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QQ华夏好听的名字(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QQ华夏好听的名字(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2022-12-26 18:26:19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qq华夏好听的名字文章列表:

QQ华夏好听的名字(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五千年华夏文史讨论#

(五)石邑城古代叫砥石,帝尧古都。

汉碑:封龙山颂开篇就讲,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封龙山周边那座城池是帝尧古都呢?唯有沉睡四千多年的“华夏第一王都”石邑城。《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穆王五年约公元前988年《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河,至于铏山之燧,升三道之磴。记载的是石邑城西井陉山。

汉碑封龙山颂佐证: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这里有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就是流向泜湖的契河帝王河,也是古恒水。

石家庄: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文中介绍:据查证,中国最早的“商人”,始于一个部族——商,商汤祖先。因为他们七世祖王亥最早在易水河畔进行贸易,所以商人就与商业联系起来。商,就成为商贸、商业的称谓。商祖起源于滹沱河流域崇尚玄鸟(燕子)的一个古老部落。商人的始祖契是大禹时代的部族首领,契的母亲简狄是母系社会领袖,对此史学界早已取得共识。商的祖先来自何处?历代学者根据古代传说有许多种揣测。

但如今不同了,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考古学的证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契居蕃”,契之子昭明居“泜石”。史学家考证“蕃”,就是蕃吾(今黄壁庄水库附近)。泜石,即元氏的泜河流域。近年来,从石家庄市区时光街、鹿泉、平山发现的4000多年前先商文化遗址,到新乐、无极、正定、藁城、赵县等地诸多商代聚落遗址,系统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从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铜文明的历史脉络,构成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的历史博物馆,证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儿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从这里走来”不是一句妄语。

石家庄权威人仕证明昭明居泜石在元氏获鹿平山这一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证实昭明居泜水。

大陆泽又名泜湖,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太平河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古有泜石水之称, 昭明所居, 既在其处, 故谓之泜石。

临城泜水,元氏泜水,背水一战的绵蔓水也叫泜水。从这里我们知道,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入泜湖都可称泜水。

历史上争论不休的砥石在那里?砥柱在那里?龙门在那里?请朋友们详细看鹿泉《羊角庄村志》记载,可知北故邑村东河中大石名曰砥柱,以东三四里,两岸都是大石,河岸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激,声闻数里,谓之响闸,远望飞瀑像一块巨大白布。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在村南洨河,有大潭,周围十数丈,黢黑幽深,深约有丈余,波光粼粼,洨水千万年冲刷盘旋,鬼斧神工,形成大潭,谓之龙窝。东侧有一个一丈多高的巨大石柱,直径六七尺,矗立水中,巍峨壮观,经常有龙蛇盘绕于上晒太阳,合称龙窝砥柱。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洨河,大陆泽九流汇入为契河,是帝王之河,又称大陆泽九流汇入为恒水,因封龙山为恒山,水出恒山而冠名恒水,大陆泽称泜湖,是帝喾生泜水,昭明居砥石,帝尧古都石邑城有砥柱石而冠名泜水。

商人是善于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有记载的迁徙有8次,契自毫迁居蕃为一迁,昭明自蕃迁居砥石为二迁,昭明自砥石迁商三迁……汤始居毫为八迁,契居蕃,昭明居砥石。

帝喾生泜水,昭明居砥石, 是唐尧古都,华夏第一王都是石邑城。

中华名字的由来

巍巍中华撼天动地!悠悠华夏源源流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功德福洒十方!恩泽苍生!

但是关于中华名字的由来有很多人不怎么清楚来龙去脉,今就中华名字的由来源头简述一下……

在远古时期人祖伏羲带领自己的部落征服了各个部落之后,为了部落的统治团结,创建一个共同统治区域,定都于‘宛丘’(古地名)(今河南周口淮阳),给部落取名为‘华’称为国号!

