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地球帝国2修改器(星际争霸科普卢星区打成一锅粥时,当时的地球发生了什么?)

地球帝国2修改器(星际争霸科普卢星区打成一锅粥时,当时的地球发生了什么?)

2023-02-19 19:51:12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地球帝国2修改器文章列表:

地球帝国2修改器(星际争霸科普卢星区打成一锅粥时,当时的地球发生了什么?)

星际争霸科普卢星区打成一锅粥时,当时的地球发生了什么?

在《星际争霸》里面,人族最开始是一群逃犯组成的单位,后来才在科普卢星区慢慢建立其了一个联邦,可是,大家知道吗?实际上这群逃犯并不是自愿来到科普卢星区的,而是因为他们在地球上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且在战争中,他们被四艘船运送到了科普卢星区,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星际争霸》的隐藏剧情。

故事要回到第三次世界大战前期,当时的世界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衰落,使得一个新的世界政府被建立了起来,“联合政权联盟”没错,这就是游戏里面UED地球联合理事会的前身,作为一个极权主义的政府,他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地区和人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一些不同政见者、黑客以及其他一些人进行了追捕。

这些人为了活命,于是,拿起了武器和联合政权联盟进行了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没错,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双方的战争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四亿人口在这样一次冲突中死去,由于联合政权联盟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科技和人口,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而胜利之后的他们,将所有俘虏都关进了四艘冬眠船。

他们将这四艘冬眠船发射到了外太空,但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这四艘监狱船在太空漂泊时来到了迷失方向,漫无目的的他们来到了科普卢星区,就在监狱船漂泊的这段时间,地球这边建立起了一个星际帝国,规模和科技都远超当时的科普卢星区,他们很早之前就已经观测到了科普卢星区发生的事情。

面对异虫和星灵两大外形种族,此时的联合政权联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也正因为有这个威胁,联合政权联盟得以迅速团结其他国家,很快,这个联盟重组为了“地球联合理事会”,他们观察了很久科普卢星区的事情,意识到了他们的威胁非常大,他们下定了决心要征服科普卢星区。

他们组建了一支远征军,没错,这就是UED的由来了,但是,这里也要说一下啊,就是UED也很聪明啊,他们意识到了如果自己暴露了本身强大的科技,容易导致科普卢星区的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所以,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真实实力不被暴露,因此,使用的科技武器都跟泰伦联邦的差不多。

而他们到科普卢星区的目的也很简单的,首先,就是逮捕当时的泰伦联邦皇帝蒙斯克,然后再通过精神力和强大的妖姬捕获异虫的主宰,紧接着再利用异虫来对付星灵,而且UED进攻时间抓得非常准,当时的科普卢星区一片混乱,蒙斯克的泰伦联邦仅仅控制了克哈,而星灵和异虫又因为战争而两败俱伤。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这才让UED长驱直入,不过,随着三大种族的联手,UED最终还是被消灭了,这种远征舰队全军覆没了,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卷土重来了,毕竟他们只是被消灭了一支舰队,相信重新抵达科普卢星区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他们还有一些残余势力,大家还记得亡者之夜饿那个医疗兵莫拉莉斯中尉,她就是UED的残余势力。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老外也流行起了烧中国冥币

如果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正靠着霸权狂印美元,从而在阳间作威作福的话。

那么在阴曹地府,来自中国的冥币可能正在成为最 in 的硬通货。

之前说到那些深受老外喜爱的中国商品,大伙们肯定会先想到老生常谈的手机、无人机等电子产品,或者是高铁、卫星等高精尖的大家伙。

而就在最近,小辣椒才发现冥币这个有点阴间的国货,已经慢慢地在外国人圈子里流行开了。

这些歪果仁们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接地府气的名字 —— ancestor money( 祖先钱 )。

但就像电影《 黑客帝国 》,在港台就有《 骇客任务 》、《 22 世纪杀人网络 》等等的翻译一样。

我们的冥币,在英语世界也有 joss paper( 乔斯纸 )、ghost money ( 鬼钱 )、spirit money( 灵钱 ) 、hell money ( 地狱钱 )等等其他别称。

