称格律诗。新诗有的也讲格律,但不受严格的限制。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忌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律”、“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也有拗而不救者。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贴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韵脚

韵文句末或联末所用的韵,通称韵脚。

押韵

亦作“压韵”。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旧时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新诗押韵,则不受古代韵书的限制。

叶韵

也叫“协句”。南北朝有些学者因按照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须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到宋代极为盛行。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协韵

即“叶韵”。

通韵

作旧体诗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东”、“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广,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转韵

一称“换韵”。古代韵文中,除律诗、绝诗不得转韵和词曲的转韵须有定格外,古体诗赋与其他韵文每隔若干句就可以转换一韵,转韵一般比较自由。

险韵

作旧体诗术语。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而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以炫奇的。唐韩愈即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尖叉

作旧体诗术语。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无凑韵之弊,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进退格

律诗用韵的一格,亦称进退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志《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已、黄损等共定近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另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和韵

①和,指句中音调和谐;韵,指句末韵脚相叶。《文心雕龙·声律》:“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②作旧体诗方式之一。和诗时依照所和诗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a.依韵,即与被和作品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原字;b.次韵,或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c.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依照其次序。

和诗

作诗与别人相唱和。大致有两种方式:①和诗不限定和韵;②限定和韵。

次韵

作旧体诗方式之一,亦称步韵。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步韵

即“次韵”。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赋韵

即“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据《南史·曹景宗传》:“景宗振旅凯入(整兵奏凯而回),帝于华光殿宴饮连旬,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启求赋诗……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贴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颔联

指律诗第二联(三、四两句)。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续金针诗格》谓:“第二联谓之颔联,第三联谓之颈联。”皆须对仗。颔、颈盖就一首诗中所居位置而言。

颈联

指律诗第三联(五、六句)。

别裁

辨别、剔除之意。杜甫《戏为六绝句》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后来文人用作诗歌选本的名称。意谓所选作品,已将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伪体”剔除。清沈德潜选有《唐诗别裁》等。

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为古文。

八股文

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时文

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如唐宋时用以称律赋,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制义

亦作“制艺”古时应制所作文章,其文体为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在明清两代,一般指八股文。

破题

古代应科举考试所作诗赋和经义,起首数语须说破题目要义,称为破题。当时也用以称一般诗赋的开头部分。明清八股文起首的两句破题,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义法

清桐城派所提出写作古文的准则。“义”指“言有物”,“法”指“言有序”。方苞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者亦具焉。”又谓:“《易》、《诗》、《书》、《春秋》及《四书》,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意即“义法”是孔子通过《春秋》一书而制定的,其他的儒家经书也是体现“义法”的最完美的典型。故其所谓“言有物”,乃指作品要符合儒家传统的内容,“言有序”是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根据《四书》、《五经》、《史记》及唐宋古文家的文章规范,达到“雅洁”的标准。

章法

指诗文作者在安排全篇章节时的若干方法。包括文章的体势、承转、熔裁等。但章法也并无定格,在于作者的运用。

策问

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难问,征求对答,谓之“策问”。对答者因其意图而阐发议论者曰“射策”,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者曰“对策”。起源于汉代,如晁错有《贤良对策》。后世科举考试也多采用之。

诏令

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皇后在皇帝死后也可以发令,如《文选》即载有任昉作《宣德皇后令》一首。

制诰

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制、诰原都是“诏令”的一体,后又把“制诰”作为“诏令”的代称。

册文

又简称“册”。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本来只用于帝王封赠臣下;后世应用渐繁,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名目;凡祭告、上尊号及祀典,均得用之。《文选》列有“册”的一门。

札子

本作剳子。古代公牍文的一种,分两类:①用于发指示,或称“堂贴”。宋代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称为札子。诸路帅司向其部属发指令也用札子。②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如宋代王安石有上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陆游有《上二府论事札子》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

驳议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名称。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又说:“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一般是指在上书中驳正别人的议论,如唐柳宗元有《驳复仇议》。

檄移

檄文、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因其作用有彼此相似之处,故古代或以二者并举。梁刘勰《文心雕龙》有《檄移》篇。

史论

《文选》中列有“史论”一门,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事件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传赞

史书中纪、传后面所附的评论事和人物的文字。有散文、韵文两体。《文选》将散文体的传赞收入“史论”一门,韵文体的另列入“史述赞”一门。

颂赞

“颂”是用于歌颂的作品,“赞”原本用于赞美,后来也用于评述;古人写作文史,多有附赞语以总结全篇者,如刘勰《文心雕龙》每篇后均有“赞”。二者多篇幅简短,一般有韵。史赞则有韵文、散文两体。