为了更好的管理部落,又把整个部落按照八卦九宫的格式划分为九个大区域统治,以宛丘为中心分别划分为东州、西州、南州、北州、东南州、西南州、西北州、东北州、中州、共九个州域。这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又称为九州的来历。中州就是八卦九宫中的中间圆圈部分,中州区域范围地势多以平原为主,后人又把中州称为中原。

每个主要的大部落又把自己的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组成了一个龙的共同图腾,分别为牛、虎、狮、鱼、蛇、鹿、羊、鹰、鳄、等动物图腾的一部分……

当各个部落把新的图腾组成好一个龙的图形之后,在为图腾取名犯难的的时候,这时的天空突然起了隆隆雷声,伏羲意识到这是老天预示图腾取名为龙。这也是我们称为龙的传人起源。

部落统领又商议大家每年在都城宛丘聚会一次,规定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各个部落统领的聚会期,同时各个部落头领把各自管辖的部落的事情在这个期间向伏羲进行一次总结汇报!这种风俗一直延伸至今。

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全国各地的人们聚集太昊陵来朝拜人祖伏羲,最多的人流高峰时期一天朝拜的客流高达八十多万人次,也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伏羲在附近建了一个水池,池里养了很多白龟,伏羲观察白龟的习性!又根据白龟的特征和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开悟创出八卦图,又称画卦台,称天下第一画,至今保留画卦台遗址!既是第一个八卦图成型的地址,开创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白龟池保留至今,关于伏羲在白龟池养白龟画八卦的故事,几千年来人们当作一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着。因为至今人们没有见过白色的龟,这个神话传说一直到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终于得到的事实证明。神话传说并非只是传说,而是事实!

一九八四年当地一名叫王大娃村民在白龟池钓鱼,竟然奇迹般的掉出一只白龟轰动一时。后经过专家研究白龟体重650克,腹、背部呈乳白色,龟甲高隆,龟甲上有13块甲片,甲周24块甲片,眼似珍珠四肢附鳞,片尾较长。白龟为雌性,龟龄大约300岁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纯白色。它的结构组成背中间甲片是五块,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块,表示八方八卦,左右连接背中上下两块共十块,代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背中间三块甲片,代表天地人三才;周边左十二块甲片,右十二块甲片,一共二十四块甲片,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腹部有十二块甲片,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背腹部再加上四肢与尾首,共记六十四块甲片,代表六十四卦,一系列奇特的现象与阴阳八卦之数相吻合,再次验证了先人的观察自然的发展规律性。

伏羲的坟墓碑文有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所撰写,上写人祖伏羲之莫,写完苏东坡一时没明白,心想苏小妹怎么把墓字写错了写成莫字了?苏东坡当时看了苏小妹一眼咳嗽一生并递了个眼神指向她写的碑文意思提醒一下苏小妹,苏小妹看了下碑文却冲苏东坡莞尔一笑不语,此时苏东坡才方然大悟,原来苏小妹意思以大地为土,莫字下面就是大地,不在莫下写土,以墓碑链接大地天地合一之意!

伏羲部落创造发明渔网弓箭养殖等一些技能,让当时人们生存环境条件大大改善,并把技能传授其他部落,以后的各个部落尊敬甘于归顺伏羲部落领导!人们去宛丘朝拜伏羲,都要进入中州区域,因伏羲定国号为‘华’,都城宛丘在中州区域,伏羲建都的国号‘华’为当时的权威和尊崇的荣耀!后期就演变成称为中华民族,夏朝建立后,后人依然尊崇并保留念着伏羲创立的国号华!依然把夏朝和华关联一起称呼华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称呼和华夏民族名字的由来……

秦始皇给中国取了个霸气名字,历经2千多年,从未更名沿用至今

当六国的后裔纷纷臣服到大秦的脚下,秦始皇志得意满地审视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既然已然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不妨就沿着最高峰继续创造奇迹。

那就是让这个奇迹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同时给这些奇迹取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名字。首先摆在自己的面前的就是取名的问题。

丞相李斯的建议

丞相李斯作为最得力的助手,早已窥透君主的心思,从一众大臣中侧身而出,禀明道:”陛下之功业,彪炳千秋,三皇五帝所不能比拟也!”

