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潜行者切尔诺贝利阴影(前苏联战争电影:时代落幕背后的凄凉)

潜行者切尔诺贝利阴影(前苏联战争电影:时代落幕背后的凄凉)

2023-02-12 02:22:23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史达林风范·本期导读】 相比苏联电影穿透严格的审查体系,并最终获得美国同行认可的艰辛,“《血战八达岭》”已经足够幸运。

本文共3399字,阅读需要8分钟。

文/V闪闪 落日海盗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多个场合里谈及科幻影片时,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电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9)。

| 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照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部影片中对于失重状态、灼热的星球,以及旋转式太空站模型的写实性展现,都受到了前苏联科幻片(也可以当做是伪记录影片)《通向行星之路》的影响。

| 苏联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的太空竞争宣传海报

《通向行星之路》是一部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宣传意味的电影,包含着极具开创性的特效和精湛的手工模型作品,影片捕捉到了当时太空竞争的时代思潮。

| 苏联的宣传海报充满了雄心壮志

按照当时莫斯科宣传机构的指示,影片中展现了苏联探索太空的历史。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的火箭试验到苏联第一个太空卫星,还有未来的登月计划、苏联第一个宇宙空间站与月球基地的建设,甚至还有关于载人航空探测火星的内容。

| 电影《通向行星之路》剧照

没想到,这部仅仅五十分钟的电影在苏联公映时激起了观众的恐慌。同时,该片在美国也引发了强烈震荡,甚至有媒体报道,电影片段在美国电视台播放时,竟然有些观众恐慌得晕厥过去。

| 太空竞赛的讽刺漫画

因为这时期正值战后“冷战”国际大背景,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开启了长达近30年的“太空竞赛”。20世纪60-70年代,这两个巨人出于各自的目的,或多或少加速了载人航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了在太空竞赛中拿到头彩,美苏分别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太空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军备竞赛成为了一个国家科学和经济实力的指示器,也是证明自身意识形态优越性最好的扩音器。

| 《天空的呼唤》电影海报

同一时期另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影片《天空的呼唤》(The Call of Heavens,1960)。讲述了一个关于太空竞争的故事。片中英雄式的苏联宇航员解救了那些企图把社会主义联盟驱逐到火星上去却意外搁浅的美国人。尽管《天空的呼唤》包含着强烈的反美意识形态宣传,但导演卡拉托佐夫在电影中设定的太空场景和略显表现主义的美术指导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该电影还有着非常强的技术先瞻性和预言性。在电影中虚构的苏联宇宙飞船罗迪纳(俄语:Родина,祖国)垂直悬浮在雅尔塔港口的卸货平台,这个场景和当今美国SpaceX公司 CRS-8的降落方式(SpaceX CRS8第八次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很吻合。

当时的美国电影界同行中,一个叫科曼的人慧眼独具,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包括《天空的呼唤》在内的几部苏联科幻电影的版权,并改编为适合美国观众口味的B级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刚刚20岁出头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还是个业内打杂的新人(他后来导演了《教父》(The Godfather)、《对话》(The Conversation)和《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这样的电影),被委任改编这部电影,在删除掉反美意识形态后,制作出1962年美国版的外星怪兽题材《超越太阳的战斗》(Battle beyond the Sun)。但这一版本要比《天空的呼唤》逊色的多。

| 《奔向梦想》的镜头画面

卡拉托佐夫的第二部科幻片《奔向梦想》讲述了另一个火星营救任务。影片大量运用了未来派艺术的磨砂效果景观,并以红色与绿色来呈现惊艳的外星世界,呈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幻电影中一些最好的特效与制作。

| 《火星女王艾莉塔》剧照

苏联之所以能不断出品太空科幻作品,是跟沙俄时期就一直保持深厚的太空征服幻想有密切关联的。所以第一部关于太空旅行的科幻电影并非是在美国好莱坞完成,而是在新成立的苏联电影中完成,也就是《火星女王艾莉塔》(Aelita, Queen of Mars, 1924)。改编自著名历史类与科幻类小说作家托尔斯泰(Alexei Tolstoy)所写的戏剧。

该片故事讲述在后改革时代的莫斯科,一个做白日梦的电台工程师接收到一个神秘的电台信号,使他幻想自己制造太空飞船并去一个火星上的极权主义帝国旅行,要在那里领导一场无产阶级奴隶的革命。这部电影无疑影响了同一流派的许多后期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苏联科幻电影的不朽主题:以太空题材电影作为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

| 浓郁的意识形态渗透在苏联的太空宣传海报里

同样的意识形态宣传也存在于之后一部的苏联科幻作品:《宇宙旅行记》(Cosmic Voyage, 1936),并由苏联火箭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监制。这部无声电影展示了在不远的未来——1946年,苏联将成为一个闪耀的乌托邦式的国家。片中展示了莫斯科星际旅行研究所第一次载人月球探索,在这部马克思主义版本《格列佛游记》制作过程中,他有机会试验了自己的技术。

| 《宇宙旅行记》里的太空船

然而,苏联监察官认为这些令人惊叹的场景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公认的实用主义审美标准。因此,《宇宙旅行记》在上映后不久就被停止发行。

| 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

冷战期间,随着太空竞赛的日趋激烈,在1969年,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给苏联的太空计划以沉重的打击。这也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苏联科幻电影发生风格上的转变,变得更加具有个人思想性和知识分子化。