虽然叫法不同,但他们对冥币的喜爱其实还是一样的。

在油管上,就有不少和冥币相关的视频。

视频的主要内容,也大都是关于如何烧冥币,并且介绍冥币文化的。

也有从花纹、燃烧后的烟灰等等方面来测评各种冥币的。

别的不说,反正这么大的纸钱,小辣椒是第一次见。

而且硬算起来,冥币也应该算是一种基于 P2P ( 点对点 )技术的虚拟货币,只不过转账的方式确实有点呛人。

如果说这些视频都只给出了老外们喜欢冥币的果,那么在亚马逊网站上,小辣椒则又找到老外这么喜欢冥币的因。

那就是:它们真的很灵。( 当然,很可能是心理作用 )。

在亚马逊上搜索 ancestor money ,就会跳出不少冥币产品,点开买家的评论,就能看到一个个善男信女和祖先的故事。

比如说,这位买家就说自己的祖先很喜欢这些钱,特别是他的母亲( 想必是托梦给他了 )。

也有买家称,寄钱给了祖先之后,自己的生活好像好起来了。

还有网友表示在用了冥币之后搞定了案子,并且获得了 23 万美元。

因为带来了各种的好运和财富,烧冥币在国外也同样变成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活动。

于是乎,就有老外直接提供一条龙服务,教起了大家如何搭建一个正宗的“ 祭坛 ”,而右下角的冥币必定也是不可或缺的。

也有网友觉得那些繁文缛节没有必要,表示在心足够诚的前提下,再简陋的装备也都不丢脸。

当然,还有一些数值党啥都不在意,只要纸钱面值够大,有排面就行!

因此 100 亿大面额的信用卡冥币也孕育而生。

但从这也能看出,国外的移动支付确实还不够发达,国内早就直接流行烧二维码了。

除此之外,外网上也因此出现了不少的冥币科普网站,给更多的小白们解惑,以便于大家更好地入坑冥币这个圈。

好玩的是,小辣椒在瞄了瞄上面一些内容之后,发现他们形成了一门有西方特色的冥币学说。

例如在一个名叫 Salimyers 的网站上,就称玉皇大帝是地球上管理所有钱财的神,而且冥币并不是没用的废纸,燃烧冥币能把钱送到祖先所在的精神领域。

说着,网站还配了一张雕像图,并配上了“ Jade Emperor ” ( 玉皇大帝 )的图片说明。。。

只不过尴尬的是,这张图并不是玉皇大帝,而是老子。。。小辣椒还查到了这个老子雕像的详细信息,其实它是无锡的老子雕像。

要不是小辣椒是炎黄子孙,真的差点就被他诓了。

而除了玉皇大帝是天地银行全球总行长之外,小辣椒还学到了不少的干货。

例如说纸钱其实分为三类:金、银和铜。

上面提到的那些现金都属于铜,是烧给新逝世的人的。烧给玉皇大帝则需要烧金纸钱,其他的山神还有上古祖先烧银色纸钱就行了。

国内的规矩具体是怎样小辣椒就不得而知了,希望见多识广的差友们能科普科普。

反正老外们的冥币再这么烧下去,而在不久之后,关于阴间通货膨胀的问题应该也会困扰着那些歪果仁们。

在这儿,小辣椒强烈建议有识之士,能给地府设计个股票交易系统。

毕竟钱多了没处用,大伙们也可以投入一波股市,继续感受一波上上下下的快感。

那么问题来了,酱香型孟婆汤会不会成为地下股市的股王呢?

最后,文化输出也好、封建迷信也罢。

抛开那些外在的形式不谈,冥币能在流行开来,至少说明无论你是哪国人,在尊敬祖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都是一致的。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中国却成了地下世界的金融中心,这事儿确实太魔幻了。

在这里,北京人头盖骨掀起盖头惊世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兵马司胡同9号院(今15号院)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记者李牧鸣摄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章鸿钊

丁文江

翁文灏

北京的胡同数以千计,虽较上世纪已减少和改变了太多,但藏在胡同深处的院落,仍或多或少可窥见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脉落。

90年前,12月2日,年轻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将一件5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捧到世人面前。这就是被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誉为近代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的“北京人”头盖骨。当年裴文中发现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尽快报告给兵马司胡同9号院(今天的15号院,后文统称9号院)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们。

探访兵马司胡同

兵马司胡同之名始于明代,当时北京分东、西、南、北、中五城,各设兵马司署,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兵马司胡同为西城兵马司署所在地,称“西城兵马司”。清以后,京城治安由九门提督和八旗都统分管,兵马司署撤销,兵马司胡同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记者日前走访了兵马司胡同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试图隔空感受此地往日的辉煌与波折。

