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欧陆风云3神风秘籍(一盾御千里:从3T防空到饱和攻击,宙斯盾舰诞生前发生了什么?)

欧陆风云3神风秘籍(一盾御千里:从3T防空到饱和攻击,宙斯盾舰诞生前发生了什么?)

2022-12-30 20:33:44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欧陆风云3神风秘籍文章列表:

欧陆风云3神风秘籍(一盾御千里:从3T防空到饱和攻击,宙斯盾舰诞生前发生了什么?)

一盾御千里:从3T防空到饱和攻击,宙斯盾舰诞生前发生了什么?

“宙斯盾”这个名词现在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先进的水面舰艇防空系统,“宙斯盾”不仅在各种美国防空驱逐舰上使用,也广泛用于各个盟友的防空舰建造,“宙斯盾舰”一度成为世界先进舰艇的代名词。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目前正在服役的主力“宙斯盾舰”

如今安装有该系统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已建造了68艘,还有14艘在建,累积制造的“宙斯盾”系统超过100套。而大家可能并未留意,“宙斯盾”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研发完成,至今已有接近50年的历史,那么在当时电子技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宙斯盾”的诞生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这一套堪称完美的系统构想又是从何而来的灵感呢?下面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个 “一盾御千里”的科技传奇。

▲二战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美国海军以“航母舰载机”为主的制空制海权

反舰武器改变海战规则

1905年马汉完成了自己的“海权论”三部曲,至此对海洋的争夺就贯穿了欧美大国的发展史,海上交战方式历经风帆时代、铁甲舰时代,一直发展到二战前的战列巡洋舰时代。而在二战中,美国通过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确定了以航母舰载机为主的“新海战格局”。在舰载机的制空权之下,不管战舰的主炮口径多大,装甲多么厚重,一律都会遭遇狂轰滥炸,直至被围猎沉没。于是对抗航母的唯一方式就是更多的航母,而不巧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最先进舰载机的正是美国,在这种局面之下,借助强大到无以复加的海军,美国依靠海权带来各种优越逐渐走向了霸权之路。

▲前苏联在欧陆必须部署大量机械化部队,这让它很难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

而随着冷战的到来,美国的这种优势却受到了前苏联的挑战。其实一开始美国并不担心,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苏联需要在欧陆维持庞大的陆军,而在关键的航母舰队上,苏联的经济水平已经不允许在建造大量的航母和舰载机。至于潜艇方面的优势,只需要加强反潜能力即可,当时的苏联完全无法对美国构成海上优势。

▲前苏联第一代反舰导弹Ks-1,外形酷似米格战机,尤其是头部进气道

不过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谁说对付航母一定要用航母呢?随着导弹科技的进步,海上交战规则也被重新塑造,大型反舰导弹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摧毁高价值的大型水面舰艇,航母舰队内的每艘舰艇都有可能成为打击对象,而且成本极低。其实早期的反舰导弹实际上就是无人化的“自杀战机”,例如前苏联的Ks-1导弹,前方是和经典米格17战机一样的机头进气道,还有明显的机翼和垂尾,只是用雷达制导代替了驾驶员操作而已。

▲图-16轰炸机左翼挂载的即为Ks-1反舰导弹,该型号可以从多种平台发射

这种打击方式和二战时期的“神风特攻队”几乎相同,用低成本的方式打击对方重要的航母等舰艇,而且可以从水面、空中、水下等多种平台发射。

▲航母战斗机起飞参与护航工作,但早期战斗机很难防御对方导弹和发射平台

反舰导弹的出现一度让美国海军感到困惑,因为原则上舰载机虽然可以远离航母建立防空圈,打击掉反舰导弹的发射平台即可,但都是舰载机的载油量无法保证24小时护航,而且梯队起降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真空期,而飞机、舰艇和潜艇搭载的反舰导弹则可以伺机偷袭,万一有一点漏洞就会造成巨大损失,这是美国海军难以接受的,这种不对称的作战方式如果无法遏制,那么大型航母编队还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呢?为了解决的这个问题,美国海军势必需要装备一种高效率的防空系统,而“宙斯盾舰”的作战理念也是在这个需求之下慢慢形成的。

▲博福斯40mm高射炮,在防空导弹出现前曾是美国海军主力防空武器,共生产了6万门

3T防空导弹的出现

其实道理很简单,俗话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既然传统的高射炮无法拦截反舰导弹,那么用导弹拦截导弹就是最好的办法,防空武器的导弹化也就势在必行。

要说对于空中打击的威胁美国海军并非毫无准备,二战后德国的导弹技术同时流入美苏两国,在导弹小型化方面美国的基础并不弱,而且美国海军通过缴获德国武器已经意识到了导弹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用途。例如德国在1942年底就已经生产出了使用火箭发动机,具备简易制导能力的Hs-293反舰导弹,并在1943年8月成功击中了停泊在比斯开湾的英国巡洋舰“白鹭”号,这些情报美国方面都是完全掌握的。

▲亨舍尔Hs-293反舰导弹,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导反舰武器之一,催生了防空武器的进步

于是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美国海军秘密启动了一项名为“胡峰”的计划,意在利用导弹化技术防御来自空中的威胁,为航母舰队提供掩护。不过该计划的根本动因并非完全是因为前苏联发展导弹技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二战时期的“神风”特攻战机,虽然这种战术无法改变战争走向,但是2800架各种“神风”战机造成了美国400多艘舰艇沉没或重伤,直接造成9700名海军官兵伤亡。而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海战,一共才造成了2艘舰艇和307人的伤亡,这种对比是非常惊人的,迫使美国海军建设新的导弹防空系统,以避免这种损失再次发生。

▲受到“神风特攻”诡异的美国航母,损失相当惨重

而前文我们也说过,早期反舰导弹其实就是缩小化的无人“神风”战机,美国的“胡峰”计划虽然不是冲着苏联的反舰导弹来的,但是却歪打正着刚好克制,这大概也是科学发展中的某种必然性吧。

▲胡峰计划的产物,第一代远程防空导弹RIM-8“Talos黄铜骑士”

就在苏联大力研究之时,“胡峰”计划的打击目标也从战机扩展到了反舰导弹,但是导弹不同于飞机,目标小,速度快,而且很难通过侦察机目视侦查,这就需要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和拦截方式。最终通过长达17年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截止1961年底,美国海军正式服役了三种防空导弹,分别是RIM-8“Talos黄铜骑士”、RIM-2 “Terrier小猎犬”,以及RIM-24 “Tatar鞑靼人”。由于这种三种防空武器的名称代号首字母都是T,而且都是出自于“胡峰”开发计划,所以也被合称为“3T”防空导弹。