另有一臣子,名字在历史中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说道:“泰山乃五岳至尊,陛下不妨称呼自己为泰皇。”

秦始皇坐在龙椅上,不发一言,臣子们屏气凝神,长时间的沉默使得臣子的心间战栗,李斯再次打破如坚冰般的沉默,说道:“陛下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当从中取一字为称号。”

秦始皇的心中不知道有没有掠过“三五”这个奇怪的称呼,当他从四个字中选出“皇帝”的时候,内心掀起一阵狂喜,好名字。

于是,从此中国历史多出了一个仅有一人才能使用的词汇:皇帝。

皇帝的名字出现后,秦始皇有开始犯难,自古至今,君主都有专属的自我称呼,黔首们可以称呼自己为“我”,或者“俺”,士子们可以在文章中提到“吾”,或者“余”。

战国时期倒是有帝王专有的称呼:孤王、孤王、寡人。言外之意就是,一旦一个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再也无法享受普通人家的天伦之乐。

秦始皇不愿意做古时候的君主,他要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既要不舍弃权力,又要普通人家的欢乐,另外一个专属帝王自我称呼的汉字也随着浮出水面:朕。

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后,秦始皇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打造大秦帝国,原来六国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使得各个地区之间无法实现公平公正的经。

一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从咸阳发向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长度、容积和重量得以统一。然而横亘在交流之间还有另外一重障碍,即文字。

同一个字有七种不同的写法,根本无法实现正常的文化交流。原来各国皆有君主,如今四海统一,一道诏令从咸阳的宫殿再次发出。

秦小篆成了全国的通用文字,各地之间实现了最便利的交流。

秦始皇的命名

大秦帝国在行为方式、文化、国土等方面逐渐走向一统,接下来还要为这个帝国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黄帝曾在打败炎帝之后为脚下的土地取名华夏,华,乃美丽的意思,夏,乃辽阔广远之意。华夏的意思告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我们的家园既辽阔又美丽。

后来大禹在治水成功后为国家取名为夏,取得也是这个寓意。

叔孙通上书提到另外一个名字:华胥之国。典出《庄子》,庄子提到的华胥之国,百姓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土地,没有任何痛苦,大家整日欢欢乐乐。

可是这个名字在他看来还是少些意思,无法确切地代表大秦帝国。朝会上,秦始皇再次道出内心的疑问:“北方人称呼自己为匈奴,南方称呼为百越,我们又该如何称呼?”

李斯再次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和从政的智慧,说道:“四方民族皆是兽类的后代,他们披发纹身,不似中原地区,乃礼仪之邦。西方还有戎族,东方还有夷族,他们的图腾皆是怪兽祖先。”

秦始皇静静地坐在龙椅上,等待着丞相进一步的论断,他总能说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因为我华夏之物产丰富,人烟辐辏,皆非四方可比!”

秦始皇的内心忽然掠过一个新奇的词汇:中华。

大秦帝国处于天下中央,同时魅力无限。从那一刻,每一个降生在神州的人物都可以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中华民族。

以至于到了近代,中华逐渐脱离了原来狭隘的框架,成为了一个囊括五十六个民族的词汇。

清廷灭亡后,各个民族之间急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山先生跟随时代潮流,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在确定国家名字的时候,也跟着许多民主人士商议,新的国家到底该取什么名字。

有人就拿出了中华二字,意思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是我们民族的青春期,大秦帝国让纷乱的时代重新走到一起,秦始皇乃功臣,因此,中华两个字最为合适。

中山先生点头说道:“方今时代,乃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民族急需要统一,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才能抵御外敌,才能荡清这片土地上的魑魅魍魉。”

所以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个名字:中华民国。

中华两个字里有继承的意思,而民国则是告诉全体国民,我们的国家已经结束了专制,已经走向民主的时代。

民主人士梁启超先生最喜欢中华两个字,他说古代的中华单指一个汉族,但是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仅的一个汉族的功绩,更是所有的民族的功绩。

因此,中华必须指的是全体国民,包括汉满蒙回藏。而为了迎合中华这个词汇的含义,中华民族专门用星条旗做为国旗,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民族。