从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门沿西四南大街南行六七百米,西侧人行道上立着一块比公交站牌还大的蓝色指示牌,上面几个大字“兵马司胡同”。很少见胡同标牌如此醒目,或许,没有9号院,如今被现代建筑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兵马司胡同只是一条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胡同。正是由于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存在,让兵马司胡同成为兼具科学与文化底蕴的不寻常之地。

按路牌所指,往西即拐进胡同。胡同不宽,约5米左右,两边粉刷簇新的灰墙似乎找不到“访古”的感觉了。走了一百多米,胡同北一座醒目的大门,门楣上书“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透过敞开的大门,几幢欧式小楼错落有致。院外门旁立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石碑。石碑右上角配有当下文博展览常见的二维码,记者扫了,看到介绍如下——“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最初创立于北京。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等中国地质科学先驱均曾在此工作……”

既然是地质调查所旧址,为何门楣标注“图书馆”?在国破山河碎的当年,胡同里如何建起这个欧式建筑群?调查研究成果又存放何处?为何裴文中找到“北京人”头盖骨先要向这里报信?除了妇孺皆知的裴文中,简介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先驱,到底为当日中国地学初创历经了何等艰辛?

地质调查所前世

中国的地质调查,始于19世纪后期,但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都是外国人,如德国的李希霍芬(Richthofen)、美国的庞培莱(R.Pumpelly)等。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最初采用译著的方法,引进地质科学,如华衡芳曾先后译出矿物学和地质学名著《金石识别》《地学浅识》。不久国内学堂也开始设地质学、矿物学课程。鲁迅先生在1902年赴日求学之前,就曾在南京矿路学堂较系统地学习过地质科学和采矿知识,并著文《中国地质略论》。他上“矿学”课所用的课本,正是江南制造局编的六本《金石识别》,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展厅,书页空白处,还留有当年的笔记。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物司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负责。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但当时的调查所,实际上徒有虚名,因为除了丁文江,没有一名地质人员。因此又同时成立了地质研究所,作为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章鸿钊任所长。恰好翁文灏获地质学博士学位后自比利时归国,到所担任专职教员。后有王烈自德国学成归国任教,各种课程逐渐趋向完备。研究所借景山东街北京大学的校舍、仪器,仅三年就培养出了“与欧美各大学三年毕业生无异”的中国第一批地质学人才。遗憾的是,1916年,只有一届毕业生的地质研究所被迫停办,已改作农商部所属的地质调查所迁入丰盛胡同3号及兵马司胡同9号。

地质研究所原设有图书室,图书来源,一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书;二是地质学家们多方筹集;三是工商部出资自行购买。地质研究所停办后,图书室移交给了地质调查所。地点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三间屋仅有专业书刊400余册。1922年,丰盛胡同3号用作地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前身)之用。负责人丁文江、翁文灏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国外同行,多方汇集标本收藏于陈列馆。

募捐换来图书馆和办公楼

令人痛心的是,地质调查所成立之际,也正是中国近代历史最混乱之时。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司胡同9号院正对大门的图书馆,全赖丁文江、翁文灏积极呼吁奔走,由社会热心人士筹款而来。

9号院内的老住户向记者介绍,图书馆大门内侧东墙上还有当年捐资者的纪念牌匾,可惜被杂物遮挡。记者从旧大衣柜的缝隙间依稀看到“……利天下之事而或以言得少之,历代虽……”的字样。

在古老胡同中拔地而起的小楼并不显突兀,此楼由德国雷虎工程司行承建,“雷虎制造”现北京仅存此一处。国内外有关学者曾以此研究中德建筑文化移植的背景和观念,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对德国建筑师的影响。他们说:“所有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史的一部分。”

当然,此楼对中国人的影响,远在建筑之外。

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

1922年7月17日,地质调查所举行了盛大的图书馆及陈列馆(丰盛胡同3号院)开幕典礼。

代所长翁文灏的好友、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在《努力周报》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财政总长)董康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中国学科学的人,只有地质学者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可算是已经有了有价值的贡献……

近百年后的2013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梦中国梦》展览上,第一次向公众公开明确:中国地质调查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

险些错过“北京人”

翁文灏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的开幕式上,此刻他正前往欧洲参加国际地质学大会。

这次地质调查所历史上少有的“造势”,也是事出有因——不久前,一度盛传的机构裁减名单上,地质调查所赫然在列。

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前财政总长梁启超、前农商总长张謇、北洋大学校长冯熙运、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俞同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农商总长张国淦、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八人联名上书农商部,认为“地质调查所,自设立以来关于调查矿产方面固已成绩昭然,即关于学术研究方面,尤能于中国地质多所发明,几足与各国地质机关相颉颃……且闻该所用人极严,办事认真,洵为近时官立机关中所仅见。兹者政府裁员减政,自有权衡,惟该所办理有年,成绩昭著,似不应在裁减之列”。呼吁予以保留并维持而发展之。