▲装备火箭助推器,拥有两级发动机机构的RIM-2 “Terrier小猎犬”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何要一次开发这么多种防空导弹呢?难道不是重复建造吗?其实这还要从当时性能低下的雷达说起,虽然导弹速度极快,但早期雷达确实利用机械旋转方式扫描,有一定可能无法在导弹发射后马上探测到目标,而且对方也可能在任意距离内发射导弹,距离越近留给拦截导弹的反应时间就越短,这对导弹的尺寸、战斗部和飞行速度等参数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那么就需要考虑在远程、中程和近程等多个位置用不同型号的导弹分别进行拦截,而且这种多层次拦截也可以增加拦截成功率,对于当时不太成熟可靠的拦截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大型水面舰艇是很珍贵的,三重拦截总归是更保险。

▲注意颜色不同的部分是“黄铜骑士”的冲压发动机,这使得该型号射程达到120公里

而“3T”防空导弹分别负责的就是远、中、近三个范围,其中“黄铜骑士”负责远程防空,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的两级设计,在末端打击时采用冲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以达到2.5马赫,这种2级动力方式在现代反舰武器中依然非常流行。由于发动机方面的优势,黄铜骑士的最大射程达到了120公里,这个数字即便相对现代防空导弹也是不俗的,例如改进型海麻雀ESSM射程只有区区40公里射程,而标准2防空导弹早期版本也只有40公里,后期到BLOCK3型才增程到170公里。

▲单臂发射的“Tatar鞑靼人”近程防空导弹

除此之外,小猎犬和鞑靼人分别负责中程和近程防御,射程为35公里和16公里,两者都具备2马赫的超音速攻击能力,自此美国海军打造了一整套的防空导弹体系,具备了对反舰导弹的初步拦截能力。但是受制于60年代的电子技术和航空水平,“3T”防空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催生其后续“宙斯盾”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

▲正在装填中的“3T”防空导弹,早期防空系统有着操作繁琐、精度差等诸多问题

早期防空导弹的问题

其实在“3T”防空导弹研发的同时,英国和苏联等国家也研发出了第一代舰载防空武器,其中“3T”由于发动机和气动布局的先进性,还算是佼佼者,但是依然有以下3个较大的问题:

▲图为飞毛腿战术导弹,“黄铜骑士”导弹尺寸与之相仿,体积过于庞大

1、体积过于庞大

早期防空系统小型化严重不足,以黄铜骑士为例,全弹长度达到了9.53米,直径为760毫米,发射全重量高达3吨,要知道著名的飞毛腿战术导弹也只有11米长,880毫米直径。不仅是拦截导弹太大,整个双臂是发射架体积也非常庞大,而且采用旋转发射的方式需要占用相当大的舰面空间,当年满载排水量17000吨的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也就刚刚好安装了3具双臂发射架,足见其体积惊人。

▲“3T”防空使用的MK9发射架,需要占用甲板上方的大量空间,导致难以布置其它武器

而这么大的体积势必会挤占其他舰载武器,如反潜鱼雷、舰炮、近防火炮等等,这就导致了防空导弹巡洋常常缺乏其他自卫和打击能力,沦为单纯的“防空舰”,这也是早期防空舰艇的尴尬所在。

2、自动化程度低

除了体积的问题,更麻烦的是自动化程度太低,由于50-6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虽然防空武器已经导弹化,但是指挥系统尚未彻底数字化,雷达探测到的大量数据需要通过人工机械运算,一个双臂发射架最多时需要33人才能够正常运作。而且双臂式发射架在发射前会首先转向导弹来袭方向,这个过程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由于拦截超音速导弹时以秒计算,这或多或少也会影响拦截效率,因此早期的“3T”防空系统对于瞬息万变的海空战场显然不够“自动”,大量步骤需要依靠人工完成的,如果关键时刻有一人失误,将会导致数万吨的舰艇瞬间陷入灭顶之灾。

▲改进后的“克利夫兰”级巡洋舰,轴心部位需要安装多个雷达引导防空导弹

3、雷达系统缺陷

不过以上只是麻烦,下面这个问题才是堪称致命。因为跟踪拦截一个空中目标,至少需要三坐标才能确定其方位,而早期却需要一个两坐标搜索雷达和另一部测高雷达组合才能得到精确的三坐标,这导致防空系统的精度不够,而且抗干扰里也不强,常常需要长时间运算后才能发射。

▲“黄铜骑士”导弹中段飞行时使用驾束制导的示意图,需要雷达全程照射目标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这些防空导弹在中段飞行时采用的是“驾束制导”方式,导弹只能沿着雷达波束和目标之间形成的电磁波通道飞行,而目标又是时刻运动中的,这就导致雷达需要不断的跟踪照射才为导弹制导,而该雷达也被称之为“火控”雷达;直到导弹进入末端攻击后,还需要另一部“跟踪”雷达为半主动制导提供照射直到命中目标。且早期这两部雷达很难合二为一,因为火控雷达需要稳定持久的波束照射,而末端跟踪雷达又要精确灵活的波束,这样每个双臂发射架都需要单独配置两部雷达,这种组合被称为一个“火力通道”。

▲17000吨排水量的“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正面安装4部火控雷达,也仅有6个火力通道

而雷达数量的多少就限制了火力通道的多少,也决定了一艘防空舰能够同时打击的空中目标,即便如“长滩”号这样的庞然大物,身上塞满了各种雷达,也只能有6个火力通道。而一般的驱逐舰最多只有4个通道,如果对方来袭导弹数量超过4个则无法保证全部拦截,何况拦截本身还有一定概率失败。

由于第一代防空导弹的这种缺陷,苏联提出了著名的“饱和式攻击”与美国海军抗衡,一时间让“3T”防空导弹系统沦为一种无用且复杂的高科技废物。

▲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让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实力达到了巅峰

饱和式攻击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饱和式攻击”是由前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首先提出的,但是其始作俑者却是赫鲁晓夫。在他上台后停止了自斯大林时代以来的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转而生产了大量以导弹为武器的核潜艇、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驱逐舰。

▲前苏联虽然有多个出海口和舰队,但是在战时却难以进行远洋激动

事实证明这种决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苏联地缘情况决定了其陆权国家的特点,费了老命打出来的出海口虽然换来了4大舰队,但是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每年有3个多月的冰期无法作战,而黑海舰队战时很容易被堵在博斯布鲁斯海峡,剩下的太平洋舰队也就孤掌难鸣了,这种情况下只有核潜艇和远程轰炸机最为自由,而且机动性和隐蔽性都很高,更何况赫鲁晓夫时期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准,财力上也经无力建造所谓“大海军”。

▲重载三枚导弹起飞的图-22M“逆火”远程战略轰炸机

而戈尔什科夫元帅正是在赫鲁晓夫的这一战略方针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苏联海军装备的长处,才在60年代后期创造性的提出了“饱和式打击”这一作战方式。其后更是研发和装备了图-22M“逆火”远程战略轰炸机、“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光荣”、“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等等,基本涵盖了自空中、水面、水下等各种平台,通过这些导弹载具苏联海军在一段时间内具备了真正抗衡美国的远洋作战能力。

