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皇后成长计划李四攻略大全(明朝仅有两位见到曾孙的皇后下,孝定李太后的一生)

皇后成长计划李四攻略大全(明朝仅有两位见到曾孙的皇后下,孝定李太后的一生)

2022-12-27 08:18:26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皇后成长计划李四攻略文章列表:

皇后成长计划李四攻略大全(明朝仅有两位见到曾孙的皇后下,孝定李太后的一生)

明朝仅有两位见到曾孙的皇后下,孝定李太后的一生

孝定太后李氏

贫苦的家庭

明孝定太后李氏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三月(公元1545年),祖籍山西翼城县,她出生地方在顺天府漷县的永乐店。

她的父亲名叫李伟,字士奇。祖父名叫李玉,曾祖父名叫李冈,三代清贫。李家居住地方西边那个村叫于家里(今通州于家务村),东边那个村叫德仁里(今通州德仁务村)。

李氏的家就在这两个村的中间,现今名叫永乐店。当年她的老祖李政,祖籍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兴贤坊宣庄(今为西关南庄),靖难之役时冀城县青壮年参加了成祖率领的燕军,组成了一个营,叫翼城营。

成祖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登极为帝,改元永乐。冀城营的士兵先是迁到了大兴,后来又分散到顺天府各地。

永乐二年,李政等人与永乐大移民山西迁徙来的人们就在漷县定居下来,以永乐为地名,就叫永乐店(今北京通州区最南的一个镇)。

李家虽然穷苦,但应该是个受过教育的家庭。其祖父之名在那个名字满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时代里,意味有文化的存在。

另外从李太后从日后严格管教万历帝朱翊钧以及熟背佛经的情况上看,李太后应该也是接受过启蒙教育,能识文断字之人,之后又加以学习,文学素养不低(来去是梦)。

明朝共有四位太后为后宫嫔妃及天下妇女撰写表率之文:

孝慈高皇后(太祖皇后马氏)撰成《女戒》。

仁孝文皇后(成祖皇后徐氏)撰成《内训》。

孝章睿皇后(兴献王妃、嘉靖帝生母)撰成《女训》。

而孝定李太后则撰成《女鉴》。

太子所居文华殿后殿,悬扁十二字,每行二字,共分六行,其文曰:“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也是是李氏御笔。

陈府俾女

李伟有三子两女,长子叫李文全(奎,李太后长兄),次子李文贵,三子李文松,长女既是孝定太后,次女李氏。

其实她三弟李文松比长姐李太后进宫的时间要早得多,可能是家庭日子过得很艰辛,五个子女不好养活,李文松年少时便被家里送进宫做了太监。

李氏的幼年经历缺乏史料记载,笔者搜罗资料,现在比较可信且符合逻辑的说法是:李太后十多岁的时候,被卖进了通州县城(香儿胡同)的大户陈家,作为陈氏(陈皇后)的婢女,陈氏被选为裕王继妃后,她以随嫁侍女身份进入了东安门外的裕王府,后来又做了裕王的媵妾(十分低下)。

清贫的李家和富庶的陈家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一个是黄山之松,一个地里的葱。陈家大小姐的父亲名叫陈景行,字希哲,号松鹤,妥妥地将门之后,陈家祖籍江西南城县(建昌),从小品学兼优,弱冠之年便被府学入取。

孝安陈皇后的母亲张氏更不得了,她的祖父名叫张文质(陈皇后的外祖父),是明朝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陈家在通州的地位和财富是李家望尘莫及的,李氏到了陈府后,大李氏九岁的陈家小姐(公元1536年生)应该是对婢女李氏不错,并没有虐待和难为她,反而拿她当姐妹对待,教她读书练字,所以李氏始终对陈皇后十分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这也为万历帝朱翊钧登极后,同样为嫡母陈氏与生母李氏两位皇太后并尊,却没有发生如前文所说,成化朝嫡母钱太后和生母周太后那样两宫势如水火的局面,反而相处的十分融洽和相互敬重。

裕王府的岁月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裕王妃李氏(孝懿庄皇后)薨,比朱载坖还大一岁的陈氏被选为了裕王的继王妃。 作为贴身侍女,不满十四岁的李氏随陈小姐进入豪华奢饰裕王府,

陈氏作为继王妃一年后,也就是嘉靖三十八年,原王妃李氏(孝懿庄皇后)所生的王世子朱翊釴夭折,年仅五岁,朱翊釴之前还有一个姐姐(蓬莱公主),早在嘉靖三十六年八月壬寅日就去世了,所以裕王朱载坖面临无后的尴尬境地。

嗣子的希望寄托在二十二岁的陈妃身上,可因为身子弱,她一直没有身孕。一晃五年过去了,王妃陈氏的肚子还是“”毫无动静”(皇二女太和公主非陈氏所生),而十八岁的李氏却出落成为“风姿绰约”的大姑娘。

不知是本身好色的朱载坖看中了李氏,还是陈皇后思考“肥水不流外人田”,把机会留给自己的侍女,总之,嘉靖四十一年,李氏成为了裕王的媵妾。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不到十九岁在裕王府生下裕王第三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

嘉靖四十四年四月初九,生寿阳公主。

由于裕王长子朱翊釴(宪怀太子)和次子靖悼王朱翊铃都是早早的夭折,陈妃又无嫡出,朱翊钧就成为了朱载坖的长子和裕王府的长子独苗。

母以子为贵,凭借朱翊钧,李氏地位青云直上,位才人(侧妃)。

《皇明典礼》:皇太子正妃封妃,次皆拜才人。

嘉靖帝与朱翊钧

著名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中对嘉靖帝与朱翊钧子孙相见予以精彩的描绘,其中就有明世宗朱厚熜闻得朱翊钧诞生后,大封李伟为侯,赏赐金银丝绸的桥段,并亲自到裕王府去看望这位孙子,并时常叫李氏带着朱翊钧进宫拜见的桥段。

嘉靖帝没有见过朱翊钧

而实际上,世宗朱厚熜在世时,八个儿子死了七个,所以开始迷信“二龙不相见”,他也许仅仅知道裕王朱载坖生了个儿子,可他根本没有见过朱翊钧,甚至不知道这个孙子叫什么。

不知道孙子叫什么

按明制,世子五岁请名,所以直到穆宗即位后,朱翊钧才算有了名字。

今上(万历)以全亥八月生於裕邸。时世宗惑於“二龙不相见”之说,凡裕邸喜庆,一切不得上闻。是年四月西苑玉兔生子,七月有白龟卵育之瑞,廷臣俱上表贺。而今上弥月,不敢请行翦发礼。至穆宗即位,大臣以立太子请,上命先命名,徐议册立,始以元年正月赐今御名。

隆庆贵妃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景王朱载圳病死于安陆,八子中唯一存活的裕王朱载坖才得以成为事实上的储君,但就剩这么一个独苗了,嘉靖帝也愣是到死都没有正式册立裕王朱载坖为太子。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567年1月23日)嘉靖皇帝驾崩,朱载坖奉“遗诏”即位,登极为帝,改元隆庆。

陈氏被册立为皇后。

李氏则在隆庆元年二月,生永宁公主,三月册封为贵妃。

隆庆二年又生皇四子朱翊镠(潞简王),此时李氏年仅二十四岁。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也就是穆宗皇帝去世后,李氏又生下了瑞安公主,瑞安公主是典型的遗腹子。

隆庆帝朱载坖一共四个儿子,七个女儿,活下来六个,除了淑妃秦氏所生的延庆公主外,贵妃李氏就包办了其中的五个,幸好他们都随了李氏长寿的基因,全部得以长大成人。

虽然陈皇后没有子嗣,但李贵妃并没有趁机抢班夺权,反而时时刻刻以陈皇后为尊,本本分分地照顾太子朱翊钧,并让朱翊钧以生母对侍之。

万历朝的定海神针

个人认为,如果说明朝的太后中,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只有两位半。

一位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孝恭章皇太后孙氏,她以皇太后之尊,在土木之变后力挽狂澜,夺门之变后拨乱反正,对维护明朝统治(成败皆空)和国家安定发挥了基石作用。

在景泰皇帝朱祁钰的改立太子的高压下,她作为祖母毅然出手保护了幼小的朱见深(明宪宗成化帝)。

另一位就是孝定李太后,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和对幼年登基的朱翊钧严格的教育措施,以及大胆放权让张居正改革,最终创造了万历中兴,让明王朝再次辉煌。

她作为太后,放下身份等级之念,坚决支持立宫女王氏(孝靖皇后)之子,也就是万历长子朱常洛为储君,维护明朝立长的制度。

最后还有半位就是前文提到的孝肃周皇后,虽然她不敬嫡后钱氏,悍妒成性,纵容家人贪财违法,但她在成化朝后宫面对“万氏恐怖”时,将几乎必死于万贵妃之手的皇三子朱佑樘保护起来,免于受害,才有了明朝政清风和时代“弘治中兴”。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朱载坖驾崩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

看来明朝皇帝三十岁之后是个坎儿,十六位皇帝(不含建文)加懿文太子朱标在内,有九个是死在这个年龄段(崇祯自杀)。三十六岁去世就有朱标、朱佑樘、朱载坖三位。

面对百官劝进笺,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三辞乃受,缞服御文华殿继位,六月甲子,朱翊钧遣官郊祭天地、太庙、社稷,即皇帝位,开启了万历时代。