长编

历史资料的编排汇辑,准备删订成书者。如北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先辑录有关资料,依次排列,并附考订,成为长编,然后再删定成书。其后南宋李焘作北宋九朝编年史,主要也是资料的汇集考订,故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实录

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最早见于记载的有梁周兴嗣等的《梁皇帝实录》,记武帝事。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沿为定例。至清末光绪朝止,据统计历代实录共一百十六部,但绝大多数已佚。唐代仅存《顺宗实录》,宋代仅存《太宗实录》残本,比较完整的为明清两代的各朝实录。实录都由当代人奉敕编撰,于实事每多忌讳,后来亦往往有所修改;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又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用此称,如唐李翱《皇祖实录》。

传记

或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传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如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崇尚朴实、雅洁。其中也有富于文学色彩的,象《史记》中的纪传,就有许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类属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传志

志,一作誌。一般指人物事略、行状、家传、年谱、墓表、墓志铭、神道碑一类的文章。

年谱

中国历代帝王的传记。司马迁撰《史记》首用“本纪”记述帝王,按年月排比大事,成为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后来的“正史”都沿用这个名称,也有简称“纪”的。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所沿用。司马贞《史记索引》:“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今可传于后世。”张守节《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皇帝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以第一或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古人于著书后常作自序,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后来王充《论衡·自纪篇》、江淹《自序传》,实即两人的自传。

小传

传记文的一种。略记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一人者,如唐李商隐有《李贺小传》、宋陆游有《姚平仲小传》等。采辑众人轶事而总为一帙者,如明江盈科有《明十六种小传》。又汇印诗文总集,略述作者的字、号、籍贯、经历及其著作等,附录于书之前或分列作者姓名之下,通常也叫“小传”。

别传

传记文的一种。古代为人作传,列于家谱的称“家传”,列于史乘的称“史记”,这都是“本传”;本传以外的传记,或对于本传的补充记载,一般称为别传,以别于“本传”。如《赵云别传》,佚文见《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

事略

传记文的一种。记述人物事迹的大略。多用于已死的亲属戚友,如明归有光所作《先妣事略》等。也有记述若干人物事迹的大略而辑成一书的,如清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

行状

①指人的品行或事迹。《后汉书·李善传》:“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②亦称“状”、“行述”。是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供朝廷议谥参考或撰写墓志、史传者采择,往往多浮夸溢美之词。

墓表

旧时立在墓前,刻载死者生平、加以颂扬的石碑。《碑版广例》卷九:“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墓表之有铭者亦多。”后来亦称刻在墓表上之文为“墓表”,成为文体之一。

墓志铭

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死者姓氏、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来统括全篇,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但也有只用碑志或只用碑铭的。

神道碑

旧时立在墓前记载死者事迹的石碑。起于汉代,用于帝国王朝的上层人物。后亦称刻在神道碑上之文为“神道碑”,成为文体之一。

去思碑

碑志之一种。古代官吏离任时,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后留思之意。亦称“德政碑”。

碑版

①铭刻文字的碑碣。凡考证碑碣的体制、沿革及先后异同之征者,称碑版学。②碑文。据《碑版文广例》:“开元廿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即指碑碣上所刻志传文字。

哀辞

用于对死者的哀悼。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哀辞者,诔之流也”,“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其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之词”(《太平御览》五百九十六引)。其后也用于并非夭折者,如方苞的《张彝叹哀辞》,即是对一年愈六十的老者的吊唁。

挽词

哀挽死者的词章,包括诗、文、歌、词等形式。古代多用韵文。

挽联

哀挽死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变而来。

词牌

填词用的曲调名。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名和词的内容不一定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词韵

填词所用之韵。词韵比诗韵宽。唐宋人“倚声填词”,用韵并无严格限制,也没有专供填词用的韵书。现存有关词韵的书,如南宋无名氏(一说为明陈铎作)的《词林韵释》,但实是曲韵而非词韵。清道光间戈载编《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近代填词者所遵用。

词谱

集合词调各种体式,经过分类编排,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内容主要介绍填词的各种规则(如字句定格、声韵安排)及词调来源等。宋代已有“词谱”之称,但多指曲谱或声律谱而言。现传最早的词谱为明张綖《诗余图谱》。较完备的有清万树《词律》、康熙时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等。