▲“贝尔纳普”级巡洋舰只有区区2部AN/SPG-55雷达,很难应对饱和式打击

客观来说,如果使用上述多种武器平台同时发射大量的超音速反舰武器,那么防御方的确无法同时做出反应,例如1964年服役的“贝尔纳普”级巡洋舰只有2部AN/SPG-55雷达,可以同时引导2个通道的远程防空导弹,而整个航母编队也只有25-30个雷达,防空导弹火力通道极其的有限,如果来袭导弹一次超过30枚以上绝对玩完。

▲“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前部安装有P-500“玄武岩”重型反舰导弹,一枚足以重伤航母

更何况“3T”防空系统作为第一代防空武器问题颇多,这些缺点上文都详细解读过,就不多在重复了。可以不夸张的说, 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在 P-500“玄武岩”这样的远距离反舰导弹的威胁下,美国航母舰队其实面临着随时覆灭的危机。连时任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都评价道:“苏联海军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全是因为戈尔什科夫天才般的领导。”身为敌人能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足见“饱和式攻击”的威慑力,这让美国人无法完全放开手脚全力和苏联争夺海权,有强敌在侧始终是坐立难安。

▲满载“不死鸟”的F14熊猫舰载防空截击机,专为打击远程轰炸机色设计

美国海军求“盾”若渴

不过威慑越强,反应也会越剧烈,美国海军毕竟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大海军,而且军事装备的竞争本就是交替的,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前苏联提出了“饱和式打击”,美国人的反击来的也不慢,其核心思想是针对前苏联的导弹发射平台,在其反射导弹前进行早期拦截。例如针对空中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美国人搞出了超重型的远程防空截击机F14“熊猫”,不惜牺牲其它战斗性能,单纯强调其速度、飞行高度和作战范围,硬生生的将舰载机防空圈往外推了100公里,并配备最先进的“不死鸟”远距离空空导弹,射程达到200公里,可以在对方空射反舰导弹发射前将发射平台摧毁。值得一提的是,F14“熊猫”战机虽然先进,但它却是专门应对“饱和打击”的一种特制防空战机,并不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在前苏联解体后,这种使用成本昂贵的战机迅速退役,这也可见美国海军对“饱和打击”的威胁是极度重视的。

而对于各种巡航导弹核潜艇,则使用三层反潜网络配合“海盗”S系列远程舰载反潜机拦截,不过好在早期的E级核潜艇需要在上浮到海面才能发射引导反舰导弹,突防能力也很有限。

▲早期E级潜艇在发射反舰导弹时,需要上浮到水面打开雷达引导,突防能力很差

而对于水面舰艇的威胁,却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虽然在70年代初期前苏联可以发射远程反舰导弹的巡洋舰并不多,但是架不住对方可能随时“爆兵”。而且若以摧毁对方搭载反舰导弹的水面舰艇为拦截方式,则要直接向对方发射反舰导弹,很容易演变为双方舰队的导弹互殴,这样就算己方命中率更高,也不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换家战术,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实在是是下下之策。

▲注意发射架上的击落标志,只有防空系统给力,航母舰载机才能为所欲为

所以当务之急是设计一种新型防空系统,它能够同时拦截多枚来袭导弹,最大限度的应对饱和攻击,这样才能完美的保护美国航母舰队。只要防御住了远程导弹的攻击,航母的舰载机足以撕开对方的防空圈,在获得制空权后前苏联的舰队就成了砧板上任人鱼肉的对象。于是防空系统就成了整个海战胜利的关键所在,此刻的航母舰队真可谓是求“盾”若渴!

▲防空系统实验舰,安装的是“巨人”计划的产物AN/SPG-59雷达

“巨人”系统无疾而终

其实美国早6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制“巨人”防空系统和AN/SPG-59雷达,目的是增强防空导弹对多个目标同时拦截的能力,用以取代“3T”防空系统,而后者就是“宙斯盾”系统的关键部分。此时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美国海军已经将部分“小猎犬”防空导弹由模拟火控改为计算机数字火控,这种技术的进步使当时的研发人员试图用一个“超前”的方式解决火力通道不足的问题,这就是“巨人”系统的核心TVM(Track Via Missile)制导方式。

▲TVM制导方案中,部分制导数据需要通过数据链由地面/舰载设备上传至导弹

其主要思想是在导弹中段飞行时,将一部雷达单独照射一枚导弹的“单通道”,改为一部雷达分时错开照射多枚导弹的“多通道”模式。那么肯定有同学要问,既然一部分雷达可以错峰负责多个导弹,早期又何必要一对一的照射呢?其实火控雷达分时照射后,导弹必然无法得到全程引导,得到的制导飞行参数一定是不完整的,对于缺失的这部分,TVM制导系统利用安装在导弹上的“海军数据链”,将雷达回波传回舰载的雷达站,由计算机系统统一计算出导弹和目标之间一段时间内的相对运动关系,在将这个数据通过“数据链”发送到导弹上,引导其继续飞行,而之后负责照射的雷达在引导完其它导弹后在回来接力,一直到导弹进入末端半主动制导击中目标为止。

▲如果“巨人”计划成功,图中的防空舰用2门雷达就可以同时引导4-6枚防空导弹

TVM制导本质上来说就是将一直照射的雷达转为间歇照射,中间没有照射的时间段则由计算机处理,这样一部火控雷达可以分时引导2-3个导弹,抗“饱和攻击”的能力也就提升了2-3倍,也算是不小的进步,这是当时计算机处理能力提升所带来的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TVM并未对雷达系统进行根本性的升级,只不过是增加了单台雷达的效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饱和攻击”的威胁。随着前苏联更多的制导超音速武器的服役,仅基洛夫单舰就能同时发射20枚500公里射程的P-700反舰导弹,这还没有算上潜艇和空中发射平台, 所以“巨人”系统从研发之初就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图中序号4就是TVM制导方案中的计算机系统,一般舰艇很难容纳这么大的部件

而且TVM本身也有着很多缺陷,例如用于计算飞行数据的计算机体积庞大,连雷达都无力塞下的舰艇又怎么容纳这个部分呢?还有研发成本过高,数据链抗干扰能力弱,可靠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最终“巨人”计划惨淡收场,无疾而终。

▲发生中的爱国者导弹,因为地面部署不受空间约束,更适合TVM制导方案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机小型化技术继续发展之后,TVM的概念在美国陆军得到延续,其代表就是“爱国者”防空导弹。因为由地面大型计算机所计算的弹道数据更为精确,所以“爱国者”的拦截精度非常高,拦截10米长度的“飞毛腿”小型战术导弹是其最著名的战果。美国海军放弃的方案在陆军开花结果,也算是一种尴尬吧,在追寻“宙斯盾”的道路上,注定还要好事多磨。

▲“奥斯卡”级核动级巡航导弹潜艇,专门用于对航母舰队的饱和式打击

标准导弹的承前启后

“巨人”计划虽然结束了,但是前苏联“饱和式攻击”的威胁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大了。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之间,戈尔什科夫元帅带领的前苏联海军实力达到了历史巅峰,在 “均衡舰队”思想的指导下,具备“饱和攻击”能力的巡航导弹核潜艇达到了60艘以上(含已服役和计划建造),其中85%是核动力潜艇,可以长时间跟踪航母舰队。