尊嫡母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尊生母为慈圣皇太后,本居慈宁宫,但为了照顾朱翊钧暂住乾清宫。尊谥穆宗嫡后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与穆宗合葬,李太后成为明朝第一位嫡亲两宫并尊之初,就上尊号的非前朝皇后,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怀孕期(怀瑞安公主)被尊为太后的人。

此时两宫太后的父母俱在(陈景行夫妇和李伟夫妇都在世),一时被天下美传。

这是明朝唯一的一次三母(嫡母,继嫡母,生母)并尊,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景泰两宫并尊,孙太后被尊为上圣皇太后,景泰帝的生母贤妃吴氏只尊皇太后,无尊号(景泰年号后废,吴氏亦废皇太后号)。

成化两宫并尊,尊皇后钱氏为慈懿皇太后,贵妃周氏亦为皇太后,也无尊号。

到了万历朝又一次两宫并尊,有礼部之臣认为,李太后只应尊为皇太后,而不应上慈圣尊号,认为这是冯保和张居正联合起来拍李太后的马屁,从而提出反对。

时江陵公方欲内谄慈圣,以为固权地,苟可异礼,何所不至!而议者责以不力谏,误矣!历朝以来,臣下嫡母在堂者,生母不得封;即生母殁,亦不得丁忧,其自爱者不过给假治丧。今三母并封。登之令甲,而所生即媵婢,亦得尽三年之哀。此固君父旷荡之恩,锡类所及,顾欲使人主自靳于所生,当亦非人臣所安也。

但反对无效。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巧合,当年宪宗朝嫡母孝庄钱太后无子嗣,孝肃周皇后生了两个儿子(朱见深、朱见泽)。

神宗朝孝安陈太后也无子嗣,而孝定李太后也生了两个儿子(朱翊钧、朱翊镠)。

其中朱见泽谥号崇简王,朱翊镠谥号潞简王,谥号皆为简。

但不同的是,孝安与孝定两位太后的关系要比孝庄和孝肃两位太后融洽和亲近得多。

两人自小相识,姐妹多年,入裕王府后相濡与共,陈皇后也将朱翊钧视为己出。李太后时常告诫朱翊钧对嫡母陈娘娘身体不好,要多尽孝,让哄陈娘娘开心。

神宗在东宫,每晨谒奉先殿、朝帝及生母毕,必之后所问安,后闻履声辄喜。既嗣位,孝事两宫无间。

她对朱翊钧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朱翊钧怕他母亲怕得厉害,每天天没亮就让小皇帝起床,洗漱后去读书。犯了错误就责罚他长跪,写罪己书(写检查)。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太后闻,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

直到万历六年,万历皇帝大婚(王氏被册立为孝端皇后),儿子都娶媳妇了,也就不好再原来严厉地管教了,于是李太后将朱翊钧托付于张居正辅佐,搬去了慈宁宫居住。

“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

三十三岁的李太后迁居慈宁宫后,约束自己不再过多的干预朝政,每日诵经礼佛,读书习画,万历帝朱翊钧则每日前来给母亲请安。

直到万历九年,十九岁的朱翊钧在慈宁宫发现都人王氏,继而临幸。王氏怀皇长子,朱翊钧则认为王氏乃一都人,在李后面前百变狡辩,不予承认,受到了李太后的严厉批评。后来,朱翊钧欲违反立长祖制,欲立贵妃万氏之子朱常洵为储君,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

此处由于篇幅过大,请详见前文明朝国本之争中最为悲惨的女性,明光宗泰昌皇帝的生母孝靖皇后

万历四十二(1614年)年二月,李太后马上就要迎来自己七十大寿,此时的万历帝国本之争失败后,已经很久不上朝了,明朝早已日暮苍穹,千疮百孔,内有起义不断,外有后金南侵,宫内更是让郑贵妃弄得乌烟瘴气。

虽然朱常洛的太子名分已定,但郑贵妃却依然不甘心,觉得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还有被立的机会,迟迟不肯让其赴国(就藩),更是以太后七十圣寿为由,一再拖延。

李太后何等人物,本身就对郑妃的嚣张跋扈很不满,一看郑贵妃又拿自己的生日说事,便怒言:那我儿子潞王也能从封地跑回北京来前来给我祝寿(藩王不得出封地)吗?

群臣请福王之藩,行有日矣,郑贵妃欲迟之明年,以祝太后诞为解。太后曰:“吾潞王亦可来上寿乎!”贵妃乃不敢留王。

把福王赶出京城就藩,这也是李太后为她所保护的长孙朱常洛办的最后一件事,不久李太后病逝,距她七十岁生日仅差不到一月。

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合葬昭陵,因非前朝皇后,李太后不谥帝号“庄”,神位不升附太庙,别祀崇先殿。

昭陵地宫猜想图

比较巧合的事,这一天,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出生,也就是最终率领清军屠尽扬州、嘉定,擒获了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进入南京城。

太后去世的消息传到卫辉,荒唐无度、骄奢淫逸的潞王朱翊镠痛哭不止,不久即病逝,终年四十七岁。

昭陵凌恩殿

李太后的家族

李后被尊为皇太后,其父李伟由锦衣卫都督同知伟晋爵为武清伯,皇长子朱常洛降生后晋升武清侯。

长兄李文全(奎)万历十二年五月丁丑袭爵。万历三十六年卒。

兄弟李文贵封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官居一品。

三弟李文松由御马监总管太监晋封指挥使,有种说法是他又名李玄成,日后成为全真派十方丛林武当山金沙坪凝虚观第一代观主。

小妹李氏嫁锦衣卫正千户陈胤征,亦升赏有嘉。

关于国戚武清侯李伟那“光荣”事迹,这里就不展开了,请看前文明朝皇帝外祖父爵位:生封伯侯 死赠国公 家族显赫 违法不究

昭陵宝城神碑

崇信佛教

李太后一生崇信佛教,万历帝尊其母为九莲圣母,世人皆言李太后乃观音菩萨转世。

从万历元年皇姑寺铸大钟起,李太后参与并筹建的佛教寺庙非常多,并多次遣官前往五台山,普陀山上香。

万历十四年七月庚子,慈宁宫与皇宫中的莲花相继盛开,众人赞为瑞相(实际上是保护朱常洛)。

万历十五年李太后梦中遇九莲菩萨,传授太后《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李后醒来将所得经典一字未差的记载下来(来去是梦),被世人称奇。

万历帝为其母在海淀建慈寿寺,刻碑纪念,碑的正面刻观音大士圣相,反面则是“九莲圣母”李太后的雕像,寓意李太后乃观音转世。

今日北京长椿街也因孝定李太后所建长椿寺而得名,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长椿寺,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像,并供奉渗金多宝佛铜塔(后迁徙至万寿寺)。

李后籍贯疑考

在李太后的祖籍山西翼城,还修建有太后庙和太后故居,传说庙前有碑,碑上镌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帝至此,龙行三步’。

据民国《翼城县志》记载:孝定李太后,明穆宗妃,神宗生母。翼城人,徙漷县。父伟,封武清伯”,赠安国公。”

又载“少丧母,随父客燕……居人以后生此,故立庙祀之。”

按县志来说,李太后是幼年随父来到通州漷县,但这与《国朝献徵录》等正史记载相左,况且李氏被尊为太后之后,其母尚在,何来“少丧母”之说,所以有些文章中的描写嘉靖年间,泥瓦匠李伟带着李氏逃亡到通州是不严谨的。

李太后与东林党

李太后在国本之争初期,坚定的支持弱势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面对郑贵妃的飞扬跋扈,李氏暗中联合佛教团体及朝臣顾宪成等对抗郑氏、福王一党,可视作晚明党争的开始。

在国本之争中,无锡人顾宪成(号东林先生)上谏疏要求万历立长,而被万历帝罢官还籍。回到无锡后,顾宪成修复始建于北宋的东林书院,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支持,史称东林党。

所以有云:“东林,乃太后之党也”,甲申国变后(公元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缢),明廷南逃至南京,众人皆以福王朱由崧(朱常洵子)为尊,拥立其为帝。

但以钱谦益为首是东林党坚决反对,要拥立潞王朱常淓(潞简王朱翊镠之子)为帝,福王是万历帝之孙,潞王是万历帝的侄孙。

舍帝孙而拥立侄孙,其中隐藏原因之一就是朱翊镠是李太后之次子,朱常淓是李太后之孙。李太后又是东林党原始发起人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郑妃与福王一党……。

明朝见过曾孙的第二位太后

孝定李太后经历明朝最长两个的时期(成败皆空),即嘉靖朝与万历朝,又经历了承上启下的隆庆朝。

孝定太后的丈夫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儿子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孙子是明光宗泰昌朱常洛,重孙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朱由校

朱由校出生在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605年月23日),朱由检出生在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李太后去世于万历四十二年,所以李太后见过朱由校和朱由检两位曾孙。

朱由检

另外,李太后不仅是即孝肃周太后之后第二位见过曾孙的太后,而且她还是即诚孝昭张皇后(仁宗皇后)之后,两位平辈的后代相继即位为帝的太后(正统朱祁镇、景泰朱祁钰)。

埋葬着孝定太后李氏的昭陵宝顶

来去是梦 成败皆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荒淫无度的古罗马究竟有多乱?