一个学术机构的存废,能引起全国学界和实业界众多高层强烈反响,这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由此也可见地质调查所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虽然机构保留下来了,但是经费还是越来越少。翁文灏为维持已有规模和水平,首先是控制新增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对想进所工作的新毕业大学生,制定了极苛刻的标准。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地质调查所集中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却也容易造成一些人才因一时表现不佳而丧失发展机会。譬如——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并成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中科院院士裴文中。

裴文中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就报考地质调查所,翁文灏限于经费之困,只让他先去做一项课题研究,有了成果方有报酬,结果裴文中研究无果。第二年,贫困交加的裴文中再次求到翁文灏门下,恰巧领导周口店野外挖掘的李捷另有任务,翁文灏才把这个艰苦的工作给了裴文中。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裴文中的智慧和能力,但回想当年险些失之交臂,谁又能不感叹科学在金钱面前的委屈和无奈。

裴文中雪中送炭

在努力节流的同时,翁文灏也积极寻找“开源”渠道。经过翁文灏、丁文江的多方努力,地质调查所争取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赞助。

1928年翁文灏用开滦、北票煤矿的捐助,添建办公楼及古生物研究室。这座位于兵马司胡同9号院西侧的二层坡顶砖楼,由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第一人——贝寿同先生设计,贝寿同先生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其存世建筑作品极罕见。

同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添设新生代研究室,研究脊椎动物化石,以补古生物研究室的不足。

1930年受中基会的委托和资助,添办土壤研究室,从事中国土壤的调查与研究。同年10月,由金绍基先生捐助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楼房一栋,为纪念金绍基之父,以其别号“沁园”命名为“沁园燃料研究室”,研究煤质及其相关矿物。又接受著名律师林行规先生的捐助,在西山鹫峰建了地震研究室。

可是,身处乱世的地质调查所仍难独善其身。

1928年6月,蒋介石的北伐军打到北京,张作霖仓皇出关,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城外的皇姑屯。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但是地质调查所经费问题并没有丝毫好转迹象。北京政府农商部业务归到南京政府的农矿部。8月,翁文灏为归属和经费问题专程赴南京。农矿部以经费支绌、无力单独承担调查所的经费为由,提出与中央研究院共同负担。1929年冬,中央研究院停发补助拨款,翁文灏想维持都维持不下去了。

就是在这最困难的时刻,裴文中给翁文灏送来了“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头盖骨发现的意义和作用,人们今天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估量和评价,但它当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仅给地质调查所,甚至给刚刚起步的整个中国近代科学事业,都注入了一股生机。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当冬天田野发掘工作行将结束之际,25岁的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里,捧起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古人类头盖骨,也揭开了世界古人类研究的新纪元。

“北京人”何以震惊世界

“北京人”为什么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瞩目?

与达尔文几乎同时代,一位名叫海克尔(Ernst Haeckel)的德国学者,在赞同进化论的同时,不认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并提出从猿到人中间有一个缺环。“海克尔认为,这个缺环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早期猿人。”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说。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学者中又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中亚很可能是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当时有一个叫哈贝尔(K.A.Haberer)的德国医生,从北京的药店收购了一些“龙骨”,后经德国慕尼黑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家舒罗塞(Max Schlosser)鉴定,可认定的哺乳动物达90多种,其中有一颗很像人的左上第三臼齿。

191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应农商部聘请来华指导采矿。安特生(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第三任馆长)对中国田野考古具有重大贡献,在工作中时刻不忘“龙骨”的出处。他后来了解到一个化石产地——周口店鸡骨山,于是请来了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Otto Zdansky)在此发掘。之后,安特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派来担任亚洲考察团首席古生物学家的葛兰阶(Walter Granger)来鸡骨山了解采掘情况,一位在旁观看的老乡告诉他们,不远有一处可以采到更大更好的龙骨。他们立刻转移到了这个地点,经烧石灰的工人指点,终于叩开了“北京人”遗址的大门,当地名为龙骨山。

师丹斯基将两次在华采集的化石运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直到1926年,把其中的两颗牙齿鉴定为“人属?”(Homo?)。这个带问号的结论,可谓既谨慎又留有余地。尽管如此,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深厚兴趣。