结语

如今,生逢千年难遇的机会,后辈当自强自立,万不能使我中华民族再次落入晚清的危局之中,而是应该趁着机会奋起直追。

使得中华民族重现五千年历程中的汉唐本色,使得再没有人敢呼喊一声“东亚病夫”的称号。

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兼容并包的友好态度,有着天下一家的大同理念。我们缺少的就是一个机会,一旦这个机会到来,中华民族会再次惊艳全世界的人民。

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中华两个字会呈现出另外意味深长的含义。

汉朝之后我们叫汉族,那么汉朝之前叫什么名字?听着有点霸气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是大头,人口占中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其他的民族由于人口比较少,所以被称之为少数民族。

但是在久远的历史上,汉族基本上只在中原地区活动,而其他的少数民族也不是如今的民族名称,甚至很早以前,汉族都不叫汉族。因为“汉族”这个界定是从汉朝开始的。那么,汉朝以前是叫什么名字呢?其实真实名字充满霸气和武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汉族之始立

中国境内有五十六个民族,很多人会调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剩下的一个汉族啥也不会。当然,这只是调侃,毕竟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群体,不至于身无长处,因为发展上千年来,早已有了悠远的历史,历史,音乐、文化、绘画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

据考证,从汉朝起,中国历史上就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在汉朝以前,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人们都根据自己的国家或者出生地,称呼自己为楚人、秦人,而汉族的旧称则为汉人。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就有了汉族这个称呼。

而汉朝之所以要称呼汉族,是建立在中央大一统的基础上的。当然,最早说大一统的应当是秦朝。秦国经过几世秦王的努力,终于在始皇嬴政的时代,将其余六国都剿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但是秦朝之所以没有汉族这个称呼,是因为秦王朝保持的时间短,影响力不如汉朝久远且广。汉朝初立的时候,境内的人仍旧称之为“六国之人”,而隶属于汉朝的人,认同刘氏之人统治的人则被称之为汉人。

随着汉朝的强大,到了汉武帝时期,平定匈奴,沟通西域,东边的朝鲜和西南边的蛮夷也被平定,甚至周边的一些小国蛮夷之族归顺了汉朝。因此,汉朝的国力影响日渐深远,汉族这个称呼也慢慢被广泛使用起来。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朝虽然早已分崩离析,但余威犹存,加之东汉末年的三国,都是维护儒家礼制正统文化的政权,所以即便在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但是他们为了扩大和稳固自己的统治,都会进行汉化改革。至此,汉族这个民族不仅限于汉人,更多是指在文化上产生认同感的人。

也正是因为强调是文化上的认同,所以对于宗亲、血缘则不那么看重。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就有了“清君侧”说法。因为文化上的认同,让人们认为帝位可以相互易位。而汉族这个民族称呼也至此之后,一直保留下来,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用,甚至成为了中国民族的主体民族。

往后的历史清晰可寻,那么汉族在汉朝之前,除了汉人这个称呼,还有哪些称呼呢?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族在汉朝以前,被称之为汉人,但即便如此,也是少数称呼,毕竟在战国时代,甚至到了后来的秦王朝时代,诸侯列国中,都是秦人、赵人等国家的人,因此还是很少被称呼。其实,不能说汉族之人不存在,只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汉人,跟秦人和楚人等群体,被统一称呼为“华夏之族”。

华夏在我们今天看来,范围非常广,一般说某个人厉害的时候,就会说“威震华夏”。所以足可见华夏之族名字的霸气。

而在华夏之外的民族,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上不共通的民族,比如犬戎,统一被称之为“蛮夷”。《尚书》中就专门说了,“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即不归顺周天子的民族,为外族,中原地区的族人是华夏族。也就是说,至少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华夏之说。

至于华夏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迹可循。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就说了,古之“中国”是因为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而被称为“华夏”。”所以,早期的“华夏”一词就明确表明,这种称呼不是限定在地理范围上的中原之地,而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但这个时候的文化价值认同,还是主要体现在中原诸国民族上,毕竟蛮夷之族跟中原之地的文化相差太大了。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等改革,但因为国祚很短,所以在文化上的影响不够久远,这个时候“华夏族”还是指整个汉族的称呼。到了汉朝,由于版图的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以汉族这个称呼开始衍生出来,并且逐渐影响至后世。而所谓的“华夏族”则不局限于汉族,而是将其作为中国人的别称。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哪里,都会用中华民族之人来称呼自己,以此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当然,无论华夏子孙,还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笼统名字称呼,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基于身份认同上的文化认同。