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古罗马文化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页,诚然,罗马的辉煌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辉煌之下所隐藏的肮脏和混乱也是让人感到惊诧。

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古罗马文化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页,诚然,罗马的辉煌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辉煌之下所隐藏的肮脏和混乱也是让人感到惊诧。

在历史上古罗马当中暗藏着混乱的性关系早已臭名远播了,就像同性恋、多角恋情,甚至是乱伦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在罗马的统治阶级当中。根据相关历史书籍记载,许多古罗马皇帝的脑子似乎都不太正常,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荒谬的,在外人看起来极其不合理与疯狂。结果也是自然而然,外界一致认为,古罗马毁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荒淫。

值得一提的是《神的统治》这本书里,就把古罗马的淫乱完美的诠释出来了。里面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皇帝的小妻子梅萨丽娜给丈夫戴绿帽子的事情,她放着好好的皇后不去做,背着皇帝偷人。除此以外小阿格里皮娜和儿子尼禄在历史上也是臭名昭著,前者为了地位勾引自己的叔叔,后者为了一个女人杀了自己的母亲。

公元49年,小阿格里皮娜带着自己的儿子嫁给了自己的叔叔克劳狄乌斯,正式成为了罗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的终极计划是等到丈夫驾崩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登基,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来操纵儿子,然后让整个罗马帝国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儿子成功登基了以后,小阿格里皮娜就像中国的慈禧太后一样开始垂帘听政,随着尼禄一天天长大,他的叛逆心理也与日俱增,尼禄派了死士去杀掉小阿格里皮娜,小阿格里皮娜被死士乱剑刺死。尼禄的下场也不好,他最后死在了一个奴隶手中。至此罗马正统皇室就此绝后,之后罗马爆发了内战,局势一片混乱….

如果选出唐诗中最常见的必知典故 这些排在前10名你认可吗?

问题:有哪些是你印象深刻的典故?

前言

相对文章来说,诗词篇幅短小,想用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内容和思想就比较难 。因此适当地用典就成了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诠释"用典"是这样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意思是以古代的故事来说明今天的事,用相似的事例来表达诗中的含义。 用典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用生僻的典故,以免造成读者的理解障碍;同时也要注意不可用典太多,成为点鬼薄或者掉书袋。

如果让您列举前10个最常见的典故您会推选哪些呢?下面老街就列举10个我以为唐诗中最常见也是必须知道的典故,您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既然是唐诗中的常见典故,那么至少是隋朝以前的故事了。

一、宋玉悲秋

宋玉悲秋典出宋玉的名篇《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时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和宋玉。关于宋玉的身世有几种说法,晋代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 中说: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宋玉的作品有 《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 除了宋玉悲秋以外,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巫山云雨等典故都出自宋玉的作品。关于宋玉悲秋的诗词最有名的大概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二》了: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典出《汉书·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汉朝想要回苏武,匈奴人撒谎说苏武死了。没想到汉使后来用了一计,说皇帝得到一只被射下来的大雁,雁足上有苏武的书信,就这样把苏武要了回来。这个典故有几十个词语形式,如:上林书、塞雁音书、断鸿书、雁使、雁足、雁书等。使用这个典故的诗词简直太....多了。

李白的《千里思》: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宋朝秦观的《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关于书信的典故还有《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之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称书信为鲤书、鱼书、双鲤、寄鳞、尺素等。例如唐·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三、杜鹃啼血

关于这个典故有几种说法,不过都大同小异,其中一种:

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这个国王死了以后化为子规鸟,也叫做望帝、杜鹃、杜宇等。其鸣声有哀怨、思归等含义。晋·张华注《禽经》时说这种鸟;

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四、庄周梦蝶

李商隐七律《锦瑟》中使用了上面说的“望帝”典故,出句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周梦蝶来自于《庄子内篇·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把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使用的还有唐朝诗人薛能,他在《华清宫和杜舍人》有一段:

祝寿山犹在,流年水共伤。杜鹃魂厌蜀,蝴蝶梦悲庄。

五、接舆歌凤

接舆是一个神秘的隐者,他曾经唱歌嘲笑孔子看不清世道,这个典故来自于《论语注疏·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李白有一首诗,很多人能背上来,《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六、高山流水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接舆笑话孔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钟子期和俞伯牙却一见如故成了知音,唐朝诗人元孚就把这两个典故放在一首诗里做了对比:

《送李四校书》

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莫学楚狂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七、李广数奇

汉朝飞将军李广一生披肝沥胆勇冠三军,但是被认为运气不好(数奇),眼看着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飞黄腾达,自己却至死也没有封侯。《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自己认为当年杀俘虏影响到自己的官运,未免有点迷信。不过他的典故常常被怀才不遇的文人们拿来发牢骚。晚唐诗人温庭筠《伤温德彝》 :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温庭筠说,你温德彝就和李广一样呀,有这么大的功劳,却不能封侯,而那些无能之辈却名利兼收。就像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一样,虽然桃李满天下,业务水平很高,却没能评职称当教授,而那些抄论文的却进了北大作博士后......

八、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是汉武帝和皇后陈阿娇的故事:

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馀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金屋藏娇本是个合家欢的故事,但是结居很悲惨,《昭明文选》卷十六汉·司马长卿(相如)《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陈皇后没想到自己也有失宠的一天,自己住在长门宫闷闷不乐,听说司马相如能写赋,于是用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做了一篇文章先给汉武帝,缓和了和皇帝的关系。

于是这个故事是一串典故:金屋藏娇、冷落长门、千金买赋等。

李白的《白头吟》写到: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辛弃疾在那首著名的《摸鱼儿》中写到: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词用“长门”典,明显是比喻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

九、牛郎织女

这可能是最不需要解释的典故了,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传说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断,只有七夕时通过鹊桥才能短暂相聚。汉朝《古诗十九首》中专门有有一首写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晚唐杜牧有一首绝句《秋夕》写了一位孤独的美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十、 昭君出塞

王昭君的故事有点像李广,战场上的男人靠武功,后宫的女人靠姿色。可惜李广命运不好,没能封侯就自杀了,活脱脱一个悲剧人物。王昭君的经历传奇得多,因为不肯贿赂小人,没能得到皇帝的临幸,结果被送到了匈奴。临走时向汉元帝 ,皇帝才发现受到了画师的蒙蔽,一怒之下占了画师毛延寿。据说昭君出塞六十年: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

无论王昭君自己是否幸福,诗人还是把她也当作一个悲剧人物: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结束语

上面老街列举的十个典故背后都有一定的含义,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诗人的意图就需要选择相关的不同典故 。但是要说这些典故一定要排作前十名就不必当真了,老街也是想到哪写到哪,您觉还有哪些典故更为多见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下面老街录入自己的一首《水调歌头》:

君乃高阳客, 我自楚狂人 。相逢权尽尊酒, 休笑误儒身。 落木难栖凤鸟, 焚典还生刘项 ,何必赋长门。 狐兔谋三窟, 劳燕舞纷纷。五千岁, 沧桑事 ,几回闻 。依稀良夜幽梦 ,不似旧时春 。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三径草成茵。 相对南山老, 钓月衣悬鹑 。

@老街味道

诗词格律与创作 诗词用典的忌讳

这里有没有你最喜欢的吟雨诗词 你能自己写一首吗?

为唐朝诗人排座次 你会怎么排前十名?这十位你认可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不同时期虞美人风格各异 填词时要注意什么?

唐诗宋词里的名胜您去过几处 创作吟咏古迹的诗词要注意这几点

宣讲家网文稿丨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四大小说名著大家都耳熟能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它们产生的年代是从明代一直到清代。这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在长时间的写作、流传、阅读过程当中,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四部小说名著自身凝聚着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阐释,今天,我从每一部小说中选一个侧面来讲一讲。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三国演义》的历史意识、《水浒传》的政治思考、《西游记》的人生哲理、《红楼梦》的生命体验。从远的历史,近的政治,到咱们的人生,再到每一个人的存在,大概顺着这么一个线索,我们来考察一下四大小说名著带给我们的文化启示。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意识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肯定包含着古人对历史的思考、认识和阐释,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可以说是历史意识。明代有一位叫杨慎的状元,他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后来,毛宗岗重新修订《三国演义》的时候把杨慎这首词放在整部小说的一开始,因为他认为杨慎的这首词能够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历史的一种看法。

这么一首词把人所参与的,所表演的古往今来的一种历史,放到了水、山这样一种客观景物面前。大家知道,不管是水还是山,虽然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它的变化是比较微小的,也就是说它相对是静止不变的,相对人世来说,人一天一天老去,但是山水依旧,所以他讲的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间的流逝在空间的相对静止的面前,显得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一段时间当中,历史英雄们表现出了那种可歌可泣的壮举,他们的努力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过了以后,也许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的话,也许会对他们的意义提出某种疑问。是非成败转头空,他们在世的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行为,到他们死去了以后,转头都空了,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言说,就是人们还在不断地讲述历史,不断地叙述历史,因为人们在历史上要汲取的是在现在生存的那种力量,是面对未来的一种勇气,这是历史对当代人的一种价值。