俗文学

近代有些人用以称呼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大体包括:①歌、谣、曲子;②讲史、话本;③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及地方戏;④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⑤民间传说、笑话、谜语等杂体作品。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变文

唐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本”。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两种:①散文韵文相间;②全部散文。第一种形式较为常见。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这些作品至清光绪间,始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近人所编《敦煌变文集》,辑录较为详备。

敦煌变文

变文因最初发现于敦煌石室,故亦称敦煌变文。

俗讲

古代寺院讲经中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并增加故事化的成份,以吸引听众。佛教徒俗讲所用的底本,称“讲经文”,今存《维摩诘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等;另有一种“押座文”,也用于俗讲,是在正式讲以前所唱,以使听众安静下来。主持的人叫“俗讲僧”。唐元和年间著名“俗讲僧”有文溆。又据日本僧圆仁《入唐求经巡礼行记》,唐代的道士也从事俗讲,但道士的俗讲底本尚未发现。

诸宫调

宋金元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搊弹词”。北宋艺人孔三传以擅长诸宫调著名。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西厢记》(董解元作)、《天宝遗事》等。

宝卷

由唐的变文、宋瓦舍中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现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的作品。明清以来,取材一般为民间故事的宝卷日益流行,有《梁山伯宝卷》等。

缠达

北宋说唱艺术的一种。同缠令都是唱赚的早期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近人王国维以为北宋初的“传踏”(即转踏),到北宋末即演变为缠令、缠达。“缠达之音,与传踏同,其为一物无疑也。”

转踏

也作“传踏”。北宋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开演前有“勾队词”,大都是骈体文数句;表演结束后有“放队词”,大都是七绝一首。现存“转踏”曲词有《调笑集句》(作者不详)、郑仅《调笑》等,见南宋曾慥《乐府雅词》,都是一节演一事。也有合若干节而演唱一事的,如石延年(曼卿)《拂霓裳传踏》,述开元、天宝遗事,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今已失传。近人王国维以为转踏就是缠达。

院本

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体制与宋杂剧相同。元陶宗仪《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演时用五人,作品都已失传,仅《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

散曲

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指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的小令不同)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的可以互异,有别于散套。又有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元、明二代盛行。

叶儿

即散曲的小令。北曲小令在元代最为盛行,当时称为“叶儿”,取其小的意思。清朱彝尊即称所作北曲小令为“叶儿乐府”。

换头

①通常指词的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句法的不同,或称“过变”。但换头是为了乐曲过拍后另起一头,原非单从字句定格出发,所以有时也包括上下片句法相同的在内。②曲牌的一种体式。重复同一曲调,后曲换其前曲之头,而稍增减其字,故名。或只换首句,或并换前数句。换头虽与前腔、幺篇等性质相同,但已另成一调,有时可以独用。

重头

①散曲中小令的一种体式,凡以同一曲调,重复填写几遍或几十遍,甚或百遍,用韵互异,首尾句法全同的,谓之“重头”。此种形式,大都用来合述一事,或分咏各事。也有用来演述故事的,如以一百首《小桃红》来咏唱《西厢》故事等。②唐宋词中上下片声调全同的,也叫“重头”。

虚声

古乐府诗均配有曲谱,可以演唱。每一乐句中有曲无词之处,调之虚声,或称泛声、散声。演唱时,虚声处如用他人应和者,则谓之和声。和声之位于曲尾者,谓之送声。

和声

指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常用虚声。古乐府皆有声有词,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唐歌曲的和声,有和于句中与句尾者,如《竹枝》即以“竹枝”两字和于句中,以“女儿”两字和于句尾。亦有一句一和者,如《采莲子》即以“举棹”、“年少”相间和于句尾。宋管弦乐中的缠声即其遗法。

泛声

亦称“散声”、“和声”。在“倚声填词”以前,将整齐的诗句配成歌曲时,欲使曲调婉转悦耳,往往增添一些虚声,即“泛声”;后以实字代泛声,遂成长短句。

衬字

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衬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北曲用衬字较多。

带过曲

散曲中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但也可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两个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故名“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效仿。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套数

也叫“套曲”。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其组成普通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如宫调虽异,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须首尾一韵。散曲的套数或套曲,又称“散套”。

散套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散套虽也由几个曲子组成,但它是独自成套,和剧曲前后有联贯的套数不同。分南曲散套、北曲散套、南北合套等。