结语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句话我们经常说,但是中华民族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甚至在遥远的历史上,它都是特定的,指的是汉族人,只不过随着汉朝瓦解,加之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更多强调是人文上的认同,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中华民族。在此之前,“中华”跟“华夏”相关,所以指的都是汉族人。毕竟,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上,汉族人依旧占主流。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中国人不讲究国外的所谓的家族出身与血统,因为相比较血统而言,留在今天的中国人,多少都经过了民族的融合,所以我们讲究的是民族的认同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现在我们有很多个民族,但无论怎样划分,我们都是华夏民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因此,我们要认同中华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促进民族的和谐与团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上火星的祝融,在史书上拥有姓名

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而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谱系中的火神,传火人间,光照四海。祝融的形象虽有神话色彩,在历史记载中却是真实的族群。祝融氏族的昭昭功业,是华夏先民走出荒蛮、走向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证。

传火人间,光照四海

上古时代,先民茹毛饮血,生食动物血肉和植物根茎叶片,易受疾病侵害,寿命极短。后来,人们在自然界中认识了天然火,品尝到远比生食美味的熟食,但不知如何制造火。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烧制熟食,用火取暖,驱逐野兽,焚烧山野,开辟土地。

据学者推测,为方便使用火,原始部落推举用火经验丰富的老者专门管理火种,不断添加柴木,使之长燃不灭,经久不熄。甲骨文中掌火之人被称为“主”,其字形即是燃烧木柴延续火种,如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所言,“主从木,盖象燔木为火,殆即主字”。火的使用,提高了先民的身体素质,为华夏民族带来了文明曙光。先民视火为神明,对看护火种的老者无比尊重,“主”的意义发展为主人、首领等。

人们经常祭祀火种,负责管理火种的老者逐渐担任祭司一职,即祝者。甲骨文中的“祝”字,为向神案前酹酒、跪拜祭祀之形。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曾言,祝“象灌酒于神前”;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亦言,“祝象跪而做祷告”;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也认为,祝“象跽(即长跪)于神前而灌酒也”。

祝,遂有祷告神明祝愿之意,后引申出祝贺、敬祝、庆祝等意。《说文解字》云“祝祭主赞词者”,《唐韵》言祝“赞主人飨食者”。

火可以在夜间驱散黑暗,带来光明,使夜空明朗,且能燃烧销融万物,故先民称火照明、烧制熟食的功能为“融”。《左传》有言,“是谓融风,火之始也”;《解月令说》亦云,“火祝而融之……盖融而熟之火也”;《诗经》有“昭明有融”之言,后人注释为“融,明之盛者,又朗也”;《说文解字》也定义融是“炊气上出也”。

由此,先民称承担看护火种职者的族群为祝融氏,即掌管大火用以照明,使人和暖融融。《史记集解》云,“祝,大;融,明也”;《帝王世纪》载,“祝诵氏,一曰祝和氏,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火官即火正,据《汉书·五行志》,“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以顺天时,救民疾”;《左传》言“火正曰祝融”。

祝融氏用火护火,功勋烈烈,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国语》赞祝融,“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其功大矣”“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东汉班固编《白虎通义》时,将祝融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列为“三皇”。伏羲氏创制文字、教民渔猎,神农氏遍尝百草、播种百谷,祝融氏传火人间、教民熟食,共同开启华夏民族人文之光。《汉书·五行志》云,祝融“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配祭火星”。

水火对决,大战共工

因祝融氏在“三皇”序列中,排位神农氏之后,《山海经》认为祝融氏是神农氏即炎帝一族后裔,“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随着时代迁移,祝融氏族逐渐退出部落联盟共主位置,“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繁衍离散出共工一族,由此引发上古神话中著名的祝融共工大战。