1927年,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步林(Anders Birger Bohlin)在此地又发现一颗人牙,加拿大学者、协和医院教授步达生(Davidson Black)认为它代表一种新型的原始人类,于是命名为“中国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非正式名称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北京人”(Peking Man)。

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可以说是“北京人”发现后的产物。但一颗小小的牙齿显然无法揭示“北京人”的全部秘密,直到1929年冬的那个傍晚,随着第一个完整头盖骨以及该地区后续众多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一切豁然开朗:“北京人”其实代表了人类演化中一个特别的阶段——直立人(Homo erectus)。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似人类也都应被归入直立人家族。到此,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历史中的地位被正式确立:它们代表从猿到人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直立行走能力,猿人真正“站”起来了!

在周口店的猿人洞内发现过许多处厚厚的灰烬层,有些还含有动物的骨骼和烧过的石块。

1933年,取自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第一化石点的灰烬标本,成为北京猿人使用火的最有力证据。用火是人类群居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飞跃。人类掌握用火的技巧后,不仅用以取暖和保护自己,而且在改变饮食习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红色灰烬标本现展示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北京人”失踪之憾

曾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的贾兰坡院士,在回忆文章中称,“‘北京人’发现之后,也正是新生代研究室‘走红’之时”。

肇始于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特意把今年4月的90华诞庆(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1929年4月)推迟到12月2日与“北京人”同庆,亦是纪念周口店的研究源头。

当年主持新生代研究室的杨钟健,1927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自己研究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历史新篇章,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在抗战期间,杨钟健在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许氏禄丰龙化石,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发表、复原、装架,极大振奋了国民士气。电影《无问西东》里在山谷中上课的西南联大学生,围着的恐龙骨架就是许氏禄丰龙。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中国古动物馆二楼展厅。

新生代研究室的办公地点,除了兵马司胡同9号院,还有一处是协和医院。

和地质调查所的命运多舛一样,在兵马司胡同9号院一鸣惊人的“北京人”,1941年12月8日从协和医院,从世人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

尽管北平沦陷后,兵马司胡同9号大门口换了一块“北平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室”的大牌子,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但维持了三年多后,随着日美关系日益紧张,大家也开始惶惶不安。

在协和医院主持研究工作的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和裴文中于1941年初开始奔走协调,最后达成一致——通过美国驻北平公使馆把“北京人”头盖骨运往美国研究机构暂存。

魏敦瑞于1941年4月随美国撤侨离开。临行之前向助手胡承志(后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员,2018年去世)交待,“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准备运走,何时装箱等候通知。他还让胡承志将1929年发现的第一块头盖骨和1936年发现的两块头盖骨都做模型寄给他研究。

魏敦瑞走后的两三个月,胡承志将做完的两个1936年的头骨模型依次寄往美国,第三个模型——即裴文中1929年发掘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在1941年10月自邮局交寄后却一直未能寄出。

1941年10月初的一天上午,新生代研究室最后一个女秘书息式白(Claire Hirschberg)跑来告诉胡承志,博文(Trevor Bowen,协和医学院总务长)让把“北京人”化石装箱,然后送到他的办公室去。请示过裴文中,胡承志一一细致打包装箱。其中包括,5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3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北京人”头盖骨碎片数十片;“北京人”牙齿近百颗,残下颌骨13件,上腕骨1件,上鼻骨1件;山顶洞人盆骨7件,肩胛骨3件,膝盖骨3件……所有这些最后装在两个大箱子里,由胡承志在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B楼交给了息式白。此后,再也没有中国人见过这5个“北京人”了。

胡承志把两木箱化石送到博文办公室后,据说第二天博文就把这两箱化石运送到美国公使馆,然后随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离开北京赴秦皇岛等候撤退。在这之前,美国从菲律宾调了哈里逊总统号(S.S.the President Harrison)来秦皇岛接海军陆战队。这艘船先抵上海,停泊在吴淞口外,正待开往秦皇岛。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该船被日军改作运输船(后于1944年被美国潜艇击沉),与此同时,美海军陆战队全都被俘,“北京人”化石从此下落不明,成了一个跨世纪悬案。

庆幸有胡承志顶尖技术的复制,让我们还能看到裴文中的成果。庆幸邮局的延误,新生代研究室法国顾问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从邮局要回了未寄往美国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等到日本投降后交还给刚恢复工作的研究室。胡承志之后亦成为知名古生物学家,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就是以他来命名的。

而之后于1966年发现的第六个“北京人”头盖骨,则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北京人”,现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