小曲

①乐曲中的一体。晋傅玄曾制“小曲”,用以歌舞。舞者一歌用一器,如矛、剑、羽籥之类。《宋史·乐志》则与大曲、曲破并提,盖有别于大曲之有许多“遍数”,似为当时的小曲,已和傅玄所制者不同。②民间流行的歌曲。一名小令。明王骥德以为小令是“市井所唱小曲”,盖元、明人用以指称散曲以外的各种流行“俗曲”。

时调

又叫“时曲”。即时新曲调的意思,对流传已久的传统曲调而言。往往一调或数调广泛流传,历时长短不一,有兴起、盛行和衰歇的过程,如明代中叶流行的《打枣竿》(南方为《挂枝儿》)等。又泛指流行一时的戏曲和曲艺。如明末青阳腔初兴时,有关戏曲、散曲、时调的选本即称《青阳时调词林一枝》。文人也用以创作规模较大的作品,如蒲松龄《聊斋俚曲》,就是用部分时调小曲组成的。

山歌

①民歌的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主要反应劳动、爱情等生活。流行于南方。北方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亦属山歌性质。其中也有出于文人的拟作。②民间小曲曲调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使用的人可以大量增加衬字,音调比较自然。③时调集。一名《童痴二弄》十卷,明冯梦龙编。内容多咏男女私情,偶有讽世之作。原抄本所收为三百五十六首。前九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写成。

俗曲

①又称“俚曲”。通俗的歌曲,相当于小曲。原出于民间,文人起而仿效,目之为“时调”。如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即用以敷演故事。②变文初发现时,也称为俗曲。

俚曲

即“俗曲”。

佛曲

宣传佛经的乐曲。隋唐五代时在佛教徒中较为流行。敦煌杂曲中尚保留部分作品。古代也混称变文为佛曲。

谣谚

歌谣和谚语的合称。二者都是口头创作,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谣多有韵,可歌唱。谚也有不少是韵语的。清杜文澜辑有《古谣谚》一百卷。

短书

①古代指小说杂记之书。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②指笺牍。《文选·江淹(杂体诗)》:“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李周翰注:“短书,谓小书也。”又《云麓漫钞》:“短书出晋、宋兵革之际,时国禁书疏,非吊丧问疾不得行尺牍,启事论兵皆短而藏之。”

话本

宋元间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话”是故事。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为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多半为白话短篇;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今所存者,有《全相平话五种》及《清平山堂话本》中部分作品。

拟话本

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名最初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本用以称宋元间受话本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等。今则多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写的白话短篇,即鲁迅所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冯梦龙《三言》中的一部分和凌濛初的《二拍》等。

入话

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又称“得胜头回”或“得胜利市头回”。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一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有诗有词有故事,与正文情节相似或相反,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

楔子

长篇小说中的一种结构。类似话本中的“人话”,通常加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着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银字儿

宋代说话人所演述的小说故事。《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宋人笔记《梦梁录》等亦有类似记载。此类小说,包括烟粉、灵怪、传奇、公案、铁骑儿等。按,“银字”为管乐器名,或因演述小说时,以银字管乐器吹奏相和,故有此称。

烟粉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都城纪胜》:“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罗烨《醉翁谈录》著录烟粉类话本,有《燕子楼》、《钱塘佳梦》等。后人或谓:“烟粉,意谓烟花粉黛,男女情感之事也。”

灵怪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指神龟怪异故事,类似后世神魔小说一类。宋罗烨《醉翁谈录》著录此类话本,有《红蜘蛛》、《水月仙》、《人虎传》等。

公案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则将公案、朴刀、捍棒各自分列,其著录话本公案类有《石头孙立》、《独行虎》、《圣手二郎》等;朴刀类有《青面兽》、《陶铁僧》、《赖五郎》等;捍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拦路虎》等。三类性质实相接近。后又演为“公案小说”。

铁骑儿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都城纪胜》:“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当指战争故事。《醉翁谈录》未著录此类话本,但有“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之语。战争故事多属讲史性质,其区别在于讲史为长篇,此则较短;讲史并及文事,此则专演武功。

演义

旧时长篇小说的一体。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系根据史传敷演成文,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这类作品很多,著名的如《三国演义》等。

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其雏形。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此种形式。

诗话

①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写作诗话之风,盛于宋代,自欧阳修、张戒、杨万里、严羽而外,不下数十家。明清两代也很多。辑集诗话的丛书,有《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②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其体制与词话类似,为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通俗的七言诗赞。