古人在思考历史的时候,有种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三国演义》这样的一部小说,他写的是三国的历史,但是从他整体的结构框架,咱们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这就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头一开始说到的,他说:叙三国不自三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叙三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本来《三国演义》或者是叫《三国志演义》,它讲的是三国(魏、蜀、吴)的历史。按照这样的一种最简单的认识,故事的开端应该是魏国的建国、蜀国的建国、吴国的建国,有了这三国鼎立,然后才来讲述这个故事,然后三国被晋国一一灭亡了,那么这三国故事也就结束了。但是书中不是这样的,《三国演义》小说演义了很长一段的曹操的故事,曹操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所以三国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呢?它是汉灵帝的建宁元年开始写起,为什么选择汉灵帝的建宁元年呢?小说家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个统一的东汉王朝为什么会分崩离析呢?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分裂的局面呢?为什么从统一走向了分裂?他要思考这里头的原因,找到历史发展的那种必然性的原因。

不同的文学家,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民间流传的一部说书的故事,叫《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平话》里头,作者在探讨之所以会三分天下的时候,他认为这跟刘邦建国之初的政策有关系。大家知道,一个很著名的话叫“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呢?就是刘邦靠着一批猛将,一批英雄们打下了天下,但一旦拥有了这个天下以后,这些功臣们最终都没有善果,比如说韩信,比如说英布,比如说彭越,在刘邦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这些战将,都被刘邦找种种借口给杀死了。所以,《三国志平话》的叙事者就拿这个来说事,他认为这里头有因果关系。这三个人死了以后,400年死不瞑目,他们的冤魂积聚成了一股冤气,这股冤气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分裂,成为魏、蜀、吴三国,这三个人分别托生为魏、蜀、吴三国,三分汉朝天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阐释。这种历史阐释带着很强的因果报应的观念,这种历史的思考相对来说是比较虚幻的,你怎么能讲东汉王朝的统一到分裂是由冤冤相报的原因造成的呢?难道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原因吗?所以,《三国演义》小说就要探讨这种政治原因,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是因为朝廷内部的动乱造成的,那么朝廷内部的动乱就属于内祸和外乱,内祸是外乱的根源,而这个内祸是什么呢?在东汉末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戚专权,就是皇后、皇太后这一支力量专权,超越了大臣的权力,超越了皇帝的权力。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宦官乱政,这成为东汉末年政治动乱、政治黑暗的一个根源。作者就追到了这个根源,所以他是历史的思考,是对历史上实际发生的这种政治事件背后的原因的一种思考。任何一个小说家在选择故事开端的时候,肯定是有一定意义的,而这种意义就包含着对历史的思考,是历史意识的一种表现。那么,《三国演义》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结局不是三分天下,而是讲西晋的统一。

在这样的一种整体框架上,咱们可以看出一个特点,这个特点用毛宗岗的总结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讲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带有某种必然性、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往往人们讲到历史规律、社会规律或者自然规律的时候,人们往往推究到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一种事实。分久了一定是合,合久了一定是分。咱们在讲自然规律的时候也是这样,太阳升起来一定是要落下去的,太阳落下去一定还会升起来的,所以日升日落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小说家在选择“分分合合”这种循环的历史的时候,他有选择权,而这种选择权恰恰包含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也就是咱们讲的历史意识。

《三国演义》小说家在选择历史“分分合合”循环演变过程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什么呢?他选择的是从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大家知道,分合分合是循环的,从分到合是第一种选择,选择从合到分第二种选择,第三种选择是分合分,第四种选择是合分合,至少有四种选择。那么在这四种选择当中,《三国演义》小说家选择的是合分合,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统一的东汉王朝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国,然后最后又到了西晋王朝的统一。

在这样一种整体结构下,他一方面表达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对整个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发展,他是带着一种很坚定的信念的,即分裂是暂时的、短暂的,统一是必然的、长久的。分裂是一个痛苦的、苦难的过程,而统一才是人们真正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三国演义》带有很强烈的大一统的观念和信念。

当你阅读《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写两头的“合”写得少,“分”的过程写得非常热闹。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小说舞台上活跃的这些英雄们生逢乱世,整部小说就是他们在乱世当中的生活表现和生命展示。小说家还要进一步进行判断,在乱世当中,种种英雄在展示他们人生价值的时候,有没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呢?或者说有没有不同的意义呢?小说家认为有,这种不同意义具体表现在对曹操一方和刘备一方的叙事偏向上。

大家知道,任何人讲故事,他喜欢什么就会多讲什么,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会少讲。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很简单的阅读选择,凡是作家用更多的文字、更大的篇幅加以描写的,肯定是作家认为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东西;凡是作家用比较少的篇幅、比较短的文字来描写的,肯定是作家认为相对的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不那么有意义的东西。从三国的实际的历史来看,大家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整个历史舞台上,占据中心地位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中原地区,因为那个时候中原地区、北方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尤其是从长安、洛阳,一直到曹操迁都许昌这一带,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以,小说一方面尊重历史,比较完整地写出了曹操一生驰骋疆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从小说第二回一直写到第七十八回曹操去世,里头有一系列曹操的故事。曹操号召各地的诸侯来讨伐董卓,曹操将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平定了中原,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等等。他如实地写了这个故事,但是咱们注意到,小说的第一回不是写曹操的,而是写刘备,是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从这样的一种选择可以看出,小说家认为第一主角,三国时期的第一主角,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整个第一主角不是曹操,而是刘备。

所以他放在第一回来写,那么刘备的故事从第一回一直写到第八十五回刘备去世,在这个故事当中咱们又更进一步地发现,在讲述刘备的时候,小说家的叙事重点又放在刘备集团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的故事从第三十七回一直到第一百零三回,所以有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部诸葛亮传,在三十一回以前,可以说是诸葛亮前传,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嘛,那是为诸葛亮出山做种种的铺垫,铺垫到了他不得不出山,而一出山就立刻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三分天下。那么,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演义的是诸葛亮后传,一旦天下没有了诸葛亮,整个局面发生逆转。原来可歌可泣的很多故事都集中在诸葛亮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行为上,所以,诸葛亮七擒孟获也好,六出祁山也好,这是整个小说当中的叙事重点,当然更不用说前头的赤壁之战呀等等。诸葛亮成为整个故事的中心点,为什么呢?因为在小说家看来,虽然在历史上人们是很难简单判断是非和善恶的,用古代的历史观念可以说春秋无义战,咱们现在很难判断,是曹操举行的种种战争是正义的呢?还是刘备集团举行的种种战争是正义的?在小说叙事当中,认为刘备一方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而曹操一方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刘备一方的行为是善的,而曹操一方的行为是恶的,这就形成善和恶的对比,正义和非正义的对比,正义和邪恶的对比。这是小说家所要强调的,或者说小说家在叙说历史的时候,表达出来的一种道德倾向,这是对历史的道德阐释,那么,这种历史的道德阐释从小说家的叙事来看,他希望他能够代表普通民众的一种愿望,希望刘备集团能够最终统一天下。

小说家这个愿望,老百姓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最终是取代了曹魏集团的司马懿集团统一了天下,在整个小说叙事当中,司马懿集团属于被批判的角色,但正是这种势力最终统一了天下。所以,尊刘抑曹的政治倾向和最终刘败曹胜的历史事实之间构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冲突,人们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诸葛亮临终的时候深深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这是天意,这个天意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上就是历史的事实,小说家不能够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写刘备集团最终统一天下,他只能尊重历史事实。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要表现自己的道德倾向,这样两种选择上,构成了一个激烈的冲突。并不是人们的善良的愿望在历史上都能实现,当然另外一方面,人们也应该保有这种善良的愿望。

我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有一首词讲得很有意思,这里读一下,供大家思考。《咏史》,“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兴亡成败太多了。“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帐,电子机难得从头算”,这么多历史,五千年历史这笔糊涂帐,你哪怕输入电脑里头也算不清楚,竟自有若干卷,存下这么多的二十五史太多了。“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了一半”,至少有一半人不是安享天年的,正是成年盛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龈龈争辩”,还使劲地在那里争,使劲争,争什么呢?“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历史的整个的发展的趋势,历史上所有的这些人们都在争都在夺,都在抢夺是非,都在判断是非曲折,所以兴亡成败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种历史,那么在这个历史的背后,更值得思考的很可能是在历史上的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历史上人们争夺的过程。

二、《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水浒传》的故事和《三国志演义》的故事有一点不同,就是《三国志演义》的故事是按照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撰写而成,《水浒传》的故事呢却带着很强的传奇特点。宋江起义的故事,北宋末年的确有这个故事,但是历史记载太简略了,把它演义成一篇长篇小说,里头带着很多传奇特点。在这种传奇的叙事当中,更能够看出古人对于历史、对于英雄的一种思考。