据唐朝司马贞为《史记》续补的《三皇本纪》,共工氏族“任智刑以强”,凭借智力超群、刑罚残酷而称霸天下,却“霸而不王”,不行王道,欺凌弱小。祝融氏族起而讨伐共工氏族,双方数次大战。共工氏族凭水而战,祝融氏族以火为武,两族可谓水火不容。祝融氏族源远流长,实力雄厚,最终战胜后起之秀共工氏族。不料,共工氏族“不胜而怒”,不甘心战败,竟然“头触不周山”。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不周山在“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因“有山而不合”,故“名曰不周”,今人多认为帕米尔高原或祁连山、贺兰山是不周山的原型。不周山终年飘雪,极其寒冷,是神话传说中从人界通往天界的唯一路径。共工氏族不甘心为祝融氏族所败,头撞不周山,意在断绝人界与天界的联系,毁坏人间。

果不其然,共工撞倒不周山后,“天柱折,地维缺”。据《淮南子·天文训》,不周山崩裂,“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山崩柱折,天缺一角,雨水不止,洪水滔天,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大江由西北流向东南的地理格局亦由此形成。

当然,古史中的共工形象是多元的。《国语》等史籍对共工的描述就多以正面为主,认为共工氏曾为华夏部落联盟制定历法,其族长于农业水利;《左传》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史记》亦言,“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三国文颖注释曰“共工,主水官也”,曾“秉政作虐……本主水官,因为水行也”,凭借水利技术用水祸乱天下。

据学者研究,祝融氏族与共工氏族的矛盾,很可能是上古时期分别以火、水为图腾的两大氏族之间为争夺部落联盟主导权展开的斗争。据《山海经》《尚书》《天问》等,火神祝融曾受天帝指派,诛杀用筑堤之法治水不成的大禹之父,即有崇部落首领鲧。这一传说也证明了祝融火氏族与共工、鲧等水氏族的矛盾。

子嗣八姓,南楚始祖

祝融氏族与共工氏族的斗争并非一战而定,而是延续到五帝之一的帝喾时期。当时“共工氏作乱”,帝喾派祝融氏族首领重黎(一说黎)前去征讨。两族再战,祝融氏族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但共工氏族绝不屈服,“诛之而不尽”。祝融氏族始终无法获得全胜,帝喾诛杀重黎以示惩戒,让其弟吴回“复居火正”,继续担任火正职务,“号祝融”,沿用祝融称号。故南宋罗泌《路史》认为,“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据《世本·帝系篇》,吴回之子陆终迎娶“鬼方氏之妹”,是为女嬇。二人婚后“孕而不育三年”,后“启其左胁”,剖开女嬇左边肋骨,“三人出焉”;而“启其右胁”,剖开右边肋骨,又有“三人出焉”。陆终和女嬇最终育有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四曰求言,是为会 (郐) 人……五曰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史记》亦云,“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这一记载充满传奇色彩,而历史真相则是氏族的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陆终六子并非真实六人,所谓“坼剖而产”,是指祝融氏族发展出六个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六族后来演变成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个姓氏,是为“祝融八姓”。

夏商周时期,八姓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迁徙到华夏各地,以中原腹地的河南新郑一带为中心,分布在北起黄河中游河南北部,南至长江中游湖北北部,东到山东西部,西到山西东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许多大小诸侯国,拓展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

八姓之中,己姓建立的昆吾国是夏朝的重要支柱,商汤攻灭昆吾不久,夏桀即灭国。商朝苏国亦是己姓所建,传说苏妲己即是苏国女子。而陆终幼子季连一脉所演化的芈姓,后来则离开中原迁徙到长江中下游江汉地区,与当地土著联姻融合,建立了南方大国楚国,发展出绵延八百多年灿烂瑰丽的楚文化,将祝融氏族的功业发扬光大。故《国语》有言,“(祝)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从上古掌祭火星到未来登陆火星,祝融功业千年以降,薪火相传,再次点燃华夏民族星际探测的火种。从“嫦娥”号月球探测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到“天宫”号空间实验室、“天和”号空间站,再到“天问”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我国航天事业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命名,大都源自华夏先民在上古时代对浩瀚星空的仰望与想象,可谓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先民早期的求索,指引着我们对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而现代科技的画笔,正在逐一将神话传说化作现实图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