词话

①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宋元以来,作者颇众。汇集较多的,如近人所辑《词话丛编》,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词雅》,凡六十余种。②元明说唱艺术之一。有说有唱。长篇有明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等。也有短篇,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等。1967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词话刻本十一种,是至今所见最早的词话刻本。也有人认为“词话”即“鼓词”。③明人创作小说于章回中夹有诗词的,也称词话。如《金瓶梅词话》等。

笑话

形式短小,有简单故事情节。历代笑话著作颇多,以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为最早。好的作品,能揭发事物矛盾,对社会中不合理现象加以嘲讽。其末流则追求低级趣味,甚至丑化劳动百姓。

楹联

也叫“楹贴”、“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多少无规定,旧时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对联

即“楹联”。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

1.隆重对策。

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

2.促使孙刘联盟,挽救了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刘备集团。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后勤部长,夕日萧何对高祖之功。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4.吴蜀通好。

先主驾崩后,丞相顾全大局,摒弃两国恩怨,与吴修好,创建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5.平南。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稳定了内部政治环境,为北伐除去后顾之忧;并使之后几十年南方平稳安定。

6.北伐,以攻为守,以弱攻强,变被动为主动,集国内人心于一处。

7.治国。

丞相治国,惊世骇俗,无人能及,可谓稀世一时,亦丞相人生之最高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8.提拔人才。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杰出人才皆由丞相扶持而成。

9.治军。

《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袁子语》: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10.军事发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诸葛亮的官职军师中郎将(赤壁后),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定成都),军师将军署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称帝),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益州牧,武乡侯(后主登基),右将军领丞相事(第一次北伐失败),丞相,谥忠武。

1、有人认为在刘备定益州(成都)前,诸葛亮的地位比张、赵低。

理由是赤壁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赵云为牙门将军。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注意:此时诸葛亮为“督”三郡,有人因为“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就认为此时诸葛亮只管后勤,显然欠妥。此时,零陵太守为郝普、桂阳太守为赵云及长沙太守为廖立。廖立为诸葛亮所荐。而赵云的地位显然并不比军师中郎将高。《赵云传》中“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而在《张飞传》中却是“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为成都之战中,赵云是由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统属。而且,在《张飞传》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定益州的一等功臣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 身为牙门将军的赵云确在诸葛亮之后了。

由此可知,此时身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赵云、零陵太守郝普、及长沙太守廖立确为军师中郎将所统属,所“督”。至于“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须知此刻刘备入川,荆州为根据地,其核心作用就是充军实。

《诸葛亮传》“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三国志·蜀书·廖力传》:“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入蜀,诸葛亮绝不仅仅是“后勤部长”而是实际掌握荆州大权。否则,为何孙权何必“通好于亮”。

2、诸葛亮和法正。

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传》。而法正此时却为“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法正传》又言“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以次说明法正此时地位比诸葛亮高。

与此相反,我却认为此时,法正刚刚助刘备得到益州,蜀中士族与其有怨者只能求助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既代理左将军府事(左将军即刘备)。

《董和传》: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后,其府称为大司马府)诸葛亮有言“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身为掌军中郎将的董和为诸葛亮的下属,否则为什么要“十反,来相启告”。而董和的职务是“掌军”中郎将。《杨洪传》中载“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刘备急书发兵,而诸葛亮要问杨洪。诸葛亮是掌兵权,并且有决策权(这里说的是国策,即是否拼全力攻克汉中),即是否发兵,否则何须“问”。而汉中前线的兵权和大政决策权显然在刘备之手。

另外,诸葛亮发兵的同时,建议刘备任杨洪代理法正蜀郡太守之职(表洪领蜀郡太守),获得批准。而且由于“众事皆办”,杨洪就因为事情办的好,正式继任蜀郡太守(遂使即真)。须知此刻法正正在汉中军前,日日与刘备相对,但诸葛亮仍然使其失去了京畿太守之职,而法正却没有什么办法。

彭羕为法正所荐,刘备定成都,任治中从事。因为诸葛亮对此人不放心,于是降职使用。“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可知,此时法正还活着。也就是说,对于法正举荐的人,诸葛亮不满意,刘备就将其贬谪。

刘备晋汉中王后, “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而关羽知道刘备拜黄忠为后将军后,竟不受拜。(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作为假节钺的前将军权利要较张、马、黄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备晋汉中王后,诸葛亮同样参与了人事任免决策。

以此可知诸葛亮从刘备定成都到刘备晋汉中王这七年间,虽然官职似乎不高,但却掌兵权,能决策国家大政,同时对人事任免有相当大的权利。当然,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官职不高,却一言九鼎,就是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