从总体结构来看,《水浒传》小说始于洪太尉误放走妖魔,这是第一回了。宋仁宗时期是北宋的一个太平盛世,但太平盛世的时候,京师这一代发生了瘟疫,瘟疫很重,所以专门去龙虎山请张天师来祈香、做法,祛除瘟疫。派谁去呢?派了殿前太尉,叫洪信这么一个人去。皇帝派洪信到龙虎山请张天师,没想到张天师早就得知,他是神仙嘛,他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他自己到京师来了。洪信扑了个空,在上清宫的伏魔殿那里,他看到有一块大石碑压在那,他问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这块大石碑底下压着妖魔,一定要镇住这个妖魔,洪信不信,哪有什么妖魔被压住,他就愣揭开这块大石碑了,一揭开以后,一道黑气冲天而起,散到四方,就成为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

小说家特别想讲的故事开端,就是一百零八个妖魔来到人世间,跟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你看到小说最终的结局,宋公明神聚蓼儿洼,他同样讲了这个含义,前后贯穿同样的含义。他说最后宋江的队伍七零八落了,宋江死了嘛,队伍七零八落,但是他们的灵魂不灭,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头,宋江成了梁山伯这个地方的城隍爷了,所以托梦给宋徽宗。前头是宋仁宗,后头是宋徽宗,也是个皇帝,那么宋徽宗就专门在梁山伯为宋江他们盖了一座祠堂,春夏秋天四时祭祀宋江这些冤死的英雄,所以最后宋江他们成了神了,还是得到皇帝钦命的一种祭祀。这样一种整体框架告诉我们,整个《水浒传》的故事构成了一个三部曲,叫魔君三步曲,这是我起的名字,因为他是妖魔嘛,妖魔放出来以后首先是群魔乱世,这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点,然后是改邪归正,这些群魔们都改邪归正了,成为官军了,成为皇帝统辖的一支部队,最后冤死了以后荣升天神。

作者思考了人在政治环境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首先思考的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就是官逼民反。在中国古人看起来,整个社会结构的构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就是古人讲所谓的四民,四种老百姓的构成,叫士、农、工、商,但士、农、工、商都是民,所以叫四民。除了民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社会阶层呢?有,在古人的观念里头,在民之外有一个,或者是在民之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阶层——官。而皇帝是协调官民关系的核心人物,那么在考察中国社会动乱的时候,古人有一个命题,就是官逼民反,而《水浒传》小说恰恰解释了这种命题。

他要讲社会动乱会产生宋江这种民间的武装势力。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人呢?为什么会造反呢?根源在什么地方?他追究这个根源,叫乱自上作。金圣叹讲得非常清楚,他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还没有写的时候先写高俅,为什么先写高俅呢?就是要揭示一个乱自上作的根源。大家知道,小说一开端写的就是宋徽宗还在当太子的时候赏识的一个破落户高俅,高俅没有什么别的本事,他最强的有两种本事,一种本事他是个体育明星,是个足球明星,他是蹴鞠踢得很好,而宋徽宗在当太子的时候叫端王,那么端王有个业余爱好就是踢足球,两个人在足球场上情投意合的,所以徽宗就看中了高俅,这是一种。

另外一个,小说写了高俅发迹的过程,飞黄腾达的过程。从社会最下层的破落子弟,啥也不干,游手好闲,就靠着球踢的好,能够讨好富贵人家的这些爷们,能够讲笑话,能够拍马屁,这样的一种人居然一步一步地当上了殿前太尉。高俅也是民,摇身一变变成官,不是靠他的真才实学,而是一种完全不正当的选拔机制,而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的腐败,隐含着一个整个政治的危机,也就是说政治自身的腐败和动乱。一个无才的人,一个破落户的子弟,也就是一个邪恶的人居然能够不惜一切手段地爬上了最高位置,而像宋江、林冲等等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英雄反而不受重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用人制度上的对比,这种用人制度的对比隐含着对整个政治制度的一种抨击。

在正常的政治制度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政治势力——绿林。那么,一方面是民间江湖上的政治势力,一方面是朝廷的政治势力,这形成了一种对比。两个不同的政治空间,一个在朝廷,一个在民间,形成了尖锐的政治斗争、政治冲突。而小说家在叙说两个政治空间的时候,带有非常强烈的倾向性,这就是金圣叹讲的“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邪恶的都归到朝廷那,美的善良的都讲到绿林那去了。所以,人们同情、喜爱、赞美108个英雄好汉,而人们愤慨、批判蔡京、高俅等等这一大批奸臣,当然也指向了奸臣背后的、庸弱的、糊涂的皇帝,同时也指向了以这种昏君、奸臣所构成的整体政治制度。这里面包含着深刻政治思考,所以,整个小说故事的展开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过程,不想反的人也要反,像林冲根本没有想到要反,但是高俅搞的他家破人亡,他就不得不反。他是要写一个一个人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这是因为整个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黑暗,这是第一层。

如果小说仅仅写下层民众造反,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封建政治话语当中,它是带有叛逆色彩的东西,是非主流的东西,他要把这种叛逆的非主流的东西要拉入到主流的意识形态,拉入到正统的观念当中,怎么办呢?他提出了另外一种政治思考,就是替天行道。大家知道,梁山泊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这几个字,替天行道这样一种旗帜或者口号,咱们仔细推究的话,可以发现它有双重含义,他既是造反的口号,同时也带有某种妥协的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中国传统的话语当中,对天有两种不完全一样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天的直接代表就是人世间的皇帝,所以咱们叫天子,天之子。天咱们看不到,那天之子咱们看到了,是皇帝,所以我们要崇敬天,要匍匐在天的意志底下,要遵从天的意志,天是看不到的,所以就遵从皇帝的意志,所以孔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人世间的社会也只有一个皇帝,这是必然的,你一定要忠君,所以替天行道在这个意义上是替皇帝行道。宋江这支队伍在某种意义上说,叫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没有很明确说要推翻大宋王朝,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目标,但是他很明确的政治目标是贪官污吏都杀净,他要杀净那些贪官污吏,这可以说宋江的队伍是替皇帝做皇帝做不了的事情,或者说皇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这是一层意思。

替天行道实际上还有第二层的意思,就是古人对天还有一种解释,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什么意思呢?天是看不到的,天的意志咱们怎么能够理解他呢?看老百姓的意思,老百姓代表了天意,就是真正天意的代表不是皇帝,而是老百姓,所以天还有第二层意义就是老百姓,替天行道也可以解释为是替老百姓行道,替老百姓来做老百姓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老百姓希望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可以的。这就构成梁山泊这支队伍的双重特点,一方面你可以说他是替皇帝来剿灭这些贪官污吏,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他是替老百姓来杀净这些贪官污吏。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样的口号在某种意义上它有双重性的特点。因为大家知道不管是官是吏都是皇帝的手下,是皇帝安排的手下,是皇帝任命的层层的官僚制度。所以这里头对官民矛盾的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带有造反的含义,也带有某种妥协的含义,这是双重含义。

那么在这双重含义上有没有中和在一起的可能性呢?有,小说家专门设计了一个人物叫九天玄女。九天玄女这个人物只有宋江见到过,而且宋江是在梦里头见过,所以有的学者就觉得在小说《水浒传》叙事当中九天玄女完全是宋江无中生有的东西,是他编的故事,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做梦,他告诉你我梦见了什么,但是你怎么验证他真梦见这个东西呢?你没法验证,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梦,梦不可能两个人同时梦见,梦可以告诉你,那告诉你以后,你只能去相信他,你不相信他是没有办法验证的,梦是无法验证真假的,在这个意义上九天玄女很可能是宋江的一种创造,有可能。但不管是不是创造,他要传达的是一个信息,就是替天行道真实的内涵是什么。九天玄女讲到,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大家都知道,《水浒传》的队伍是一个民间的武装势力,不是朝廷的武装势力,民间的武装势力不管怎么说,在专制社会当中,在古代的专制社会当中都是非法的军事力量,这是绝对非法的,他不是朝廷组织的军事力量,他是民间自己揭竿而起的军事力量,他是非法的组织,非法的军事组织。

那么这种非法的军事组织是要被剿灭的,是要被取缔的,这是肯定的,这是邪,但是怎么样去邪归正呢?他可以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就可以去邪归正了,也就是说他要表现出一种大忠大义,替皇帝行事,替老百姓行事。那么替皇帝行事,替老百姓行事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呢?小说用的传统的政治话语,就是中国古代整个政治运作当中,民间的武装势力有一种方式可以皈依于正统的国家机器,用民间的话来说就叫招安。招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咱们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但是一说这个词大家都知道,本来是叛逆的队伍,现在变成国家的队伍了,招来作为国家的队伍了,而这个招安是宋江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有的想法,而他上梁山以后,又多次灌输坚持的这个政治主张。宋江自己写词,他说: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天王就指皇帝了,招安我就行了,我为皇帝办事,为国家办事。所以燕青到京城去向宋徽宗进言的时候也专门说宋江是忠义的,这支队伍是忠义的,为什么忠义呢?替天行道,替天行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是不敢侵占州府,不肯扰害良民,单杀贪官污吏,我是替皇帝在办事,替皇帝在办你想办而没有办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一支队伍招安了以后,就能有好结果吗?《水浒传》小说最后跟《三国志演义》小说一样,构成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告诉我们即使招安了也没有好的结果,只要在政治体制里头生存的话,你很难求得一种美满的结局,因为这个政治体制是黑暗的,是腐败的。你不改变古代专制社会的体制,个人的价值很难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终作为忠臣的宋江被毒死了,喝毒酒毒死了,而作为奸臣的蔡京、童贯、高俅反而活得好好的,照样安享荣华富贵,而宋江他们却冤死了。