《飞向太空》改编自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小说,电影讲述了一个科学家被派到液体星球索拉瑞斯上的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宇航员却莫名其妙地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他潜意识里展现了自己一直压抑着的欲望和他失去了的爱人。塔可夫斯基创造的这场深入人心的、内省的旅程,与之前几十年里的盲目乐观与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星球命运故事截然不同。塔氏向太空竞赛所提出的存在主义问题可以总结为Snaut博士的话:“我们不想要其他世界,我们只想要镜子。”

潜行者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之后的《潜行者》改编自斯特鲁加茨基兄弟的小说《路边野餐》。故事场景设置在未来的一个无名工业城市周围,讲述一个带领一位作家和一位科学家穿过一片被称为“区”或者“间”危险禁地的违法导路人(或者叫潜行者)。所谓的“区”,就是人们可以释放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的地方。这部电影非常有名,也衍生出很多其他艺术作品。你现在打开著名游戏平台Steam,还可以看到向其致敬的《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阴影》

塔可夫斯基的这种反乌托邦式的未来,来源于勃列日涅夫时代不景气经济下荒废的能源工厂。今天看来,电影中衰落的工业世界中无人居住的“区”,好似预言了切利诺贝利悲剧后30公里范围的无人区。

| 《死者来信》剧照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面衰退的苏联产生不少反乌托邦式的科幻电影寓言,比如《死者来信》(Letters from Dead Man,1986)是从噩梦般的视角观察在核毁灭后的人类生存状态。影片选取了一个社区中生活的人来进行描写。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核毁灭后的幸存者,他们只能在地下的庇护所中活动。电影中的主角曾是一名科学家,他的内心充满愧疚。他对人类灵魂在死后是否继续存在将信将疑,但他仍然尝试着用代号写信给已经死去的儿子。电影结局有点摩西式的意味——这个科学家带领一些幸存下来的孩子经历过核冬天,去往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博物馆的来访者》(Visitor to a Museum,1989)。电影场景设置在未来一个受污染了的荒凉之地。那里一些居民由于畸变而被迫留下来,住在一个用铁丝围起来的保留区。电影以反乌托邦式的视角来看待地球的毁灭:当地有一个博物馆,只有在退潮时才会露出地面,四周环绕着海水。当这个来访者到这个废弃的博物馆进行朝圣时,那里奴隶般的居民都把他看做基督一样的偶像。

在苏联时代后期,还有一些著名的反乌托邦的电影,其中包括了卡伦•沙赫纳扎罗夫批评官僚体制的超现实电影《零城》(Zero City,1989)和格奥尔基•达涅利亚(的荒诞喜剧《外星奇遇》(Kin-Dza-Dza,1986)。《零城》是关于一个莫斯科工程师被困在一个没有坐标的小城中的故事,而《外星奇遇》则描述了一个遥远、荒芜星球上一个腐败不平等的社会。

| 苏联时期的电影场景拍摄

纵观这些苏联反乌托邦影片、后期的太空科幻电影,它们都讲述着相似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故事,同时暗示着苏联道路已到尽头,而新的意识形态和国家体制或将到来。

| cccp已然落幕

苏联时期开拓了一种同时融汇了喜剧、音乐剧、历史史诗剧、科幻剧、战争片甚至“红色西方”等多种元素兴盛的多样的电影类型。尽管从好莱坞的标准来看,前苏联科幻片并不算多产,但是它确实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电影类型,它好似一段从早期建构主义史诗到后世界末日的反乌托邦的奇异旅程。这些科幻片融合了探索月球的预言、太空竞赛的宣传、核战争的预言和存在主义艺术电影的特质。

| 昔日的太空竞争已经落幕,但是也如那个时期的塑像,成为一种记忆和丰碑。

早期的前苏联科幻电影表现了对太空探索的盲目乐观,而后来则转向关注切尔诺贝利恶梦、苏联解体。作为受意识形态主导的电影类型,前苏联科幻电影内容的转变实质上表现了冷战铁幕背后东方阵营的兴起与衰落。

时代落幕的背后凄凉

不论是兴起还是衰落,铁幕背后的红色苏联电影在给美国对手留下强烈震撼的同时,也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苏联编导们在骨子里依然继承了普希金、托尔斯泰时代的文化情怀。一如上文所说,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苏联电影能穿透当时该国严格的审查体系下成片,并最终在美国同行的有色眼镜下获得认可,更是其价值证明的体现——那时候没有一个苏联电影指望能冲击奥斯卡,也没有幻想占据美国主流媒体的疯狂评论。相比之下,被纽约时报刷屏的《血战八达岭》就幸运多了,更别说对媒体认同度不满的话还可以直接上书国家电影局,痛斥“境外势力”抹黑的《逐梦演艺圈》了。

《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长微博片段

电影《长城》被网友根据《血战钢锯岭》戏谑为《血战八达岭》

· END ·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