科学史上的圣地

回忆完上面这些令人欷歔的往事,在北京冬天新一轮降温中,记者再度来到兵马司胡同,久久地凝望9号院,希望能有哪怕瞬间的时光倒流,可以见证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丁文江等人的努力下,从建所之初到北平沦陷,经过多年的奋斗,地质调查所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它先后创办了5个研究室,成了中国多个科学机构的源头。

望着几度风雨的三栋小洋楼,有谁知道:从这里走出了约50位两院院士。

对于地质调查所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科学史的专家们见仁见智,但是大家都公认:它有当时亚洲最好的地质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大量专业图书、地图和数百种国际交换期刊;有最好的地质博物馆,有丰富的标本;你可以在这里与最优秀的地质学家们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这里更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胡适曾说地质调查所本身的光荣历史,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地质调查所起伏跌宕的发展史,又何尝不是中国近代科学史的一个缩影呢。

记者沿着图书馆仍然结实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似乎还可以看到当年学界前辈们辛勤的身影,听到他们热烈的讨论。

早在2011年3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正式列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相关保护意见作为附件让地学各界及众多历史爱好者翘首以待,包括——

在兵马司9号设立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陈列馆,系统介绍从中国近代至1949年,中国地质工作开创、初具规模和发展历史,介绍中国地质事业奠基和创始人的生平、业绩,陈列实物、挂图、照片、信件、科学手稿及出版物等。此外,可设立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大会会址,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翁文灏先生办公室,以及院士文库等展室。

期待不久的将来,再次造访,可以不用绕过楼道间的杂物、不用担心惊扰居民、不再借手机照亮昏黑又古老的走廊,能在明亮的阳光或温暖的灯光中叩拜心中的圣地和先贤。

本文参考书目:《证据:90载化石传奇》(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原、吴飞翔、金海月等著,2019.11)《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地质出版社,程裕淇、陈梦熊主编,1996.11)《中国地质调查所史》(石油工业出版社,王仰之编著,1996.5)《学人本色:翁文灏》(陕西人民出版社,李学通著,2017.5)《丁文江的传记》(三联书店,胡适著,2014.6)《探秘远古人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吴新智、徐欣著,2018.8)《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天津古籍出版社,安家媛著,2008.1)《地球》杂志,《中国地质博物馆志》(地质出版社 2018.8)《藏品背后》(地质出版社 2016.6)。参考网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记者李牧鸣)

看十二种微生物如何改变历史

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微生物至少存在了34亿年。在新近出版的《生命密码3:瘟疫传》中,科普界“名嘴”尹烨将微生物称为地球之王,梳理了包括鼠疫、天花、疟疾、霍乱等在内的12种给人类造成很大影响的微生物。那些改变历史的瘟疫,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瘟疫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瘟疫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文化?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地球之主

在尹烨看来,生命从无到有,变化万千。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微生物至少存在了34亿年,它们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外貌,改良了海洋、土壤和大气,创造了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空间。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分布广度上来看,微生物是绝对的地球之主:它们无处不在,土壤、天空、海洋、冰川、极地,等等,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都有它们的身影;与微生物相比,只有几百万年历史的人类才是初来乍到者。

尹烨介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疾病总是如影相随。

雅典曾有希望统一希腊,但一场非常蹊跷的疾病突然暴发,消灭了三分之一的雅典人,这导致雅典不仅败于斯巴达,而且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古罗马盛极一时,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代表着早期人类文明的巅峰,可就在帝国度过1400岁以后,这一璀璨的古文明在一种疾病的摧毁下轰然陨落;欧洲大航海运动带来了贸易和经济的繁荣,但也让一些地区居民的生活落入深渊——安居美洲大陆的绝大多数印第安人被天花、鼠疫和疟疾等瘟疫消灭……

这些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战绩”,都是由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导致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是被微生物塑造的。”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疫苗抗生素的发现、外科手术的进步等现代医学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人类在面对微生物的过程中,从曾经的恐惧慢慢走向自信。而在人类与微生物的对抗中,古代中国,诸如张仲景的《伤寒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吴有性的《瘟疫论》,这些先贤悲天悯人的共情、博通古今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中国,“首擒肺鼠疫”的伍连德、“衣原体之父”汤飞凡这些防疫先驱则不声不响地把一个个瘟神收进了“魔瓶”。

蛋白质变性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如果要从所有传染病里选一个人们熟悉度最高的,那无疑是流感。咳嗽、乏力、发烧,甚至肺部感染,每年冬天似乎都要上演一场人与病毒的攻防战。