所以小说第一百回用一首词告诉我们,不管英雄取得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但要得到这样一种政治体制的认可,几乎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他说了,“煞曜罡星今已矣”,108将都过去了。“谗臣贼子尚依然”,这些谗臣贼子还活的好好的,所以真的让人后悔呀,怎么后悔呢?“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早知道最终会被毒死的,还不如早早的退步抽身,隐居江湖,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就是既要实现社会的正直的价值,又要保全个体的生命,可能只有功成身退,急流勇退一种方式,如果你还想继续在朝廷当中享受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真的很难做到,但是宋江他们的精神却值得称尚,这就是李贽讲到的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英雄的这种道德选择,是什么呢?叫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这才是忠义之烈,就是说在李贽的观念当中,他进行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政治思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许最终要靠献出生命去实现。宋江是死去了,但是宋江所传达的忠义之烈的精神,却残存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一种精神。为了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一个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明明知道是面对死亡,但是毫无畏惧,最终要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政治的坚守,政治的道德,为了这个社会,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老百姓,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这样一种政治操守。

那么这种政治操守有没有可能跟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吻合呢?有没有可能呢?就是一方面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另外一方面在为社会做出种种贡献的同时,实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两者有没有可能兼容呢?在《西游记》当中,对这样一种人生的选择,做了很深刻的思考。

三、《西游记》的人生哲理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从《西游记》的整体框架可以看出,他先从孙悟空的出生和大闹天宫开始写起。本来《西游记》应该写唐僧师徒西游取经,但是他先从孙悟空写起,不是先从唐僧写起,在这样一种叙事的选择上咱们非常明白,孙悟空具有人性化的这种特点,是毫无疑问的。

咱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甚至在看电视剧、戏曲演出的时候,都会把孙悟空直接认为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而不会把它看成一个猴。所以孙悟空一生的历程是《西游记》讲述的重点故事,而对孙悟空一生的故事我用了一句明代人常用的俗语来加以概括,就叫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孙悟空一生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一个哲理就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什么是自在呢?咱们现在都讲自由自在,哲学的意味咱们不再更多地阐释,大家知道是自由自在,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不要被束缚,这是自在的一种状态,也就是用孔子讲的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种状态,可能是最高的自在的状态。

那么人是什么意思呢?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个体的人,一种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生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是刚呱呱落地的婴儿,还是到了90岁、100岁的长寿老人,他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个体,哪怕是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长得都很像,但每一胞胎都是不可代替的个体,不可能说用张三来代替李四,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存在,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所以这个指纹学很有意思的,大家会很奇怪,三胞胎,四胞胎是不是他们指纹就一样呢?现在指纹学告诉你,不一样。每个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个体生命,包括生理性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心理性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人的含义就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当他出生开始,就落在了一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这个网络有可能大,有可能小,不管是大是小,这个网是必然存在的。你生出来的时候就有父亲,有母亲,三个人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那么按照这三个人再去推,你会发现,父亲也有父亲和母亲,母亲还有父亲和母亲,这是最简单的网络了。再往前去推,父亲的父亲还有父亲、母亲,母亲的父亲也还有父亲、母亲,父亲的母亲还有父亲、母亲,那么母亲的母亲也还有父亲、母亲。所以你可以看出这个网络是无穷的大,这还是从家庭内部来看。

一个人生活一生,不可能永远只在家庭内部生活,他要和外部接触,一个家庭不可能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住,和野兽为生,这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完全自己织布,自己来种粮食,然后自己生存。你要穿衣服,要吃,要用,你就要有社会关系,要有邻居,要有购买的地方,买主和卖主。你要读书,有同学,有老师,所以这个社会关系越滚越复杂,所以人天生的就是一个社会人,你无法改变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一个原理就是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你无法摆脱嘛,这种观念和西方的某种人类学的观念是不完全一样,西方某种人学观念讲人的本质是个体的人。我刚才讲不可代替的人个体,这是一个角度。但是另外一个角度,人是关系中的人,这两者是共同存在的,缺一不可的,它构成这个人的完整含义。在中国文化当中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体的人怎么样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的人,这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每一个个体的人,成为一种完善的社会的人,所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样的命题在人的含义上指的是社会人。

正是有社会人的含义,你才有成人不成人的说法。如果在个体的人的意义上,我刚才讲了,实际上是没有成人和不成人的说法的。刚刚出生的婴儿,和有着丰富阅历的任何一个人来相比,他都是成人的,他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没有成人不成人的说法,只有社会关系这个视角引入以后,咱们才会讲成人不成人。所以孙悟空一生的故事,他要展开的就是成人和自在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呢?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是想干嘛就干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往往是不能由你想干嘛就干嘛。你在路上走,看到红灯你想走就走,不行吧,人家不允许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不能让所有的车都离开,我自己一个人走过去,这不可能。你今天要坐飞机,说把这架飞机所有的驾驶员、乘务员全赶掉,我来开飞机,我就想开飞机,行吗?不可能,那不可能,这就是一种冲突。

那么有没有可能自在的追求和成人的目标能够吻合呢?《西游记》小说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小说一开始写的孙悟空的形象,这个时候是一个神猴石猴的形象,就是一个原生态的人的形象。大家知道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他有父亲吗?没有父亲。有母亲吗?没有母亲。他是天生地长的,所以他一开始就摆脱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他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他唯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他出生以后,跟猴子们的存在的那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叫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为人间王位所拘束,没有人能够管他,仿佛是非常自在的了。但是这种自在的个体人,当他在社会上生活的时候,会面临两重的困惑,第一重的困惑是空间活动的困惑,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但是人能生活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有没有可能突破这种有限的空间,在无限的空间当中驰骋呢?这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在古代出现的嫦娥奔月的这种想象,在现在出现了种种的宇宙飞船的想象,现在甚至登到火星上,成为火星人了,超越生存的有限空间。那么孙悟空超越生存的有限空间的方式,就是打到地府里去,去学道去,学得了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就超越了生存的有限空间了。

不仅仅超越生存这个大的空间,小的空间他也可以超越,因为他可以变,把自己变大了变小了,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是人们一种想象,我就是我,我怎么能变呢?孙悟空能变,他七十二变,他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所以这首先超越了一个有限的空间。其次超越的是有限的时间,孙悟空有一天突然发现,生命是有限的,哪怕活到八百岁,最后还要死,有没有可能长生不老呢?这也是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终极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无限的长度。孙悟空的办法就是到地狱里头勾掉了生死簿,所以他超越了时间的约束,超越了空间的约束,达到了空间和时间的绝对自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的确是自在的。

孙悟空在超越种种束缚的过程当中,他触犯了社会的规范,得罪了像阎王爷,像东海龙王呀等等一系列的存在,打碎了这些社会关系。玉皇大帝要管辖他,要把他纳入自己的社会关系里头去,所以就有了招安这个过程。孙悟空接受招安,接受招安以后又继续造反,再接受招安,反反复复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社会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而这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使孙悟空明白了,整个社会关系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结构当中,是有着等级区别的,而这种等级的区别用两种方式来加以表现,一种方式是名,一种方式是利。人一生无法摆脱名、利二字,孙悟空首先看到的是名。弼马温,是给他的一个封号,他很高兴,因为他原来没什么封号,现在终于有了封号了,就像一个小学生,让他当小队长高兴的不得了。但是过两天他发现小队长太小了,人家还有中队长,还有大队长,所以他就造反了。你叫玉皇大帝,我应该起个封号跟你一样大,叫齐天大圣,那是最高的封号了,所以这是名的追求。

那么,有了这个名的追求他就满足了吗?不满足,因为蟠桃宴上请众神仙去赴宴,偏偏没有他的份,他天天在那劳动,辛苦的不得了,给玉皇大帝看守蟠桃园,最后吃桃子的盛宴上居然没有他的份,所以他不得利,他就明白了只有封号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的利益。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要做都要轮流做,今天你做,明天我做,大家轮流来用这个名,大家轮流来享受这个利,这才是合适的呀。社会教会了他对社会的所求,社会教会了他珍惜或者是满足个人的名和利。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小说要告诉我们,即使你再有才能,但是社会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的力量。这里头有个象征性的表现,如来佛的那个掌,如来佛的掌是很小的,但它是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孙悟空再有能耐,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去,所以还要接受社会的规范。一个人过多的向社会索求,过多的膨胀自我的欲望,过多的打破社会规范,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所以叫自在不成人,就跟我刚才讲的最简单的例子,你过马路,你想过就过行吗?不行,社会要规范,给你撞倒一次你就明白,不可能这样做。

所以孙悟空被压在了五指山下,一压五百年。但是我刚才讲到了,《西游记》叙事核心的指向性是要将个体的人融入社会当中,实现个体的最高价值,怎么实现呢?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指明了一条道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对孙悟空个人来说有意义吗?从外在的意义来看,对孙悟空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他来说既得不到什么名,也得不到什么利,唯一能够得到的就是辛苦和磨难,这是从外在的角度来看。