▲“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两舷布置了16枚P1000“火山岩”反舰导弹

而更多的图22M“逆火”战机也正在被制造,水面舰艇中虽然基洛夫级数量不多,但是新的1164型“光荣级”巡洋舰正在建造,它携带16枚P1000“火山岩”反舰导弹,“饱和打击”能仅次于20枚导弹的基洛夫级。还有更加小号的“现代”级驱逐舰,搭载8枚SS-N-22“日炙”反舰导弹,这些新武武器都相继在80年代初期服役。

▲发射中的“标准”系统导弹,因中段制导时不需要持续照射,大大增强了多目标拦截能力

在这种严峻的威胁面前,美国海军分两个方向开始行动,一方面使用“标准”1/2型导弹替换老旧的“3T”导弹。这种导弹的原理和TVM基本相同,都是在中段绕开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只需在末端半主动制导时提供照射即可。不过“标准”导弹是得益于惯性制导技术的发展,小型的捷联式惯导设备已经可以放到导弹弹体内,这样就不需要TVM系统复杂的数据链—雷达站交换数据。而此时一部综合火控雷达可以较为可靠的引导2-3枚标准导弹进行拦截,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抵挡住了“饱和式攻击”的威胁。

▲小型惯性制导系统,标准1型导弹拦截多个目标的关键部件

而另一方面,在“巨人”计划失败后,美国海军于1969年至1970年间马不停蹄的重启了新的防空武器计划,初期称为“先进水面导弹系统”(ASMS),后期才被重新命名为“宙斯盾”(AEGIS)计划,这也是宙斯盾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报告之中。据说这个词汇是美国海军内部投票的结果,大概是想借一点希腊神话宙斯的力量吧,恐怕这也是因为被饱和打击逼得太惨了。

▲“巨人”计划的遗产之一,AN/SPS-33 3D相控阵雷达,曾被安装在“长滩”号上测试

早期的“宙斯盾”方案更多的是吸取了“巨人”计划的遗产,毕竟当时为了这个计划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研发力量,例如伴随该计划研发生产的AN/SPG-59和AN/SPS-33 3D雷达,就是最早的一批相控阵雷达。虽然由于体积庞大,能耗过高等问题不具备实战性能,但是也为日后的第一代“宙斯盾”雷达AN/SPY-1铺平了道路。在加上此时换装的标准2导弹在抗干扰能力和射程上都明显优于“3T”导弹,完全可以直接成为宙斯盾系统的拦截弹,这也使标准导弹成为一款承前启后的武器,在宙斯盾研发之前和之后都被广泛的使用。

▲“宙斯盾”是多个子系统的整合,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了解美国海军需要的人负责研发

由此研制宙斯盾系统的诸多条件已经具备,离它的诞生只有一步之遥。不过此时还缺一个负责人,他需要将如此众多的复杂设备构成一个体系,统一能耗,电磁兼容,同时各子系统分工合作不能冲突,还要绝对稳定可靠,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比“宙斯盾”技术本身更为复杂。

▲“宙斯盾之父”韦恩·迈耶,DDG108驱逐舰用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历任海军部长,在世的将领中由此殊荣的仅2人

“宙斯盾之父”韦恩·迈耶

1970年,“宙斯盾”计划终于等到了这个最重要的负责人,它就是被称为“宙斯盾之父”的韦恩·迈耶。在未来的10多年里,他对研发、整合宙斯盾系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实宙斯盾技术在原理上并不复杂,如果说把传统雷达比作一个“手电筒”,用于照亮飞行物,给导弹拦截提供指示;那么宙斯盾中的相控阵雷达就是将N多个手电筒集中在一起,当然我们需要将每个手电筒做的足够小才能放到舰艇上,当然这就需要电子技术足够发达,而这个小电筒就叫做T/R单元。

▲左侧为机械式雷达,右侧为相控阵T/R单元,无数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相控阵

实际上每个小的T/R单元都是一个单独的小雷达,他们可以自行发射和接收,通过电磁相位变化来控制电磁波的方向,而不需要像传统雷达一样机械转动,这也是“相控阵雷达”名字的由来。而这也正是宙斯盾系统的优越性所在,利用相控阵雷达的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让一个或者几个T/R单元照射一个目标,这样就可以同时控制多个火力通道拦截敌方的“饱和式攻击”,又或者可以集中多个T/R单元照射某一区域,对高威胁目标实施“重点照顾”,总之宙斯盾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让整个舰队建立起完善的区域防空能力。

▲相控阵雷达示意图,每个T/R单元的电磁波都可以灵活组合分拆

不过韦恩·迈耶的贡献并不在于对 “宙斯盾”的原理设计提供了多少帮助,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一直拥有全球最强的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宙斯盾”的技术飞跃可以用水到渠成来形容。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控制研发时间,减少研发成本,并且得到最高的稳定度,能够马上用于实际战斗。因为当时大部分的高技术装备都如同电子设备的“积木”,搭建起来容易,但是实际测试时却问题多多,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普遍故障率高,战备性能不够。

▲RCA在70年代曾是“宙斯盾”项目的总承包商,后来军工业务被收购,现在只能靠卖音频线为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恩·迈耶放弃了美国传统军工研发中,将不同的子系统分包给不同承包商的办法,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使用一家承包商完成整个项目,以保证技术的连贯性和各个子系统之间衔接的稳定性。而且他还不厌其烦的给每个子系统研发部门重复各自的定位,以及在整体系统中要达到效果,让庞大的研发团队能够如同榫卯结构一样精准的切合。这既是因为韦恩·迈耶拥有超强的协调能力,也是因为它在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硕士的工科学历,让他对整个“宙斯盾”系统有一种宏观的把控能力。

▲发射一枚防空导弹需要复杂的程序,韦恩·迈耶深有感触,这也保证了“宙斯盾”比之前的防空系统更高效

作为美国海军发射“黄铜骑士”防空导弹最多的枪炮长,他非常清楚早期防空系统的种种弊端,他尽力的在设计之初就避免它们,同时他也很清楚美国海军当时想要解决“饱和攻击”的想法,于是整个“宙斯盾”计划从一开就向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并未发生走偏的情况。

▲“宙斯盾”系统后期又经过了多次升级,这说明该系统不不仅稳定可靠,而且潜力巨大

尽管如此,从1970年接手开始算起,到“宙斯盾”系统出世也花了7年时间,在此期间韦恩·迈耶搞定了无数五角大楼的军方高层,国会的各种官僚,为项目后期严格的测试争取了更多的预算和时间。最终韦恩顶住了国会的质询,和海军的催促,以极高的品质完成了“宙斯盾”的研发工作,使“宙斯盾”系统一出炉就具备极高的实战价值,而不是一个粗糙的早期版本。这样也让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的“宙斯盾舰”建造计划得以顺利的展开,对抗“饱和式攻击”有了一线曙光。

▲“宙斯盾”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只有将它整合上舰,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宙斯盾舰”正式诞生