而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期间,许靖为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后为太傅,刘备称帝后为司徒,位高但权不重,甚至定蜀科(立法)这样的大事都没有参与。参与者为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可见,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后所封多数官职具为虚职,位高而权轻。(见《伊籍传》)

3、诸葛亮与李严

谈诸葛亮就不能不说李严。我们看看李严加入刘备集团后的履历。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汉制,丞相位在三公,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同时丞相可封驳诏书。也就是说,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的诏命也是无法实施的。所以才有新三国中刘备欲伐吴,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当众奚落诸葛亮,并以杀秦宓逼诸葛亮就范这个桥段。而假节,则是说诸葛亮得杀犯军令者,可见此时诸葛亮也掌兵权。丞相历来掌政务,中国历史上掌兵权的丞相再有就是寇准了,但寇准国家危亡之紧急时刻,而诸葛亮却在立国之时获得此权利,其权势之高后人可知。

而李严,刘备称帝第二年拜尚书令。尚书令位在九卿,比诸葛亮位置要低。受遗诏辅少主后,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看来是全国的军事主官。但是,刘备却安排他驻守边境。章武四年,诸葛亮将其调入成都。

纵观历史,有哪个皇帝的把托孤大臣扔在边境上,既远离京畿,如何辅佐幼主。刘备死前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由对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听到这个话的不止是诸葛亮,刘禅还有李严。此话无异于告诉李严,诸葛亮的地位比你高,你只是诸葛亮的副手。

另有,《糜竺传》“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糜竺传》“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这样的人,刘备待为上宾很正常,但为什么要强调“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而“赏赐优宠,无与为比”,以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军师将军”本身职位很高。在劝刘备晋汉中王的表中,有马超、许靖、庞议(庞统之父)、射援排在诸葛亮前面在劝刘备称帝的的表中,只有许靖,糜竺两人排在诸葛亮的前面。庞统死后,刘备“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诸葛亮的亲自前往说明了刘备的恩宠,可见诸葛亮的地位。

综上所述,自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始终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地位始终高于张飞、赵云、法正、李严等人。但与关羽孰高孰低,无法判断。曾封为前将军,假节钺(可代替君主出征,并可斩杀节将(如张飞、马超等人)。

刘备的克妻之名,奏响的是乱世中女性的悲歌

说起刘备,不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极尽美化之能事,就连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中也对他青睐有加。书中称他“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世,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挣附之。”不仅人长得帅,还会为人。这种人搁到现在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翩翩少年,就是啥也不干坐那儿吹空气都能吸引人,更别提人家情商还高,愣是将一位前来刺杀他的刺客给感动了,如若不是敌对关系,那位刺客恐怕当场就得抱刘备大腿。

刘备在男人堆里的好人缘,女人方面,比起曹操和孙权来,差了一大截。曹操一怒为红颜,随之准备操刀子干架,孙权身后的女人们争风吃醋不断。刘备身后的女人们可就安分多了,别说争了,连姓甚名谁都无从考证。刘备的妻妾们曾被人称为“三无妇女”,不知其名,不知其貌,不知归处。

一 数丧嫡室

刘备原是皇室血脉,奈何出生之时没赶上好时候,那时候正值东汉中后期,外有外藩屡侵中原,内有朝堂之上外戚宦官轮番坐镇,搅得天下直冒雾霾。刘备出生那年正是汉桓帝刘志在位的第四年,这位傀儡皇帝在位的第九年,也就是刘备六岁的时候,暴发了第一场党锢之争,双方政营互殴到能打出狗脑子来。这一场争斗敲响了东汉王朝灭亡的丧钟,也为后来的黄巾之乱埋下伏笔。而刘备也是在起兵讨伐黄巾军时真正踏入了汉末乱世的政治舞台。

还是少年的刘备,跟着母亲颠沛流离,以织席贩履为生,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儿。刘备长到15岁,母亲想着也不能天天待家里织席子卖鞋子,外出求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便与同宗其他同辈一起拜在了大儒卢植的门下,可是,书不认识他,他也懒得认识书。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还不如吃饭喝水来的勤,反倒是在遛马遛狗,弹琴唱歌,穿穿戴戴上无师自通,同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倒是结交了不少当地的豪杰。