从内在的角度来看,对孙悟空有意义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对孙悟空心性的一种考验,是磨难他成长的必须的一个过程。在九九八十一难的阅历当中,孙悟空才能真正成长为人,成长为一种完美的、完善的、大写的人。只有这样,孙悟空才能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取得真经,回到唐朝,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个体的价值。

孙悟空本来是自在的,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现在有了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小说叙事当中也用了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就是孙悟空带的那个紧箍。这个紧箍是孙悟空自觉自愿不由自主地戴上去的,戴上以后就受到约束了,一旦想过于自在,不受社会的规范,甚至不听师傅的话,都要被念紧箍咒,让他头疼死了,甚至脑子会裂开了,这是一种约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当他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以后,终成正果以后,在座的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小说,这个紧箍咒还在吗?终于终成正果了,取得真经了,孙悟空给唐僧说,师傅,我终于把你送到西天了,那么你是不是念一个松箍咒,把这个拿掉,别束缚我了。唐僧很为难,说我学的是紧箍咒,没学松箍咒,但是这个时候孙悟空摸一摸自己的脑袋,紧箍咒不见了,自然而然,因为它内化了,化成了孙悟空对自己的自觉的一种约束。

一个个体的人,当他在社会上取得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社会的价值,实现了社会意义以后,他就有着个体价值最高的实现,这个时候他就能够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都在社会的规范当中,这种道德已经内化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个体的人就成长为一种社会的人。而且不是一般的社会的人,是能够真正实现个体价值的一种社会的人,这是西游记给我们的人生指出的一条道路。换句话来说,他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那个过程当中,而这个过程的真正价值,在你是否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能,你的个体生命就有着最高的价值,如果不能,你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值得推敲。

那么,有没有可能面对社会的种种磨难和压力,还能保持个体的纯真追求,有没有可能呢?有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可能是充满着悲剧的。和《西游记》整个故事充满着喜剧的讲述是不一样的,而这种悲剧就表现在《红楼梦》当中。

四、《红楼梦》的生命体验

《红楼梦》告诉你,“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虽然人的一生都是充满着悲苦的,充满着忧郁的,充满着种种苦难的,但是最终还是要保持一种情痴,一种对社会、对生命的炽热痴迷。这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可以用贾宝玉的形象来加以讲述,《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贾宝玉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鲁迅有一段话说的很有意思,他说在《红楼梦》整个的故事当中,悲哀之雾,遍体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他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这个社会是充满着悲剧的。过去有人在统计《红楼梦》里面死了多少条人命,死亡肯定是一种悲剧,但是你要仔细地读,你发现还没有死亡的人有一种很重很重的悲剧感,不仅是贵族小姐们,像贾探春等等有很强的悲剧感。而且在下层的丫鬟也有很强的悲剧感,比如说小红,小红是贾宝玉屋里头很小的一个丫鬟,但是她告诉说你们别太高兴,告诉其他的丫鬟,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是热闹长久不了,不能长久。

贾母身边的鸳鸯也有这样很重的悲剧情感,鸳鸯给平儿和袭人说,别看你们都有指望了,谁知道日子长不长呢?他有一种悲剧感,觉得再幸福,再繁华的现实也可能瞬间即逝,这是悲哀之雾,遍体华林。真正最深地去体会它,去品位它,自觉地去感受它的是谁呢?是贾宝玉。这就构成贾宝玉性格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叫无故寻仇觅恨。明明是富贵子弟,生活上衣食无忧,也不用像咱们现在,奋斗一辈子都买不了一栋房子。大观园里头有的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是这种衣食无忧的人不是在那享乐,而是在无故寻仇觅恨。

有缘有故还罢,贾宝玉是完全无缘无故地寻仇觅恨。在其他人看起来,贾宝玉有时似傻如狂,所以人们觉得他不入流,他和其他的纨绔子弟不一样,所以叫做古今不肖无双,再也找不出像他这样的人了,所以他要特别地强调,像贾宝玉这个人是不可学的。当然这是反话,不可学里头有可学的特点,从不可学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在整个《红楼梦》小说当中,薛宝钗给他起了两个很有趣的绰号,一个叫无事忙,一个叫富贵闲人。大家知道,最了解宝玉的本来应该是黛玉,但是在小说当中偏偏用了一种曲笔,讲最能看透宝玉的是宝钗。无事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不忙,天天非常非常忙,但忙的没有一件是正经事,所以叫无事。古人讲这个无事不是说没有事,是不正经的事,你那个忙的都是不正经的事,给女孩子弄弄胭脂,弄弄口红,天天干这个事情,不像个样子,所以叫无事忙。

还有一个叫富贵闲人,富贵本来可能是很忙的,因为维持这个富,维持这个贵要非常操心。现在也是一样,不要看那些亿万富翁们,有钱享受的不得了,但他们比咱们累多了。虽然咱们平时没多少钱,咱们吃根油条喝豆浆很舒服。你要维持家业是很痛苦的,更不用说有权势的人,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也是很辛苦的,所以富贵很可能是没有闲的。而贾宝玉这个刚好相反,是富贵闲人,为什么很闲呢?因为他不求富,不求贵,他对富贵是非常淡然的一种态度。

那么贾宝玉究竟忙什么呢?首先咱们看到的是他内心中的焦虑,这是迈入成年门槛的一种恐惧感。因为作为个体的人,一旦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他就成为社会的人,成人意味着你要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贾宝玉作为荣国府的主要继承人来说,他一旦成人就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对他来说有一种深层的恐惧。他不愿意成人,不愿意到了什么程度呢?林黛玉告诉他,贾家最近经济上有点危机了,经济上比较困难,收支不均衡,这个时候宝玉说了一个极不负责的话,他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不管家里怎么穷,最后我们还能生存。所以他对家庭,对社会采取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非常消极的。咱们要问,这样消极的人有没有什么积极的追求呢?有。

他把自己生命的所有的积极追求放到了感知社会人生的那种温情上,这种温情用警幻仙姑的话来说叫意淫。意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天分中带有一段痴情。天分中生成的这段痴情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脂砚斋评语中讲得非常清楚,说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两个字,宝玉不是生活在个人的世界当中,他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当中,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关系当中,他更多的是体贴别人。怎么个体贴法呢?在整个小说的叙事当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是黛玉对自身生命的感叹和哀伤,而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以后,他痛倒在山坡上,他的想法和黛玉是不一样的,黛玉伤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而宝玉伤心的是其他人生命的存在。从黛玉推及到宝钗、香菱、袭人等人,,所有这些年轻的生命都要消亡,他再进一步推想,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就是小说评点家在批评的时候对宝玉性格的一段揭示,认为宝玉叫情不情,他的感情是泛化的。咱们叫泛情论也好,叫博爱也好,他的感情是泛化的。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不管是人是物,对他来说都是应该表达一种热切的温情,去感受他们。这是一种超前的生命体验,这种超前的生命体验有很多故事。比如说龄官画蔷,比如说平儿理妆,对平儿生存状态的那种同情,还有邢岫烟出嫁,人家女儿出嫁是很高兴的事情,可贾宝玉一想到女儿出嫁,就想到这个女儿一出嫁就不是少女了,就做人家妻子了,做人家妻子很快就要生孩子了,生孩子以后,以后孩子长大结婚,她就变成奶奶了,以后就满头银丝,以后就死了,在他来讲,生命就是很迅速的一个过程,他是这样一种体贴的过程,所以他更多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

为了抓住这种生命的短暂,对贾宝玉来说,他是喜聚不喜散的,这点和林黛玉不一样。林黛玉和贾宝玉有一点是共同的,都看到散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那么对黛玉来说,既然散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那么还不如不聚的好,因为聚了再散太难受了,那干脆就不聚,所以死是必然的,还不如不活着,死了就完了,死了一了百了,所以林黛玉最后会夭亡,会散失自己的生命,甚至咱们说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觉得死是必然的,活着太痛苦。贾宝玉不一样,他也看到了散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但他认为,聚一次是一次,聚一刻是一刻,活一次是一次,活一时是一时,他要紧紧地抓住当下的存在。这是贾宝玉的人生哲学,也是贾宝玉积极的追求,但这种积极的追求最终肯定面对的是死亡,所以贾宝玉忧生和他的乐死是相关的,他敢于面对死亡,坦然面对死亡,但在坦然面对死亡的面前,他是要增加自己生的力量和勇气,因为我不怕死了,我最终反正是个死,我不怕死,而且我抱定主意,我下辈子不再为人了,因为做人太痛苦,还得享受人生这个悲剧性的苦难的过程,但是我现在既然活下来了,我就要有这样的胆略和勇气去面对生命的苦难,那这是贾宝玉的特点。

换句话来说,贾宝玉非常明白地看到了社会、人生和生命都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消极的,就是社会也好,人生也好,生命也好都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所以他放弃了社会的责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人生的追求,种种现实的追求,他放弃了。他也放弃了真真实实的存在方式,就是为社会、家庭做贡献,这样的一种价值他都可以放弃。在这个放弃的前提下,或者说放弃的基础上,他有一种很积极的追求,就是他说要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在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过程当中,他就赋予了人生以不朽的理想和价值。