“宙斯盾”只是一个防空系统,它由相控阵雷达、火控系统、发射架、拦截导弹等多部分组成,要让它发挥系统就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的平台。在1977年完成“宙斯盾”计划后,韦恩·迈耶由于出色的组织能力被继续认命建造美国首级“宙斯盾舰”,宙斯盾项目部门也被升级为宙斯盾武器系统部门,他担任首任主任。

▲早期“宙斯盾舰”所使用的各个型号的雷达

又经过6年时间的严格设计,于1983年,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宙斯盾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号终于服役。此时的“提康德罗加级”以斯普鲁恩斯级的成熟舰体为基础,安装有AN/SPY-1相控阵雷达、MK-26 Mod5双臂发射器以及标准2MR防空导弹,除了没有垂直发射系统,已经初具标准盾舰的英姿。

▲“宙斯盾舰”安装了先进的C4I一体化指挥系统,这在80年代是非常先进的,集中体现了美国强大的计算机技术

除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数字火控计算机,“盾舰”更引以为傲的是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海军 C4I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通过较为成熟的AN/SPY-1雷达上传来的各种复杂雷达数据,该系统可以瞬间予以计算和分配,分别监视450公里范围内的400个可疑目标,跟踪其中100个重要目标,同时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16个目标,一艘“宙斯盾舰”的防空能力堪比“3T”时代一个航母舰队,这在人工时代是完全不可能想象的。或许计算机的全面自动化才是盾舰的最强秘密,也补足了早期防空系统的最后一块短板,成就了如今最强防空舰统“宙斯盾舰”之名。

▲试验舰“诺顿湾”号,顶部是正在试验的早期版本相控阵雷达

而在1974年,搭载宙斯盾的“诺顿湾”号试验舰经过了32个月的严格测试,在跟踪数十个目标时,由EA-6B徘徊者电子攻击机满功率进行电磁干扰,宙斯盾依然能正常跟踪和拦截目标

▲EA-6B徘徊者被用来测试“宙斯盾”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而在1976年组织的多国演习中,宙斯盾在复杂电子环境中,对抗了5个国家的数百架战机,成功了拦截多批战机和导弹模拟目标,甚至面对相当于20架EA-6B干扰能力的KC-135 “树鲨”电子对抗系统时,依然坚如磐石,完美的发射了拦截导弹。

▲“宙斯盾舰”为美国海军真正的带来了稳定可靠的海上区域防空能力

此时的美国海军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种全天候、成熟可靠,且完全压制前苏联“饱和式攻击”的防空系统,其舰队防空能力也由“3T”时期的只有招架之力,变为了可以主动建立远、中、近三层区域防空体系。此时的航母编队在先进导弹制导环境下的海战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保住了美国海军以航母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手段下的制海权,间接的也就攫取了冷战时期的全球海上霸权。

▲宙斯盾舰也是在饱和式打击的威胁之下,被逼出来的产物

写在最后

宙斯盾舰诞生的过程几乎伴随着大半个冷战,深刻剖析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双方的围绕着制海权的争夺,不断用新的战争理论威胁对方,而这种威胁也带动了双方的装备需求,从而最终诞生了“宙斯盾”系统。这种交替的发展和竞争就和我们常玩的扑克中“大牌压小牌”一样,不出到最后一张牌之前并没有赢家。不过值得深思的是,直到冷战结束,从反舰导弹到“3T”防空,从“饱和式打击”到“巨人”系统,在到最后的“宙斯盾”诞生,双方的这些武器系统从未真正用于实战对抗,冷战说到底是大家在各自假象的“战争梦”中经历的一场军事技术革新。

▲前苏联S-300防空导弹,使用的就是TVM制导方式

但这些武器装备在40年后的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军事装备和战略战术思想。例如俄罗斯的S-300防空系统使用的就是美国TVM制导方式,而北约也在多次军事行动中使用巡航导弹发动“饱和式攻击”,让对方防空系统来不及反应。

可以预见的是,冷时期频繁交锋的这对“矛”与“盾”,在以后的军事装备竞争中还将继续下去,“宙斯盾”一盾御千里的神话如今看来是靠谱的,但是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也未必是万无一失

回顾那些让人妻离子散的二战飞机

国家公祭日之后,举国悲痛缅怀先烈之余,我们有必要一起回顾那些令世界山河破碎,让人妻离子散,欢欣鼓舞的二战著名飞机。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哀伤藏于心,实干强我邦!

上图是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 A6M2零式战斗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生产年为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零式战斗机,正式名称是「零式舰上战斗机」简称零战。在战争前期日本国民并不知道飞机正确名称。报纸,广播等在发表战果的时候,只宣称「海军新锐战斗机」。美军在1942年6月捕获的零式上,见其机身腋下有「零」字样,零在英语是Zero,后盟国称其为“Zero”。在战争初期,零式以出色的爬升率,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特点压倒美军战斗机。但到战争中期,美军使用新型战斗机并捕获零式后,其被研究出弱点,慢慢零式优势被丢失,到了战争后期,成为「神风突击队」的自杀爆炸攻击的主要机种。该飞机从中国战场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太平洋战场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堪称日本在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

上图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的P38“闪电”战斗机,它是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军用飞机,由传奇人物凯利·约翰逊主持设计。1936年,美军陆航公布了一种双发截击机的设计要求,其中最大速度为576km/h(6100m)。1937年6月23日陆军采纳了洛克希德公司的设计,1939年1月XP-38原型机交付使用,1月27日首飞成功,但是在2月11日加利福尼亚到纽约横贯大陆的创纪录飞行中坠毁,这时已经快抵达终点了。

P-38“闪电”战机是美军在二战时的主力战机,P-38拥有许多令日军闻风丧胆的优良特性,高速度、重装甲、火力强大,太平洋战场上众多的美军王牌均驾驶该机。日本飞行员对 P-38 又恨又惧,称之为“双身恶魔”,也有人称它为“山本杀手”

上图是前苏联拉—7型战斗机,它是二战中红军使用的最好的战斗机。它性能可靠,速度快,火力强大,成为战争后期对德国施行最后打击的重要空中力量。战后,西方国家承认,拉—7是战时欧洲上空当之无愧的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

它的翼展9.84米,机长8.63米,翼面积17.5平方米,采用一台AR82PHB型发动机,且外部整流罩气动减阻相当成功,使最高飞行速度达到680千米/时。此外,它的爬升速度也有改进,从地面松开刹车起飞到到达5000米高度,只需4分30秒。飞机总重3393千克,机头集中安装20毫米机炮3门,进一步增强了打击力度。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单发动机战斗机。从1936年第一架原型机试飞开始,喷火不断的改良,期间并且使用两种不同的液冷式发动机,不仅担负英国维持空权的重大责任,转战欧洲、北非与亚洲等战区,提供其他盟国使用,战后还到中东地区参与当地的冲突。喷火与德国空军Bf 109并列为欧洲战区最重要的两大机种,也是两个从大战初期较劲到结束的敌人。