殊不知,这位年年都来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曾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杀手之一,100年前,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曾因它而跌倒。尹烨称其是“止战之疫”,因为,谁也没有曾想到,就是它叫停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时,战争成为疾病传播的跳板,从各地而来的战士们,大大增加了不同株流感病毒间基因交流“乾坤大挪移”的机会,受伤或者疲劳造成免疫力低下又为流感病毒快速扩张提供了温床,战争和瘟疫的死亡概率持续叠加……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记忆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人类一直备受其侵扰。尹烨在书中称,一种会传染的蛋白质朊病毒,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脑部疾病有关。

尹烨先从病因相对明确的帕金森谈起:这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会出现手脚震颤、肌肉僵硬、行动迟缓等典型症状。帕金森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和病毒感染有关。帕金森患者脑部神经细胞大量损失,造成神经系统无法控制肢体运动能力,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多伴随着抑郁等情绪症状出现。

经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个与帕金森有关的基因,如α-突触核蛋白。突触核蛋白是我们体内存在的正常蛋白,一旦α-突触核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变异后的毒性α-突触核蛋白喜欢聚集在一起,形成高分子聚合物,蛋白酶也拿它们没办法。而且,这种聚合物会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影响,使神经细胞大量死亡或失去活性,在大脑中形成淀粉样蛋白和空斑。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家族中,发病率更高的则是阿尔茨海默病。朊病毒则是变性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的身体里原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变性蛋白清除机制,能够防止这些变性蛋白聚集生事。但当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尤其是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后,衰老的组织已经无法自行清除这些变性蛋白时,这些蛋白就会在身体里沉淀下来,在大脑中形成斑块。日积月累,大脑正常区域就会被斑块侵蚀,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大脑功能退化。

自来水加氯源于霍乱阻断

尹烨在书中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并收录了12种给人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人类历史的微生物。在其笔下,众多高深莫测的知识变得非常有趣。

说到肺结核,他用一种调侃的口吻对其进行总结,即“我爱持久战,看咱俩谁能杠过谁。”“我是杀人冠军,然而默默退群了”说的是天花,面对强大的微生物,人类幸运地发现了抗生素,发明出疫苗,从而成功地消灭了天花。

“如果没有我,你喝不上自来水”说的则是霍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4到15世纪时期,欧洲的城市规模开始不断扩大,人口也越来越多。当时,伦敦市有着无数的制革厂与屠宰作坊。这些制革厂与屠宰作坊排出来的废弃物,混合着伦敦市民的排泄物与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进泰晤士河中。

到了18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一些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也被直接排放到了泰晤士河中,这使得原本就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工业污染。此时,一种名叫霍乱的可怕流行病开始袭击伦敦城。1848年,伦敦第二次受到霍乱的侵袭。根据统计,在一条霍乱疫情比较严重的大街上,仅10天就有500人死于霍乱。

危机之下,英国著名的流行病专家约翰·斯诺发现了真相:霍乱竟然是通过人们的饮用水传播的!于是他下令关闭了将泰晤士河水引入城市中的水泵阀门,才逐渐平息了这场可怕的传染病。在此之后,人类开启了自来水时代,并将氯添加到常规供水中。

尹烨是理工男出身,但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身上背着很多光环,他是“白蟑螂乐队”成员,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过论文,甚至还考过厨师证。

据尹烨透露,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带他讲相声,练贯口,所以他可以非常轻松地大段大段地背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因为是独子,常常跟着父母上山下海,抓螃蟹、捕蝴蝶,尹烨不但在生机盎然而美丽的大自然中开心成长,也与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记事起,家里养过鱼、乌龟、豚鼠、兔子、猫还有刺猬;到他上学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讲《山海经》和《西游记》,母亲会带他去野外拍照、做标本;上大学的时候,他自己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来源: 南京日报

让电脑更有人情味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刘健

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能够称之为“里程碑”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尽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对哪些科幻电影应该被称为“里程碑”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黑客帝国》(The Matrix)三部曲(以下简称“老三部曲”)都是为数不多且能达成共识的经典。事实上,老三部曲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叙述,还是思想内核的展现,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除了延续IP价值外,似乎找不出重启这个系列的其他理由了。而作为一部时隔十八年后,重新降临大银幕的经典续作,《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能否回应众人的期待呢?