这位孩子王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的老师卢植被政府调到前线去打仗,老师不在了,学堂也就散伙。老师在前线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有功,同学家中自有靠山,也可在政府中寻得一官半职。唯独他自己,只得回家继续卖草鞋。此时的刘备看着门前那棵桑树,想起年少时指着那棵参天大树发出的誓言:“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他的天下绝不可能是在楼桑村。在家待了没几天,便离家返回涿县。刘备去了县城没几天,就有人被刘备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两位商人本职是贩马,那年月,在重农轻商的政策下,他们虽然有钱,但大多都被士族们看不起,所以,商贩们一旦发迹,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的后代走上仕途,或者千方百计地跟当官的扯上关系,以谋求政治上的发展。

这两位马商在刘备身上嗅到这种仕途发展的潜力。所以,这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这两位是怎么发现刘备头顶钻石光并没有多加赘述。大概是商人的敏锐眼光,钱财的赠予是刘备拓展自己的政途的第一步,拿着这些钱,在县城里广交朋友,这其中就有最著名的两位便是与他拜把子的关羽、张飞。

据《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在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那么,随着刘备入涿县,身边豪杰壮士簇拥,真值二十出头的他娶妻实属正常。

也就是从他入涿县之时,从公元176年至公元194年这十八年的时间,刘备被安上“克妻”之名。刘备“克妻”的威名完全可以跟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那位公主比肩。

当然,记载中并未提及他的“克妻”,《三国志蜀书四二主妃子传》:“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数有几,几个的意思,而几表示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数目。如果是两位嫡室去世,大多也用不到数这个字。

关于刘备的妻妾,直到公元194年,被表为豫州牧时,他的妾室甘夫人才算有了记载。33岁之前,这位刘主妻子的数量保守估计也得三位以上。

从公元189年刘备参与镇压叛军开始,数十载的颠沛流离和战火不断,刘备妻子们随着他南征北战,乱世之下,安有完卵呢?可惜的是,这些亡妻无名无姓无根,从哪里来,在哪里埋也没有任何记载,轻飘飘地以“数丧”寥寥带过。战乱时期,女人的生命往往是战火纷飞中的炮灰,随风而逝,留不下半点儿踪影。

二 饱受战火之苦的甘夫人和糜夫人

刘备的妻妾有记载,便是从甘、糜二位夫人开始,她们自从跟随刘备之后,跟先前那些嫡室一样,多次与刘备于战乱中失散,颠沛流离。

刘备的嫡室死的太过频繁,估计连他自己都怕了,所以,他在小沛担任豫州牧时,甘夫人并未明媒正娶,只是作为妾室。甘夫人,《夔州府志》作名甘梅,生卒年不详,只是说她肤白貌美大长腿,虽是妾室,却一直被作为正室看待,家政也全由甘夫人料理。

同时,这位甘夫人跟随刘备历经四次劫难,三次被俘一次被抛,也算得上是劫后重生,却也没活多久。

第一次被俘是在公元196年。《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於吕布,布其妻子。

吕布乘着刘备和袁术交战,又遭守城将士曹豹反叛,甘夫人被吕布虏了去,这场战斗的结果以刘备投降结束,甘夫人得以回到刘备的身边。而在甘夫人被俘期间,在刘备辗转流落到广陵,海西之时,徐州大商糜竺再一次看到了刘备头顶的钻石光,不仅在钱财上大力赞助刘备,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慰藉甘夫人被俘,枕边无人的寂寥。刘备在糜竺的资助下,军队得以重振,可是这位糜夫人自此也就消失,史书上不再有任何记载。

至于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的,死于长坂坡后人不得而知,这位糜夫人或待在哥哥家不再跟随刘备,或跟随刘备死于战火之中,不论结果如何,糜夫人都是作为糜竺当时资助的筹码罢了。

第二次被俘,是在公元198年,《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

吕布再次派高顺进攻刘备,曹操的援军也没能敌得过高顺,甘夫人再次被吕布俘在手里。最终,曹操和刘备合力才终于灭了吕布,甘夫人又一次平安地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第三次被俘,是在公元200年,《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此前刘备投靠曹操作为盟军,干的并不踏实和顺遂,在公元199年曹操派遣刘备前往徐州截击想要北上投奔袁绍的袁术。截击任务完美完成,刘备支使走了曹操部下,突袭了徐州刺史徐胄,控制徐州一带,公然反叛曹操。

曹操乘着刘备进驻徐州未久,立足未稳,人心未定时,决定闪击刘备。公元200年1月,曹操自官渡出兵,在小沛击破刘备的主力军,甘夫人与关羽被曹操生擒,随后得以跟随关羽,甘夫人再次回归。