上图是德国 梅塞施米特 BF109战斗机。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政权为实现侵略扩张计划,开始大力扩建空军。1934年,德国空军发出招标,要求研制一种接替He51型双翼机的新一代战斗机。巴伐利亚飞机厂(即Be)主任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的Be109型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在竞争试飞中逐一击败He112、Ar80和Fw159三种机型后,成为此后十年间纳粹空军的最主要的主力战斗机。因此“梅塞施米特”几乎成为大战时德国空军的代名词。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米特飞机厂,故Bf109亦改名Me109,但一般仍称Bf109。

上图是美国北美公司生产的 P51“野马”战斗机。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向北欧和西欧进击,与欧陆一海之隔的英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和危机。1940年春,英国派出一个飞机采购团向美国订购战斗机。美国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答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英国生产一种新式的战斗机。经过120天的研制,10月11日样机制成,10月26日试飞成功。新机服役编号定为P-51。英国人给它取名为“野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P-51战斗机立下了显赫的战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场上,P-51战斗机就出动13873架次,投弹5668吨,击落敌机4950架,击毁地面敌机4131架,被誉为“歼击机之王”。二战中著名的飞机都是外国的,我们的飞机,我们的空军在哪里?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是初教-5初级教练机,该机于1954年7月3日首飞上天。毛泽东主席曾亲笔签署嘉勉信给制造初教-5的航空部三二O厂,表示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Air Force of the CPLA)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可以说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空军都错过了二战发展的绝好的机会,我国航空业发展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困难。我国的航空业能够发展到今天,必须感谢那些为国家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航空人。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先进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要受辱,让我们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共同期待中国航空业的崛起。关于我们投稿事宜:坚持原创,欢迎投稿!稿费?有!投稿邮箱:aeroit@aero-expert.com商务合作:韩先生微信:hanhm147624311

点击小铅笔“✎✎✎”写评论吧~~~

一战中排名世界第二的海军舰队,曾发动海军史上最大集体自沉行动

文|青楼大茶壶

重磅荐读

一、德意志海权之梦

一战爆发之前的日子里,为了争夺配合大帝国的海权需求,德意志帝国在1890年代以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造舰运动”。德国第一个海军元帅提尔皮茨为威廉二世陛下订做的“风险舰队”理论、1905年德国《海军法》的颁布、以及英国皇家海军的持续壮大等无数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帝国海军从原本寒酸的“北海巡逻队”进化成了排水量世界第二。规模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巨无霸。在世界大战爆发时,秉持“两强原则”(即英国海军实力要大于世界第二、三名海军力量的总和)的英国皇家海军拥有29艘“无畏舰”,海军总吨位超过220万,而德国海军以17艘“无畏舰”、101万吨紧随其后,并且已经远远超出第三名法国的10艘和73万。如果战争没有因萨拉热窝事件而爆发得“过早”,按照提尔皮茨的战略与造舰活动的持续,到1920年左右德国海军的实力将达到英国皇家海军的三分之二,也就是“风险舰队”理论下德国海军能够正面威胁皇家海军的临界值。

庞大的德国公海舰队无畏舰编队

一战前夕的巅峰时段,不莱梅、基尔、汉堡……每一间造船厂都被帝国政府的订单所掩埋。一艘战舰下水舾装,清出的船台便立刻开始铺设下一艘战舰的龙骨。提尔皮茨牵头组建的“德国海军联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各界获得海军捐款,德意志这个欧陆中央的传统陆上强权突然展现出一股浓烈的海洋气息。威廉二世皇帝也学着他的英国表亲一样无处不体现出对海军的喜爱与热情,提尔皮茨的计划得到了这位军事理论大师马汉所著的《海权论》的忠实拥趸的亲切支持。

“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海军元帅

可惜的是,德国海军,尤其是用来正面应对英国人的主要力量:公海舰队在战争中并没能强大的作用,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表现。海军内阁-海军总监-海军办公室这种一国三公的并立指挥体制下,提尔皮茨主张的“风险舰队”理论被稀释。威廉二世对舰队的过分珍视以及对英国表亲的过分幻想==仁慈也致使他本人将进攻性的“风险舰队”理论改为保护战舰作为战后谈判筹码这样一指导思路。有必要说明的是,“风险舰队”理论要求德国海军不需要在力量上与皇家海军平齐甚至超越之。而是需要让后者在与之正面相对时感受到风险。进一步解释就是说,德国作为传统的陆上强权,即使将海军全部损失掉,也不会对它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英国则恰恰相反,如果皇家海军损失殆尽,大英帝国必然走向崩溃。所以,德国的海战战略就是寻求皇家海军主力,与之争得鱼死网破,从而断送英国的战争能力。

二、“存在舰队”的失败

避战保船策略并不能摧毁英国的海权,也就无法让德国击败英国。不仅提尔皮茨在战争中受到了皇帝的冷落,他的最坚定支持者,公海舰队总司令英格诺尔上将在开战不久就因为多格瑙沙洲海战的小败被皇帝解职。即使举世闻名的日德兰海战中公海舰队以劣势给予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凶猛的打击。以“好斗勇狠”著称的施佩尔上将和舍尔上将在本土舰队主力面前指挥公海舰队做出极高难度的“敌前转向”动作,掉头狂奔,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拼光公海舰队,以重创皇家海军的大好时机。日德兰之后,即使公海舰队获得了最先进的“巴登号”无畏舰等新舰只的补充,即使德国海军的战斗力在日德兰被证实比皇家海军更优秀,皇帝陛下的宝贝舰队更多的是无所事事,消磨时光。

公海舰队后期的旗舰:巴登号战列舰

直到1918年末,帝国陆军在西线被法美英联军打得节节败退,战争局势回天乏术之时,施佩尔才想起来“风险舰队”,妄想用公海舰队主力去和皇家海军同归于尽。但在必败的情势下,这种自杀式攻击已经与旧日本帝国最后的“神风特攻”没有什么区别。长期无战事下催生的厌战情绪瞬间席卷公海舰队。就在1918年10月29日早上司令部发出隔日舰队出航命令的命令之后,当晚图林根号战列舰上的水兵率先发难,旋即各舰水兵们纷纷响应。夺去了对舰艇的控制权。施佩尔被迫取消计划,而一向以“海军皇帝”自居的威廉二世只能说:“我不再拥有海军了”。不久,水兵起义带动了整个德国的革命,11月9日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意志帝国覆没。

三、斯卡帕湾的彩虹

最终,随着和谈的逐步展开,庞大的公海舰队应如何处置成为了协约国集团重点讨论的话题。为了防范魏玛共和国的反悔,也是为了彻底阉割德国再次开战的能力,1918年11月21日,德国公海舰队的74艘战舰被协约国扣押。所有舰炮的炮闩被拆卸并交给协约国。随后,这支世界第二大的舰队在协约国监视舰队的簇拥下航向苏格兰以北,斯卡帕群岛中央的斯卡帕湾。在押运过程中,协约国舰队一左一右地伴随航行,公海舰队所有主炮必须朝向正前方,以防变乱。