《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海报

黑客帝国系列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观众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看到的故事到底是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是超级计算机构建出的虚拟世界。随着电影情节的推展,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在老三部曲结尾处,人类与人工智能达成了和解。但这种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人工智能阵营内崛起的“新势力”打败了原有的和解派,并重新对人类宣战。除了少数幸存者外,大部分人类重新被接入“母体”,继续充当活体电池。而“新势力”也复活了在老三部曲末尾牺牲的尼奥和崔妮蒂,并在接入“母体”时,修改了他们的记忆,重构了他们的“人设”以及容貌,让他们以“熟悉的陌生人”的姿态,出现在彼此的生活圈内。为了防止尼奥意外觉醒,作为新势力代表的“分析师”还化身为尼奥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让尼奥坚信自己碰到的种种意外,都不过是因游戏开发工作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幻觉。当然,尼奥和崔妮蒂最终还是摆脱了“分析师”的控制,再次走上了反抗人工智能的征途。

如果仅从延续IP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黑客帝国4》无疑是成功的。对于手握潜力IP的电影公司来说,重启旧作,靠贩卖情怀延续IP价值,是一张大概率稳赚不赔的安全牌。但影片最终呈现的,无论是从画面冲击力,还是思想内核的升华,都没有真正超越老三部曲的既有格局,只能称之为一部平庸的续作。

老三部曲之所以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就在于其用创新性的视听语言,构建一个令观众信服的“赛博朋克”世界。老三部曲的世界观基础是一次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终极决战。在人工智能获胜后,绝望的人类制造了“浓雾”遮蔽天空,让支持人工智能运转的太阳能电站无法运作。于是,人工智能便开发出以人类为“生物电池”的动力系统,并将人类的意志上传到“母体”内,让他们自以为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从而不会反抗人工智能的“榨取”。但是,这个系统总是存在1%的不稳定因素。于是,人工智能中专门研究人类感性的“先知”便提出了“救世主计划”,靠定期引导人类中的不安定分子成为“救世主”,由他带领一部分人脱离母体回归现实世界。等到时机成熟,再将这些不安定分子一网打尽。换言之,“救世主”和他的追随者们以为自己摆脱了人工智能的控制,其实依然是任由人工智能摆布的棋子。

其实,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卢德运动。而到了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并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后,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便上升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矛盾。从此之后,西方主流科幻作品中塑造的智能机器,便几乎无一意外地被视为对人类具有威胁的存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沙丘》背景故事中的人机“巴特勒圣战”,再到《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即便是在创造了“机器人学三定律”,给智能机器配上了鞍韂和缰绳的“机器人科幻之父”阿西莫夫创造的科幻世界中,人类仍然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智能机器人。

人类为什么不能信任智能机器(机器人)?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与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恰佩克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使用的“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中的“Robota”(奴隶)。究其原意,指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造生化人。而“Robot”后来在人们脑海中变成了铁皮机器怪物,则要拜20世纪初美国平民社区中“通俗杂志”的封面及插画所赐。所以,科幻作品中的智能机器(机器人)从源头上看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替代品”而存在的。如果再深入一步,在西方国家普遍的宗教文化氛围中,“造人”是上帝的特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源自神性的智慧。而人类如果也要“造人”,就是对神的僭越和亵渎,遭到造物的反噬,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天谴。

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英国数学家罗素在希尔伯特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卷本《数学原理》,书名与牛顿的不朽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同名——如果说牛顿的《数学原理》把机械的世界转化为按物理定律运行的数学世界,罗素则把这个数学世界再转化回由算法控制的机械世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即今天我们追求的智能世界。换言之,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为了达成设定目标而运转的“机械”系统,其智能只体现在通过算法的优化和设备的升级,把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度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实现机器对人的替代。就如同Alpha Go与人类棋手对弈时,完全不必理解围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精神内核,只要算出赢得比赛的最优解就可以了。至于比赛过程中,人工智能给予人类棋手的压迫感,只不过是人类棋手个人的情绪投射而已,与人工智能本身无关。

其实,在希尔伯特之前,作为直觉主义代表的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数学思想体系,要更具影响力。庞加莱认为:除了逻辑、推理之外,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直觉,在数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希尔伯特却驱逐了庞加莱数学思想中这块神秘主义的领地。这也让“电脑”(人工智能)拥有爱情、仇恨、野心之类的人类情感变得毫无必要。事实上,人工智能不需要有人情味,只要让人觉得“她”有人情味就可以了。毕竟,现实中的“她们”只是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存在的。工具不会压迫人,只有人会压迫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道理恐怕依旧适用。(刘健)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