这第四次的命运可谓是九死一生,幸得赵云拼死相救。《三国志 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公关207年,刘备携甘夫人到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刘婵降生(那时候朝局动荡,刘备之前估计有子也在战乱中或病或伤都未能成活)。

儿子是生下来了,可是,这娘俩的命不见得就好。在荆州的地盘炕头都还没有捂暖和,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要收拾刘表。刘表父子爹死儿降暂且不表,单说刘备,那时候刘备正驻军樊城,谁也没料到曹操领军突袭樊城,等刘备收到消息,敌军眼看着兵临城下了。

刘备拖家带口,率领樊城百姓浩浩荡荡地出城逃命。百姓毕竟不是士兵,只能缓慢移动,到当阳长坂坡时,曹操大军追上。刘备带着几个将领杀出重围,朝着南面逃走,慌乱之间,哪还管什么妻儿家眷,甘夫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他爹驾马挥刀离她远去。战场上刀剑无眼,甘夫人搂着尚在襁褓之儿,何等的无助凄惨。所幸赵云及时返回,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护送甘夫人和刘婵逃出。

三次被俘一次死里逃生,甘夫人再是铁打的也经不住这样重复被惊吓,在赤壁之战后,甘夫人病死在荆州。后被追谥为皇思夫人和昭烈皇后。

生后的荣光是做给活人看的,已被深埋地底的亡人感受不到,同样的,这份荣光也抵不过生前饱受的战乱之苦。在那个男人争夺天下的时代,女人或俘或掠或杀,最终都似是被辗在车轮下的丝丝尘埃,成为了各方势力争斗的附属品。

三 政治联姻孙夫人

正史中并未提及过孙夫人的名字,孙尚香之名出自戏剧《甘露寺》。刘备巧夺荆州不还,孙权对其十分忌惮,听了周瑜的计策,假借重固盟好,进妹予刘备夫人,骗得刘备入吴郡。这孙夫人嫁给刘备之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孙夫人嫁给刘备时年方19,而刘备那年已是49岁,那个岁数都能当她爹。

而两个人的婚后生活,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记载: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这种情况,搁谁身上都得吓出心脏病来。两个人就是想干点儿什么情调之事,身边百十来号侍婢持刀侍立,虎视眈眈瞪着,肃杀之气,没被吓成阳痿,刘备的抗吓能力,委实强悍。

正如诸葛亮曾说:主公在公安时,北畏曹工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

可见这夫妻二人的关系,实属一个猜疑一个。孙夫人留守荆州之时,自持是孙权之妹的身份,骄妄豪强,常带着自己的侍婢在荆州地段纵横不法。在听闻刘备西征,孙权遣舟来迎接她时,她索性带着刘婵回吴,幸得张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才夺回刘婵。

自此,孙夫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

四 拉拢人心吴夫人

吴夫人是刘备入蜀后,为了拉拢人心娶得最后一任夫人。这吴氏父亲早亡,其父生前与刘焉交情深厚,遂全家跟随刘焉来到蜀地。后有相面者说吴氏有大贵之相,于是为儿子刘瑁迎娶吴氏。无奈刘瑁早亡,吴氏成了寡妇。

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纳吴氏为夫人,公元219年,刘备登上王位,吴氏被立为王后。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吴氏立为皇后。

娶吴氏那年,刘备53岁,也就是这位夫人跟着刘备平步青云,陪着他走完了人生最后阶段。

五 战乱时期的女人,奏响的是一曲哀歌

纵观刘备的前半生,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场,在三国之中,蜀汉的建立最为曲折艰难。得孔明之前,他带领着人马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被动挨打,穷于应付。身边人才寂寥,虽有一班虎将,但是未能有一人把控全局,得孔明之后,总算是有一位能够帮他制定远见战略的人。

一路经过的战火无数,女人便成了战场上的累赘,丢弃她们似是丢弃一件不起眼的衣服般容易。昔日汉高祖刘邦为了逃命,丢妻弃子,而刘备的甘夫人前后三次被俘,几近丧命,在此期间,刘备再纳糜夫人,只不过,她就似“数丧嫡室”那样,静悄悄地从记载中消失。

三国时期拉开的一场乱世中,充满尔虞我诈,弥漫硝烟。乱世出英雄,亦是男人挥刀争天下的舞台,而女性的身影隐在那些刀枪剑戟中,她们的命运大都似刘备身后的那些女人们,卑微无名而又不幸。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