抵达斯卡帕湾并下锚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保留了一支监视舰队,公海舰队只能保留最低在舰人数,不得有任何移动。在接下来的近7个月的拘禁期内,公海舰队水兵们整日无所事事,只能以钓鱼消磨时光。对于这支规模世界第二,足以和皇家海军掰一掰手腕的巨无霸舰队来说,这样耻辱的“战俘式”生活带有莫大的讽刺。

拘禁期间在舰上钓鱼的公海舰队水兵

但是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并不顺利,英国政府在和谈最后向德国下达最后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盘接受和约条款,否则再次面临战争。本来魏玛政府已经决定接受和约条款,但是、斯卡帕群岛本地的英国报纸以“停战谈判濒临破裂”和“可能恢复军事敌对”等字眼进行了夸张的报道。德国海军官兵们因而误以为双方的谈判已经破裂,战火即将重燃。为防止舰队落入敌人手中,舰队官兵开始预谋自行将军舰凿沉。

沉没中的巴伐利亚号战列舰

1919年6月21日清晨,英国监视舰队离开斯卡帕湾出海训练。中午11时20分,公海舰队临时司令罗伊特少将在临时旗舰埃姆登号轻巡洋舰上向各舰发出指令“第十一节,确认”,并打出被禁止出示的“Z”字旗。收到指令的各舰同时升起军旗,各舰官兵打开通海阀,包括11艘战列舰在内的74艘战舰集体自沉。

这个意想不到的事件突然发生后,监护舰队火速赶回斯卡帕湾,试图阻止公海舰队这个谈判桌上的重量级砝码自沉,不惜开枪打死9名德国官兵,击伤16人,只不过为时已晚。在历时约6小时的自沉行动中,全部被拘留的74艘德国军舰中有52艘成功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和全部5艘战列巡洋舰,沉没军舰吨位占到了被扣押舰队总吨位的95%。一度位居世界第二的公海舰队眨眼之间灰飞烟灭。

斯卡帕湾中公海舰队各舰自沉位置示意图

这场代号“彩虹”的自沉行动成为了公海舰队的最后一次行动,也成为了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集体自沉行动。曾经在北海正面硬捍英国皇家海军的公海舰队自此不复存在,这场悲壮的自沉行动也就成为了它悲惨历史的终章。罗伊特少将和舰队其余1773名官兵被当作战俘处置,他们在英国受到了舆论毁灭性的诋毁,但在德国则被当作是保住德国海军荣誉的英雄,罗伊特本人也在1939年被晋升为上将。

不过无论如何,公海舰队悲剧性的战后自沉成为了怯战厌战色彩下德国海军悲剧性历史的显眼注脚。德国海军的悲剧在斯卡帕湾的彩虹闪现之后持续了下去,直到1945年5月8日它又一次战败,而它也在又一次“彩虹行动”中将200多艘潜艇自行凿沉,旧德意志海军的悲惨命运最终画上了句号。

参考书目:

代鹏《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舰船知识杂志社2012年版

里德尔·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梅然《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匠心原创,侵权必究

还在书荒?来这就够了!二

1、《希灵帝国》

作者:远瞳

简介:

不是帝国争霸,不是异界风云,更不是升级练功,其实,这是一本非常严肃正经认真的硬科幻救世文——你就当真的听。好吧,其实这就是一群没溜的领袖和一个坑爹的元首欢乐无节操的救世日常而已。 混吃等死的伪宅摇身一变成帝国元首,拥有奶爸光环的大叔领养萝莉无数,这就是某宅在获得一个从天而降的蹭饭兵团之后所发生的爆笑故事,再次郑重提示:这是一本非常严肃正经认真的科幻…

2、《异常生物见闻录》

作者:远瞳

简介:

郝仁,人如其名,是个好人,理想是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当个穷不死但也发不了财的小房东——起码在他家里住进去一堆神经病生物之前是这样。一栋偏僻陈旧的大屋,一堆不怎么正常的人外生物,还有一份来自"神明"的劳动合同,三要素加起来让郝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忙碌的房东和最高能的保姆,最混乱、最奇怪、最不正常的房客房东的故事就此开始。  "自打在劳动合同上摁手印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是上贼船了……"

3、《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作者:月面

简介:

林有德穿越到了1930年,正准备一展抱负,却发现这个世界和他原来的世界不太一样。"想当年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征服了当时欧洲十大神姬的心,才完成统一欧陆的伟业。所以我一直都说,要救国,各位首先要长得帅,就算不帅,也得把自己收拾干净了,让人看着舒服才行。"林有德看了看橱窗里自己那张普通水准的脸,毅然决然的走上了用钢铁和烈火埋葬美丽战姬的道路。

[1]

4、《唐砖》

作者:

简介:

云烨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超级恋家的人,哪怕把自己放在火星,也 会绑架火星人让他们送自己地球。而贞观二年的自己如何才能回到公元两千一零年?

整个大唐就是一个巨大的坑,李二坑他,李承乾坑他,程咬金坑他,牛魔王坑他,就连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也坑他。大唐朝野无好人啊!日子还要过,上有白发苍苍的祖母要孝敬,下有八个妹妹要嫁妆。身为高级贵族的云烨感觉鸭梨山大。

5、《大宋的智慧》

简介:

云峥打开了一扇门,就再也没有回头路,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想回头已是百年身。这是一本讲述为师之道的小说,说的是生存智慧,讲的是人间温情,道的是兄弟情义,表的是温恭谦良,这里有最美的爱情,有最深刻的兄弟情义……或许,我很想把《清明上河图》徐徐的展开,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大宋,不一样的人间百态……

6、《银狐》

简介:

大宋元祐三年,开封黄河溃堤,大水冲河北,汴河淤塞,洪水倒淹东京,铁王氏携幼子铁心源乘坐木桶侥幸未死,混迹于难民之中……

东京多无赖,有丐帮藏于洞窟,以夺人为生……

铁王氏无路可走,只得携幼子蜷缩于皇城脚下,时大宋律例,无故靠近皇城一丈者死,铁王氏一时得安,有巡城军兵见铁王氏犯禁,准备行刑于城下以警来着,恰逢宋仁宗赵祯巡视洪水归来,眼见铁王氏惨状,潸然泪下曰:"暂借我皇家广厦(屋宇)一角,为你母子安身!"并赠金五贯。铁王氏母子便以皇宫为后墙,建茅屋一间,遂得活。襁褓中的现代人铁心源发下重誓:"大丈夫有恩报恩,快意恩仇,汝与我有救命之恩,定会百倍报之……

7、《择天记》

作者:猫腻

简介:

太初元年,有神石从天而降,四散人间。传说得观神石碑文者可知天机。神石自此成为人间圣物,天下因此纷乱久矣。直至人族联合西域妖族,将魔族驱赶到极地草原,方始承平。

少年陈长生身世神秘,在襁褓之中被师父计道人从黄金巨龙口中救下,收为关门弟子。十数年里传授道书三千卷。然而陈长生体质特异,无法修行,命数活不过二十岁。十多岁的陈长生出师下山,要去周朝神都夺取"大朝试"的头名以得观神石,逆天改命。