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儒家面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很有意义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从孔子就开始,孔子讲过犹不及,要取其中道而行之。他知道人生是苦难的,但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你要勇于担当,所以孔子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叫知其不可而为之。任何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都面对着种种的不如意,人生在世不如意,但是这种不如意是必然存在的,面对这种必然的不如意你是放弃还是不放弃?如果不放弃的话,你是融入进去,去遵循社会的种种不好的规则或者潜规则,还是能够坚守精神的纯洁和精神的高尚呢?这也是不同的选择。

在儒家的意义上,是要求你坚守高尚的精神,坚守圆满的道德,坚守一种完整的人格,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坚守。只有这种坚守,人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人,才真正意义上有人的价值,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可以完全放弃在社会上的种种努力和追求,你要做该做的事情,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塑造贾宝玉这个形象,他所揭示的这种生命体验不是放弃人的生命,而是珍惜人的生命;不是放弃人的存在,而是珍惜人的存在。当然,他的前提是你知道要面对着重重的人生苦难和社会苦难,但是正因为你有了这份珍惜,你就有了这份勇气去面对苦难、战胜苦难。这也是我通过四大名著的阅读,所领会到的一种文化价值。今天提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各位。

唐朝饮食文化为什么流行合食制?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传承几千年,留下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其中餐饮文化是贯穿始终的标杆之一。

在古代上到皇家宫廷,下到民间普通百姓,对于饮食都是有着中国人民的独有的追求和特色,因此在过往千年的历史中,在华夏大地形成多种菜系。

以上说的是饮食文化中的做法,今天主要探究饮食文化中的吃的方式,特别是唐朝的饮食文化,流行“合食制”,这是为什么?

从政治角度解析

1,唐朝政治权益不再只是世族

从周朝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有一个阶层基本上完全占领着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权益,最底层的老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

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掌握国家权力,享受政治特权,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吃饭应该是各吃各的,这样才显得自己高贵,毕竟上到九五之尊也是如此,因此,“分食制”在唐朝以前是极为推崇和流行的。

但是,发展至唐朝这个局势发生新的变化,其实在唐朝初期世族的力量依然很庞大,但是到武则天时期把世族门阀的力量清洗了一次,再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一直享受政治权益的世族阶层,从而让更多基层百姓享受到政治权益。

这样的局面也是唐朝统治者乐于见到,因为说明打破了世族威胁皇权的僵局,所以唐朝之前统治者为了更彻底地延续这个局面,就从多方面去继续突破。

例如在饮食上,之前的“分食制”更注重体现世族的高高在上,这样的等级观念不再符合唐王朝的时代潮流,所以推行“合食制”,让全国上下都去追求平民化饮食方式,把物质生活习惯延伸至精神乃至政治层面,从而去降低世族的威信。

而且中国基层百姓没有那么多饮食规矩,只要知道最基本的尊敬长辈和上官就行,至于分食还是合食没有那么多讲究,所以这批平民在官场上的崛起,影响了大家的饮食习惯,很自然的流行“合食制”。

2,唐朝以前的礼教束缚

并不是说唐朝没有礼教束缚,而是在唐朝以前,礼教束缚极为严格,例如非夫妻或兄弟姐妹关系的男女不能随意见面,至少要隔着帘子或屏风,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能合食也不现实。

又例如孔子说的一句话:“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这句话是说摆放食物的席子没有整齐是不会吃饭的,其次餐具里的食物没有分配均匀,也是不会吃饭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吃饭是席地而坐,而席子分为两层,最上层称之为“席”,另一层是铺在地面,这一层又称之为“筵”,这个也是中国“筵席”之名的由来。

如此严厉的饮食规矩,严重束缚着当时的人们,而到了唐朝,对于饮食规矩没有之前的严格,所以本就不喜欢被严重束缚的唐朝人士,自然是心理舒畅更重要,因此“合食制”在唐朝发展开来。

3,唐朝的政治极为开明

唐朝的政治有多开明,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但是喜欢了解唐朝历史的话,会发现唐朝政治之开明,超乎人们对封建王朝的认知。

例如大名鼎鼎的魏征对李世民的谏言,这则故事是流传后世最广泛的故事,通过这个现象已然表明唐朝的政治极为开明,作为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大臣打自己巴掌的行为,这在中国历史上几百位帝王中都是罕见的。

例如在贞观十年,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唐朝的欧阳询因为长得丑,被当时身为中书舍人的许敬宗嘲笑,最后结果是许敬宗遭到御史的弹劾,被降职下放地方。

又例如欧阳询在一次宴会上,被宰相兼国舅的长孙无忌用首诗讽刺他长得丑,按照古代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欧阳询只能吃哑巴亏;但事实证明恰恰相反,欧阳询用他满腹才华怼回去了,他也用一首诗讽刺了长孙无忌,而当时唐太宗可是在现场的。

通过欧阳询的真实事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唐朝的政治高度开放,下官在上官面前并没有前面朝代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反而有着一种不卑不亢的淡定从容。

在这一开明的政治环境下,那么打破以前的礼教制度是很容易的,毕竟“合食制”又不是逆天而行之事。

从经济角度分析

1,唐朝开放包容的经济发展态度

首先,唐朝并没有把“重农抑商”的政策给抛弃,依然在流行,因为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能抛弃农业。

但是唐朝统治者允许商品经济的活跃发展,允许外国人来唐朝经商,并且专门设立商品交易的市场,安排官员管理和监督,如此鲜明的态度和完善的体系,大局唐朝之前的经济发展高度活跃和持续性繁荣。

商品经济发达,说明唐朝的百姓都生活不错,才会有钱去购物,然后推动经济水平的进步,从而产生更多的商人。

商人们在走南闯北的生意过程中,为了交流和发展自己的生意,就会经常在外面宴请宾客,这个时候为了联络感情,不可能各吃各的,反而一起吃一起嗨,才能更好地培养交情,才能更好地发展各自的生意,如此形成一个循环,让唐朝的商品经济更加的繁荣发展。

2,经济繁荣背后的饮食新追求

当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饮食不再只是吃饱喝足而已,而是出现新的饮食追求。

无论是吃的方式还是吃的种类都发生改变,例如在唐朝时期,李四带着家人出去下馆子,总不能点一堆各式各样的菜品,最后来一顿各吃各的,这不符合中国人家庭的风格,因此李四一家人肯定选择合食制,这样既能吃得多,还让一家人开开心心的,何乐而不为!

而且当人们在追求的饮食多样化时,饭馆的厨师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生意的老板肯定为了降低服务时间和成本,不会再推行“分食制”。

例如王五今天宴请很多宾客,点了3头羊,若是分食,等服务员分割完毕,需要的服务成本老板肯定不乐意,若是由客人合食,客人一边用刀分割一边食用,岂不快哉!

包括还有很多食物合食才更有味道,分食既不符合中国人联络感情的风格,也不利于品尝美食的乐趣,因此需要更为简洁、方便的就餐方式,而“合食制”就是这么一种就餐方式。

3,饮食制作方式的多样化

唐朝时期的做菜方式,已经与现代差不多了,也许仅有的不一样,就是现代有高科技制作方式而已。

在唐朝,各种菜肴的烹饪方法已经非常多样化,例如蒸、煮、烙、煎、炸、烤、脍、熬、脯、煨等这些烹饪方式都在运用。

例如炒菜,特别是南方人应该很清楚,一盘炒菜在炒好之后,最讨厌跟不同的菜放在一个餐具里,这样会串味,极为影响出锅之后的口感。

而分食制,就是把出锅的菜肴分配好再端到每个人各自的桌前,这样吃饭也严重影响唐朝人们对食物口味的追求,因此合食制的推行是必然趋势。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

1,因为民族融合让家具发生变化

在中国秦汉时期,没有椅子和桌子的家具,吃饭时都是席地而坐,然后有一张席子用来摆放食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国第一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让当时人们的所用家具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让少数民族的家具走进中原地区,刷新了人们对家具的认知,之后开始出现高的桌椅板凳。

这样在家里就可以围桌一起吃饭,不用每个人拿一张小席子各吃各的,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分食制”逐渐被人们所不喜。

2,民族的融合让手工业发生变化

少数民族的家具也是从西亚地区传入的,当传到中原地区时,唐朝经济发达,手工业是代表性之一,加上人们对于这些新式家具的需求,作为手工业的商人们,很快就以此为基础,制作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桌椅板凳。

因此民族大融合,使人们对家具的各方面有了新的认知,之前传统的低矮家具和饮食餐具逐渐被淘汰,而少数民族流传过来的高足家具所取代,包括很多盛放食物的各种餐具也开了一次大变革,所以这些家具和餐具的出现,促使“合食制”更加容易地发展和流行。

综上所述,唐朝时期因为在政治上的昌明、在经济上的开放包容、在民族融合方面的发展,让唐朝的各方面都开了一次质的飞跃,也让唐朝发生诸多根本性的变化,而“分食制”刀“合食制”的变化只是唐朝各个方面的其中一个现象而已,其实唐朝的分食制延续时间也很长,直到后期才彻底被淘汰。

  • 相关游戏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