风从虎,云从龙。因缘际会与自身努力,陈长生抵挡住了种种势力的打压,迈过修行关隘,实力一日千里。也结识了少年天才唐三十六、妖族公主白落衡、妖族武将轩辕破这些挚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强手如林的"大朝试"中拔得头筹。进入神石碑陵后,一夜观尽陵前碑,引得天象震动。然而一切却只是开始,随着天下格局的变动,陈长生不得不卷入其中。

8、《遮天》

作者:辰东

简介:

冰冷与黑暗并存的宇宙深处,九具庞大的龙尸拉着一口青铜古棺,亘古长存。这是太空探测器在枯寂的宇宙中捕捉到的一幅极其震撼的画面。

九龙拉棺,究竟是回到了上古,还是来到了星空的彼岸?一个浩大的仙侠世界,光怪陆离,神秘无尽。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

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

9、《完美世界》

作者:辰东

简介:

一粒尘可填海,一根草斩尽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乱天动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10、《神墓》

作者:辰东

简介:

万年梦 醒清风 欲寻旧迹已尘封

挽长弓 屠云龙 逆天斩神风

转玄功 太极中 困龙阙破开鸿蒙

探绝路 虚天破 前尘遇神龙

天下壮志几多仗剑战丰都 是当年旧梦未醒今生再相逢

望穿山河云端大漠八绝七星殁 傲世绝代风华展名声动

云山深处乱世几恩仇 自山崖坠忘忧愁却无意执手

地幽处尽头 封魂苍生万重楼 往事云烟纸上从指间流

碎虚空 破魔封 馨香依旧雨成红

太上道 忘情梦 六道轮回空

天堂迷 地狱深 追寻旧缘问前尘

天地变 六界换 逆乱变风声

战异界 屠天阶 忘情十年花开谢

重相见 又离别 轮回前缘撷

寻前尘 觅父踪 战尽屠灭古今邪

独孤湮 苍天灭 碧空尽染血

云端多年不见韶华几红颜 当年相识欲恸泪洒山海间

尘缘浅-不见今我此誓灭苍天 天涯海角名传不管只为你容颜

去香港,没去这些地方就等于没有去香港二海岛篇之南丫岛

香港-給人的印象就是世界金融中心、亞洲四小龍、購物天堂、東方之珠等等,其實,它除了繁華熱鬧的一面,還有着寧靜的另外一個世界。香港作為一個臨海城市,當然也有着很多比鄰的島嶼,而隨著時間的遷移,當地的居民就在各個島嶼上生根,也形成了香港別具一格的島嶼文化。

南丫島

由于岛屿位于香港之南,形状像汉字的“丫”,因此得名为“南丫岛”。 南丫岛是中国香港境内的第三大岛屿,面积仅次于大屿山和香港岛。

南丫島主要由北面的榕树湾和南面的索罟湾組成。南丫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很遠就能看見3根很長的柱子,其實這是南丫發電廠的3條煙囪。同時,也有一個大風車,這是全港首個風力發電站,以西方風力發電的技術建成,是香港電力發展史上首次出現的綠色能源。「大風車」高71公尺,免費開放予旅客參觀

中西兼容是南丫島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您在這裡,一天之內可以感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小島風情。在索罟灣,您可以細味充滿東方色彩的老香港漁村文化;穿過家樂徑到達榕樹灣,卻是悠閒浪漫的西方情調。南丫島還有一個迷人之處,就是由市區前往只需短短半小時,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定居,也成為旅客愛到的度假勝地。

主要交通:前往南丫島只能通過搭船前往

·港九小輪:有二條路線往返南丫島與港島之間。

·榕樹灣↔中環

·索罟灣↔中環

如果有些想一天就过关玩了马上就赶回国内的,也是可以的,推荐以下路线:

1.罗湖或者落马洲过关,直接搭火车换乘地铁到中环,然后走到码头搭船。

2.如果想搭双层巴士欣赏香港景色,罗湖或者落马洲过关,火车到粉岭站A2出口转278K(几分钟一班)到联和墟总站,马上换乘673(30分钟一班),直接到中环码头,可以马上搭船。

以上方法时间都不会差太远,看你喜欢哪种。

榕樹灣大街

其中比较推荐中环↔榕树湾,榕树湾走到索罟湾,直接搭船回中环。因为榕树湾比较多店铺,可以看多很多特色及卖特产的店,在这里看很多挺有趣的东西,最后走2-3个小时到索罟湾,索罟湾有很多吃海鲜的店铺。,

这里有不少外籍人士聚居,街上有很多提供欧陆及亚洲料理的小餐馆、酒吧及手工艺精品店,散发浓浓的异国情调。您可以放慢脚步在小店挑选工艺品、在餐馆品尝美食,轻松自在的投入在小岛的闲逸氛围中。

天后庙

榕树湾走不远的地方就能够到天后古庙

传说天后姓林名默,自童年想·起已有预测天气的异能,在海难中救人无数,沿海乡民和渔民均视她为海上守护神而建庙奉祀,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参观一下,祈求保佑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亚婆豆腐花

这里本来不想当作一个景点介绍,但是正常来说你都会见到,而且相对来说也不是很贵,每一次到这里都会有一群人围着叫豆腐花吃,在你走累的时候坐下来休息一下,来一碗清凉山水豆腐花,那感觉还是透心凉的。

洪圣爷湾泳滩

洪圣爷湾泳滩是南丫岛上有名的泳滩,这里水清沙幼,很多西方游客及岛上的居民,都爱到来游泳和享受日光浴。黄昏时,当斜阳落在海面上,放眼望向对岸的南丫岛发电厂,就是最美的一刻。这里可以让你感受到宁静,安逸,与世无争,感受大自然独特的美。

这里建议夏天就傍晚去,冬天就3-4点去,可以游游泳和玩玩水。

神风洞

这虽然是个位于南丫岛上的洞穴,可甚具历史价值。这是因为洞穴在二次大战期间,曾是日军「神风敢死队」的战略要点;日军在洞穴里,收藏了多艘对盟军舰只进行自杀式袭击的突击快艇,故名「神风洞」。

如果不了解他的历史渊源,这是一个普通的洞,因此,要先预习功课喔。

南丫岛渔民文化村

南丫岛的索罟湾是天然的避风港,以往这里是渔村,到现在您偶尔还可以看到渔夫在艇上撒网捕鱼。光看风景,不如亲身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文化吧!渔民文化村建于渔排之上,由退休的南丫岛渔民所经营,村内设施包括一艘历史悠久的三桅渔船、古董摇橹舢舨和两艘龙舟等。

南丫岛的可玩性还是很高的,从榕树湾走到索罟湾,也是一种自我毅力的考验,虽然要走两三个小时,但是走走停停,拍拍照,欣赏一下风景还是很写意的。

南丫岛更多的美就等待你们去发掘啦,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港澳游玩攻略,日后将会带来更多香港澳门好玩的东西。謝謝。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